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中肯之言——也谈方舟子对唐骏经历的质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7:59
源于财新网
 【财新网】(特约作者 陆亦琦)近来关于方舟子质疑唐骏经历一事在网间已经闹的沸沸扬扬,昨天(7月6日)唐骏也终于再也无心继续观球不语而向媒体表明了关于自己学历的出处,而对于方舟子提出的其他质疑尚未有针对性的回应。过去对于唐骏的种种都没有太去注意,不过这两天周边不少朋友都在热议事态的发展,今天甚至有位学生家长忧心忡忡地来请我帮忙鉴定一下儿子申请的美国学校中有无野鸡学校,担心一不小心“复制”了唐骏的学历,而总有一天被方舟子这类“好事之辈”揪出来放到阳光下晒一晒……于是还是就这个话题写上几句,一则就自己所了解的,尽可能客观地说几句;二则也平扶一下因为此事而对子女留学之事心中坎坷不安的国内家长们。   唐骏的求学经历  中国人的海外求学经历并不是如我们常见小说中描述得那么一帆风顺,也千万别以为中国人在海外就比别的种族聪明,门门都考A。事实上,就我自己在北美留学时的所见所闻:刚入校时,十多位大陆与台湾来的留学生一起租下房东整栋房子,又一起修基础课,大家分工记笔记,一切仿佛还在眼前……五年后一起戴帽参加毕业典礼到场的只有四位,两个是毕业的,另两个跑来祝贺送行的,实验没有完成,可能要第6-8年才能拿下……大家相拥握别时,有的只是泪水。其他的“战友”早已各奔东西,开餐馆的(如“北京人在纽约”所展示的)、开移民律师事务所的、卖保险的、做房地产经纪人的……没办法,第一代移民嘛,那时候还没有“富二代”之说,大家都得靠自己白手起家,生存下来再说。华人第二代移民“ABC”书读得很好的不少,多数是来自父母的压力(父母自己当时求学越不顺,给孩子的压力越大。但这是不对的:过度看重学业并不代表今后在事业上也一定能如法炮制)。  方舟子自己是Michigan State的博士,他很清楚美国的博士其实蛮难拿的,尤其是加州理工学院这种顶级名校,所以才会去“好事”查一查唐骏的学历。其实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中国很像,有不少大大小小考试,也是100分制,准备稍不到位就会被淘汰(公开答辩时请好几个朋友专门来问些“好问题”Good Question,目的就是帮忙消耗掉点这漫长的2小时……)。进入北美博士计划Ph.D. Program的中国留学生,最终没能获得博士学位应该是多数,在美国大概超过一半以上,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人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最终获得博士学位。这不是谁比谁更聪明或笨的问题,个中原因很多,导师如何、研究选题如何、是否顺利、是否幸运,等等等等。如果你想博士好拿一点,最好去欧洲,尤其是北欧,那里的博士据说是没有课程要求,只要实验做出,在规定的杂志(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杂志)发表了文章,博士就拿下了。遇到几位来北美做博士后的、在欧洲拿博士都是这么告诉我的,是否属实也可请有欧洲读博经历的朋友好事共分享一下。  我对日本的教育制度不熟悉,但唐骏之前在日本苦读五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最终拿下博士学位,可见他的初始求学经历并不是很顺利,不过这五年的求学经历,虽然博士学位没有获得,应该还是学到不少相关知识的。说实话,他能坚持五年也难能可贵,不少人老早放弃,去干别的了。  唐骏在日本没有毕业之前(当时尚未预知自己最终没能拿下博士学位)申请美国三所学校,包括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后深造,全部获得准许或邀请(这只是个措词问题),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因为博士后一般不难申请,只要你之前做的研究与新老板的相关就八九不离十了。这与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完全不同,博士课程/计划是关系到你今后拿哪里学位的,看看各校的教授介绍,他/她哪里拿的博士都会写在那里,今后你拿诺贝尔奖也好、靠造假作秀成名也好,你是一辈子代表着你的学校,所以学校让你进入自己的博士计划要谨慎得多,而所谓博士后只是一种类似国内进修的研修,你今后怎么样与学校的关系都不太大。