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文化研究》总第十一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6:22
 
      
 
    首页 > 走进平邑 > 蒙山文化研究 > 详细信息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11期(2010年第1期)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
 
2010-05-04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11期(2010年第1期)《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编辑 彭殿龙 林清伟2010年3月26日 刊印
蒙山文化研究会
名誉会长:李祥栋 刘家骥 李富山 冯增田 高 明 张传普解红日 王林山 陈一兵程新安 孙印远 王丽云刘仕江 冯青松 郑晓廷王 霞 赵景元 高彦坤会 长:魏殿玉副 会 长:宋 健 刘云燕 宋玉田赵仁海 李常松 徐 斌廉 金秘 书 长:赵仁海(兼)副秘书长:孟宪华 王庆全学术顾问:左步青 刘家骥 辛鸿义李兴河 王鸿烈《蒙山文化研究》编委会主 任:魏殿玉委 员:赵仁海 李常松 徐 斌廉 金 刘云燕 宋玉田刘文锋 孙 伟 晏 伟刘金文 刘 涛 王 忠沙振霄 华 强 杨 岩李智信 胡乃夫 王相臣李洪廷 公彦海 王庆全彭殿龙 高 岩 孟 君孟宪华 魏 文 陈宪民庞宪清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主  编:魏殿玉副 主 编: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编 辑:彭殿龙 林清伟  2010年第1期(总第11期)
主 管平邑县人民政府
主 办蒙山文化研究会
本期执行主编:徐 斌本期编辑:李常松 廉 金 林清伟刊名题字:刘 岳封面设计:彭殿龙
电脑制作:临沂日报社印刷厂业务制作部准 刊 号: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2007年第12号编辑出版:《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地  址: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四楼邮  编:273300电  话:0539-7187112 4211327http://www.mswh.gov.cnE-mail:mswhyj@163.com印  刷:临沂日报印刷厂出版日期:2010年3月26日(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2010年第1期(总第11期)戒骄戒躁 再创辉煌本刊编辑部
金牛奋蹄开锦绣,瑞虎添翼展宏图。时光飞逝,转瞬间又是一年。而于200 7年创刊的《蒙山文化研究》杂志,至今已历三个春秋,计编辑、出版10期、80多万字,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称赞。回顾既往,感慨良多。无疑,初步取得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展望未来,前程美好。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知难而进,加倍努力,再创辉煌。在新的一年里,如何进一步办好刊物呢?陈一兵县长于2010年1月16日在平邑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做好蒙山文化研究工作,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给我们深化蒙山文化研究,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前进方向。我们要以此为出发点,调整好思路,明确主攻方向,有的放矢,把蒙山文化研究步步引向深入,争取多出成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文化是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搞好旅游开发,是文化兴县的战略重点。蒙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前期开发多放在景点建设上,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尚缺乏力度,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亟待提高。今后,我们要把蒙山文化研究的重点,放在其儒家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逐步形成完整体系的地域文化特色,使之成为蒙山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品牌,由景观型旅游转化为知识型旅游,以期尽快把蒙山旅游做大、做强、做活,为早日实现平邑成为“经济强县、旅游大县、文化名县、生态宜居县”的奋斗目标做出实际贡献。除重点加大蒙山特色文化研究外,在今后一二年内,我们要放眼基层,拟编辑、出版诸如:郑城、仲村、地方、柏林、卞桥、魏庄、丰阳等旅游重镇的专辑或专题。另外,还要注意采集编发一批县内古今经济、社会、文教、卫生、科技等领域有影响人物的业绩,以及古村落、古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挖掘、整理、利用。与时俱进天地宽。我们一定要志存高远,充满信心,勇于探索,把蒙山文化研究推上一个新台阶。
目 录刊首寄语戒骄戒躁 再创辉煌 ……………………本刊编辑部本期专稿 郑城专辑 千年古城 新兴重镇——中国金银花第一镇郑城经济、社会发展博览 ………………………本刊编辑部金银花产业篇 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 实现富民强镇新跨跃 …沙振霄郑城银花甲天下 …………………………………蔺 峰半城山色一川银 ……………季学坤 周国庆 苗华清红色经典篇 血战苏家崮 ……………………………张玉华 魏学诚 中共鲁南区委驻油篓村纪实 ……………………李洪廷 松林伏击战 ……………………………………………… 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 ……………………………………郑城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记 ……………………………… 苏家崮抗日烈士纪念馆记 ………………………王鸿烈 苏家崮抗日烈士纪念碑碑文 …………………………… 经神郑玄篇 经神郑玄 ………………………………节录《郑玄志》郑玄与郑城的历史渊源 …………………………孟 君 蒙阳郑玄史迹考 …………………………………王相臣 康成轶闻三则 ……………………………………蔺 峰 郑玄公园记 ………………………………………王鸿烈 重修郑玄衣冠冢记 ………………………………王鸿烈 观音山旅游资源篇 天成观音山 ………………………………………蔺 峰 观音山旅游区主要景点简介 ……………………李昌伟 今日平邑老典型新效应 …………………………孟宪华 马九林溯源探流老莱子与蒙山的道家文化 ………………………刘家骥 《费誓》写作年份辨正 …………………………平 凡“五贤人”故里平邑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王海昌 史海钩沉左宝贵参加过洋务运动 …………………………李常松 左宝贵父子重医……………………… 庞宪清 庞朝轩 峥嵘岁月泰蒙战役白马关阻击战 …………………………张成海 人物春秋农家出身的县知事刘汝洋 ………………孙士纯 养生长寿曾子的修身与养生 ………………………………陈宪民 收藏鉴赏编组《扇苑》邮集的心得 ………………………魏瑶琴 蒙阳书艺羊欣《八月六日帖》 ……………………………………
千年古城 新兴重镇——中国金银花第一镇郑城经济、社会发展博览本刊编辑部
郑城镇位于平邑县中南部,地处北纬35.15度、东经117.8度交汇处, 104省道新枣公路贯穿南北,与县乡公路地庞线在镇驻地呈十字形交汇,全镇总面积88平方公里,4.1万人口。郑城镇素有“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金银花第一镇”之称。近年来,先后荣获“沂蒙金银花之乡”、“平邑金银花地理标志认证”、“全国金银花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明星基地”、“全省最具投资价值的地方”、 “环境保护先进乡镇”、“美在农家”活动示范乡镇、“临沂市党员教育基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进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级“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郑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称“郑司农城”,距今已达1800余年,是东汉著名经学大师、教育家郑玄注经讲学客居之地,至今仍有郑玄墓、注经台、晒书台等古迹存世。郑城还是一方红色热土,曾在这里留下了罗荣桓元帅、肖华将军等革命家、军事家的战斗足迹,罗荣桓故居、著名的115师高干会议旧址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还有山东抗日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苏家崮战斗遗址,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被临沂市政府命名为 “沂蒙精神教育基地”。观音山旅游区是平邑南部久负盛名的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为主的旅游区。郑城镇风景秀丽,物阜民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为郑城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作为“中国金银花第一镇”,2003年爆发的空前“非典”疫情让郑城金银花蜚声海内外,为战胜“非典”作出了特殊贡献。近期国内外爆发的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又使金银花身价倍增。另外,郑城还是沂蒙山区山楂、黄桃、板栗等的重要产地,栽培历史悠久,所产各色水果均质量上乘,向来被视为郑城特产。目前,已形成了以金银花、林果为主的生产、加工、流通等优势产业发展体系,围绕资源优势发育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金银花市场交易中心、水果集散地;并吸引了国内数家大型食品饮料和制药企业来此投资兴业,成为生产金银花系列保健药品和饮料的研发基地,建设了多处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和GAP基地,提高了金银花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保持了可持续发展势头。目前,直接从事金银花及果品加工、流通、销售的人员已达4000余人,产品畅销全国,尤其金银花的购销已占全国的60%以上,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郑城镇还是全市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近年来,随着油篓新村、鑫盛新村两个新农村样板村的建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郑玄公园、金银河景观桥的落成为小城镇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提升了新型城镇的品位和档次,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郑城镇党委政府以苏家崮红色旅游、郑玄文化旅游、观音山生态农业旅游为着力点,将旅游业作为全镇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旅游宣传推介,使郑城的旅游品牌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综观郑城,不仅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而且是自然资源丰富、社会基础良好、各项事业腾飞的新兴重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前景。现分《金银花产业篇》、《红色经典篇》、《经神郑玄篇》、《天成观音篇》等四个版块向广大读者展示郑城的魅力。金银花产业篇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 实现富民强镇新跨跃 沙振霄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 一项产业富了郑城人。 近年来,郑城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镇实际,紧紧依托金银花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抓住国内外市场金银花需求旺盛价格大幅上涨的有利时机,带领全镇人民乘势而上,坚持走“保规模、提质量、抓品牌、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引导农民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同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商贸物流业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步伐,重点扶持了一大批以金银花为主导产品的骨干企业,拉长了产业经济增长链条,在实现做大做强金银花这一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促进了本镇富民强镇战略的新跨越。