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喊了20年为何不省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31:58

公车改革喊了20年为何不省钱

2010-11-24 16:00:4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跟贴 2 条 手机看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11月24日报道 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针对民革中央的提案,国家发改委经与财政部商讨后回复称,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11月22日《京华时报》)

熟悉官方文件用语的人都知道,“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我国拟启动公车改革”,基本不是一回事。因此,这样的新闻,即使不是捕风捉影的噱头爆料,至少也是一厢情愿的善意误读。但是,这似乎丝毫不能妨碍公众的讨论激情,由此亦可见公众对于公车腐败痛恨之深,以及对于公车改革期盼之甚。

《瞭望新闻周刊》今年初报道称,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 (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我们看看国际上一些国家对公车的相关规定,德国公车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总统、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国务秘书和联邦直属机构负责人才可以配备专车,因此,柏林市仅有公车92辆。

我们的“公车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出,但是近20年了,几乎还是挂“空挡”——没有效果。事实上,虽然全国层面的公车改革不曾发起,但地方层面的公车改革试点一直没少见。其中,公车货币化基本是改革主流,也就是专车或者公车没有了,改而使用货币补贴的方式进行。去年5月份起,杭州市实行第一批公务用车改革试点:一般市级机关的车贴标准分为9个档次,上限为2600元/人/月,下限为300月/人/月。很快有网友发现,拿到2600元车补的人,每天要跑几十公里,才能够消耗掉这个费用,但是,有多少公务员每天要跑这么远?车补的成本是不是比用公车还高?

而且,有些地方这种货币化改革往往都留了尾巴,发放货币补贴的同时,公车数量并未实质减少。改革之后的真实现状是:补贴基本不动,公车基本照用。后果是公车改革让总费用不降反升。

大家都在说公车改革难,可究竟难在哪里呢?其实主要不是难在具体的改革方式与途径,而是难在改革必须建立在“确保既得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之下。换言之,这是一种完全赎买式的改革,非但不寻求在官员福利待遇上伤筋动骨,相反却首先肯定了现有公车福利的合理性。如此一来,改来改去无非是在“茴字的几种写法”之间较劲,不再额外增加公车支出已经“阿弥陀佛”了。

真正意义上的公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一个“钱”字来进行。要不然,自我评价再“成功”的公车改革,对于纳税人来说也基本都是扯淡。为此,公车改革应自严格硬约束的人大预算始,以同样严格的审计问责与公众监督终。

我们有必要借鉴所谓“国际惯例”,为公车支出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金额,然后在提供给各级人大的预算报告中专门列出,在审议通过后实施,并制定明确罚则。考虑到一下子削减太多支出的难度,在详细核算现有公车支出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考虑设置一个逐年递减的缓冲期。总而言之,省钱才是硬道理,公车改革不能给纳税人省钱,那还是别折腾的好。

 

事到如今,公众很难在每年的各种预算报告中清楚地了解到公车支出的费用;倘若在这种情况下搞改革,自然只能是一本糊涂账。公车要想透明起来,首先需要公车支出透明起来,并配合以严格的审计监督与公众监督——管住了钱,也就管住了公车腐败的命脉;节省了钱,也就实现了公车改革的价值。

重要的是,要将公众看得见的公车支出减少,作为一项严格的预算控制来要求,作为一项严厉的问责依据来考核。至于具体如何去改,其实倒完全可以交由各地政府去各显神通,需不需要“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甚至都不再重要。因为,“取消专车”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简直易于反掌。管住钱、节省钱才是公车改革的终极追求所在。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