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中国城市化行方(by 方振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1:42:41
威尼斯的中国城市化行方 
By [ 方振宁 ]  2006-9-19 6:09:54

威尼斯的中国城市化行方
方振宁/撰文摄影

传说的《瓦园》

中国媒体所有关于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报导,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馆首次出现在建筑双年展上。确实,王澍和许江的《瓦园》能够如期搭建成功值得庆幸,因为无论是筹资、运输、过关、搭建以及进入国家馆图录,所有过程都非常艰辛。最终,《瓦园》以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占地800平方米的侧斜瓦顶形式,呈现在处女花园的草坪上、绿荫下,从而完成了国人期待的关于《瓦园》的传说。没错,《瓦园》是一件已经被诗意化的作品,然而它来自中国大量建设和毁坏的现场,作品中有建筑师面对现状和工匠一起思考中国本土建造艺术与当代可持续建筑概念的结合的问题。

世界关注上海

在绿园城堡的国家馆展区中,镶有巨大的“ITALIA”字样的建筑物属于意大利馆(Padiglione Italia)的主展场,无论是面积和展出规模都是历届双年展之冠。它实际上是由一群建筑构成,这里每届都是策展人精心挑选的艺术家、建筑家的作品和项目,今年仍然如此。

意大利馆建筑的巨大的正面正对国家馆入口,几乎所有进来的人都会首先看到这个两边被绿荫包围的建筑正面,前几届展览,设计者都巧妙地对墙面和柱子加以包装利用,而这次确是用一张巨大的俯视城市立交桥的照片将铺满建筑立面上,其视觉冲击力非常强大。然而这张巨大的照片拍摄的就是上海,摄影者是意大利人Olivo Barbieri,拍摄时间是2004年。

中国城市的形象并不止于此,因为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建筑与社会》,如果我们把《瓦园》作为在建筑分野的呈现(实际上是一件意象型装置),那么在主题馆城市长廊中的上海的密度现状展示,就是中国城市今天的代表。然而中国的社会现状在哪里?

艺术家眼中的城市化

按照轴线走进意大利馆最主要的展厅,入口就像一个黑洞,有着把我们吸进去的气势。在黑色的衬底上一个大大的白色头文字“C”上重叠着“ON cities”的字样。于是,左边为说明,右边是20世纪历史建筑的快速回放。再向前进,一张好象一直在切换镜头的照片投影,让观者感到城市建设和变化是无止境的过程。

然而真正吸引我和让我看到震撼的还不是这些,有着非常熟悉的建筑画面出现在面前,那是中国艺术家邢丹文的幻想摄影。画面的主要部分都是被建外SOHO的白色群楼所充满,而在环保楼下的立交桥上,有两辆汽车相撞,画面上一个比例非常之小的红衣女士在招呼什么,好象是叫交警来处理事件,然而周围没有任何人,城市空荡荡。这显然是一幅虚构的画面,全部是拍摄模型,他让观者感到城市的巨大和无情。不错,优秀的艺术作品。

然而中国摄影艺术家王庆松的作品,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当时的观看心态,这是一组将几十张单人床和众多大多是裸体人物,拼在一个画面上的摄影,一看就是表现打工妹和民工的生活状态。这立刻让我想起刚刚发生过的苹果富士康血汗工厂事件,富士康虽然和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和解声明,但是中国的血汗工厂仍然存在,打工妹和民工是构筑中国城市化这个金字塔最底层的群体。不只是我,我看到很多观众和我一样在这张作品前长时间停留,我不知道他们怎样想?建筑师的职业不会去注意这些,而艺术家看到了,他们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这也是城市化的一面,然而我说中国是个问题儿还不止到此为止。

来自丹麦的良方

虽然各个国家馆都在分别分发各种资料和布袋,然而最醒目的是一个绿色上面印有“协同进化--丹麦中国合作项目: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发展”“The Danish Pavilion”字样的背袋,上面还有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和即将举行的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标识,它来自丹麦馆。这个绿布袋成为一个非常醒目的媒介,它比任何其它的出版物都让人注目。

好端端的一个丹麦馆整个被绿色建设用围布和鹰架所包围,这是模仿中国的建设工地。丹麦馆的展示全部是关于和中国协同进化问题。展示图册《协同进化》的前言用7页只刊登了205个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为世界之最。/过去20年中,约有4亿中国人摆脱了极度贫困,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迅速而广泛的城市化进程。/今后20年内,在中国预计将有4亿人迁入城市。/在全球20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其未来的资源消耗量极有可能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目前,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占到全球总量的50%左右。/中国如果能够在不耗尽那些维持较好生活所需资源的同时继续推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事业。”

对《协同进化》项目执行加以陈述的丹麦建筑中心首席执行官Kent Martinussen在前言中写道:我们需要协同进化。我们认为,21世纪的建筑师应该积极为大众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更高生活水平,并在这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丹麦馆声称,就是丹麦国家献给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和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北京)的礼物。

中国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

现在无数的数据已经显示,由于中国的变革,所以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这种变革改变了世界格局。

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城市化可以被看作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的一个必需手段。自1980年到2001年,中国已有4亿人口摆脱了极度贫困。同一时期,近3亿农村人口迁至城市生活。目前,每年的城市化比例为1.4%,也就是说每年有两千万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如果城市化步伐保持这个速度,那么中国城镇在今后20年里将新增4亿左右的居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报告,2005年/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