2009年,全年完成GDP总值6.4亿元,较上年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达5.3亿元,同比增长31%;农业总产值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纯收入达6622元,增长24%;农信社存款余额2.1亿元,增长42%;累计完成税收920万余元,比2006年增长3.2倍。 一、凭借规模优势,全力打造“平邑金银花”品牌 郑城镇是久负盛名的“平邑金银花之乡”,在全国素有“中国金银花第一镇”的美誉,规模优势十分明显。为把规模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郑城镇金银花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纲要》,把工作中心放在凭借规模优势,全力打造“平邑金银花”品牌战略上来,以国家重点扶持有关特色产业政策为导向,不断在软硬件建设方面下功夫,群策群力,凝聚多方力量,仅在2009年,郑城镇就先后完成了有关金银花的五项国字号认证:一是全国特色乡镇认定工作委员会确认的“中国金银花第一镇”;二是农业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三是农业部“郑城金银花”地理标志认证;四是国家工商总局“平邑金银花”证明商标;五是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中国金银花GAP基地”认证。以郑城镇为代表的平邑金银花成功获得五项国字号认证,极大地提高了平邑金银花在全国乃至海外的知名度,第一次真正树立起了“平邑金银花”的社会品牌,初步实现了“平邑金银花”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商贸物流业取得新突破 为加快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辅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入股等方式,通过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09年7月份完成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中国金银花物流港”一期工程建设,确保全国各地120家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经营商入住并正常经营,标志着郑城镇金银花产业过去只重产不重销的落后格局被彻底改变,商贸物流业取得了新突破。2010年年初又如期启动了二期工程建设,工程竣工后,将使郑城镇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的金银花交易中心和继河北安国、安徽亳州之后的全国第三大中药材流通集散地。 三、合力推进企业认证工作,努力培植税源大户 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在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从财力、物力、人力、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与企业联手推进各类认证工作,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培植了一批稳定的税源大户,从而带动了全镇经济的腾飞和跨越式发展。截止目前,全镇新上的26家企业,均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运作,并已有11家达到山东省中药材销售标准化GSP认证标准,年纳税额过50万元的税源大户已达11家。 四、积极作为,打破了金银花物流贷款难瓶颈 为尽快打破多年来一直困扰金银花物流贷款难的瓶颈,镇党委、政府多方奔走,与金融部门广泛协调和沟通,新年伊始,全县各大银行便纷纷向郑城金银花流通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共计2000余万元,从而为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预计2010年全年,全县各大银行还将有几个亿的资金流向郑城,长期制约金银花物流贷款难的问题终于取得突破,将极大地助推郑城金银花产业整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五、特色加工业取得新突破 从2007年起,郑城镇着力做好特色加工这篇大文章,重点引导和支持引资企业向高税收、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先后规划建设了镇东和镇北两个工业小区,入住企业15家,实际到位资金5800万元,目前,已有多条加工生产线开始投产。其中临沂鲁泰药业,广州宝健药业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全面提高全镇金银花的产出效益,今年全镇将建成金银花烘干生产线30条,确保日加工鲜花10吨,仅此一项,就可为全镇农民户均增加收入1200元。六、基地建设带动现代农业腾飞 目前,郑城镇已建成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中国金银花GAP基地等国家级基地。如何发挥基地在现代标准化生产中的带动作用,镇党委、政府通过引导鼓励益生、金泰、山东三精制药、香港加多宝等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拓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建立起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企业+基地+农户+协会”的经营模式,形成利益风险共担机制。并采取措施促进祥和乌克兰大樱桃协会,徐氏、金泰、金盾等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镇农民早日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作者系中共郑城镇党委书记,《蒙山文化研究》编委)
郑城银花甲天下蔺 峰
中国银花看平邑,平邑银花看郑城。眼下,郑城年产、购、销金银花总量600多万公斤,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金银花第一镇”。2009年,该镇仅金银花产业一项,4万人的乡镇储蓄额即增加3.6亿元。该镇辖区内三G认证企业位居山东之冠。作为有200多年人工栽植金银花历史的郑城,因其独特的沉积岩结构裂谷棕壤地理地貌和北温带偏南气候特性,使这里生产的金银花从外形到内质,从产量到加工,都处于全国同产业的领先水平。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抢抓市场机遇,提供多项措施助推当地金银花产业的蓬勃发展。泱泱中华大国,金银花何以能在这里隆成一个强势中药材产业高地,又怎么催生一处中华药谷呢?以品质立天下2005年版《中华药典》“金银花条目”的数据,均来源于该地金银花。郑城金银花花蕾绿原酸含量平均5.8%,最高达6.7%;挥发油含量0.18%,异地同类产品含量仅0.02%~0.04%;其所含具有提升人体免疫力,并抑制癌细胞功效的皂甙成分,更为外地金银花所没有。所含木犀草酸也居同类产品全国之最。不单是花里含有最高的有效成分,就连其茎、叶中也含绿原酸,含量均在0.9%以上。凭外观赢天下郑城金银花呈饱满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或绿白,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开放时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其四裂连另一裂与四裂对生连筒状花冠,既像翩翩起舞者,又似菩提膝前童子虔诚跪拜之姿。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靠产量稳天下金银花,素有中药里的青霉素之称,为中药方剂中常用药。目前该镇所产金银花,不论产量还是质量,都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郑城金银花价格的细微变动都将影响到整个国药行情。该镇实行政府引导,协会带动,行业自律等有效措施,确保稳定国内消炎、降热、祛瘟类用药及饮料用原料,尽力提供高品质金银花。该镇现有国家级绿色产品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散植金银花2.6亿墩,苗木基地5000亩,年出圃金银花苗3.4亿株,以供华北、西北等地区栽植需要。重管理占天下郑城镇自2000年以来,逐步加大金银化产业的系统化管理,引进先进的农业集约化、规范化、产业化、精细化运作模式,依托国内大集团、大企业、大科研院校等强势研发管理群体,创新郑城金银花生产管理。一是,采取科研院校筛选推荐地产金银花品种,大集团、大企业建立标准化金银花原料基地,国家标准委相关金银花GMP,GAP基地种植标准化,专家提供严格符合程序的生产标准生产加工,形成“企业+基地 +院校+市场”的产业链条。二是加强当地金银花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全镇金银花散植户通过股份化、合同化等形式,在协会的统一管理下,对金银花的管理、采摘、销售等环节统一管理,以“农户+协会+市场”的形式组团发展。用物流通天下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该镇就建设起一座占地3000多平米,容纳坐商上百家的金银花交易中心,吸引了河南、河北、山西等10多个省市的客商常年驻城贸易,年交易量达8000吨,成交额达14亿多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金银花交易中心”。近年来,郑城镇创新农业现代化建设,金银花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旧的金银花交易中心越来越不能满足年流转金银花8000多吨、行商达到400多户的要求,建设一个大型标准化多功能的物流港,成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当务之举。2009年11月,总投资7500万元的中国金银花物流港项目破土动工。该项目建设包括金银花及其它中药材的交易展示大厅、商住门面房及其基础配套设施。其中一期工程包括投资600万元用地7000平米的交易大厅、投资2000万元建设商用门面房100套。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吞吐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100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7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预计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五一”前投入运营。届时该物流港,将成为辐射鲁苏冀豫皖,链接亳州、安国两大药材市场的中国最大的金银花专业物流中心,使郑城金银花通达天下,惠及海内外。国字号品牌彰天下作为平邑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金银花产业,近年来随着辖区内金银花产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郑城镇在金银花传统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之上,作起了“国字牌”大文章。该镇在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的同时,为当地金银花的长效发展、永续经营打造高地效应。他们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的专门的认证工作组,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审批的国家唯一一家“GAP金银花标准化生产认证基地”认证;通过了农业部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 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审批的“金银花原产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国家工商总局核批的“平邑金银花”证明商标等4项国字号认证,为该镇金银花产业的再腾飞注入了强大的推进剂。随着该镇金银花产业跨越式大发展强势,金银花合作社、金银花协会相继成功运转。自2002年至今,先后有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大学等4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基地落户郑城,哈药六厂、二厂、广州白云山制药、南京同仁堂、山西太行山制药、鲁抗医药等十几家制药企业建立药源基地,香港加多宝集团的王老吉、杭州哇哈哈金银花茶等多家饮料企业建立了标准化实验基地。一个辐射鲁苏冀湘豫皖,云集产学研管供销以金银花产业为主题的中国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将以更大的优势促进当地金银花产业的大发展。一个金银花物流天下,以金银花产业现代化为主的中华药谷正在沂蒙大地强势崛起。(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本刊通讯员)
