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之缘(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6:28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中美关系紧张,为了备战备荒,一大批沿海工业内迁四川,我就在这时来到了四川彭州龙门山.24岁的我还很年轻,望着那周围一眼都看不到头的大山,那么的险峻、高深,简易的公路沿着山的一侧,弯弯曲曲向山里沿伸,一边就是峡谷中的河水,清澈透明,哗啦啦终日不停,震耳欲聋,山上的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云雾就在半山腰中升腾,不见天日,一年365天竟有260天是下雨,这景色令我兴奋中有压抑,梦幻中有神奇。从上海、杭州、无锡一下子湧进了五六千人,有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大中专毕业学生,复员转业军人,还有参与建设的设计、施工单位:机械部第一设计院,建工部一局六公司。

从龙门山镇(原叫白水河大宝镇)过白水河再向山里每隔几公里一字沿伸开三个工厂,最前面的就是我所在工厂湔江农机厂,由无锡柴油机厂分迁的。离镇4公里,这里原是一座58年大跃进时废弃的钾肥厂,是一块约100多亩地大的小平地,通向山里的路,穿厂而过,厂的一边是高出40多米的又一块山中小平原,叫连界坪,另一边是白水河的一条支流沙金河,据当地人说沿这条河出金矿,而且河边还能找到不少遗弃的淘金洞子,这里海拔高度是1180米。

我们的生活区建在镇和厂之间的一座山坡上,生活区比厂要高出30多米。上班我们是一路下坡小跑,下班是慢腾腾的爬山回家,站在沙金河对岸远眺工厂,很有点诗情画意的仙境。由厂再向里走3公里便是岷江齿轮厂,是杭州齿轮箱厂分迁的,这里的地形不如湔江,整个工厂生产生活区都建在山上,厂里几乎找不到一块大一点点的平地。继续向里走下去,地势越来越陡峻,两山间的距离也越来越窄了,称深山峡谷是一点不夸张的,一个叫响水洞的地方就是锦江农机厂的厂址,这里整日云雾了绕不见天日,是由上海柴油机厂分迁的,后来因为条件太差,又两次移址,最后定在一个叫关口的地方,成都平原从这里进山所以顾名思义关口。这样的厂址选定现在看来真有点匪夷所思吧,但在那个年代却是认真的和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原则的,是由我们所在部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杨立功,国务院办公厅主任刘昂,在成都军区领导陪同下,坐着小汽车,一路看着,选着,直到没有路可走才定下来的,即使是后来锦江厂重新移址,也必须是靠着山边的关口。与我们同一批,属八机部的三线厂共十多家,涪陵四家,贵州遵州,习峰各一家,重庆一家是总装厂,还有成都一家,这十多家工厂的共同产品就是大马力供坦克和船用的柴油发动机。此外,这时期还有从一到七的机械工业部,还有核工业部,加上国防工办国防科工委的其它单位,在那个年代一共有上千家单位从沿海、从东北迁入四川,这就是人们常称的大三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