还有一些惊人的数字显示着中国发展的速度指标。世界观察研究所2006年的报告认为:2005年,中国消耗的粗钢量和水泥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耗量的26%和47%。然而世界资源研究所2004年的报告说:根据预测,到2020年美国的日耗油量将为2640万桶,而中国将以每天2769万桶的耗油量成为全球第一耗油大国。世界银行2005年的报告说:“没有哪个国家曾在垃圾制造方面经历过如此大规模、高速度的增长。”现在重庆10天的建筑成果,相当于15个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厦。经济观察研究院的《中国城市人口增长周期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接近10亿,其中,北京2020年人口将超2000万。那么城市化到底能不能解决中国的城乡差距?这是大多数人的疑问。

《协同进化》项目首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中国四个城市其出可行性方案。

北京:积极角色型城市

他们对北京这个以每年三千万平方米的速度扩张的城市提出:如何创造一种积极角色的城市化策略来应对因中国现行的高速城市化产生的挑战?因此倡议北京建设成“积极角色型城市”,那么什么是“积极角色型”?所谓“积极角色型”的城市发展是把低密度居住和高密度环境并置,使城市中心和城市绿地的组合最亲近,同时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相结合。通过用新方法组织建成区和未建成区,它利用简单和低技术的解决方案来适应高速度的发展。

“积极角色型”的城市发展还利用中国的建设分期,把一个城市组团作为一个紧缩的多功能的建筑综合体来看待。他们认为这种发展甚至可以超越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地区的问题,而是把城市作为整体一起考虑。从而寻求更大尺度上的可持续,促进各个尺度上的执行。“积极角色型”的城市发展把北京的建筑类型混合,为现有尺度和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创造多样性和城市特色。

重庆:梦幻山群

《协同进化》项目警告说:重庆的大规模发展和其飞快的速度,可能使城市的资源超过限度。规模巨大的重庆的城市建造业,显示在每年建造五千万平米的建筑,相当于隔日完成三座克莱斯勒大楼,这样为数不多的可利用土地都会被耗尽。重庆每日丢弃3500吨的废物,只有少量被回收和烧毁。长江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重庆属于从工业和家庭那些不被处理的废水,就直接排放到江中的186座城市之一。

重庆有着3700万人口,怎样解决重庆的问题成为难题。虽然丹麦的研究小组用模型和表现图两种形式,描绘了他们想像中的梦幻山群超高层居民山群,试图用这种形式回应重庆今天的景象,然而可行性不免让人怀疑。

上海:让高密度曲线平缓

《协同进化》对上海提出“郊区化城市”设想,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上海现在的GDP增长速度为11.1%,是全国城市增长之首,达到1,090亿美元,从而使上海成为中国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新的热点城市,然而居住人口的膨胀给城市核心地区本来极大压力,因此从嘉定“汽车城”的成功建造,给予上海解消核心地区的压力带来启示。

上海中心地区的城市密度正在急剧增长,造成人口过密和交通拥堵,减小密度,即让密度曲线变得平缓。因此《协同进化》项目建议上海建设一个郊区化的城市,这样既可以为乡村带去一些城市风貌,同时也使城市外围地区都市化。

西安:新城墙

《协同进化》建议西安建造一条长14公里的城市活力带,以此满足城市居民和大规模旅游的需要。显然这个方案把西安当做一座超级旅游城市来对待,在丹麦国家馆中展示了这个新城墙的模型,其创意来自,从五星旅游胜地到五星城市。西安的可持续性问题在于,如何使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可持续性?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关于如何对待历史性文化遗产和由公众需要组成循环的城市形态,这种历史文脉和空间特色上的双重要求,是解决西安城市现代化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看看中国数字是如何刷新历史纪录,就知道中国的城市问题其实是世界的问题,一方面,这种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形态,可以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如果世界静观中国问题而不顾,那么中国会从正负两个方面影响和波及世界。中国城市化的行方,就是世界城市化的行方。

20060919
3740

 

 

 

 

Comments [6] | TrackBack[17] | 1015 views
- 评论 - iamlala 说: 我读书ING
读的也是IFANG的评论! at 2006-9-21 16:19:50 daisy 说: 语言是气质。喜欢这句话! at 2006-9-21 1:45:13 方振宁 说: 晓波; 过奖.我有点邪,
今天下午方力钧还对我说,你以前的版画搞的多好,怎么现在不画了.
是啊,我怎么搞起这个只能糊口的评论.
可是有一次,听一位学新闻出身的财经记者说,她读书时就读我的评论,
于是觉得自己是否学错了专业.
总之,我觉得评论者良知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必须到最前沿的现场去,以最大的可能收集素材,
然后分析消化.即抽象现实,
以不惜牺牲某写通常必要的连词来加强语句的力度.
说到底
语言也不是锤炼出来的
是气质
at 2006-9-21 0:25:19 杨吟 说: 好看 at 2006-9-19 14:46:09 libolun 说: 中国,一个未知未来的实验场 at 2006-9-19 13:32:32 吴晓波 说: 振宁此文,让人真是震撼。我是一个搞财经的人,历来搞不清楚艺术家对现实的参与和批评力量到底有多大,振宁的描述让我深思。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