半城山色一川银——平邑县郑城镇印象本刊特约记者 季学坤 通讯员 周国庆 苗华清
一座城镇的荣光总是她生命的象征。郑城镇的那份荣光似乎很“土”,一副典型的山寨版。而大地的馈赠却使这里流金淌银,那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已将山城郑城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金银花花园,“中国金银花第一镇”便横空出世!那么,是什么使得这位曾经十分矜持的廉价“花姑娘”变得如此风姿绰越、神采照人?一切从花开始。金银花非但成了郑城镇发展的巨大引擎,更是迈向国内、国际大市场的金牌项目。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金银花用途的不断扩大,其价值也扶摇直上为人们所倾慕,于是,各地采“花”高手趋之若鹜,蜂拥而至,竞相投资兴业,弄得“花”产品企业星罗棋布,俯拾即是,有百船争流之态势。更大的赢家当然是花农和当地政府,以致花农赚得盆满钵满,政府财政持续肥身,一路高歌!没有山就没有郑城。特殊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条件,是金银花得以心甘情愿“嫁”给大山的最大资本,于是,大山缔造了金银花神圣的传奇,金银花也为郑城孕育了瑰丽的半城山色,然而,当人们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久久地蕴藏在大山深处那大片大片的秘密时,相生相伴的另类资源,滚滚袭来:红色经典文化浸透着郑城,观音山文化喷薄欲出,农家游文化逐浪高达,而几代人追梦建造“中国金银花物流港”的现代市场文化的宏伟壮丽,气贯长虹,也掀开了郑城发展的新篇章……“郑城现象”令人深思!郑城究竟怎么了?“郑城现象”是何等产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山城。花姑娘的家事花姑娘的家事很久远,也很凄凉。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郑城观音山下居住着一家4口人,主人有两个女儿,分别叫“金花”和“银花”。一家人靠上山采药、行医为生。有一年初,观音山地区流传一种重病,病人发高烧,慢慢地不治而亡。当地不少郎中施用了各种药方,均无济于事。在这危急关头,金花、银花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外出为乡亲们求医问药。姐妹俩每天穿行在深山峡谷中,不停地采药、访医,寻找治疗这种可解疫病的药方。为此,姐妹俩不知走过多少座山岭,跋涉多少激流险滩,历尽艰险,正当她俩无奈返乡快走到家门时,由于十分劳累,双方便倚在路边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久即进入梦乡。睡梦中,金花和银花听到一个天籁般的声音:“还是回到你们的家乡吧,观音山顶便有正在成对开花的草药可医治当前的疫病。”姐妹俩闻后大喜,却没发现一个人影,正当姐妹俩感到奇怪时,猛然抬头,看见前方观世音菩萨端坐祥云之上,缓缓飘向观音山,云雾缭绕中怡然落坐于莲花宝座。于是,金花、银花急忙跑过去磕头拜谢。按照观世音的指点,姐妹俩在观音山上找到了这种双花对开的药草,很快让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此,这一地区便世代平安。为纪念这对姐妹,当地老百姓就把这种草药取名为“金银花”。这段故事既俗又雅。撇开俗的一面,金银花能防治流感疫病,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今,沂蒙民间一直沿用饮服金银花治疗感冒的习惯。曾经是医生不可多得的悬壶济世的苦口良药,今天,人们却视金银花为金饭碗、银饭碗。不然,每年五六月间,天上下火,地上怎么会抢金夺银呢?让我们重演那一幕幕。你站在母子山上向南眺望,定会看到一望无际的大片大片的黛绿,绿的海洋,花的波涛,直至消失在你穷尽的视线里。你踏上观音山顶俯瞰,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令人陶醉:丛丛簇簇的金银花,早已打碎你诗人般的遐想,沁人心脾的花香令人忘乎所以,如入梦幻。而你步入远离郑城镇政府驻地数公里的苏家崮上环视,恐你被那些密密麻麻的采花人所扰:他们摁着初升红日而作,抢着西下的夕阳而息,你难以辨清哪是人海,哪为花海,形成一道天、地、人、花融为一体的壮丽奇观,真可谓长天共银海一色科学家指出,人的视线距离仅是非洲狮的1/2,草原狼的1/3,苍鹰的1/5。对此,人类没有理由气馁,因为我们拥有动物无法拥有的灵性和思维。我们会说,无论从哪座山上看郑城,从哪个角度观察郑城,郑城都是一个天设地造、浑然天成的金银花巨型盆景,泰山不移,雷打不动!据《费县乡土志》记载:“药之属,金银花、酸枣仁二种较盛。金银花西北乡较多,花有黄、白,故名。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嘉庆初,商旅带往他处,每获厚利。自是以后,种植渐广。”由此可推,郑城镇人工栽培金银花已有200余年历史,说老牌“花姑娘”至真至实,名不虚传!另据坊间传说,清朝慈禧太后晚年特别爱美,即用山东平邑金银花作蒸馏水来美容,每每晚间,从不间断,事毕,慈禧太后的脸蛋就像刚出水煮熟鸡蛋脱去内皮,显得十分鲜嫩、滑润和迷人。昔日叱咤风云的慈禧太后早已变成粪土。有趣的是,倘若慈禧太后的金银花美容法得以传承,必定会成为多少现代红裙子们追逐的首选,也许会拯救许多尴尬的女孩子。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首选“山东平邑金银花”呢?故事的背后,道理很简单:世界的金银花看中国,中国金银花看山东,山东金银花看平邑,平邑金银花看郑城!郑城金银花看什么?重点有二:其一、数量上独步天下,目前,郑城镇拥有金银花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金银花干品200多万公斤,约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其二,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郑城金银花花蕾饱满,品质极佳,其中主要成份绿原酸含量居全国之首,这个独有的皂甙成份更是中医界的宝中之宝。这就是郑城,这就是郑城不二法门的王牌通行证:“中国金银花第一镇”、“金银花之乡”。然而,曾几何时,“王牌”的梦想差点被打碎,几乎挫成平庸!一段时间以来,郑城金银花因科技含量不高,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干品烘干技术落后等原因,原本千娇百媚的花姑娘真的“嫁”不出去了,市场价每公斤跌至十几元到二十几元,花农一算仅够本钱!刨花、弃采,金银花身份大跌!金银花真的难变成金银?郑城真的优势不再?面对箫条的市场,郑城人迷茫了,痛定思痛,莫非是花人治花?“花姑娘”枯木逢春,巧遇一位活生生的花姑娘,她就是郑城镇党委女书记沙振霄。沙振霄有招,淘汰老品种,引进新品种,变零星散种为建立科技示范园,栽培密植园。同时,提出了“做大‘花’产业,创品牌,掘文化,再铸繁荣、富强新郑城”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三个转变”:由金银花生产型大镇向加工型大镇转变;由金银花仓储大镇向物流大镇转变;由金银花原始粗放型向有机型科技型转变,实现郑城经济的快速发展,让郑城金银花王牌再度叫响!中科院研究成功的最新、最强劲的金银花“郑城四季花”大面积在郑城安家落户!从去年起,“郑城四季花”科技示范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镇遍地开花,6处科技种植示范园均在千亩以上。规模效益的日益提升,吸引了国内大型药厂、饮料企业找上门来,主动同郑城联姻,作为企业的金银花生产基地,共建合同一签就是10年、20年!应该说这是“以花为媒”结出硕果。郑城镇的金银花的产业发展再次进入快车道,并实现了良性循环。到目前,全镇拥有上千亩的“郑城四季花”金银花基地达十几处,“花姑娘”再度焕发了她的青春。那么,郑城花农为何勇于反传统品种、传统种植模式,而欣然接受新品种“郑城四季花”呢?专家型的务实镇长宋汉银说:“郑城四季花较普通金银花花蕾期延长7天左右,亦即提高经济效益30%。而且,我们指导花农采用立体种植、水肥调控花期的模式,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统计,要比传统种植管理模式增产近一倍。”不难看出,郑城金银花进入快车道的秘诀比较简单:生产集约化、品种多元化、管理科学化、开发科技化、经营市场化。而做到这些对手就是自己,因为追求永无止境。在郑城镇政府荣誉室里,我们高兴地看到4个具有国家级别的认证匾牌,十分醒目,直刺眼球:农业部颁发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郑城金银花”地理标志;国家工商总局的“平邑金银花”证明商标;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中国金银花GAP基地”。花农为何具有斗牛士精神穷追不舍地发展金银花?郑城镇党委政府为何不惜代价倾力铸造金银花品牌?除了能富民强镇的社会效应,金银花自身价值究竟在哪里?那么,请记住:金银花,俗称“银花,双花,花子”,忍冬科植物忍冬,《本草纲目》列为上乘中草药,具有清热败毒、祛火解暑等功效。《中国药典2005版》将其列为唯一忍冬科传统地道药材。中国经济林协会最新统计数字还显示,中国中医三分之一方剂中用到金银花,70%以上的感冒、消炎中成药中含有金银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目前制定的《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中,金银花是预防新流感的主要成份之一。山中,那新兴的十八座“金矿”刘宪锋有些举棋不定,面对几天来金银花价格翻滚的态势,即便是每公斤涨到160元的价格大餐,他心里越发打颤,从5月初新银花上市开始,价格就一路走高,由起初的每公斤60元,猛蹿到眼下170元的天价。2003年的那一幕还将在这个小镇重演吗?更可喜抑或更可怕的场面还在后面。因为郑城金银花价格可以左右全国,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垄断格局,今年新流感时期愈发突出,因此,这里从南至北,长达3公里的金银花交易市场上,来自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以及朝鲜的金银花被纷纷运至这里交易,日交易额上百万元。令人担忧的是 “花农把握不住市场脉搏”。镇长宋汉银说:“2003年非典过后,每公斤金银花价格一度从300多元暴跌至二三十元。2004年、2005年,金银花接连遭遇了两年的大萧条,以至许多花农甚至一度放弃了金银花的种植、经营。”正是镇上正确的引导,在与家人商议后,刘宪锋决定先卖出少部分金银花,其余留到以后待价而沽。仅有临时行动来规避老百姓的风险,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把金银花流通环节稍纵即逝的惊人的巨额利润,变成长远的惊人的附加值呢?镇党委书记沙振霄、镇长宋汉银又想到了打造产业正规军、建立产业链企业群体的大事上来。这谈何容易!前几年,一些本地较有实力的企业家因为种种原因纷纷离开家乡,选择到外地发展,不仅造成全镇财税收入的巨大流失,也影响了全镇工业化和造城运动的进程。“筑巢引凤”,他们解放思想的第一炮打响了,核心是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拆除束缚他们手脚的藩篱,为他们搞好全面服务,实现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主体目标。其一、精心筑“暖巢”,以真情感人。在真情投入的基础上,为企业家回乡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当是首选。扩充地盘,做好土地流转文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06年,为了安置益生、瑞康、宝健和佳艺4家企业,进而扩大金泰药业规模,镇里组成专门工作组,牺牲“五一”长假时间,通过充分启用旧厂房,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积极协调涉地农民入股等形式来协调地盘,而征地补偿均来源于镇里有限的财力。企业家被感动了,他们的企业就不再犹豫和观望,而是牢牢地长在郑城大地上。据统计,全镇先后盘活土地4000亩,流转土地1000亩,有13名原在外地发展的企业家回到家乡,建立企业18家。“一处企业就是一座金矿,一个里程碑。”沙振霄说,“其意义不在于建立企业本身,重要的是带来了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对金银花种植观念、种植模式的变革和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效益。”临沂金泰药业有限公司拥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300多亩,通过创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率先成立了金银花合作社,与金银花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书达2万多户,以此带动农户种植金银花5万多亩,年销售中药材5000多吨,示范、规范、改造、提升、行业认证是金泰药业对郑城金银花发展的巨大贡献。其二、精心筑“名巢”,以产业聚人。品牌是企业的灵魂。镇里除实施金银花的4个国家认证外,还为企业提供3G(GSP、GMP、GAP)认证服务。继永胜药业成为全省第一家获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化经营“GSP”认证的企业后,3G认证由此拉开序幕,全镇目前GSP、GMP认证企业已达到8家。依靠还乡企业家引荐,一些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前来郑城投资兴业。香港加多宝集团著名品牌王老吉来了。鲁安药业企业来了。山东三精制药来了。……他们不仅在此投资建厂,而且还纷纷建设了建设了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密植园。