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技术学习的课程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00:45
WEB2.0技术学习的课程研究
内容编辑:刘锴 /网上发布; 2007-10-24 /已经查看:3466次

庄秀丽
【摘 要】作者以名为“网络社会互联技术与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web2.0技术学习的普及推进,提出并回答了课程建设目标与内容设置问题、以课程形式进行推广教育的作用与意义问题、如何进行课程教学实施组织的原则与方法问题,并对课程教学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享。如何加速和深化对互联网web2.0技术的学习与运用,需要以课程形式系统化有组织进行,从而才能更有可能释放和发挥你(YOU)的学习力、创造力,加速推进互联网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关键词】 网络社会互联技术与学习;课程;web2.0;创作共用
学不可以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 ——《荀子·劝学》
一、引言
2007上半学年,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以web2.0技术发展为内容来源,为本科生开设了名为“网络社会互联技术与学习”(简称SocialLearn)公共选修课(2个学分),参加课程选修学习的71名同学来自全校各院系所25个不同专业,年级分布涵盖大一、大二、大三三个不同年级段,其中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一年级学生比例居多。课程教学安排是以每周2学时共16周的时间进行,每周教学物理地点是配置一台教师专用计算机加投影仪的常规多媒体教室。
对web2.0技术学习,以课程学分方式的系统化、有组织地进行的教育研究,国内外尚未出现类似案例与研究文献。因此,作者结合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web2.0技术学习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进行思考和讨论。具体内容展开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 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 为什么要开设这一课程?
● 如何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
● 课程学习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
二、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 课程背景
互联网络应用模式在发生着巨变,这种巨变被称为web2.0。
对于什么是web2.0的讨论很多,其中最有影响力是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Tim O`Reilly)于2005年9月撰写的《什么是web2.0》一文,该文被译为多国语言广泛传播。但是,Tim O`Reilly对于web2.0的概述与特征总结,主要是从软件设计与商业模式革新视角,通过对比方式来阐述下一代互联网软件与商业模式如何取胜的设计与运作要点,如以互联网作操作平台、利用集体智慧、通过用户聚合数据、提供服务而非提供终结性软件开发等。
对于web2.0是什么的阐述有很多不同视角,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web2.0不仅仅是指如Blog、RSS、Tag及Flickr、Del.icio.us、YouTube等技术与服务,web2.0还是一种方法、一种理念,一种由用户提供内容参与分享的“创作共用”的方法和理念。
无论web2.0的解释存在多少种可能,甚至,它的更多潜在的可能还有待进一步去思考、讨论和实践,去进一步挖掘、发现和创造。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互联网web2.0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反映在2006年度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人物上,就是以电脑终端为背景的“You”——“是你,就是你,你掌握着信息时代,欢迎进入你的世界!”
这就是网络web2.0所带来的时代巨变。互联网在创造一个个应用奇迹过程中,使得最初只是作为少数科学家手中研究工具的互联网,发展成为每个人——你(You)释放创造力的空间和平台。毋庸置疑,web2.0网络已经成为每一位你(You)重要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场所。本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和形成。
2. 课程目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web2.0技术认识程度的不同、善假于物运用方式的高下不同,都会对技术功能效能发挥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web2.0技术与以往的WEB1.0技术不同,如何把握体会web2.0技术工具的特点?如何更高效、更优化组合地运用纷繁多样层出不穷的web2.0技术工具?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选择正在于此,即对web2.0技术工具特点的认知和如何应用web2.0技术方法的掌握。具体来说,课程目标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帮助学习者有组织地系统地学习了解web2.0社会互联技术与工具;
二是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习者掌握如何应用web2.0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三是通过对web2.0技术与相应学习方式的应用体验,提升对网络应用与发展的认识水平。