现在国内经常有一些拿博士的学校是大家看不懂的“诺瓦大学”之流(他干脆连英文也不写给你看,免得方舟子多事),却强调自己的哈佛、牛津博士后身份,而国内人往往被这个博士后身份忽悠的似乎感觉博士后在哪里做的要比博士在哪里拿的更牛……  唐骏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问题  很显然,《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的印刷版与电子版有出入:似乎印刷版没有具体写哪个大学的博士,而电子版的确写的是“……我最后还是拿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其实美国的很多博士文凭上写的多数只是Ph.D.,有极少数学校,如MIT写的是D.S.,即Doctor of Science;授予单位一般都是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好像在文凭上把专业写得如此具体的并不多……)。至于这个不一致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这几天方舟子的爆料与唐骏的回应来看,现在已经很清楚:唐骏不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  由于唐骏最终没有拿下博士学位,最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不应该如其书中所说的那样:博士后的身份;正确的说法也许应该算是:访问学者(只有一种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可以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那就是医学本科的毕业生:由于各国医学教育制度的不同,有些国家是医学博士有行医资质,而有些国家,如中国就是医学本科毕业有行医资质——这些医学本科往往要比通常的四年本科更长。美国认可各国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具有doctor资质,因此也就顺理成章地做博士后研究。只要你能通过美国的医学资格考试,你也能在美国从住院医开始做起进入行医这一行)。不过话说回来,Post-doctoral Fellow与Visiting Scholar或Research Fellow本质上没有区别,做的研究也可以在相同或不同水准,收入也差不太多,都是高智商廉价脑力。  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的来龙去脉:连“野鸡大学”都不如  老实讲,之前真的没有听说过这所学校。这几天被问得多了不得不去了解一下:从现在的情况看,唐骏强调,他是加州的PWU,而不是夏威夷被关闭的PWU,其实这没什么太大区别:这两所学校的来源应该是一致的,加州的PWU在2004年更名后才取得远程教育与部分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认证,而这一切都在唐骏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之后的事情。综合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看,唐骏所获得的该校“博士”学位应该类似于“购买”的文凭,没有实际含金量。  对于方舟子所说PWU是“野鸡大学”,本人持有不同看法。之前与不少港台留学生有接触,一般中国内地所指的“野鸡大学”是那些相对比较容易进的欧美大学,也不一定贵,只是学校很烂,毕业后很难在学校所在国找到工作。因为港台的大学入学难度较大,所以有些孩子会选择去上个海外的“野鸡大学”,日后借力洋文凭回国工作。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港台对海外的教育认证制度比较了解,所以这些“野鸡大学”总体上还是所在欧美国家经过认证的学校,所以学校再烂,书还是要读的,这样回国后才能至少靠点外文特长混口饭吃,周围人对“野鸡大学”还是有点知晓的。最可惜的是:中国内地第一批“富二代”由于其父母社交圈与对海外了解的局限性,基本上很多都被白白葬送进了“野鸡大学”(我在海外遇见过国内读交大的“富二代”,却被父母托唐人街的朋友办进了“野鸡大学”白白废掉前程),直到近年中国内地的“富二代”才刚刚开始去应该去的好学校……  PWU算不上是“野鸡大学”,因为它连认证都没有。基本上就是个有名无实的卖文凭机构。我不太清楚唐骏是出于何种目的或心情才去这所“大学”搞了个“博士”文凭。大概有可能当时“围城”正在国内热播,有跟着学样的可能。其实那个阶段还有其他买文凭的中国人,好像后来也都混得还不错……假如这些人的“成功都可以复制”,我很担心未来孩子们会不会觉得真的不如假的,而去走这条捷径……  我还想提醒一下各位的就是:目前大家这方面的信息来源多是Wikipedia之前的记录(应该说是唐骏事件之前的),Wikipedia是个非盈利性的百科网站,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上去书写或篡改。考虑到方舟子已经接到恐吓电话,哪一天要是哪个“挺唐派”或“倒方派”上去做点手脚,将PWU美化成哈佛的姐妹学校,但愿国人不要再被忽悠了!  