据统计,目前益生药业在郑城白彦镇建立基地2万亩,金泰药业在临近的魏庄乡建立基地1万亩。为此,镇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扶持一些大户实施龙头带动,使花农学有样子,赶有目标。观念的更新,财政的膨胀,花农的创富,品牌的巩固,可谓一箭数雕。沙振霄、宋汉银玩大了,谁敢否认他们是洗牌高手?其三、精心筑“宜巢”,以政策引人。“宜巢”就是适宜之巢。投资环境决定他们的投资规模和生存空间,对此,郑城玩的是加减乘除法。对企业所需土地、资金——加;企业遇到的困难哪怕是丁点儿——减;一个企业家人才就是一张网络——乘;扶持新入驻企业的税收——先除后平。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大都市的上海康桥会在郑城建立金银花科技示范园,闻名遐尔的玉溪卷烟集团在这里选下万亩樱桃园、山楂科技示范园,除非疯了,他们不是在作秀!从这个意义上讲,山东三精制药有限公司演义的是二度进山的故事。山东三精制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山东平邑蒙阳药业有限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就是郑城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个中药提取厂,他象侯鸟一样经过3次搬迁,最终铁了心的志在“老根据”地发展。真是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山东三精的野心很大:公司投资2800万元,张纪华就是张纪华,山东三精的老板,一个历经艰辛并创造神奇的人物。其四、精心筑“丽巢”,以环境留人。郑城的美在于山,在于水,功在天然。如何营造顶好的环境,留住投资兴业者恬美的心情,进而使全镇人民释放出干事创业的激情?郑城镇的决策者匠心独运,连设佳景:对镇驻地2公里的金银河段节节拦截,建造了造型别致的金线桥,打造了河东金银花公园、郑玄文化公园,并与河两岸的月亮岛连成一体,煞是壮观,大有都市之气魄、庄园之雄风!在郑城,最好的地盘是企业,最好的房子是企业车间;最受欢迎的人是企业家,最能吃得开的是纳税人!“凤还巢”行动获得巨大成功!优秀的郑城儿女回家了——张纪华、张玉安、徐宝健、李小兵、裴桂国等无数“凤还巢”使者,永远写在郑城辉煌历史中,成为建设郑城、感动郑城的功臣!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2006年全镇纳税2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家,2007年达到4家,2008年迅速发展到8家;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已有2家,总税收直逼700万元,2009年预计将会历史性地突破900万元大关。郑城上来了,一个山旮旯的造城神话需要重新书写:为什么郑城为成为人才高地、资金流洼地、产业集群地甚至是品牌超市?“解放思想说到底就是解放自我,审视自我,提升自我;理念的确定就是先他人半步,你迈出一步就等于别人两步的距离,而到达终点的首先是你”。沙振霄终于公开了她履行镇党委书记3年来的秘密。
金银庄园尽朝晖十月流火,飓风暴行。一些经济现象似乎较这种自然现象并不逊色,在郑城镇台风起浪了。“我是河北安国的中药材经销商,恳求镇政府为我留二至四间商业房”。“我是安徽亳州的商客,先号下进入商场的门左边的那三间房”。“湘商团队不挑不拣,随便哪个区位都好,只要能进来就可”。……近一个时期,镇党委书记沙振霄、镇长宋汉银以及分管领导的手机几乎个个都被打爆,而前来镇政府大院前来进行咨询定房付款的当地商人更是前呼后拥,络绎不绝。何意如此?一个山城的诱惑力真的这么大吗?“中国金银花物流港”当仁不让,独具魅力。这种魅力来之不易,它发轫于郑城镇决策者对事业的痛苦思考和艰难探索。掀开“花姑娘”的红头巾,我们发现,郑城金银花的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自由式发展,即1992年前,花农以解决温饱为动力的经营,一家一户自由种植、栽培,品种差,种植模式陈旧,集市性交易导致少数不法分子掺杂使假、制约了金银花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阶段即2002年前,为规范性发展阶段,无论是种植模式,还是经营贸易,均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国家对制药企业更高的标准要求亦即制药企业对花农的更高的要求,成就了郑城镇金银花从此得以独步天下;第三个阶段即2002年以后,为提升式发展时期,郑城金银花的发展迅速转入快车道,不但形成对全国、全世界的垄断格局,而且政府行为使市场与企业、企业家联姻,为金银花深加工、高水平、高档次发展搭建了平台,于是,郑城金银花的开发爆发了品牌战。而后者,正恰逢全党、全国人民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郑城镇的决策者认为,既然金银花需要科学发展、优先发展、全面发展,那么,市场重建是关键,即金银花的原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科技市场,都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实现,尽可能地减少市场流失,变市场贸易为价值增生,从而,形成唯郑城的金银花围城效应。镇长宋汉银说,我们整合,是为了郑城金银花的品牌会更有市场,生发出更强大的聚集力和生产力。于是,打造“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物流港”呼之欲出,如今的建设正热火朝天。从考察到定格,从规划到设计,从施工到监理,各个环节、步骤都紧紧相扣,却布满艰辛。时至今日,追忆那些外出考察市场的日子,沙振霄仍一脸无奈。她带领考察小组是怎样的自备煎饼、咸菜,怎样的星夜兼程,三天三夜行程上千公里,又是怎样的把脚磨破、腿累肿了。然而,她又说“这些,值得!”目前,由郑城企业家张军等组成的投资大军筹建的“中国金银花物流港”,占地数百亩,预计总投资上亿元。前期工程建设用地90余亩,投入2000余万元。由于工程量浩大,整个郑城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地。这不,金银花物流港刚兴建,商业嗅觉十分敏感的各路商家即纷纷踏门造访,从而,出现了本章开头的那一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速度建设,多功能打造,是这个全国最大金银花物流港的最大亮点。主要功能有:金银花及其它中药材的交易大厅、展示大厅、文化展厅、多元化种植园以及商业房、居民区等,其中,大屏幕上可随时浏览商业信息,封闭式的交易大厅一举打破过去数日有庥、有集无市的露天交易模式,实现天天交易,时时交易。实施起来是困难的,县委、县政府成了郑城镇的坚强后盾。副县长吕国强前不久带领县直几家金融部门负责人来了,进行现场办公,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地同要求入驻物流港的各路客商会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尔后,县农行行长又几次专程来调研、再问计,实行放水养鱼。“我们要与时间赛跑,力争用最短的工期,建设成为分工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全国的金银花物流港,届时,形成全国最大的金银花专业市场。”女书记沙振霄的一句话,如今成了鼓舞全镇人民干事创业并耳熟能详的座右铭。那么,“全国最大的金银花市场”是何等模样呢?女书记沙振霄的描述意味深长。她说,造就这么大的专业市场,将吞吐全国70%以上金银花产品,然后,通过中国金银花物流港再进行二次、三次分配、流转,而每次过程的发生,郑城人都受益。从采金银花到卖金银花,从卖自己到卖别人,从买全国到卖全国,从资源镇到工贸城,花城人在不断地挑战自我,追求卓越,金银花产业也随之不断地进行裂变。这就是郑城镇区域发展、科学发展的辩证法。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告诫世人,郑城镇跨过了一条河,一条传统之河,一条创新之河,一条现代农业之河,便波澜壮阔地汇入祖国科学发展的泱泱洪流中。          红色经典篇血战苏家崮张玉华 魏学诚   在《红旗》杂志1985年第十七期所载《永垂青史的爱国之歌》一文中,有关于“1941年12月山东纵队两个连又一个排在坚守苏家崮时,与敌人反复冲杀,最后仅剩下的三十多人全部抱敌投崖,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记叙。读到这一史实,作为参加那次战斗的幸存者,再一次引起了我们对众多英勇牺牲的先烈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也促使我们深刻回忆、探讨那次作战的经验教训。那次作战的部队,是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三团的第一、第四连及第五连的一个排。作战时间是1941年12月8日,战斗是在遭受日伪军六千余人合围后发生的。1941年11月3日开始,日军集中五万余人,在侵华日军总司令烟俊六直接指挥下,对山东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扫荡”,妄图摧毁我鲁中抗日根据地,消灭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当时,我三团正在鲁南的天宝山区坚持斗争,处于敌人的合围圈外。为配合鲁中部队反“扫荡”,并防止遭敌袭击,根据上级指示,三团将部队分成四十个单位进行分散活动。至11月底,鉴于周围情况无变化,部队分散了一段时间需要进行整顿,乃决定将全团集中在宁家圈休整一周。在休整中,团召开了干部会,总结了一月来的工作,对部队分散活动情况进行了讲评,组织了全团大会操。由于分散后又集中,指战员中的太平麻痹思想有所滋长。12月5日,旅电示三团在外围进行积极活动,打击牵制敌人,配合沂蒙山区的反“扫荡”。这时,我一一五师师部也由沂蒙山区转到鲁南,随行的山东分局党校约400人交由三团负责掩护。三团首长当即研究确定:由罗文华副团长率第三营到泗彦(费县西22公里)一带积极活动;第一营副营长高子堂率第二连到平邑西南之丰阳一带活动;侦察参谋罗联甫率侦察排大部到城后日军据点附近监视敌人。以上各部统于6日出发。团长王吉文、政委张玉华率团主力掩护分局党校定于7日晚向城后以西地区转移,并准备伏击城后、崇村出犯之敌。7日上午,肖华主任来团向全体干部讲话,团主力决定推迟一天行动。恰巧这一改变使我丧失了时机,陷入了敌人重围。战后查有,敌人侦察到我一一五师转到鲁南,宁家圈地区有部队集结的情况后,即集中约六千人的兵力(大部为日军),分别由滕县、邹县、平邑、铜石、地方、费县等据点出犯,利用夜暗隐蔽开进,以宁家圈为合击目标,于8日拂晓占领晒书台、白彦、山阴、薄石板、郑城、崇圣庄等要点,并在常庄、桃花山布置伏兵,防我向西北方向突围。敌旅团长福田少将在晒书台设指挥所,统一指挥各部行动。敌人布下的这一合围圈南北相距5公里,东西相距8公里,主要通路都有重兵把守。宁家圈位于费县正西35公里,白彦东北4公里。它是一小块山间盆地,六七个小山村错落其间,周围是标高在400—500米左右的山岭,西北通山阴方向有一敞口,向西南翻山口通白彦,向东翻山口通郑城均有人行路。我三团团部及一营住在盆地中央,二营住西北山口之凉水河及辛庄,分局党校住在山岭东侧的铁里营。7日夜是一个寒冷而昏暗的夜晚。各路敌人轻装疾进,途中遭我侧击仅以少部掩护,主力仍奔向预定目标。我军虽加强了警戒,却没有想到敌人会突然进行合围,加以只靠徒步通信,未能及时得知敌人行动情况。午夜时,二营报告:“在岗哨上听到正西方向炮响三声,并有步枪声”。接着其他岗哨也报告:“白彦以西有步枪声”。值班参谋及时将这一情况报告团长、政委。王团长问其它方向有什么情况?参谋告以其他方向没什么动静,也没有侦察员回来报告。团长指示;派侦察员到白彦以西及郑城方向侦察。着二营派一个班向山阴方向游动警戒。随后,派出的侦察员回来报告没有发现情况,也未听到枪炮声。由于我们西距日军据点城后、崇村只十几公里,前些日子我曾派小分队多次袭扰敌人,夜里能听到该方向的枪炮声,就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只通知各部队一律于拂晓前开饭完毕,并严密警戒,以防意外情况。8日拂晓6时,我二营各连饭后正集合出操跑步,进占山阴东岭的日军突然向凉水河发起袭击。六连立即占领阵地,抗击敌人。接着白彦、崇圣庄、郑城方向也响起枪声。原来我侦察员到白彦、郑城侦察时,敌人尚未到该地,二营向山阴派出的游动班哨走了南边的一条较大的路,敌人却沿北侧小路东进,又值有雾,故未能提前发现敌人。战斗打响后,二营报告:“城后出犯之敌有千余人,六连正在抗击”。这时,团对周围情况仍不了解,还以为仅是据点的敌人来袭击或报复“扫荡”,即令二营主力在凉水河坚决抗击敌人,并把敌人向东北方向吸引,掩护团主力向白彦西南方向转移。当团长、政委率担任前卫的第一连进至通白彦山口时,发现白彦及其东西各高地已布满敌人,凉水河方向战斗正激烈进行,东北郑城方向尚无大的动静。判断西面、南面已到多路敌人,向西南方向突围已不可能。遂即改变决心,以第四连占领宁家圈南山及西山阻击白彦之敌,以第一营营长徐振明率第三连跑步抢占宁家圈东北的重山(虫子山),掩护团直及分局党校向东北方向突围。此时,太阳已高高升起,晨雾已消。当我们掉头向东北疾进时,第六连已在优势敌人猛攻下向重山转移。突过凉水河的敌人即以火力压制我运动的部队。炮弹在附近爆炸,机枪弹在部队运动道路的左侧打起的泥土阵阵飞扬。白彦东西一线的敌人则同时向西山、南山发起攻击。当团主力军越过通郑城的山口进达木头崖东北地域时,才遇到第三营派出的通信员,他报告:‘泗彦发现敌人数百人向西急进中,梁邱也发现敌人西进,进至何地不详”。时间已近上午九9时,山阴及白彦之敌猛攻我掩护部队,已占南山及西山,突入宁家圈,并继攻重山,我第四连正向宁家圈东山转移。郑城(正东1.5公里)、常庄(正北7公里)方向无动静,情况不明。王团长针对当时严重情况,决心由参谋主任孙光率团直及分局党校,由第二营(营长戴文贤、政教王良恩)掩护,向四开山(正北方向)突围,第三连控制重山阻滞敌人,尔后任后卫跟进;团长、政委率第一连抢占东南高地苏家崮牵制敌人,并杀开一条血路,向东南方向突围,求得和第三营汇合,寻机打击敌人。由于笨重武器已不便携带,即令特务连将两门迫击炮及数十发炮弹埋藏在河滩沙堆里。