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4:00
作者:刘 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267    更新时间:2010-3-22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适时出台,为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切实建立起与自身业务规模、复杂程度、服务对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指引》的运用和推广必然会大幅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指引》第一次全面完整地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行了明确,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何协调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平衡风险与收益、实现从单一风险管理到全面风险管理等重大战略性问题指明了方向。《指引》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提出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确立了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了高管层风险管理意识和责任,制订与自身发展实际相协调统一的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战略。《指引》第一次详细清晰地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及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描述,提高了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确了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和方向,明晰了业务边界和业务流程,从制度上确保了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指引》第一次科学合理地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与其自身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管理文化,体现了现代管理将制度约束与文化引导相结合、外部监管与内部自我激励相统一的精髓。
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部分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法人治理、体系建设、风险管控上已经有所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不断深入,风险技术手段逐渐完善,风险计量工具逐步推行应用,能够初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控制等一系列过程。但与《指引》所要求的风险管理由单一风险向全面风险、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风险管理技术定性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转变上来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监管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近几年,随着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在金融机构不断推进,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得到全面树立,未能形成上下一致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加强。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虽然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组织体系方面建立了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但风险管理垂直体系还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仍不完善,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独立的风险报告路径尚未形成,在风险把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上仍有待加强。从现阶段来看,更多的是侧重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仅有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风险管理工具匮乏。由于大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历史数据保留不完整,统计口径不规范,对风险计量工具的有效使用带来极大阻碍。由于缺少对风险进行深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模型,风险管理仍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科学的计量分析,难以准确计算客户的风险敞口、减值拨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对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精细化管理严重不足,信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政策制订、信贷决策、经济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仍有所欠缺。
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法人治理、战略规划、硬件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一直以来比较滞后,没有形成一套较成熟、真正适合自身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由于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体制、资产结构、客户群体差异较大,风险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直接购买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不能完全适应各自的风险管理需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导致关键风险点识别、风险信息实时监控、风险预警、风险报告的及时、准确性上大打折扣,不能实现对风险的精细化控制。
缺乏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多以资产收益率(ROA)或是资本收益率(ROE)作为绩效评估的衡量标准。这种考核机制对整体风险因素关注不够,没有建立经济资本配置机制,未能考虑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当前的激励约束机制可能会导致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甚至掩盖风险。
风险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人员结构还不能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计量方面缺乏人才储备,同时在各业务条线上的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也达不到管理要求,无法对风险信号准确识别、及时预警和处理。
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提升的路径
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现状来看,经营区域、客户群体、业务品种等的复杂程度都较低,但随着经营范围、业务品种的不断拓展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业务复杂程度将会不断提高,风险将呈现出多样性和联动性。
积极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健全风险组织架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尽快建立由董(理)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专业委员会构成的决策体系,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构成的执行体系,监事会和内、外部监管和审计部门构成的监督体系,形成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的风险管理架构。通过部门相互分离、业务相互制衡的同时,强化风险管理信息传导及联动化处置机制,形成风险管理的整体合力和系统优势。
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安排及经营实际,明确相应的风险偏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经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同业竞争市场环境变化、股东价值回报、客户群体等因素确定风险承担水平,明确相应的风险偏好。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市场环境变化,定期对风险偏好进行重检与调整。
以流程再造为着力点,实现全面风险管理。通过科学的流程再造前移风险管理关口,使风险管理更加集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首先应严格按照体系架构、程序引导和责任制约原则,全面梳理、完善信贷业务、财会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等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初步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防范体制;再根据各业务条线的专业化要求及风险管理要求,编制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手册,实现业务运作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最后是根据流程要求,授权发现风险信号的部门和岗位在权限范围内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并及时将风险信号录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切实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
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引入科学计量方法。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都开始认识到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并建立和开发了大量管理信息系统,比如: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同时借助监管部门的1104、大额客户风险预警等系统形成了高效的信息搜集、加工和反馈机制,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但在各系统中的数据共享、联动机制、系统的深度开发和运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进行科学分类统计,可以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建立内部评级模型积累数据和方法。
建立科学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在发展战略的总体安排下,可以根据机构内部各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水平、经营效益、安全性指标等对其进行相应的授权管理,在激励先进部门、分支机构的同时引导其他部门、分支机构进一步明确目标和方向,通过系统化的指标设计,不仅考核局部目标的完成情况,更应有助于整个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实现,引入激励约束长期化的管理方式。
稳步推进,建设先进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积极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使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不同部门和全体员工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身职责,促进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组织风险管理专业培训、召开风险管理工作专项座谈会等形式,构建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推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形成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优秀的文化要有专业的人员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尤为必要。
《指引》给出了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框架,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进一步细化相关实施细则。针对《指引》要求,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仅初步接触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文化,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合理搭建、文化有效提升、技术工具熟练掌握上均存在缺失,因此建议监管层组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培训体系,加大风险管理专业培训力度,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各类风险理念、技术和工具运用的培训会议,通过建立风险信息平台,加强行业之间的沟通,促进先进经验充分交流和学习。
作者单位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