唐骏没有律师资质开移民律师事务所之事  这个我信。唐人街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不少所谓“移民律师事务所”的确从老板到员工没有一个具有律师资质的,只要老板能找到一个有资质的借用一下就可以注册开业。开这种“移民律师事务所”接触的客户中不少是偷渡来的非法移民,找一个受“一胎化”迫害之类的理由帮他们由非转正。这种“移民律师事务所”总体上是:杂、乱、多,有点像现在国内的房地产中介事务所。唐骏会去开“移民律师事务所”一方面说明他的确有创业精神;另一方面可能也说明他当时求学求业不顺,可能已经萌生它念(开移民律师事务所在当时的海外中国留学生中应该尚属非主流的行为)。  唐骏的发明  专利的名称与描写会千差万别,所以虽然方舟子查出最像唐骏说的二个发明属于他人,尚不能排除唐骏有其它小发明的可能性(至于他是否能像电影《非诚勿扰》中秦奋那样卖出个好价钱,那只有他自己和像范伟这种“越有风险越投资,没有风险不投资”的VC才知道了),除非方舟子能证明专利局压根就没有唐骏申请的任何专利(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唐骏的工作经历  毫无疑问,唐骏在微软的工作是真实的。国人也许会觉得奇怪:一个买假文凭的人,怎么能混进微软?其实唐骏这张文凭应该只是买来给我们中国人看的,他这么聪明的人应该不会在申请微软时出示PWU的文凭。唐骏能被微软录用,并在归国前提升到资深经理Senior Manager这样的中层干部岗位(千万别将国外企业的资深“经理”与国内的总“经理”混淆起来,根本是二码事。国外企业的资深经理最多相当于国企的科级干部),可能与他以下的专业经历有关:  1.中国北邮的学历:北邮是国内介入电脑类课程较早的学校,很多毕业生在海外都很不错的,我遇到过好几个在IT行业做研发的北邮毕业生,都在研发方面颇有造诣。唐骏作为北邮的毕业生,他应该是学到点东西。也不能因为一张假博士文凭就把一个人全盘否定,甚至把北邮否了。  2.在日本五年的博士生研究经历:虽然据说最后是以硕士告终,唐骏应该是学到些技能的。而进入微软或任何500强企业做研发,绝大多数也不需要博士学历(博士学历的一般可能更难进去,因为进去一般要带研发团队,不像硕士那样机动,可以跟不同的团队做),有个硕士学位也够了。  3.在加州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经历:虽然是没有学位的访问学者经历,但“进修”的单位毕竟是一流的,所以应该还是有所收益的。  从以上所有的背景来看,唐骏应该属于微软的技术人员,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人员。虽然他与Bill Gates说过什么话,说过没有,我们都无从考证。稍有国外工作经历的人应该很清楚:一个公司的Senior Manager能见CEO的机会并不多。500强企业一般VP就有几十个,更不要说各部门的总监,CEO哪能整天陪个Manager瞎聊,年薪动辄千万的500强CEO们的时间是金子堆出来的,一般能给CEO做Presentation至少是VP,是总监的话那也肯定是公司主打产品或关键项目的负责人,一般不会送个Senior Manager上去说什么。估计唐骏与Gates的接触多数是在其担任中国总裁之后。  那么唐骏一个中层技术干部怎么会当上中国分公司的总裁的呢?是不是太出类拔萃了?以唐骏在微软的时代背景看,可能主要还是得归功于Timing时机恰好:中国人的出国潮从80年代后期开始(唐骏就是这一波的),而当唐骏因求学不顺尝试自己开公司,到最后又去微软工作是90年代初,当时第一批刚刚在海外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拿到学位的中国人,都还在学术机构做博士后。这些出国还不足十年的中国人多数还继续聚集在学校周围,做与学术有关的事情。  唐骏是属于较早进入企业界的一小批中国人。他的时机不仅好在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早进企业界;更幸运的是在:中国人开始进入欧美商学院是90年代后期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微软这样的500强企业决定要派人来中国时,科班出身的中国大陆背景管理人员还没有从商学院毕业或毕业了还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这就导致了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外企派来中国内地的多数是与唐骏类似背景的总部中低层技术干部,或是从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新加坡借调的亚太区分公司华人。  另外一点:也就是唐骏被派回的年代:90年代末的中国在各大公司的业务排名榜上多还排在30名、甚至是50名开外,所以才会出现派个经理级的中低层技术干部来中国这样的分公司当总裁的事,当时的中国对于这些外企的业务量来说还只能算是个“小国”。