张政委说:“这样既能使党校安全转移,又能保障团主力少受损失”。肖华主任同意团长的决心,并提出要带少数人沿苏家崮西侧山沟南突,越过梁邱至白彦大路,归返师部。张政委要派一个班掩护他,他只让二营副教导员张朝忠同志随其行动。战后得知,肖主任等人少目标小,在敌人空隙中安全突出。各部依团长决心立即行动。第一连从北面登上苏家崮向南发展。王团长、张政委、政治处主任陈晓峰及机关少数人员也随即上山。由于情况紧急,决心变得快,具体任务未逐级交代清楚,特务连(欠一个排)、第四连及第五连的一个排,见团首长上了苏家崮,也随后跟上来。苏家崮是一略呈东北西南向的长形山崮,标高498米。崮的地形特点是临到山顶有数十米高的陡岩峭壁,能上下通行的道路很少,山顶侧为较平坦的开阔地。苏家崮只有北头及南头有路,东西两侧均为20—40米高的崖壁,山顶平地北低南高,长约1800米,北头宽80—100米,中部以南宽达200米左右,南头隆起为一小高地,与西南侧的晒书台(480.4高地)相连。山顶中部稍凹,有十几间旧房残壁。当我一连沿山顶前进时,日军也从南头登上山顶,我越过中部废虚,即同敌人遭遇。一连连长是一位红军干部,立即率一排向敌人冲击,一度攻占小高地,但遭敌反冲击,连长牺牲,该连退守废墟,与敌人对峙。团首长登上山顶后,发现苏家崮东北及东侧之郑城、崇圣庄一线已布满敌人,有的正烧火做饭,有的正部署火力,修筑工事。为杀开南突血路,又派参谋鲁军到第一连传达命令,着该连坚决夺占小高地,驱逐敌人。一连受令后,即以第二排发起冲击,用刺刀、手榴弹杀退敌人,冲向高地。日军随即以成倍的兵力反击,小高地得而复失。晒书台、崇圣庄、郑城各点之敌均以火力向我猛烈射击。与一连登上苏家崮的同时,我向北突围的部队沿重山东侧进到杜家山,发现由铜石经响水凹、杜家山进占薄石板村的日军150余人,已南去攻重山,恰好闪开一个空隙,我即速经杜家山、王家沟,向西北翻过狼窝顶,突出敌合围圈。据守重山的第三、第六连予进犯之敌重大杀伤后,也跟随突出。我突围路线虽东距常庄、桃花山敌伏兵不过1.5—2公里,西距进占山阴周围之敌3公里,由于行动迅速突然,未遇拦阻,安全无损失。团首长眼见第一连两次冲击受阻,晒书台的日军继续增援苏家崮南头高地,我所占山顶北半部较狭窄,部队展不开,天时尚早(约10时),难以固守到天黑,我向东北突围的部队已安全突出,宁家圈东山及重山已被敌占领,各路敌人正向我迫进,但东西两面之敌尚相距2公里多,尚有空隙可利用,当即决定迅速下山向东北方向突围。突围的顺序是第五连一个排为前卫,其后是团首长率特务连、四连、一连,并以第四连机枪占领北山嘴,以火力压制郑城西侧小高地之敌,阻其西进。作战参谋龙非向来作战勇敢,机枪射击技术精良,此时主动充任射手,掩护突围。这时,我各单位险形较乱,除特务连的干部当面领受任务外,其他都是派通信员口头通知的。郑城西侧高地敌人发现我先头人员下山,即以数挺机枪封锁下山通路,敌炮兵也向山上射击。特务连后续人员只好转到西侧用绑带系人坠崖,以至不能迅速跟进。团首长下山后未见第五连那个排跟上来,事不宜迟,即将身边几十人稍加组织,由通信排排长任保庆带一个班对东掩护,迅速向北突围。敌人发现我突围行动后,立即分多路东西对进,并集中火力向我射击,顿时,在我前进路上形成层层火网。我掩护兵力有限,无法压制敌人。政治处主任陈晓峰、组织干事张凯、见习参谋张兴柞、温及部分战士中弹牺牲。有些战士受伤后无力突围,就地抵抗直至弹尽。也有少数徒手的勤杂人员不敢硬突,就地隐蔽。我先头突至蒋家庄(苏家崮北2.5公里)附近时,从重山上下来的敌人刚到该地。我乘敌未及展开,即从其人空中冲过。张政委的警卫员正举枪射击,被身边敌人一把将枪抓去。我后续人员不顾敌人层层遮断,仍边打边突,不少人中弹或中敌刺刀倒下,也有的从敌间隙中突出。当时突出的有30余人,因受敌人层层拦击,实在突不出而隐藏于山沟、乱石中,乘夜暗又突出者近20人。但是,我第四连及第五连特务连部分人员看到下山突围部队受到敌人夹击,伤亡重大,即就地抵抗。第一连见第四连未动,也继续同当面敌人对峙,错过了突围时机。山下战斗结束,时间已近中午。敌人复集体兵力火力转向我守在苏家崮上的部队,从四周实施猛烈射击,在山南头集结优势兵力同一连连续冲击。我一连依托山顶中部十几间废墟同敌人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先用火力和手榴弹打,子弹打光了就同敌人拼刺刀。敌人反复冲杀数次,阵前日寇尸体成堆,我亦大部伤亡。由于我山上部队无人统一指挥,除五连一个排增援外,位于山顶北头的四连受敌火压制,未能和一连会合。战至下午三时,我一连还剩下30余人,有的在同敌人肉搏中倒下,有的抱住敌人滚下山崖,同归于尽,全部壮烈牺牲。随后敌人继向四连冲击。该连处于狭窄地形,一无工事,二无天然障碍物,且在敌人火力持久压制下已有较大伤亡,难以坚持,即于此时冲下山来,想经木头崖抢占宁家圈东山,再向西北突围。但山下已布满敌人,下山后即陷入重围。我指战员勇猛冲入敌阵,大部分同志在同敌人肉搏中英勇牺牲,少数人利用敌空隙边打边突。通信员高鸿声只十六七岁,个子比背的三八式步枪高不了多少,他边打边寻隙北突,端着刺刀追他的日兵边追边喊“小孩,不要跑,缴枪”!他见敌人临近,返身举枪,边说:“叫你再追!”边扣板机撂倒了敌人又跑,终于突出重围。象这样突出来有七八人。在这一场血战中,我军发扬了英勇作战的精神和优良的战斗作风,打死了日军少将旅团长河田槌太郎(名字确否待查)以下400余人,伤其一部,战后日寇在郑城、白彦等处焚尸两天。我军的壮烈行动,极大地激励了当地群众的抗战热情。战中有的群众冒险抢救伤员,帮助隐藏零散人员。占后主动寻找掩埋烈士遗体。在当地第一次打这样激励的仗,给日寇这样大的杀伤,男女老少众口称赞“老八路”打得英勇。战后不久,三团受命转移到泰(安)泗(水)宁(阳)边界地区活动,担负开展该地局面的任务,只能派少数干部到战地处理善后。经几天清查统计,归队及就地休养的伤员有55人,在苏家崮山顶、木头崖及蒋家庄南北岭等处找到尸体的烈士118名。另生死不明者122人,其中有的是在凉水河、重山等处牺牲后被群众分散掩埋了,有的向其它方向突出加入了兄弟部队,或辗转几个月又打回到原单位来,力竭被俘的不过数十人,且多为徒手的勤杂人员。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是突出的,可惜由于战后部队转战南北,任务繁忙,未能及时收集。尚能记起来的有:政治处主任陈晓峰,二十四五岁,精明能干。他上山后看到形势险恶,就对周围同志说:“为了掩护党校和团主力胜利突围,我们要不惜局部代价同敌人血战到底!”在突围中,他边走边招呼其他的同志紧紧跟上团长、政委,重伤倒地后还鼓励别人要坚决突出去。作战参谋龙非,24岁,重庆人,本姓翁,抗日战争前夕在上海读书,向往共产党,辗转来到山东参加八路军,一贯工作积极,业务熟练,对人热情,作战英勇,深得指战员爱戴。这次突围开始时,他先督促别人带战士坠崖下山,又自动代替机枪射手,以精确火力压制敌人,担任掩护。后来在战场上找到他的遗体,见其身中数弹,手枪零件散落各处,显然是重伤后打光子弹,自己将枪拆开丢散,不让敌人缴去。特务连政指张静波,副连长杨春雨,都是二十刚出头的青年,帮助多数战士跳崖后才下山,沿途督促大家迅速跟进。杨的左臂被打断,让别人帮他把枪弹装好,仍同其他同志一起坚决冲上蒋家庄东南山岭,同数十名日军对射。后来,在那个山岭找到张、杨及其他同志遗体,身上都是多处中弹。在一连、四连同敌人反复拼杀的现场所见烈士们的遗体,有的残躯断肢,有的弹孔遍体,有的多处被刺刀戳烂,抱敌跳崖者更是血肉模糊。那种景况,真实地反映了战斗的激烈和烈士们的英勇顽强。由于时间过去数十年,能记起的烈士姓名寥寥无几,他们都是无名英雄。英雄们的行为是壮烈的。这次战斗对敌人打击是沉重的。但我三团遭到严重损失,其经验教训也是极为沉痛的。吃了麻痹大意的亏。日寇集中五万重兵对鲁中实施“铁壁合围”,反复“扫荡”一个月,未达到预期目的,其大部已调至外围据点,很可能转移兵力“扫荡”相邻地区。敌“合围”时,常采取分路对进远距离奔袭的战法。对这些情况没有认真研究,只注意掌握附近敌伪据点的情况,见当面情况无变化,就认为可以集中休整了。得悉师部来鲁南,不仅未警惕敌人可能会发觉,可能会跟来“扫荡”,还认为靠近领导机关便于了解情况。听个别上级首长说敌近期不会扫荡鲁南更滋长了麻痹情绪,结果是放过了适时转移到机动位置(如靠至某一据点附近)的时机。受了未紧密依靠群众的苦。坚持游击战争必须处处依靠群众,善于在群众这一汪洋大海中游泳,才能机动自如。当时,费县南部的天宝山根据地创立不久,我军还在同伪顽反复激烈争夺中,各种抗日群众组织尚未建立起来。我三团原系鲁中部队,其前身是山东纵队的两个特务团,干部战士来自山东各地,唯独没有从费县参军的。部队于九月下旬才受命到天宝山区坚持斗争,既不归鲁南军区指挥,也未受领协助地方做群众工作的任务。部队只忙于守山寨,打据点,尚未能同当地群众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因此,侦察敌情、部署警戒及通信联络都仅靠本身的力量。敌人拂晓前后秘密进占各要点,群众多未发觉。发觉者也无力抵抗,无人向部队送情报。团本身分散在外的部队及侦察人员,也主要是靠目视观察和询问居民了解情况,难以得到敌纵深据点的情报,等发觉敌人到了跟前,再派徒步通信员送信已来不及了。犯了不熟悉地形的大忌。熟悉地形,善于巧妙地利用地形同敌人周旋,是游击部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我三团不熟悉当地地形特点及道路状况,战前选择的集中休整地域(宁家圈)是一块较封闭的盆地,向外机动不便。我受敌袭击后,近千人的队伍,在狭小的地域内先向西南,又折返东北,拉了8公里,用去两个多小时,迟误了时间。随后,以一连抢占苏家崮,本意是突向东南,上山后却只能沿山顶向南偏西前进,前遇敌重兵,两侧无下山之路,即陷入绝地。战后分析,如果我住地便于机动,能提前一小时进到重山以东,向东北或正北方向突围,还有空隙可利用。不令一连上苏家崮,而着其指向郑城以掩护主力行动,也不至于受到过大损失。失之于决心处置不妥。反合围作战情况变化快,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我要变被动为主动,就得善察敌情,决心果断,行动迅速。决心既定,应具体交代,周密组织,才能贯彻落实。当时我们部队较精干,又已安全处于临战状态,如果对情况处理得当,是可以避免损失或大大减少损失的。但团的第一决心失误。白彦是鲁南山区的重镇,附近地形开阔,夜间该方向已有敌情征候,不应该向那个方向突围。第二次决心向东北方向突围是正确的,却未坚持下去。临时改变决心,让一连抢占苏家崮属于对地形不了解,又未将决心处置向各分队交代清楚,以至不应上山的分队也上了山。如果留一位团干或一名参谋,向各连干部准确交代任务,督促他们坚决跟随团本队行动,就不至有那么多人眼睛看到团长、政委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最后下达突围的决心时,如果几位领导同志能分工各带一个分队行动,或可多带出一些人来。战后曾有人提出:能否集中山上部队坚守到天黑再乘夜暗突围?大家分析,由于山顶地形狭窄而平坦,可利用的自然地物很少,岩石地上不便做工事,部队既展不开,也无机动余地;我部队弹药少,难以经得住敌连续冲击。即使能坚持到天黑,下山无路,分散坠崖山下敌人密集,估计也仅能分散突出少数人员。苏家崮上血战之日,恰是日寇突袭珍珠港之时,在过去几十年中,每逢这个日子,都使我们深切怀念那些在苏家崮上英勇献身的先烈,也促使我们反复思考遭受损失的经验教训。过去因故未能将这一战例详细记录下来,现在写出这个材料做为对革命先烈的纪念。还需说明,三团是一支英雄部队,当时虽在苏家崮战斗损失了两个主力连,牺牲了二十多名优秀干部,但全体指战员意志坚强,毫不气馁,决心在战斗中给敌以新的沉重打击,为烈士们复仇。1941年12月下旬既连克伪据点多处,1942年1月袭击孙村(现为新汶市)俘日本工程师11名,严重打击了敌人掠夺我煤炭资源的企图,并打开了新太、蒙阴、泗水边界地区的局面。三个月后,该团重返天宝山区,尔后一直战斗在鲁南,协同兄弟部队打了许多胜仗(包括消灭了惯匪刘桂棠部,攻克泗水城打死伪十军军长荣子恒等),开创了鲁南根据地。日寇投降后,编入山东野战军第八师,是八师及后来的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主力团之一。她经得起重大伤亡,善于打硬仗,曾转战华东、中原各地,完成多次攻坚突破任务,立下了不朽的战功。战斗中涌现出马立训、曹文选、林茂成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继承了苏家崮烈士们的光荣传统,也为我军的光荣战史谱写了新的篇章。团长王吉文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闻名的战将。他幼年参加红军,屡立战功。他管理部队严格,领导训练有方,尤能积极主动寻求战机,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部队。他带领这个团经历了抗日战争全过程。1946年初任第八师副师长,1947年2月起任师长,他善于钻研战术,每战都认真组织总结作战经验,既重视接受成功的经验,也勇于从失利的战斗中吸取教训。作战中他常身先士卒,哪里最紧张,哪里遇到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他于1945年12月滕县战斗中在前沿负重伤,于1948年10月率部参加济南战役同部队一起突入商埠,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广大指战员,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附:作者简介张玉华,山东省文登县人,1916年出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天福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历任营政委、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副军长、沈阳军区炮兵政委、武汉军区副政委、南京军区副政委等职,系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文革”期间,曾兼任湖北省委书记。1964年晋升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苏家崮战斗时任三团政委)。魏学成,山东平原人。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参谋、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部科长。参加了宿北、开封、淮海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浙江军区作战处处长、华东军区作战处处长、南京军区作战部部长、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副校长、顾问。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苏家崮战斗时任参谋)。