3. 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主要源于当前web2.0技术及其应用发展,是作者在长达五年运用web2.0技术自我实践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的选择与设计组织。具体课程内容模块包括三部分。
● 模块1 社会互联应用基础
组成网络社会互联应用基础的内容,具体包括“共享书签”、“RSS阅读”、“Tag标签”,之所以将这三单元内容作为网络社会互联应用的基础,一是它们分别解决了web2.0网络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应用问题,即站点导航问题、信息阅读问题、分类与检索问题;二是它们也是其它多种web2.0应用服务的基础与组成部分。
● 模块2 web2.0创作共用
几种web2.0典型应用服务,如网志Blog、图片Flickr、播客PodCasting、视频YouTube、WIKI等,以及基于MashUp方式组合形成的多种新应用。学习者在参与运用的过程中习得对于web2.0技术典型服务模式与特点——“创作共用”内涵、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在实践中学会遵循运用CommonCreative创作共用的版权协议。
● 模块3 个人学习环境营造与网络场学习
如何应用web2.0技术工具去营造个人网络学习环境?为什么需要营造个人网络学习环境?如何在“创作共用”中进行有效阅读、表达、研讨的场交流学习?web2.0技术工具成为有效学习工具的基础,其基本方法就是基于个人网络学习环境营造进行场交流学习。
从课程内容组成来说,充分反应网络最前沿发展的web2.0社会互联应用的技术、工具与方法;从课程学习目标来说,对于web2.0技术操作掌握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应用这些技术的学习方法掌握以及善假于物运用web2.0技术工具的实践行为养成,才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所追求的目的所在。
三、课程开设的作用与意义
为什么要以课程形式系统化、结构化、组织化地进行web2.0技术学习的引导与普及推广?
1. 顺应web2.0网络环境变化的学习需要
虽然web2.0应用从技术操作上来说,相比于以往WEB1.0技术的操作应用,越来越容易和人性化,正如网志Blog在国内应用推广之初,被用户喻为是“零门槛”的技术工具,以形容其简单易用。
但是,技术操作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用好web2.0的技术工具。因为,web2.0技术工具需要以新的理念与参与方式为首要行动指南,否则,很难发挥和体现出web2.0技术工具的作用价值。作者曾对多个网志用户群的应用情况做过调查,包括高校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网志群,也包括基础教育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网志群,不同群体用户应用网志的行为表现基本相同,即在一个群体中,真正能够运用网志进行读、写、研讨交流的人员,总是集中于所占比例极少的几个人。作者在这门课程教学之初,也曾对班级学生应用网志的行为做过调查,虽然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网志,有多位同学还曾经申请过多个网志账号,然而真正得益于该工具产生效能作用的同学却几乎没有。
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阻碍学习者应用好这些web2.0技术工具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行为惯性,另一方面是来自传统学习观念。
(1)传统行为惯性
在学习者还没有对web2.0技术工具进行体验时,学习者常常会满足于现有行为习惯模式,难以对新技术工具应用所需要的行为改变做出应对。举例来说,课程在进行“共享书签”单元的学习时,作者花费很长时间才帮助学习者跨出从习惯于使用传统浏览器自带收藏夹到使用共享书签这一步。多数学习者在刚接触到共享书签时,首先就会表现出这样的认识和行为:用浏览器的收藏夹就很方便,不用那么麻烦再去申请什么共享书签。
以上举例论述了传统行为惯性如何阻碍学习者对新技术新方法作出尝试。针对这一web2.0技术学习的常见问题,学习者就需要被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引导。
(2)传统学习观念
web2.0技术工具作用价值蕴藏于其实践应用的积累过程中。这正如荀子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作者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习者对于web2.0技术学习往往采用“会了,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再用”这一传统的、只是进行简单知识储备的观念与方式进行学习,而不是采用在应用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有机生长的观念与方式进行学习。
web2.0技术学习,关键不在于会不会操作,而在于是否已经应用的实践问题。
采用系统化课程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学习引导,可以大大缩短web2.0技术学习的时间,同时也能够在更大数量、更大范围内帮助学习者尽快掌握web2.0技术运用的方法,并能在整体格局上提升学习者应用web2.0技术的能力。
2. 提升和发挥网络作用价值的社会需要
以课程形式系统化有组织进行web2.0技术学习,也是提升和发挥网络作用价值的社会发展需要。学习者对待网络的看法或态度,决定其应用网络的可能行为,以及由此网络对其产生的可能作用。
作者在课程教学之初曾对学习者应用网络现状水平做过调查,所有学生都有应用网络的体验,其中三分之一学习者应用网络已经历时三年以上。但是,网络究竟有什么作用?根据调查,学习者对网络作用普遍认识是:娱乐、搜索、收发邮件。而对于如何去利用和发挥网络的作用,则知之甚少。引用课程教学中一位学习者的心得原话:
