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不科学的公车改革是公车腐败的弃暗投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11:56

引用 不科学的公车改革是公车腐败的弃暗投明

转载   2009-08-31 10:45   阅读1   评论0   字号:    

 

引用

满山红叶不科学的公车改革是公车腐败的弃暗投明

      公车私用,是多年来被公众所诟病的一个典型的公开的腐败问题,于是,杭州、重庆等地方偿试公车改革,对给政府官员论级别实行发放公车补贴。但这些补贴的标准是怎样算出来的,实际需要的公务用车费用要多少,谁作过这方面的调查论证,恐怕这些公车改革先行单位没有认真地算过这方面的帐,当然,他们也不会去算这笔帐,因为这本身就是借公车改革为名,发放另一种福利之实。杭州实行车改革时,就有人提出,职务越高者,发放的车贴越高,但事实上并不一定职务越高者需要乘坐公车外出办事越多,反而是一线的政府官员外出办事需要乘车更多。〈羊城晚报〉时评〈为公车消费数据震惊的只有公众〉一文就认为,车公改革是“弃暗投明”。但笔者更直接地认为,这是公车腐败的弃暗投明。当然,公车改革是件好事,但不能把好事办成坏事,变成一个公开的腐败。

       〈为公车消费数据震惊的只有公众〉:公车改革,说了很多年,为什么不好改呢,看重庆某区被泄漏的小型天机就有些理解了。每年2000万元的财政开支,落到用公车的人头上,把它拿走,每个人减少享受多少元?这是“工作需要”,也是享受的暗道,弃暗投明,类似于割肉,很疼。这样的暗道,抽取了社会财富,而且不只公车消费一项,四通八达,享受者心安理得

  网友爆重庆某区公车消费三年超过6000万元,重庆市纪委称正在调查,结果将通过政府渠道公布。

  爆料的是一张某区政府的“落实厉行节约摸底汇总表”。区政府的汇总表,是否包括了区党务系统“落实厉行节约”的数据,还不可知,某区三年公车消费是否比6000万元更多,也就不知道了。

  区政府三年公车消费6000万元,这是一个引起公众震惊的数字,但不是一个引起内部系统震惊的数字。这个汇总表,应当是早前各地纷纷“压缩行政支出10%”之际制作的,那么它已经正常地上报了,但并没有引起调查,而只在网友爆料之后才引起调查。

  汇总表中的数字,公众震惊,而内部系统并不震惊。一个可能是,数据在内部系统内,仅仅是一个数据,层层加总统计而已,没有人在意,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某项数据是“过分”的,哪怕层层加总时无人在意,数据提供者自身仍会相当警觉。所以,内部系统不震惊,可能是因为这个数据并无异样,不值得震惊,也就是说,一个区政府的公车消费每年2000多万元并非异常状态。

  这显示了公众与权力系统之间的认识差异。公众觉得公车支出已经离谱,人家认为公车支出还正常。不知道,这是不是可以部分地说明为什么有些统计数据要“内部掌握”。例如,我们总是能够了解到GDP增长了多少,这是可以“全体掌握”的;我们有时能够了解到工资增速是多少,有时不能了解到,它有时需要“内部掌握”,有时不需要;我们几乎不可能了解到公车消费的数据是多少,这总是“内部掌握”的。

  公车、公款吃喝、公款出国,称为“三公消费”。这不是说公款消费只此三项,而是说这三项是大头。三项支出每年有多少?天文数字,但没有准确信息。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曾披露,2004年全国公车消费4085亿元,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费出国3000亿元,共约9000亿元。很快有人说夸大,不夸大的数字据说是1201亿元。数字差距简直能让人“撞墙死”。

  “三公消费”,官员论级排坐,人人得而享之,但总账神神秘秘,仿如天机。一个区每年公车支出2000万元,汇总表被曝光,属于小型的天机泄漏。公众哗然,说明蒙眼罩能产生多么显著的效果,可能也说明眼罩还要继续蒙下去,天机泄漏的事情不可以再度发生。重庆要查某区“厉行节约汇总表”,是查网友从何得到不可泄漏的天机,还是查该区公车消费是否违规,或者调查并公布一下全市“汇总”的情况?可想而知的,大家不可能得知全市三公消费的“摸底汇总”的数据。有哪个人大代表去询问一下看看,试试是否会被告知。

  公车改革,说了很多年,为什么不好改呢,看重庆某区被泄漏的小型天机就有些理解了。每年2000万元的财政开支,落到用公车的人头上,把它拿走,每个人减少享受多少元?这是“工作需要”,也是享受的暗道,弃暗投明,类似于割肉,很疼。这样的暗道,抽取了社会财富,而且不只公车消费一项,四通八达,享受者心安理得。

  由此看杭州的公车改革,未必不阻力重重。公务员每月补贴从300元至2600元不等,公众或低层公务员说不公平,我也觉得每月补2600元交通费很惊人。但补贴2600元的人也未必就合意,屁股下面一坐楼,油要用多少用多少,岂是每月2600元可以打住?利益的现实与公众斯待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

  在公车改革问题上,公众与某些官员,无论在意识上、行为上,还是在相互关系、相互想象上,都有着巨大的分野。公众无法影响权力的行为,权力无法赢得公众的认可。这样一种状态,不知能够维持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