中共鲁南区委驻油篓村纪实李洪廷
  1940年,115师取得白彦战斗胜利后,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师部机关在罗荣桓政委的率领下,于5月份进驻天宝山区,开辟天宝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以求尽快与抱犊崮山区根据地连成一片。  在115师进驻天宝山区的同时,筹备中的鲁南区党委机关在赵镈同志的带领下,也从沂南青驼寺移驻费县油篓村(今隶属平邑县郑城镇)。6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在油篓村正式成立,赵镈任区党委书记。后,鲁南行署、军区相继成立,其军政机关均先后驻扎在该村或附近村庄。7月1日,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报《鲁南时报》在油篓村创刊,林乎加兼任报社社长。  鲁南区党委机关进村以后,立即发动群众,采取召开村民大会、访贫问苦等形式,做好群众工作。许多负责同志经常深入到农户,与乡亲们啦家常,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政策。机关的同志们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行动准则,很快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乡亲们纷纷把最好的房子让出来,留给同志们住,特别是油篓村西街,家家都住上了机关工作人员。赵镈同志住李贵珩的下堂屋,行署主任李乐平同志住李圣一家,后勤机关住李贵璞家,印刷厂设在李广明家。机关刚进村时,设立多处岗哨,警戒严密,后来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岗哨逐渐减少,有时群众还主动担任警戒任务。  区党委机关号召和帮助地方政府,做好改组地方民团的工作。根据孙鹤龄(白彦大地主、汉奸)已被消灭的现实,决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当时,油篓村李灿营民团在当地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民团组织,经过耐心地说服教育,很快便把李灿营的民团改编成抗日游击大队,并选派机关工作人员李尚和任大队长、张万军任大队指导员,原民团团总李灿营任副大队长,对外仍称李灿营大队,为费南、费北(今平邑县)境内13个游击大队之一。游击大队下设若干个游击小组。后,李灿营大队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300余人,40余枝枪,大刀长矛和长枪等武器人手一件。游击大队组建以后,积极投入到抗日游击战争中去。打土匪打日寇,发挥了很大作用。据老人回忆,当年阴历6月6日,队伍开到下大峪一带打游击,后到铜石、张里一带活动。马健县长在刘桂堂匪部的老家锅泉村以南不远的苏家庄给游击大队作形势报告,游击队员受到很大鼓舞。他们英勇作战,遏制了刘匪的南进骚扰,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油篓村的游击队员后来都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区党委非常重视开展驻地群众工作。首先对那里的抗日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从中发展党员。区党委机关还发动组织儿童团、姊妹团,成立识字班,并派李贵范到车庄训练一个月,回村办起了抗日小学,此小学一直坚持到1945年秋。  区党委驻油篓村期间,正值群众生活非常困难时期。因农业连年歉收,加之敌人的经济封锁,人们少衣缺食,军需供应也十分紧张。区党委领导军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麦收以后,阴雨连绵40多天,田里的草荒严重,有的地块已分不清哪是谷苗哪是杂草。机关的领导同志便带领战士和群众一起锄草灭荒。一次,同志们在北杨家庄村南帮助拔草,突然遭到刘匪的袭击,他们立即拿起武器,在民兵的配合下把敌人打跑。机关的同志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很差。如印刷厂缺颜料,他们就挨家挨户收集锅底灰、鏊子灰等自制颜料,大量的印刷品就是用这些自制的颜料印出来的。群众为支援抗战,经常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送给机关的同志们吃。有一次,后勤机关驻地房东大嫂给机关首长送去了一些地瓜,警卫员刘方学坚决不收,可大嫂又不肯把这些地瓜拿回去,刘方学没法回绝,就恳切地说:“您实在要送给我们,就请您收下我们的高粱吧。”大嫂满口答应收下了粮食。事后这位大嫂又把粮食加工成煎饼送了回去,象这样的事例,如今村里的老人们仍能举出许多。 老百姓最信仰八路军。区党委机关进村后,机关的同志经常帮助房东干活,扫院子,挑水。据老人们回忆,每当战士外出执行任务,总是把水缸灌得满满的。这里挑水不容易,距离远不说,还得上崖爬坡,到北沟井里挑水,累得气喘嘘嘘满头汗。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日益深厚。有的战士把年老的房东视为自己的父母,有些妇女干部和村里的姊妹结成了至交好友,有的还结成了干亲。赵镈的家属李岩因妊娠反应,吃不好,睡不好,村里的大娘大嫂总是把可口的饭菜送到跟前。赵镈离开油篓村后,还特意派勤务员小齐带了挂面点心等礼品,回来看望房东李贵璞老人。1941年11月银厂惨案发生,赵镈被敌人杀害的消息传到油篓村,乡亲们无不悲痛万分,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痛哭流涕。(赵镈生于1906年,陕西府谷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1927年后在天津、北平从事地下工作,两次被捕,坐牢7年。1936年任中共津南特委书记。1939年后任中共鲁西区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1940年4月,任中共鲁南区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1941年10月27日于鲁南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11月19日被杀害。)  1940年11月底,鲁南区党委机关为准备反击敌人的大“扫荡”,陆续撤离油篓村。他们走后不到半月,全村即在12月13日(古历十一月十五日)遭到了刘匪的洗劫,房屋大都被烧光,人们又陷入了困难境地。  区党委机关在油篓村虽住了半年,但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给油篓村也带来了革命的希望,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在以后的岁月里,全村出现了许多父母送子参军,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很多岁数较大的村民也参加民兵,支援前线,党的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岁月沧桑,抗战的硝烟已随风散去60多年,但鲁南区党委机关在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的光辉形象,以及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鱼水深情,至今还在老区传为佳话。当地党委政府决心开发油篓村一带红色旅游资源,牢记这段红色历史,使之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作者系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松林伏击战 1943年春,王麓水奉命从滨海来鲁南,出任中共鲁南区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此前,日军调兵遣将,发动“大扫荡”,对鲁南抗日区进行分割蚕食。与此同时,国民党又掀起反共高潮,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银厂惨案”,杀害了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磨擦专家”荣子恒,顽匪头子申宪武与日军勾结,占据滕峄边联地区,惯匪刘黑七也从鲁中返回鲁南,大肆骚扰破坏。敌伪顽匪勾结成一体,加上严重的春荒,群众生活艰苦,军队供给困难,不得不用豆饼和野菜充饥。就在他来到鲁南不久,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就奉蒋介石面谕“入鲁反共”。李部第九十二军气势汹汹,由皖北经鲁西,向鲁南抗日根据地逼近。最初,为了争取团结抗日,鲁南抗日军民始终持克制态度。但李仙洲竟得寸进尺,屠杀无故群众,奸辱妇女,抢掠民财。当时,鲁南军区的主力和地方武装总共不到4000人,既要对付十倍于我的日伪和土顽的进攻,又要对付李部第九十二师的步步紧逼。形势严峻,军区机关被迫撤到天宝山南的大顶山岗。人民背井离乡,扶老携幼,跟着部队辗转上山,眼望着国民党军在家乡抢劫放火,战士们和乡亲恨得咬牙切齿,纷纷要求与九十二军决一死战。军区领导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后,也决定狠狠地教训一下九十二军。  战斗爆发的前天晚上,在张光中(军区司令员)与王麓水的带领下,鲁南所有部队快速向天宝山集中。当第二天早晨到来时,天空下起了小雨,鲁南军区部队和地方部队、抗日武装已在松林以东的山坡上、青纱帐里、沟旁岩石后秘密埋伏完毕。早上8点多,九十二军一四二师果然出现了。  经过研究,部队决定放过先头部队,集中力量吃掉敌军的主力。到了中午,一四二师指挥部到了沙滩,进入我军伏击圈。王麓水当机立断,点了点头,参谋长一声命令:“打!”顿时枪声、喊杀声响彻云霄,吓得敌军魂飞魄散。这一仗正打准一四二师的师部,敌人溃不成军,仓皇退守四开山。这时,王麓水果断地命令道:“我军士气正旺,应尾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敌军一四二师大部被歼或被擒,正副师长刘春岭、牛乐廷当场被击伤。不久其余八百残兵撤返安徽阜阳,蒋介石派李仙洲入鲁反共的阴谋也彻底破产了。松林伏击战打得漂亮,至今在广大群众中传为佳话。
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
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原名郑城烈士陵园,位于郑城西山,1944年费南县各界民众建立。建成之初,将苏家崮战斗牺牲葬于崮下的118名烈士奉安入园,瘗于崮顶者仍由群众管护。随后,陆续将散葬各地的55名烈士迁入。园内建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座,碑阴刻县内509位烈士英名,两侧碑记概述了境内历次战斗及民众的光辉事迹。1964年纪念碑毁于雷击,现纪念碑为1966年平邑县人民委员会按原貌重立。2005年10月14日,复将苏家崮顶的43座烈士墓迁入,内二人合葬共6座,计49名烈士,至此形成现在的规模。1941年12月8日,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掩护山东分局党校400多名学员转移,途中遭日伪军3000余众的围击,我250名战士奉命抢占苏家崮高地钳制敌人,血战竟日,党校学员全部安全转移,而我战士除少数人突围外,团政治部主任陈晓峰及大部战士壮烈牺牲,最后30多人誓死不为俘虏,跳崖殉国,有的抱敌同归于尽,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烈士多山西人,为国捐躯,魂系华夏,长眠于斯,岁时享祭,当无马革不裹之憾,然,垒垒青冢,姓氏难辨,英名不留,令人痛心!此战毙伤日伪旅团长以下500多人,以寡敌众,保护了革命力量,扭转了鲁南战局。丰功伟绩,彪炳史册,碧血丹心,无愧炎黄,是故,将陵园易名为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2005年10月,郑城镇党委政府倡议整修烈士陵园,各界筹款筹资共计68万元,其中省政府15万元,省委党校3万元,平邑县委、县府10万元,舟山部队10万元,交警大队捐价值10万元的透明栅栏,各界人士捐款20万元。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完成烈士陵园大门和前院墙60米,立重修烈士陵园纪念碑一座,各界捐款纪念碑一座,2005年阴历十月自苏家崮战斗遗址搬迁烈士遗骨43具,安葬到烈士陵园。二期工程修建院墙350米,栽植松柏、芙蓉、家槐等树木3600棵,并对陵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三期工程,在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内修建一座苏家崮抗日烈士纪念馆(仿古建筑),建筑面积273.6平米,工程造价28.6万元;同时置造紫藤架回廊、荷花池、万里长城影壁墙,主体工程已于2009年12月竣工。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舟山警备区(原山东野战军第八师)捐款20万元、73233部队(原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即老三团)捐款89480.70元,平邑县委、县政府捐款3万元,郑城镇各界人士141400元,合计46.088万元。现正在进行纪念馆内部陈列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日前,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前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欣然为苏家崮抗日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新馆将于2010年清明节前免费对外开放。
