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农村残疾人贫困现状及扶贫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1:22
兴山县农村残疾人贫困现状及扶贫建议

发布时间:2008-03-19 字体:【大 中 小】         (兴山县残联杨兴森)县委、县政府在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兴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走在全省山区县和三峡库区县的前列),为全县人民奔向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是残疾人。近些年来,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贫困人口不断下降,农村残疾人贫困问题愈来愈突出,反差愈来愈大,成为农村扶贫、小康建设工作的一大难题。如何带领残疾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已是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日益重视的问题。      
  一、残疾人的基本状况
        
  我县地处山区,大部分地区为坡地,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大,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医疗条件差。全县人口18万余人,有各类残疾人12586人,占总人口的6.6%,其中农村残疾人10136人,约占残疾人总数80%。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大部分残疾人分布在边远山区,越是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残疾人比例越大。从经济收入上来看全县残疾人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一是达到小康和正在向小康发展的。这部分残疾人素质较高,有职业、有技术、有自己的产业,多集中在城镇,生活富裕接近小康。在县残疾人中约占10%;二是已脱离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他们残疾程度较轻,辛勤劳动,从事庭院种植养殖、或是手工业修理服务、或是在外打工,能够维持温饱但仍徘徊在贫困线边缘。他们约占60%;三是长期贫困残疾人约占30%。多是重残人或是一户多残,他们或是看不见、或是不能行走、或是智力障碍,丧失了劳动能力,多年积贫,常年靠救济。         
  从数据显示、自然分布、自身条件分析,不难看出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与一般健全人相比,差距比较大。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贫困数量大。据2004年统计纳入农村特困救助人口6317人,其中残疾人2526人,占40%。随着小康进程的加快,残疾人与健全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相对贫困的人逐渐增多,残疾人受自身综合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返贫都会加大贫困残疾人数量。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700元收入以下的家庭可以说全部为残疾人家庭。尽管各级逐年加大贫困残疾人的救助、帮扶力度,但对一些无任何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扶养人的“三无”特困残疾人来说,只能维持基本生存。         
  二、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的贫困导致了诸多问题,其最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三点:         
  1、残疾人生活生存质量差。首先最直观的是住房质量差,农村住房有三种类型,一是预制楼房,二是土木结构的新房,三是多年的老土房。不消说残疾人大都是居住在旧土房里了,“危、破、陋”是其特征。在全县茅草屋改造中70%是残疾人的。其次是生活质量差。按我国贫困线标准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来测算,我县三分之一的残疾人处于极端贫困,三分之二的残疾人处于一般贫困,此外,还有生活虽然有了改善,但脱离了外界的帮助无法实现自我发展仍然徘徊在贫困边缘。走进残疾人家庭,多数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电视、电话、家庭影院这些当代已普及的文化生活家常电器,对残疾人来说是奢侈品,因为温饱尚未解决的他们,最有吸引力的是柴米油盐。它们所考虑的是不挨饿,不受冻,如何能吃饱穿暖的问题。其三是看病难。残疾人是不能得病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余钱看病吃药。得了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这残疾人是家庭主劳,那么又病又残的他们就只能等着救济了。         
  2、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差。1.2万残疾人中文盲占三分之一,大多是老年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在中青年残疾人中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人也只能是半数;适龄的残疾少年儿童我县统计约540人,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只有260人,入学率偏低,能接受大中专教育的,12856人中约有大中专学历的也就是十来人,千分之一。大多是自学成才,而且其中有些是健全人转为残疾人的。真正能够考上高中接受大中专教育的残疾人寥寥无几。目前残疾人接受教育仍然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残疾人家庭困难,为减轻负担不愿意送孩子上学,辍学退学现象严重。由于文盲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普遍封闭、保守、落后,整体素质低下造成精神贫困。这样因物质贫困造成了精神贫困,又由精神贫困反过来加深了物质贫困。恶性循环的锁链束缚了残疾人,长期不能挣脱贫困。  
  3、残疾人社会就业难、且面窄。首先是因为残疾人素质低下,又有身体功能的障碍,无法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需要,所以残疾人劳动就业难,择业面窄。目前,在有就业条件和就业要求的820名残疾人中,实现就业的不足60人,仅占7%,且以自谋职业为主。其次是社会存在偏见,不少单位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安排残疾人就业,有的单位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因此,残疾人就业率和就业保障金收缴率都低。三是近些年来我县国有、集体企业和一些事业单位相继破产、改制,减员增效,首先减的是劳动技能差的残疾人,已就业的残疾人时刻面临着减员的危险,就业的残疾人普遍收入较低,平均300元左右,只略高于最低生活线。这样的收入水平是难于供养家庭、教育子女和看病吃药的。         
  三、消除残疾人贫困的途径及对策
        