要是换到今天,中国早已进入各大公司业务排名榜的前十,他们派来的至少都是总监、甚至VP以上的高层管理人员,很多应该是有MBA商科背景的科班出身专业管理人员(倒不一定有什么博士学位:MBA或EMBA通常是外企高层管理的科班资质标准。相反“管理学博士”倒是一种主流欧美企业看不懂、更用不上的东西,个中蹊跷其实只有发这种文凭和领这种文凭的圈内人自己知道……据说唐骏拿“博士”的母校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西太平洋大学也在中国办过多个管理博士班,时至今日已经“桃李满天下”)。总之,现在的欧美企业已经不大会再派技术干部来中国这样的大国主管业务。从近期大量在华外企“清场”式地遣退原来的台湾、香港、新加坡华人主管,以及像唐骏这样的由技术干部升职的企业主管来看,趋势似乎已经开始越来越明朗:(1)中国大陆作为全球唯独的二个北温带大陆性经济之一(另一个是美国),我们未来发展的道路绝不会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或新加坡的翻版;(2)中国本土的管理人才已经日渐成熟,开始接班;(3)在海外中国大陆背景的科班出身管理人才储备也正在“海归”而至。  唐骏的终身名誉总裁的头衔  获得这种头衔的在500强企业海外分公司并非个例。这种下台时授予的“终身”头衔并非代表公司对你依依不舍,相反很有可能是被用作一种体面的下台:可能你实在没有什么建树,总部很想换掉你,但又找不出什么大错开了你,只好给你个名誉,让你回家有个交代,至少有点荣誉感;日后外出再混时有个说头,作秀时也派得上用场。说穿了,在外企高层中把这种东西当真的并不多。  “英雄不问出处”  唐骏没有海外正规院校的博士学位,但在日本努力了五年,应该还是算有相当于博士的学历,这一点与直接买个文凭来忽悠人应该有所不同。说句公道话:唐骏应该还是有足够的与IT研发相关的学历与经历的。  但要说唐骏是个管理人才(“英雄”),则实在不敢苟同。他当得微软中国总裁的位置,靠的是时机与机缘(有种东西叫Lucky),而微软当时在中国所经历的成长,更多的是这个中国时代给微软带来的,而并不是唐骏给微软带来了什么,更别说唐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盛大靠的是陈天桥,盛大顶多是要上市,借唐骏在微软的光来照一照,之后大家也就彼此体面分手了;而新华都就更没什么可说的了:而今全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唐骏是新华都花重金请的总裁,但要谁说出新华都到底是干什么的,恐怕能答得上的并不多。一个外聘总裁忽悠了一家本土民企几十亿,给自己冠以“打工皇帝”并通过大肆自我炒作而名声大噪之后,却忘了告诉公众自己任职的公司究竟是干什么的……之前偶尔瞥见唐骏在某财经节目作秀,当被问及他对新华都有什么设想时,回答居然是:你们等几年慢慢会看出来的……假如一个总裁连一点基本的Vision都没有,要告诉大家等几年慢慢看出来?新华都啊!哎……我们还能再说什么哪!■ 转自财新网   “他不是一个一辈子靠骗人吃饭的人,但后来,特别是从上海到北京后,真的改变很多。”一位曾与唐骏在微软共事多年的同事这样评价唐骏。  过去一周是自许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最尴尬的一周。  他的简历曾经无可挑剔:日、美留学,微软中国区总经理,盛大总裁,然后是新华都集团CEO,自称在新华都报酬10亿元。  这张简历的起点现在遭遇致命怀疑:先是知名学术打假者方舟子在新浪微博称加州理工大学并不曾有过一位名叫“唐骏”的华人博士,随后唐骏出示的西太平洋大学(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博士证书遭到了更大嘲笑(参见本期文章 “唐骏‘母校’在华淘金记”)。  “这件事影响很大,我们都当笑话讲。”很多IT业内资深人士称,由方舟子引爆的这场唐骏学历事件,不过是将过去“IT高层们都知道的事传播到了草根层”。  关于诚信和成功的争论却已超越了个案本身。为唐骏辩护者认为,“英雄不问出处”、“唐骏已经证明自己的成功”;批评者则认为诚信是成功的基础,曾经是“年轻人楷模”亦热衷于宣讲自己成功经历的唐骏应向公众和投资者道歉,以维系社会基本的道德准绳。  直至7月7日,唐骏在接受多家媒体公开采访时仍拒绝道歉,坚称“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是“方舟子给我扣的帽子”,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说过”。假如唐骏并非从一开始就有意欺骗公众,作为“成功偶像”的唐骏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加州理工大学博士”的,在他的“成功之路”中,学历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在此还原一个真实的唐骏。