郑城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记
费南在坚持抗战、创建阵地的斗争中胜利地渡过来了!今天已面临着新的准备反攻的伟大任务。回顾六年来,穷凶极恶的日寇,曾向我费南进行无数次的扫荡、蚕食、分割和封锁,而国民党中的反共派和投降派,也曾向费南进行无数次的磨擦、夹击、袭扰与进攻。民国二十七年和三十年,日寇两次冬季扫荡,三十年夏之费南事变,三十二年敌人分割、伪化时的反共军大举进攻,几度使费南濒于危境。但由于八路军和费南人民的牺牲奋斗,终使费南转危为安,并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费南人民所经历的惊涛骇浪,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敌伪和投降派、反共派所犯的滔天罪行,八路军和费南人民在斗争中创造的英雄事迹和表现的英雄气节,笔难尽述。仅记其荦荦大者,则有二十八年三月的白彦战斗,继十四昼夜之久,终使自负为常胜军的敌首田中不得不败退服输,并显示了八路军的无比威力,奠定了民众的抗战信心。又有三十年夏之费南事变,这是费南最大的事件。先是五月八日,东北军投降派三三七旅六八三团张本枝部,配合投降派李逆以锦部,以六千人之众,突然包围我驻马口区乡公所和区中队,同月二十七日,刘匪桂堂配合敌伪,也突然袭击我驻老泉崖的区公所及区中队,事出突然,而且众寡悬殊,我续何午、陈士珍、史安林、唐伟、张治秀等干部以下五十余人惨遭毒手。未几,刘、李等逆又大举向费南进攻,大肆烧杀抢掠,五十五个村庄化为灰烬,千百民众无故被杀。为拯救陷入水火之中的数万同胞,回答投降派的暴行,七月,我八路军北上讨逆,义师所至,连战皆捷,才又恢复了费南阵地。在荒凉的地区,重新开始各种抗日工作。但这一事变后费南的元气很久才得以恢复,足见投降派罪孽深重。又有三十年冬反扫荡中的苏家崮战斗,我主力三团一部,以寡敌众,血战竟日,英雄健儿,顽强守土,与敌展开了壮烈的肉搏战,相持不下,甚至有将敌扭下悬崖,同归于尽者。这种伟大的对敌仇恨和自我牺牲精神,使敌寇丧胆,民众感泣,终于黄昏后,胜利突围。是战,毙敌福田少将以下五百人,粉碎敌寇的扫荡计划。我三团政治部主任陈小峰同志以下一百二十名壮士光荣殉国。此外,意义重大者,还有三十二年对反共军李仙洲部进攻的自卫战役,八路军和费南民兵,于忍无可忍之时,奋起抗击,打退了反共军的猖狂进攻,使费南人民免于涂炭。又有同年秋末讨伐巨奸惯匪刘桂堂之役,一战而使刘逆命毙,剪除了敌寇的爪牙,解除了对费南人民的威胁,洗雪了费南人民心中仇恨。捷报传出,海内欢腾。可歌可泣的还有二十八年七月,大平安庄民众,以原始武器,和近代化装备的敌人搏斗,全村化为瓦砾,犹前仆后继,顽强抗敌,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气节和费南人民的勇敢善战的光荣传统。又有三十年秋之太皇崮战斗,我区长孟育民等仅仅七人,顽强抗击数百敌伪,战至最后一人而壮烈殉国。他如费县军民保卫白彦和平城公路之战斗,以及边沿区长年累月的对敌斗争,皆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费南所获得的初步成果,是和千百个革命烈士的鲜血凝结在一起的,他们的崇高气节、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光荣事迹,将永远活在费南人民的心里。现在,更伟大的反攻任务就在面前。我们各界人士纪念他们,不但立碑刻名以慰英灵,尤须追烈士们之后,继承他们的精神,群策群力,团结向前,以求得早日驱逐日寇,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是为记。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费南各界公立
苏家崮抗日烈士纪念馆记
公元二00九年秋,苏家崮抗日烈士纪念馆落成,陵园面貌一新,庄严肃穆有加,是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献给先烈英灵的一瓣心香。陵园始建于一九四四年,原名郑城烈士陵园,主体建筑抗日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县境内牺牲的五0九位烈士英名,两侧碑文述及苏家崮战斗的简况。陵园先后收葬二百二十二名烈士,其中一百六十七名是牺牲于苏家崮战斗的无名英雄。苏家崮战斗是鲁南地区著名的抗日战斗之一,我二百五十名官兵抗击二十多倍于己的敌人,用生命保护了四百多名党校学员,并给敌以重创。战斗中许多战士跳崖殉国,有的抱敌同归于尽,悲壮惨烈,表现了英勇不屈的伟大民族气概。一九八五年九月中央党刊《红旗》载文中举为英勇杀敌,以身报国体现爱国主义的战例,影响深远。二00五年郑城镇党委、政府整修陵园,并报批改称今名。一期工程,扩大面积,修建园门,迁入崮顶之烈士墓,立战斗遗址纪念碑;二期建围墙,补栽林木;三期建纪念馆、长城壁及莲池。其间得到山东省人民政府、省委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舟山警备区、七三二三三部队、中共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及若干单位和个人的资助,历时五年,共镶以成。纪念馆建筑面积二百七十二平方米,形制古朴。通过展览,再现当年我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军侵咯罪行的英模事绩,营造一方红色境域,完善革命教育基地,唤回人们对国仇家恨渐行渐远的记忆,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巍巍勋业,耿耿丹心,激励人们牢记国耻,发愤图强,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奋斗。谨为之记。历下 王鸿烈 撰文 邑人 徐 修 书丹 中共郑城镇委员会 郑城镇人民政府 恭立 公元二00九年十月
苏家崮抗日烈士纪念碑碑文
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日军为消灭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对沂蒙山区实施了“铁壁合围”、“反复合击”的疯狂大扫荡。日寇铁蹄所至,人民罹难,生灵涂炭。十二月七日凌晨,日伪军六千余人从平邑、费县等地分多路向山东分局党校及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驻地郑城镇快速进犯,情况万分危急。为掩护党校学员及部队主力转移,三团以两个半连(一连、四连、五连一个排及特务连部分人员)的兵力誓死扼守苏家崮,以劣势装备阻击二十七倍于已的凶残敌人,血战九个小时,击退敌十四次冲锋,毙伤敌四百余人,直至弹尽援绝。战斗至下午三时,敌冲上山崮,所余三十余名英烈尽毁枪枝,以山石砸敌,抱敌寇投崖,与敌同归于尽。参战官兵除七八人突国外,自团主任陈晓峰同志以下两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是役,三团虽伤亡很大,但掩护了党校全体学员安全转移,并予敌重大伤亡,震慑了敌胆,激励了抗战士气,在我党我军抗日武装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青山巍巍埋忠骨,正气浩然贯长虹。当年血战苏家崮的先烈们虽已长眠,但他们的崇高精神却永远励我们前行,催我们奋进。为继承先烈遗志、传承抗战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舟山警备区(原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七三二三三部队(原三团)深入开展学习光荣传统、履行使命任务教育,组织党员交纳特殊党费,并派人员赴山东平邑县郑城镇会同地方政府修缮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告慰先烈在天之灵。抗战先烈丰碑长存!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舟山警备区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政府 公元二00九年八月一日
经神郑玄篇经 神 郑 玄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是汉代集经学之大成的经学大师、汉代杰出的文献学家、教育家。郑玄的先世在西汉时是高密大族,其八世祖郑崇在汉哀帝时任尚书仆射,因正直敢谏,被奸馁诬陷而死,后家境衰落。郑玄承先祖遗风,自幼聪明好学,13岁就能诵读《五经>,有“神童”之称。但因家境清贫,18岁便做了乡啬夫,后又改任乡佐。然而,一心向往攻读经学的郑玄“不乐为吏”,每逢休假,就找学官求教。到21岁,他已“博极群书,精历数图纬之言,兼精算术”。当时担任北海相的杜密给郑玄在北海国安排一个职务,并送他到太学深造。他先后师从今文经学博士第五元和古文经学家张恭祖,学习了今文经和古文经。又“往来幽、并、究、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最后在古文经学大师马融门下求学七年,终于成为集经今、古文之大成的经学大师。当时学者孙嵩称赞说:“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郑玄生活的东汉桓、灵之世,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为打击正直的官僚、士人,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之祸”。郑玄学成东归后,“客耕东菜”(具体地点在不其山),收徒讲学。不久,遭“党锢之祸”,被禁锢。仕途既绝,“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在被禁锢的14年中,为《周礼》、《礼记》、《仪礼》作注,还针对何休专守今文的错误,著《发墨守》、《针膏育》、《起废疾》,被学者称为“经神”。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最高统治者不得不解除党禁。由于郑玄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所以当权者纷纷征辟郑玄,但他以种种理由拒绝,始终保持着名士的节操。他继续教授、注经,先后避乱于不其山、黉山、南城山,注释《古文尚书》、《毛诗》、《论语》、《孝经》,晚年又注《周易》。他不仅遍注群经,还给许多纬书作注,并撰写了《三礼目录》、《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丧服变除》、《鲁礼禘袷义》、《皇后敬父母议》、《天文七政论》等多种论著,“凡百余万言”。郑玄治经,兼学今、古文,并最后立足于古文经学派。在注经时,以古文经说为主,兼用今文经学;广采群言,择善而从,加以己见,从而使今、古文融于一炉。他的经注,简约精要,易于掌握,受到广大儒生的推崇。郑玄创立的这一新的经学学派,被称为“郑学”。郑学的创立,逐渐取代了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使汉代今、古文长期纷争的局面宣告终结,经学从此进入一个“小统一时代”。郑玄以其高超的学术水平得到天下学者的敬仰和归宗,使经学重新获得统一。这是他最伟大的学术成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经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郑玄所注的儒家经典,从汉魏之际开始,长期被列于学官,设立博士,流传甚广。唐代统一经学,孔颖达奉诏撰《五经正义》,其中的《毛诗》、《礼记》皆采郑玄笺、注。此后,贾公彦又撰《周礼注疏》、《仪礼注疏》,也用郑注。郑玄上述四种经注,被列入《十三经注疏》,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郑学世代传述,代不乏人,直至近代。郑玄是汉代杰出的文献学家。如果说孔子第一次整理和编订了《六经》,那么可以说郑玄是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整理和注释了几乎全部儒家经典。他注释群经时,先从校勘入手,广罗众本,校出衍脱,正定讹误,妥善处理异文。在继承前人校勘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为校勘学做出了贡献。他长于训诂,在继承汉代学者训诂学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注经时,丰富的训诂术语和“就音求义”原则的广泛运用,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经注中丰富的训诂成果,是研究训诂学的典型例证,也提供了研究文献学的丰富资料。郑玄也是汉代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经学教育30余年,有弟子近万人。他学问渊博师德高尚,诲人不倦,为学者之良师,在当时闻名“"伊洛以东,淮汉以北”。他在教材建设上有突出的成就,其经注就是言简意明的经学教科书。他在经注中,对儒家的教育思想、观点和方法做了精辟的解释和阐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充实和发展了古代的教育学理论。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倡导的“博稽”、“粗览”、“时睹”的学习方法和古朴的学风,对后世有积极的影响。他教学中采用的问难和启发式的方法,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郑玄又是汉代经师以经注律的杰出代表。他以经师的身份注律,其《汉律章句》数十万言,成果丰硕,居汉代律家之首,在汉律使用中成为最具权威性的法律解释。