  要消除残疾人的贫困状态,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来统筹规划,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途径,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通盘考虑,要努力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办法,化解各种难点,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我们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强化残疾人基层工作。发挥残联的组织作用,作为“代表、管理、服务”的基层组织,要强调“理念人性化、职责规范化、工作制度化”。必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好务;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操作性强,职责明确,工作体系完备,网络健全,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努力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目标。         
  2、加强投入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着力改善残疾人身体状况。改善残疾人身体状况是改善其生存生活状况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如果看不见,不能行走,你能叫他做什么?要解放他们的生产力必须首先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恢复一定的能力让他们自食其力。而康复是有时效性的,是一项抢救性的工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康复,那么他(她)就会成为国家和社会永久的负担。按照“十五”计划纲要,康复经费应按人口总数0.5%预算,我县只有0.1%,比例偏低。政府应加大投入,培养康复技术人员,建立基层康复网络,逐步使康复社区化,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         
  3、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就业是解决残疾人贫困的根本出路。一要坚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和个体开业的多种形式的就业方针,巩固已就业的残疾人的岗位,适当调节一些公益性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让有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建立社区残疾人就业基地,鼓励和扶持残疾人积极自主创业、个体开业。二要加强残疾人保障金的征收和管理,拿出部分资金奖励和扶持安残单位和自强残疾人典型。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培训网络,每年有计划,定期培训服装缝纫、家电修理、计算机、盲人按摩和各类种、养殖业的技能,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         
  4、要加强残疾人文化教育。治穷必先治愚,残疾人文化素质低,必须加强教育提高其文化层次。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没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在竞争中只能处于弱势。必须从青少年残疾人抓起,一要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加强对特困残疾生的救助补贴,对考入高中和大中专的残疾生实施奖励。二要加强特教工作。扶持扩展特教项目,发展手语教学、语言培训、智力培训、家长培训,扩大就学面,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能进学校接受教育。  
  5、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缺乏基本生存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定期救济和纳入特困救济。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如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特困救济和城镇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社会保障形式。用就业保障金为重残人购买养老保险及各类保险,鼓励志愿者、社会各界合力扶残。探索残疾人医疗保险机制,个人、村、镇、残联、民政各投入适当比例资金入保,使残疾人困难户做到病有所医。利用国彩项目开展安居工程,改善残疾人住房“危、破、陋”问题。         
  6、开展开发性扶贫。开发性扶贫就是“授人以渔”的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市场、学习科学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激励残疾人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一要资金扶持。对残疾人解决必要扶持资金,既要启动发展生产,又要保障资金安全营运发挥效益。二要扶持科技信息和技术,为残疾人提供可靠的科学致富信息,选好项目,传授技术,人人有一技之长。用新的观念更新陈规陋习,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建基地树样板,让残疾人跟着来,扶上马送一程。利用基地培训残疾人巩固他们的信心。要落实各种优惠政策,让残疾人享受实惠。         
  总之,改变残疾人贫困落后的现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那一方面的力量是很难凑效的,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协心同力才会做得更好。在诸多的因素里面,政府的行政作用却是致关重要的,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下,我县残疾人一定会摆脱贫困和全县人民一道过上全面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