“最愉快的时光”  唐骏198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次年留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电气电子专业,但未获博士学位,终止学业,转去美国发展。  1994年进入微软是唐骏职业经理人生涯的起点。他在微软的第一份工作是程序员,后升为产品经理。他在自传中回忆,称经过了八轮面试才得到一份在Windows NT开发部门做程序员的工作。  唐骏的工作是帮助微软发展Windows中文版。在多位微软在职和离职员工看来,这不是一个需要博士学位才能获得的职位,如果是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甚至可以说大才小用。  在此时和之后的很长时间,同事们并未听唐骏称自己为“加州理工大学博士”。一位曾在微软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认为,微软人事部门在入职时的审查很严,唐骏在进入微软的简历中没有必要“作假”,因为这个工作他出国之前的北京邮电学院的学历就足够了。  唐骏也不会提及西太平洋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在翌年即1995年才获得这个学校颁发的博士学位证书。  “这个工作他应该完成得不错,因为不久他得到了提升。但如果将之归结为唐氏开发法,就太夸张了。” 另一位曾参与视窗开发的前微软中国区总监也证实,视窗开发是上千人的团队。  唐骏的下一个职位是Windows 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随后,微软决定在中国设立一个技术支持中心,唐骏主动请缨。1997年年底,唐骏被总部派到上海,负责组建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为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这是一个类似于售后服务的机构。需要一点技术,但主要是管理。微软当时需要有人来收集和归类整理中国客户反映的问题,帮助解决,并反馈给产品部门以修改缺陷。”前述微软中国资深人士介绍,这对唐骏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亦是对他之前工作能力的肯定。  唐骏之后的表现没有令总部失望。他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将一个区域技术支持中心升格为全球技术中心,团队也由最初的25人扩展到后来的400多人。  当时的唐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技术中心第一天成立的日子是1997年11月4日,也是我第一天加入微软的日子,我还记着唐骏穿着一件草绿色的微软T恤。”一位唐骏的老部下回忆说,当时30多岁的唐骏用英语演讲,“充满激情”,给了这些刚入职的年轻人一个“Surprise(惊奇)”。  这些年轻人并不了解唐骏,他们只知道这位领导“曾在总部做得很优秀,然后被派遣回中国,再早,他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  在他的前部下看来,“微软牛人太多了,平时没人会把学历当回事。”话虽如此,这只是有漂亮学历的人的想法,在海外求学多年却没能拿到名牌大学博士学位的唐骏或许仍视之为软肋。他曾在不经意间对一位同事提起自己是名古屋大学的博士,在得悉该同事认识其导师时就密嘱手下不要再提及此事。  不少曾与唐骏在上海共事的人,后来也在微软或其他公司走上管理岗位,多年之后,对他仍保留不错评价,认为“他善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在上海微软的那几年,是他成长的时期,也是我们成长的时期。”前述唐骏的老部下认为,在唐骏所有职业生涯当中,“可能最留恋的就是这一段”。  这的确也是唐骏职业生涯中最轻松惬意的时期:他管理了一支年轻的技术团队,成员对他尊敬有加,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几年运营下来早已驾轻就熟。   2001年,比尔·盖茨亲自到上海为微软亚洲技术中心升格为全球技术中心揭牌。“对唐骏在支持中心的工作,所有微软人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前述微软离任高管告诉本刊记者:“能把上海支持中心做成亚洲的、又做成全球客户的问题都由你来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从团队管理到团队文化在公司都被认可。”内斗牺牲品  2002年3月20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高群耀突然宣布辞职,一周后,微软正式任命唐骏为高群耀的继任者。