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0:58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 沈 剑 2010年10月09日10:02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愈发严峻。面对金融危机,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个人应转变认识误区。政府要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完善高校职能,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实现社会、企业和大学生的“三赢”。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源  对策

    形势及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逐步蔓延到美国实体经济,并正在进一步侵害全球经济,这场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较深的影响,使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再次触底,在如此波动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是否还能保持稳定?对此,我们应当坚定信心,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我国的就业工作依旧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7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

    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才需求计划总量的缩减。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发展进入了不景气周期,尤其是金融证券、房地产、进出口行业等,企业招聘需求普遍下降。面对在校大学生的人才需求计划更是开始缩减;第二,对就业的预期下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裁员、减薪风暴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波及开来,中国的金融业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裁员现象,但减薪已经成为事实。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预期骤然下降。尽管当前在珠三角区域内受到影响的主要是中低端就业市场,但是这种形势对于大学生造成的就业压力不容小觑,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的形势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人单位误区。第一,过分关注文凭。许多人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毕业的院校越强越好,“985”、“211”类大学的毕业生往往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同时也让高校毕业生感觉找工作越来越难。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在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要比男大学生大,用人单位会优先录用男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而女大学生的就业则更为困难。

    第三,生源的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是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习惯的,因此在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企业都希望所招聘的人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岗,从而省去培训的诸多成本。

    这四个方面是企业在招聘时存在的潜规则,也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过高的门槛。 

    大学毕业生误区。第一,是诚信问题。一些学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不断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大学生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困难。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没有针对自己的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高校的误区。我国目前的高校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教育内容及方法方面缺乏全面认知,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而一部分高校为增加自己的就业率以提升入学率,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真实状况,盲目推荐学生就业这在短时间内提升了就业率,但是使隐性失业率更加严峻,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解决对策

    创造公平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平就业是政府对大学生最大的爱护。建立健全公民就业机制,反对就业歧视,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这是政府最大的责任。就业被视为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促进就业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虽然当前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政府在落实大学生就业方面还是鞭长莫及。

    在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当中,应当把促进大学生就业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第一,充分发挥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就业促进法》在各地的具体贯彻实施,为就业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完善就业促进体系,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力度,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二,继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虽然我国在对待大学生创业方面提供了资金、税收、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但是还应当对创业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和指导,及时有效地提供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项目推荐、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经营管理等。政府和高校共同联手,结合当地企业一同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和保障。第三,对于下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支持。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倡导大学生深入基层。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对村官、西部志愿者、支教生等大学毕业生提供更有利更优惠的政策支持,从而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地下基层就业,从而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双赢”。最后,要将对于未就业毕业生的临时救助政策更广泛地推广到所有大学生中,而不仅仅是某个省市。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对毕业后暂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实施临时救助。开展各项实用的技能培训和持续的就业指导。多方面多角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力的宏观环境。

    用人单位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转变经验第一的用人原则。注重大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个人能力素质,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转变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第三,确定科学的招聘程序。要依据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公开择优录用。为每位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完善高校职能。作为高校,在面对金融风暴的时候,应当努力使自己的毕业生在就业求职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这不仅仅有利于高校达成教书育人的宗旨,更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升入学率。作为高校,应当勇于改革,完善职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要积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擅于创新,强化大学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应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配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主动开展对大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就业指导,并对已就业的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回馈信息,消除大学生的隐性失业。

    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水平。作为大学生自身来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各项素质水平,加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为自己创造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大学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通过在校参加各学生组织、社团组织,参与大学生创业等,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加强社会实践。第三,端正就业定位。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只有在合适自己的岗位上,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以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招聘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一定要很好地珍惜,尽快确定求职意向,尽早签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从初级岗位做起,在岗位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通过政府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完善高校职能,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从而实现社会、企业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三赢”。(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财政经济系)

 

    《人民论坛》 (2010-09-11 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