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为何遭遇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9:49
 
时间: 03-28 23:54  作者:王东仁   新闻来源:正义网
公车改革正在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的时候,车改先行者的浙江却于本月初宣布暂停车改。背后原因,讳莫如深。“统一口径,普通公务员不能说话,这表明了改革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教授张国清评价说。(据《南方都市报》)
一项在倡导者看来利国利民的改革,却在先行者那里遭遇被暂停的命运。这是一种无奈的尴尬,也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沉下心来清醒地考虑一下: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各地试点的改革方案,可能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方向性偏差。
公车改革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减少国家财力浪费。这是针对“公车黑洞”所采取的切实措施,没有人会不举手赞成。各地的方法,就是进行对比核算,出台相应的补贴方案,最后再欣喜地告诉公众:通过这样的改革,一年可节省多少多少费用。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暂不去管,但是,这样的对比本身就很成问题。很明显,置于天平两端的分别是车改后的补贴额与车改前包括公车“黑洞”在内的花费,这事实上将本不合理的花费通过发放交通补贴的方式合理化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领导干部的车补动辄每月三千两千,而被公众质疑为借机腐败的原因所在。当然,也许会有人辩驳:“公车黑洞”是无可否认的,只要钱省下来就是成功。但是,这样的辩驳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公车改革的目的就是填补“黑洞”,如果发放补贴只是让“黑洞”走向前台并作为改革成功的标尺,这样的改革意义何在?因此,合理化的方案,应当是看正常的消费应是多少,再换算成补贴额。
公车改革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公车私用问题。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公务车三分之一用于公务,三分之一领导私用,三分之一司机私用。据此有人表示,公车改革后只有私车私用了,可以拉近领导和百姓的距离。应当说目的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发放高额的补贴以及购车优惠政策的存在,猛然间多了有车一族,两会期间新华社一篇评论道出了问题之所在。这篇名为《谨防借改革之名催生特殊人群》的文章说:“在当前贫富差距较大,总理在为困难群众就业难、看病贵、上不起学而着急的时候,众多干部纷纷开着私车招摇而过,这不能说是改革的初衷,实际上是增大了与群众的距离。”
公车改革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其实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即公务应用。这意味着谁用车多谁应当拿更多的补贴。但各地的试点都是按照领导的级别定补贴额的,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毛寿龙教授评价说,“如果仅仅简单按照级别,而不是按照需求,改革的技术含量就很低。”其实不止是技术含量高低的问题,当国家财政出钱换来的却是补贴非所用的结局,那么,改革就严重偏离了方向,遭遇尴尬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