一直梦想“从一个技术管理者转变成为一个独立部门管理者”的唐骏,得到了人生的一个大机会,也是大挑战。  这是一个新的提升,因为实际管辖范围从过去的单纯技术部门一下拓展开来,从业务战略、市场销售到政府关系、法律公关事务及内部行政,中国区总裁都有责任。但熟悉微软内部政治的人都为唐骏感到担忧。  “尽管表面上‘微软中国总裁’是一个非常光鲜的位置,但大家都知道那个位置不好做,上面还有一个大中华区总裁,是一个很不好相处的台湾人。唐的前任就是与台湾人斗争失败才离开。”一位微软老员工对本刊记者回忆了数年前那场最终导致唐骏出局的内部纷争。  临危受命之后,微软为唐骏召开了场面颇为盛大的媒体见面会,隆重推出唐骏,唐骏给人的印象还“有些生涩和拘谨”。  所有到会的记者,都拿到一份唐骏的个人简历——  “1962年出生;1981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1985年留学日本;1990年赴美攻读博士;分获物理学学士、电子工程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进入微软公司,担任微软总部Windows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2001年升任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三次被授予微软公司的最高奖项: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和杰出管理奖。”  随着管辖范围的拓宽,管理的复杂程度也成倍增加。但中国区总裁在微软不是一个很高级的职位。在唐骏之上,离总部之间还隔着大中华区总裁、亚太区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除了管台湾和香港市场外,就是管中国区总裁,两个职务权限严重重叠。  不仅如此,由于当年中国区层级较低,层层都有人管,总部也有很多条线交叉共管。“体系非常复杂,业务的横纵线、来自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比较多,再加上又是全新的环境,他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前述上海微软的员工向本刊记者表示。  唐骏走马上任后,也继承了与时任大中华区总裁黄存义的明争暗斗。接近唐骏的人士透露,唐骏当时非常痛苦,私下抱怨“老板(指台湾人)很坏,员工欺骗他”,处境颇令人同情。  另一位接近微软中国高层的消息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微软总部当时还设有中国管理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并无实权,但对中国区事务有建议之责。时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正是委员会负责人。他曾为此给盖茨写信,批评中国区的叠床架屋结构不合理,建议改变。之后,李开复又向微软CEO鲍尔默引荐了摩托罗拉公司副总裁陈永正。  在唐黄争斗激烈的2002年、2003年间,微软中国区的销售业绩一度比预期有相当大的下滑,这帮助微软下了最后的决心,提升中国区的级别。  2003年8月微软任命陈永正为微软副总裁及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唐骏身份不变,改向陈永正汇报,黄存义则以区域销售市场总监身份也向陈永正汇报。同年10月18日,微软中国对外宣布了新的管理架构,以进一步实现权力向陈永正集中。微软中国区总裁唐骏的权限收缩为仅负责微软全球技术中心以及设在北京的中国技术中心的工作。唐骏回到了两年打拼的原点。  “本来李开复建议陈永正开掉黄存义而留下唐骏,但陈选择把黄调开、把唐骏开掉”,前述接近微软中国高层的消息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唐骏在这个名存实亡的“微软中国区总裁”位置上又坚持了两个月后,向陈永正请辞,前提是要求获得“微软中国名誉总裁”。  多位熟悉微软的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唐骏时期的微软中国区总裁在微软内部级别并不高,唐骏在微软时期的多个职位并不需要有高学历,基本上还是靠能力干起来的,特别是在上海从无到有打造了全球技术支持中心,还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反而是到任北京后的业绩无足称道,最终是“因销售业绩不佳,内部摆不平才被迫走人”。  在唐骏之前,医护人员出身的吴士宏亦曾担任过微软中国区总经理一职,亦足证明此职位无需高超学历和技术背景,只要过去资历证明有管理能力即可。