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腐败"引起不满 公车改革为何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26:11
"车轮腐败"引起不满 公车改革为何难?
2007年04月23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每天早上5点20分,我从家里准时出发到东三环附近领导的住处,先把领导的千金、夫人分别送到位于西城的学校和单位,然后赶回去接领导到东城区上班。”
“下午我得卡好时间,把领导的千金和夫人先送接回家,稍晚点去接领导下班。”家住北京宣武区牛街的老张,是中央某机关领导的一名司机,他向记者抱怨道:“这是我每天的常规工作,往往到家已经晚上八九点钟了,只有周末领导把车开回去自己用,我才落个轻松。”
在我国很多地方,像这样公车私用的现象不在少数,加上其他不合理的开支,比如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等,使公车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务消费开支之一,被人们称之为“车轮腐败”。
记者了解到,“车轮腐败”早引起广大民众的不满,车改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各地也进行过一些车改,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各地公车改革缺乏系统支撑,国家应尽快确定公车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走法制化之路,改变公车泛滥无序的状态。
利益博弈催生“车改风暴”
统计数据显示,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尽管如此,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以至国家财政不堪“车轮”重负。
有专家初步估算,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六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再加上车辆的价钱,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0万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车轮腐败”越演越烈,引起老百姓的强烈不满,为此从中央到地方也下达不少文件和规定,但实际情况并没有多少好转。
记者发现,目前全国各地公车改革模式基本有三种:一是加强管理模式,各单位继续保留公车,取消“领导专车”,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二是货币化模式,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三是半货币化模式,保留公车,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向各级工作人员发乘车卡,实行公车有偿使用,以年度进行结算,超支自负。
公车改革该不该货币化?(资料图片)
据了解,在改革中大多数地方选择了一步到位的“货币化”模式。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均不相同,补贴标准也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 ———— 相关报道 ————
◎ “换岗换车”警示“车改”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儿
由于一些地方以“车改补贴”的名义为官员和公务员变相谋取“福利”,高额“车补”得“官心”不得民心,引得舆论哗然,理所当然被叫停。但社会各界和公众“千呼万唤”的公车改革,也因此陷于停顿,不知何时全面铺开。
据报道,“廉洁度”一直排在世界前列的芬兰,除总统外,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和国防部长享受配备专车的待遇;韩国首尔,只有4名官员有资格配公车;美国纽约州审计长因安排政府职员为妻子当司机,被判有罪。对这些“他山之石”,由于国情有别,我们不可能简单照搬,但领导班子换届之际“换岗换车”的新动向却提醒我们:公车改革,对廉政反腐,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儿。 【全文】
◎ 愿北京公车"休克"唤醒全国公车改革

资料图片
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元。西南某贫困县算过一笔账,每年用于公车的开支,竟占全县行政开支总数的40%;而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县公车数量已超过200辆。在公车的采购、使用、维护、修理等等的环节,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腐败、浪费严重的情况下,北京市公车“休克”之举,可以看作是拉开了公车改革之箭。
公车改革的呼吁不断,但改革的步子却不大。而有些地方公车改革的实践,反响都不错。北京此次短暂之举,让我们看到了公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了。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全文】
◎ 公车改革当问“还能降多少”?
眼下,各地公车改革,都不同程度呈现出“支出略减、司机下岗、官员富足”的现象。以降低行政为成本目的的公车改革,不能变成官员们的变相加薪。公车改革不能再在让官员自肥的“官本位”怪圈中支招,否则用招待费充油费、蹭下属单位和辖区单位便宜等问题将层出不穷,而此项行政成本就不可能再降低,甚至可能出现公车支出反弹的现象。南京市取消向官员发放车贴的思路,走出了车改的“死胡同”,是可以将公车支出降得更低的好创意,值得借鉴和思考。 【全文】
“车改”缘何“雷声大雨点小”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经过多年的车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不同程度地引起了民众的质疑与非议,令人喝彩者鲜见。
“车改不但没使群众的意见减少,许多地方反而更加强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指出,“主要是各地的公车几乎全部采用‘卖公车、发补贴’的改革方式,即所谓‘货币化改革’的形式。这样的改革,尽管表面上减少了些开支,却使公车改革陷入误区。”
“货币化的好处是把公车的费用转变为个人收入,激发个体的节约机制,从而在整体上控制公车费用的增长。”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毛寿龙教授这样分析,“但由于公车消费数额巨大,根据这一数额公车消费转变为个人补贴,相当于相关人员每个月增加了数百乃至数千的收入。这如果没有与公务员薪金制度改革相配套,很容易引起进一步的不满,因而是很难持久的。”
“按行政级别一刀切,货币化发放补贴,有变相加薪之疑。”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一位博士认为,“若补贴制订的标准与当地消费水平相差太大,老百姓的舆论压力会很大,而按职务来分,也会引发公务员不满,不能充分调动公务员积极性。”
在采访中,很多人认为公车改革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原因在于公车触动的是改革者——一个庞大官僚体系的利益。由于这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掌握在各级官员手中,而这些所谓的“改革”又都是以确保公务员阶层的既得利益为出发点的,以至遭到来自于社会的巨大阻力。
“车改”期待体制系统支撑
在采访中,多数专家认为,国家应该确定一个公车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即坚持公车办公务,走法制化之路。从国外看,那些对公车管理制度健全的国家,不但建章立法,将公车制度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而且还引进公开监督机制,同时对违规行为依法惩罚也非常严厉。
北京中盛律师事务所杜立元律师认为,只要政府有决心,公车改革思路很简单,基本原则是:公务乘坐出租车。警用巡逻车、工商执法车等因不可替代而最低限度保留的公务用车除外,其它的诸如领导干部配车等全部取消。为此他提出了“公车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思路,具体措施有四点:“首先,加快公务用车立法进程,明确最低限度保留公务用车的范围(包括机关、部门、职级等)、使用规范、公车腐败的处理措施。其次,在此范围以外,一切公务均乘坐出租汽车。第三,作为过渡措施,可组建公务服务汽车有限公司,保留范围以外的公车及司机全部分流至该类企业,并将该类企业逐步过渡到与普通出租汽车公司同等的经营范围。第四,对保留下来的公务用车严格管理,对公车腐败严惩不贷。”
“公车社会化运作有很多可行性。”杜立元律师表示,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到政府正常职能的发挥,还会促进交通服务业的发展。另外,省去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轿车问题的困挠,还可免去修车等技术性麻烦,减轻财政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公车滥用现象,也可避免因“货币化”公车改革导致部分司机失业。(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