“原来一直在使用网络,却没有真正体会到网络交流的真谛。我敢说,绝大多数人使用网络只是简单的浏览网页、聊天、看电影、玩游戏、查些相关的资料,而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这些。到现在修了网络学习这门课后,一想到原来自己对博大精深的网络的使用是这么的肤浅,感到非常羞愧。”
因此,以课程形式进行web2.0 技术学习的普及教育,学习者在应用这些技术过程中,被有组织地引导,获得对网络空间新的学习方法的体验,进而获得对网络作用价值认识的提升、以及对如何利用和发挥网络作用方法与能力的提升。
web2.0 技术学习的课程形式推广,不仅适合于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需要,同时也可作为各大学学校平台上的公共课程,为目前各大学学校平台上展开的公共课“信息技术应用”,注入新鲜血液。另外,各网络学院在开展远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吸纳这些内容,作为对远程学习者如何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提升进行引导,以帮助他们在体验远程网络学习过程中更多体验网络自身变化对学习方式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web2.0 技术并非某个具体领域的专用技术,而是具有普适性的通用技术、工具、方法,对于web2.0 技术学习的普及程度高下,就决定着这一社会群体对于网络运用与作用发挥水平的高下。
四、课程的教学与组织引导
1. 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突破学习者传统行为惯性以及传统学习观念。
web2.0 技术作用效应的体现,存在于运用这些技术工具的累积过程中。比如学习WORD打字,学习者原来不会,后来学会了。一旦学会,学习者的学习成就感就会产生,因为电脑打字问题解决了。web2.0 技术的学习不同,比如当学习者学会了如何“使用共享书签”,并不能产生象“学会了打字”那样即时产生的学习成就感。学习者对于“学会共享书签”的作用与价值的感受和认识,存在于持续不断地运用共享书签的过程中,并且,随着运用的时间越长,其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的累积效应就越大。
由于学习者传统行为惯性会阻碍学习者对新技术、新工具实践尝试,另外由于这些工具技术自身作用价值产生的时间效应问题,就容易使得很多受传统学习观念影响而只是进行简单知识堆砌的学习者出现浅尝辄止的学习行为现象。
因此,基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以及web2.0 技术自身的特点,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的首要原则是实践与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对这类新技术新工具的感知,在感知过程藉助心得分享,进而产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2. 课程教学的组织模式
实践与体验是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的基本与首要原则,同时“创作共用”是web2.0 技术的基本内涵与思想,因此,学习者在被引导应用实践这些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引导组织研讨,即对具体技术应用的感受心得分享,这样的分享过程设计,也是一种体验活动的设计,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体会到不同的学习者在应用具体同一技术工具时,会产生可能的不同感受,并且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感受的分享、碰撞、汇集,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学习者对某个具体技术工具的认知。学习分享的方法与能力,也是web2.0“创作共用”学习模式所需要的基本信息素养。为帮助学习者在具体技术工具的应用选择上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还需要提供本单元的拓展资源,丰富学习者对单元知识的理解与进一步迁移运用。
因此,对于每一具体技术工具或单元内容的教学组织,其实施过程模式可以概括为: 实践体验→心得分享→拓展理解与迁移运用。
学习者对于这一教学组织模式的体验,则是经历“实践体验”、“心得分享”、“拓展理解与迁移运用”,再到下一轮“实践体验”不断螺旋循环与发展的学习认知与实践内化的发展过程。
举例来说,基于实践与体验这一基本与首要教学原则,教学开始的准备阶段,教师引导每一位学习者先注册个人网志Blog账号,作为这门课程学习的记录、分享与评价工具。接下来就可以引入本课程模块1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管理班级同学的网志Blog地址?如何阅读每位同学日志的更新信息?如何对班级同学日志内容进行分类与检索查询?等等。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可以进入到相应章节具体内容的实践与体验。每一个单元学习之后,通过网络或者面对面机会,组织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心得说说自己应用的故事,是课程教学作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导学习者形成分享的习惯,并帮助学习者在分享的过程中,学会从来自多人的经验分享中,完善丰富对相应单元内容学习的分析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应用web2.0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组织与学习环境创设,也是课程实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了共享书签工具来管理课程各单元的资源、进行学生作业分享、拓展师资资源等,这为学习者对相应工具的认识与运用产生了示范作用。另外,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应以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与真实性评价为主,并充分应用web2.0技术进行这些评价活动的支持,特别是网志Blog工具的教学评价运用。
