金融危机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4:04
作者:广东省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41    更新时间:2009-12-17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何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求得发展,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9年中央1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提出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被赋予了历史的重任。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在目前的“二元”经济格局下,农村金融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融机构类型少,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和收益低等特性。鉴于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农村撤离,最终形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仍有1424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在1985-2008年间,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由1985年的12.5%下降到2008年的8.3%,下降了三分之一。在1985-2008年间,涉农贷款的占比也一直落后于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供给抑制问题较为突出。
贷款业务成本高,拓展困难。与工商业贷款相比,涉农贷款的成本明显表现为“三高”:一是单笔业务金额小,业务笔数多,管理成本高;二是农业的弱质性引致的贷款风险成本高,农业不仅面临市场风险,还面临着很高的自然灾害风险,极易形成风险贷款;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引致的信息成本高,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仍较为脆弱,缺乏相应的农村金融担保和信用评级机构,抵押品的缺乏,使信息成本进一步增加。
二元目标定位,历史包袱重。长期以来,农信社一直处于维持自身可持续经营和解决“三农”融资的二元目标定位中,长期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支农业务,历史包袱沉重。虽然在2003年开始的农信社改革中,人民银行向全国农信社定向发行了1650亿元的专项央行票据,用以置换农信社的不良贷款。但是,经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有约6000亿元的历史存量包袱,这严重制约了农信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创新能力弱,服务产品和方式单一。总体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需求。在农村金融创新领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四个先天性不足:一是人力资源不足,缺乏创新人才;二是金融载体不足,缺乏创新平台;三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创新成本高;四是机构之间合作不足,创新空间小。
新形势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机遇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村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化解金融危机的主阵地,引起了空前的重视,农村金融机构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环境相对稳定。我国农村经济具有面向国内市场、对外来资金的依附度小的特点,因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农村金融风险仍然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调结构”政策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出口受到了较大影响,再加上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城市中获得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减少,企业产生了外迁的内在需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生产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量在城市工作并拥有较为熟练技术的农民工返回农村,为农村接纳城市调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基础。因此,农村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并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为广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扩内需”政策为农村金融机构拓展新空间。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良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在1978-2007年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133.6元上升到了2007年4140.4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翻了5番。但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却一直维持在低位。在促进内需的政策引导下,农村成为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为了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并出台了相应的刺激农村消费的配套政策。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民的潜在需求将会被激发,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将会进一步拓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
基建项目信贷为农村金融提供规模扩张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启动了刺激经济增长的4万亿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在紧抓重大项目的同时,将投资推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农村基建项目投资具有周期长、收益率低等特点,城市金融机构忙于竞争政府重大项目而无暇顾及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村金融项目。因此,政府投资农村基建项目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带来了项目信贷的发展机会,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扩张。
国际金融危机为农村金融机构吸纳人才提供了机遇。在金融危机下,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只要提供一定的鼓励政策,农村金融机构就能以较低的成本招聘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员素质。以广东省为例,在2009年各联社的招聘工作中,全省录取人数为2223人,而报名应聘的高校毕业生超过2万人,其中18173人获取笔试资格。在录取人员中,研究生学历69人,占比3.1%,大学本科学历1544人,占比69.46%,大专学历608人,占比27.35%。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录取人数及录取比例都是历年来最高的。
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策
新的形势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只有创新的理念才能打破发展的束缚。
积极推进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构建各类机构并存、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农村金融新格局。允许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组建农村商业保险公司,充分利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已有的网点资源和业务资源,发展农村保险事业,既可以分散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业务的风险,又能为其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提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改善其运行环境。
深化农信社产权改革,推进体制创新。以股份制改造为方向,加快农信社产权升级的步伐,真正明晰产权,逐步建立适应社区性机构特点、形式灵活、结构规范、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法人治理模式。同时,加快推进农信社的改革步伐,规范行业管理,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系统优势,构建全省农信社股权联结、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农村合作金融新格局。
以建设现代企业为目标,着力推进机制创新。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在建立“逢进必考、逢提必竞”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加大人才选拔的力度。二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科学发展的要求,制定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动力和创造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创新内控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建设,推进流程银行改造,进一步构筑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品创新。构建和完善以交流机制为手段、以考核机制为依托、以激励机制为保证的系统内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机制。打造以省为单位的农信社金融产品研发中心,做好产品研发和储备。结合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开发适销对路、风险可控、效益较好的金融产品,以供给推动需求,创新服务模式。监管部门应适当降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新产品的准入门槛,鼓励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科技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数据大集中建设,构建符合现代金融发展要求的信息网络平台,为金融创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更好地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创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有利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创建宽严相济的政策环境,增强农村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如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实行减免的政策进一步制度化、长期化,加大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等。二是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多层次担保体系和农村保险体系,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相互分工、各得其所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完善各级政府财政、税收、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政策性保险公司的组建工作。同时,积极鼓励组建商业性农村保险公司。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村社区诚实守信的意识,并建立激励相容的信用奖惩制度。加快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积极推进“三信工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