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与研究性学习及与其他课程的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1:57
1.研究型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研究型课程是一种课程,前面已对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作了基本的介绍。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通常的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练习等形式来传授知识,学生在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多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各自适应了教育中继承与发展的两种不同的需要。将两者恰当地、相得益彰地应用于学校教育和教学之中,这将是对学习方式的最好选择。
研究性学习可用于现行学校各类学科的教学之中。然而,各类学科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要求,落实知识目标要求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说,学科教学中必须要追求和落实教学的结果,这就使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关注学习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特点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制约。此外,由于学科课程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抽出许多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获得知识。况且学科教学中能否创设情景让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还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很难调控。可见,研究性学习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还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引人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科教学既给学生打好基础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课程的构建使研究性学习有了用武之地。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式定位就是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此,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必须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在研究型课程的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同时,研究性学习也应积极用于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
这里还需说明的是,教育部颁发的新高中课程计划中,设有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这里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是整个学校课程的一个部分,因此可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理解为一种课程。在这种意义下,这种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应是异名同工的。
2.研究型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比较
上海一期课改构建的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在实践中已逐步形成正常的运作方式,为什么还要构建研究型课程呢?这是不少老师提出的疑问,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研究型课程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问题。
研究型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方式到评价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从研究型课程的定位中可容易得出。
从学习要求来说.研究型课程可以看作是一种规定性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从学习要求的角度进行课程分类引出的课程,它有学科类选修课程和活动类选修课程;有自主选修课程和限定性选修课程等c显然,选修课程从性质与功能上来说,与研究型课程是两类有很大差异性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学生自主性、开放性上有类似之处,但在目标要求、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却有很大差异。研究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态度,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发展兴趣、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是各种丰富的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知识的积累,活动课程的内容是获得技能、发展兴趣或特长、陶冶情操;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在指导下,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课程则是采用学生自主活动、老师指导的方式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不一定要含有研究的要素;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重在学生态度与能力的提升,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重在学生参与程度。综上所述,研究型课程是活动课程的提升与升华,将按兴趣参与的活动提升"生命的体验与方式"和"满足生命需要"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从这些较中,我们不难认识到,构建研究型课程的必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