五、课程可能的效果评价
经过一学期课程教学实践,学习者被教师逐个单元地引导应用对他们来说还相当陌生的被称为web2.0 的常用技术,在实践与体验之后,学习者对于网络、对于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整个课程学习过程概言之,即新技术的实践、新方法的体验、新理念的感受。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过程都获得了学生较高的评价。以下摘录部分学生(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在学完该课程内容后的感受与评价:
● 通过这个学期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学习的是可以让我们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开阔了眼界,接触到了新的理念和技术,并学到了怎么去利用这些新的科技去促进我们的发展。这门课程带给我的东西就像一座桥,对于我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05级体育学院 王臻臻)
● 第一次上课就接受了共享书签这个新东西,这是我网络学习的开始,回去便使用了。这才发现网络的连通性,网络不要仅仅局限于个人,网络的更高级的使用在于和别人交流和分享。这门课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了这种方式的许多优点,效率高,交流性强,这些是以往传统的网络学习方式不具备的,这学期的学习真的使我改变了许多,让我体会到了网络的博大精深。 (05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李丛)
● 通过上这门课以后,我真正认识到,网络中丰富的资源,是我们学习的巨大财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学到了许多使用网络来提高自己学习范围和学习程度和学习效率的方法。这也督促我使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使用网络来学习也必将是今后学习的趋势,世界各国都面临知识更新飞速发展的问题,所以,只有通过网络学习,我们才能做到与世界同步,与时俱进。(06级艺术与传媒学院 金亦凡)
● 网络社会互联学习技术可告诉了我,网络不仅仅是玩具,它还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特别是在交流和学习方面,并且它把交流和学习融会贯通起来,通过促进我们的交流来促进我们的学习。让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学习的团组,从而我们每一个人的信息量扩大,学习的资源越来越多,让交流也变成了学习的强有力的手段。总之,这学期通过网络互联技术课的学习觉得受益匪浅。它让我更深入地认识了网络,学习了网络,使用了网络。教会了我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大大的迈进了一步。(06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张韵)
● 想想从开始根本不了解网络、不上国外网、不习惯在网络中和别人交流、不适应网络场交流等学习方式,到现在深深地感到网络互联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以及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虽然是一门选修课却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一些好用的网络工具,象Tag、 RSS、共享书签、wiki,使我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网络,在网络中快捷的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和与自己有共同爱好与兴趣的人有更多的交流。其实,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让我了解了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方式,让我明白21世纪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要采取一些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的一个人的学习方式。(06级物理学院 孙美奇)
[参考文献]
[1] Tim O`Reilly(09/30/2005),What Is Web 2.0--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http://www.oreillynet.com/pub/a/ ... what-is-web-20.html
[2] Tim O`Reilly(09/30/2005),玄伟剑译,什么是Web 2.0,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 ... b16d75cd129c17.shtm
[3] 关新. 中新网(2006年12月17日),网民成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EB].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2/17/ content_5498503.htm
[4] 网络社会互联技术与学习. 课程共享书签[EB].http://del.icio.us/sociallearn
作者简介:庄秀丽,博士,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100875)。
(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