寻找光环  多位唐骏的前同事公认,唐骏的变化,发生在从上海到北京之后,特别是在离开微软前后。“讲的话有些太荒谬了,什么四大发明,他这些事情对我们影响很大,大家整天当笑话讲。”  很多人猜测“他是总经理的工作太难做了,压力太大,太痛苦”,以至于剑走偏锋。这是一种善意的理解。事实上,“忽悠”在当今的中国商场上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无往不利的“通行证”,在商场上,吹嘘自己拥有“神秘高干背景”、“强大靠山”以及“超强资金运作能力或实力”的人比比皆是。与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单纯管理一群技术人员不同的是,唐骏在“微软中国总裁”任上交往面急剧扩大,曝光机率明显增多,原本就爱“吹点小牛”的唐骏在这种普遍的浮夸中膨胀起来。  另一方面,在业内资深人士看来,唐骏的变形与他的危机感亦不无关系。上世纪90年代进入跨国公司管理层的大陆籍职业经理人并不多,时势机遇以及关键时刻的眼光和努力,使唐骏搭上了头班车。但在随后的职业升迁中,他直面的是学历背景深厚又比大陆人更熟谙跨国公司内部政治的港台籍职业经理人的挑战。唐骏急于用更大的光环来包装过去,迎接未来。  2004年2月3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唐骏不久将由公司退休,同时将被授予该公司‘荣誉总裁’的称号”。荣誉总裁只是光环的一部分。六天之后,唐骏宣布加入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盛大),与过去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国博士”不同,这次伴随而来的是“双料博士”的头衔。  为了庆祝唐骏加盟,盛大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群星璀璨,共铸辉煌”的媒体答谢会,正式宣布唐骏出任公司总裁。席间最有趣的场面莫过于唐骏先是从盛大董事长陈天桥手中接过聘书,继而又从陈永正手中接过为唐骏特制的“微软中国名誉总裁”的荣誉证书。陈天桥更承诺“唐骏将全面负责公司运营与管理”。  事实上,此时的陈天桥,心中早已经有了向“国际化大公司”迈进的第一个目标:赴美上市。他需要一个可以用英语跟华尔街投资人沟通、又能淡化企业家族色彩的职业经理人作为形象包装。  唐骏在微软公司任职期间,其对外发布的个人简历中,对具体在哪个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始终语焉不详。而转投盛大后,盛大公司在向美国SEC递交的IPO报告书中赫然写到:“唐骏拥有美国西太平洋机电工程学博士学位(a doctorate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University of Pacific Western)以及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电子学博士学位(a doctorate degree in electronics from Nagoya University, Japan),此外他也拥有名古屋大学的电子学硕士学位(a master’s degree in electronics)。”  这是唐骏的公开简历中首次提及其具体毕业的院校为“西太平洋大学”,此时的唐骏,显然已经从一个不知其具体出处的“计算机专业博士”进化成了电子学和机电工程的“双料博士”。2004年7月,唐骏在出席中国卡通产业论坛时,其公布的简历更摇身一变为“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这是本刊记者查到的最早关于其“加州理工大学博士”的记录。  “盛大是一个家族式的企业,陈天桥虽然长于对政府层面的公关,却并没有信心亲自到国外去做上市路演,所以他在上市前一个月请来了唐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盛大离任高管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当年陈天桥邀请唐骏加盟盛大的待遇很优厚,除了职位还包括不菲的期权。正在微软内部权争中痛苦挣扎的唐骏如沐甘霖。  双方一拍即合,唐骏初到盛大的第一年还算忙碌,他的确为推动盛大在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尽力。但随后的三年中,唐骏又被闲置了。  在众多盛大普通员工的眼中,这位总裁在进入公司的四年中,除了负责“融资、路演和处理与风投的关系”以外,并没有负责更多公司具体的管理事务。“也曾有几个项目是向他汇报,但最后不了了之。”有盛大集团中层员工这样向本刊记者描述。  前述盛大离任高管告诉本刊记者,最初唐骏也曾很有热情地想办法做一些管理工作,诸如梳理会议流程、决策流程之类,但很快意识到,在盛大这样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中,“他的这些努力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随后唐骏便很识趣地选择了“靠边站”。而陈天桥也不只一次对高层私下表示,唐骏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高级公关经理”。  总结在盛大的就职经历,唐骏曾表示,“最自豪的一点是找到了职业经理人在民企的生存法则”。  这段在外人看来光鲜的经历对于唐骏其实并不愉快。2008年6月4日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唐骏曾在介绍自己的唐氏减压法时,坦陈在盛大时压力很大,“于是我问自己,如果我不当盛大的总裁了会怎么样,不会怎样。两个星期后,我会去做另外一个公司的总裁。”  不过,由于陈天桥请其出山时曾许下260多万股股票期权,在解禁期结束前,唐骏暂时还不能离开,他也在等待另一个总裁的机会。  2008年5月,46岁的唐骏,以中国IT行业著名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辞别盛大,转投于传统领域一家并不算“明星企业”的企业——福建新华都集团,出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加入新华都,也将刷新唐骏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高薪纪录,据唐骏自己透露,包括现金加股权,他在新华都的薪酬总计10亿元。  两度跳槽使唐骏更醉心于增加知名度。唐骏本人曾在《跟唐骏学管理》一书中对外传授经验称:“我深知在中国,‘知名度就是生产力’”。从忙着出席各种论坛发表演讲到忙着写自传、写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心得,再到写电影剧本。近年来,因为爱讲能讲,他是国内各种峰会论坛活动热衷邀请的企业家之一。“中国打工皇帝”的形象及成功经历时时见诸报端,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与之相伴的,则是“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头衔。即使这并非唐骏本人发明,但在各种公开和私下场合,唐骏显然对此受之泰然。  就在接受“鲁豫有约”采访的第二天,唐骏出席了北京邮电大学“唐骏孙春兰奖学励学基金”的启幕仪式,北京邮电大学校长面对台下学子介绍唐骏时,即称他“在加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唐骏的自传《成功可以复制》是目前公众用以了解他的主要渠道。在第一版的叙述中,亦明确载有同样的话。而从第二版中,人们获知唐骏的经历为:“唐骏1980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四年后获得应用物理专业的学士学位;1985年申请公派到日本名古屋大学,在电气电子专业攻读语音识别领域的研究生课程。1990年,当进入到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在一次确定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的讨论中,唐骏与导师发生争执,最终他并没有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而是终止了学业转去美国发展。”  在豆瓣网中针对唐骏的自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下称自传)五星评级中,32.4%的网友给了最高的“五星”,有43.7%的网友给了四星。在评论栏,很多人留言表示“受益匪浅”,更有人留言说:“在目前我所处的阶段读到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种幸运。”  一位IT业内资深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唐骏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现在有人说英雄不论出身,诚信无所谓。我想观察一下真的如此,如果真这样,社会令人担忧。”在他看来,唐骏只有在微软的前半段经历堪称真正的成功,而后期则夸饰过去,掠取浮名。  “成功必须基于诚信。”他表示,“他(唐骏)应该道歉。”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cenet.org.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31&ID=41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