其律注虽已亡佚,但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曾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华法系的形成做出过历史贡献,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郑玄不仅精通经学、纬学、律学,而且对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他的经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如《周礼·冬官·考工记》注,就表现出很高的科技水平。单是一条涉及力学的注释,就正确揭示了胡克定律中“力与变形成正比”的线性关系,这一发现比英国科学家胡克早1500年。郑玄还是一位深邃的思想者。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他崇尚《礼》学,强调礼是治国的根本,把儒家重礼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在经注中表现出对自然宇宙、对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他的《易》注把《易》学引向义理的方向,并注入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表现出融合儒道的思想倾向,开王弼《易》学之端绪,对魏晋玄学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他维护儒家的孝、忠观念,积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针对当时的腐败政治,主张革除弊政,有针对性地提出“顺民”和“任贤”的主张。他在经注中表露出来的丰富的法律思想,包括立法、执法和礼法关系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由于他深受阴阳五行和谶纬思想的影响,并用于注经,所以他经注的科学性和思想的进步性都受到一定的局限。郑玄是汉末声名卓著的经学大师,被誉为“经神”。虽然汉献帝曾征他为大司农,后世也有人称他为“郑司农”,但他实未曾就职,只是一介布衣。他是凭自己高超的学术水平、高贵的品质、高尚的节操,赢得“天下归宗”的。他生前有弟子上万人,死后遗令薄葬,仍有受业之徒郡守以下一千余人参加了葬礼,可见他的经学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郑玄去世1800年来,受到历代儒家学者的推崇,也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有以王肃为代表的“王学”对郑玄的诋毁以及玄学对经学的冲击,但郑玄仍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学者们把他看做是孔子学术最卓越的继承人。唐代,郑玄的《毛诗传笺》和《三礼注》,被朝廷编篡《五经正义》采用,其他经注仍在学术界广受推崇,有的经注还传至日本。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郑玄被列入二十二“先师”,“从祀孔子庙”。宋代,理学兴起,以郑玄为代表的“训诂之学”逐渐衰落,明代还一度取消郑玄从祀孔庙的资格。但是,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仍追封郑玄为“高密伯”,配享孔庙。著名理学家仍赞扬郑玄及其经注。朱熹说:“康成也可谓大儒。”程颐称赞郑玄《诗》注“颇简易,不甚泥章句”。明人陈建之说:“由唐而宋,学者耳濡目染于康成之书,未闻敢有肆无忌惮以显举其书而叛之也。”清代,特别是乾嘉时期,以恢复汉学为宗旨的“考据之学”兴起,郑玄再次受到学术界的高度推崇。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恢复了郑玄从祀孔庙的资格。在高密郑公祠,“每岁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并立奉祀生负责祀祭事宜。书院、私塾则有“文拜”。学者们还撰写了大量诗、文,以表达对郑玄这位经学大师的敬慕和怀念。从汉代到清代,郑玄虽然作为卓越的经学家而享有盛誉,受到推崇,但是学者们只是传述郑学,对郑玄的评价和研究基本上限于经学范围内。由于郑玄的著述以经注为主,没有系统的学术论著(有的论著已经亡佚),也没有为官参政,所以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相比,对郑玄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经学的衰落,研究郑玄者寥寥无几。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郑玄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突破了经学的范围,而且从训诂学领域进入哲学、思想、法律、教育、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许多学者认识到,郑玄作为一代宗师,其遍注群经的成就,在中国经学史上只有宋代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是一位通才,其学问博大精深,远远超出经学范围,在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法律史、中国科技史上,都是影响很大的历史人物。(节录《郑玄志》)  郑玄与郑城的历史渊源孟 君
《太平御览》卷180引《郡国志》:“密州高密西有郑玄宅,亦曰郑城。玄后移葬于属阜,墓侧有稻田万顷。”无独有偶,在平邑县县城南也有一个乡镇名叫郑城。正如郑樵在《通志》说:“康成故里近稻城,亦曰郑城,此亦云而者,以康成当居此得名,如高密之郑城也”。《后汉书》中记载:“南武城西北有舆城。哀十四年,司马牛卒于鲁郭门外,葬诸丘舆,即此城矣。又原宪城,在县西北百十里。或曰原宪所居。又有郑城,在县西南七十里,相传郑玄所居。”在《平邑县志》中也有关于郑玄衣冠冢的记载:“郑玄衣冠冢,位于郑城镇康成庄,封土高3米,直径10米。南城山西南麓有‘康成石室’遗迹,迤北10公里有郑城,因郑玄曾居于此而得名。死后人们感其功德,葬衣冠冢于郑城北1.5公里处松林村东岭。”可见,平邑县“郑城”地名的由来与郑玄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便离开高密,逃到徐州避乱。此时,徐州牧为陶谦。他听到郑玄到来,极为欢迎,以师友之礼相接待。郑玄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下的一所石屋里,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孝经》。南城又名南武城,现在的郑城当时就属于南城。郑玄避于南城后,仍以办学堂、倡教育为要任,带领广大农民兴修水利,深受当地人的尊敬与爱戴。有关郑玄避难于南城的史实,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典籍中获悉。《经义考》云:“南城山西上可[约]二里处,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是康成注《孝经》处。”郑玄在其所著的《孝经序》中说:“仆避难于南城,栖息于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也有对南城山的描述:“南城山、又名毓秀山,《论衡》所谓南城之冢也。山有康成石室,郑康成遭黄巾之乱,客于徐州,注《孝经》于此。”从以上典籍中可以看出,众多有关郑玄避难南城的记载都提到一个石室,即康成石室。石室的遗迹在今平邑县南武城故城西南南城山西坡,为一石灰岩溶洞,面积约5平方米。除康成石室外,平邑县还有一注经台,光绪二十二年《费邑古迹考》记载,“注经台在蒙上前武安村之东南”。注经台上曾建有行宫,光绪《费县志》载:“乾隆三十年,圣驾南巡,驻注经台行宫。”注经台及行宫遗迹现已不存,曾在其址附近发现碑刻一通。碑呈长方体,平首,高1.8米,宽0.7米,厚0.2米,阴刻隶书“注经台”三字,字径0.3米,碑刻无纪年落款。何人何时所立,现不能确认。此碑现在平邑县博物馆保存。又相传,注经台又称辨经台,其遗址在今平邑县郑城镇驻地附近。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黄巾起义平息。郑玄自南城(今平邑县郑城一带)返回高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会战于官渡,袁绍为壮大声势,争取民心,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带病而行。行军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郑玄病势加重,同年6月病逝于该县。郑玄死后,人们为纪念他,把其流寓注经之地正式命名为“郑城”,亦名“郑司农城”,并将其衣冠葬于郑城镇康成庄西北的松林村东岭,此墓原名“郑玄坟”,后讹传为“郑仙坟”。系黄沙土堆筑,在“文革”后期被夷为平地,成为农田。近年,郑城镇政府又在原址修复郑玄墓,并立墓表,庄严肃穆,蔚为壮观。(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编委、平邑县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蒙阳郑玄史迹考 王相臣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他一生淡泊名利,潜身治学,先后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作注,并著有《天文七政论》、《六艺论》、《驳许慎五经异义》等,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作出了重大贡献。史籍记载,郑玄曾“游学于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①黄巾起义时,曾避难于徐州,后客耕东莱,杜门注疏。由于朝代更迭,时境变迁,其足迹多不可考。然而地处蒙山之阳的今蒙山前有几处文物古迹,传为郑玄客居南城(今属平邑县魏庄乡)时所留。南城又名武城、南武城。春秋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筑城,为鲁国武城邑的治所。战国时期被齐国占有,改称南城,为齐国南境的要隘。汉时改置南城县。此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城西、南两面耸立着巍峨险峻的南城山、苍山。宋乐史《寰宇记》载:“费县南城山西上可二里许,有石室,周回五丈,俗云郑康成注《孝经》于此。”《太平御览·卷四十二·地部·七》也有同样的记载。至清末,石室尚存,光绪《费邑古迹考》载:“今石室犹存,传为注《孝经》处。”平邑不仅南城山有康成石室的遗迹,而且在其附近还有注经台之说和郑城、康成庄的地名,且康成庄有一古墓,传为郑玄坟。这几处遗迹,长期以来无人问津,直到清朝中叶著名学者阮元发现传为郑玄坟的康成庄古墓后,才为少数学者所知,并引起他们的重视。对其真伪,说法不一。本文拟通过有关资料略加考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一、南城石室《后汉书·郑玄传》载:“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玄为赵相,道断不至。会黄巾军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西迁长安时,青州北海国(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正遭到黄巾军的攻打。《后汉书·孔融传》载:“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还,融逆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今山东临朐县东南)”。孔融时任北海相,他带领的官兵不仅没能击退黄巾军,而且在以后的战斗中也多次战败。此时,被公卿举为赵相的郑玄,为躲避战乱到徐州客居。徐州位于青州之南,辖今鲁南、苏北地区,此前也曾遭到黄巾军的攻打,但在刺史陶谦的带领下,击败了黄巾军的围攻。史书记载:“朝廷以黄巾寇乱徐州,用谦为刺史。谦至,击黄巾,大破走之,境内晏然。”②“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③徐州安定富足的社会环境,吸引了郑玄前来客住,注疏治学。初平四年(公元193年),陶谦任徐州牧。次年病逝,刘备继任徐州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术攻刘备以争徐州,徐州战火重燃。此时,郑玄才返回原籍。郑玄在徐州避难数年,居住在何邑何乡史书没有记载。但在《孝经》序中郑玄却言及避难客居之地。《孝经》序云:“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这里所说的南城山,应是南城西面的南城山。汉、魏晋时期的南城,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是徐、兗地区著名的城邑;而且此城群山环抱,风光旖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既是兵家用兵之地,也是理想的隐居栖身之所,相对于徐州其他城邑来说,具有许多独到的优势。郑玄到徐州避难,选择南城是在情理之中的。从当时的行政区划看,南城在东汉时属兖州泰山郡。但《汉书·地理志》记载,南城属徐州东海郡。《后汉书·郡国志》也有“南城故属东海”的记载,概因南城在西汉甚至东汉初期属徐州东海郡的缘故。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东汉时期的南城在徐州东海郡与兖州泰山郡的交界处,离徐州治所郯(今山东郯城西南)较近,约有七八十公里。因此,可以断定,由于南城曾长期属徐州管辖,而郑玄来南城时又受到徐州刺史陶谦的热情接待,故郑玄客居南城被认为在徐州是完全可能的。犹如今天言至某省,而不说具体的县市是同样的道理。在南城山的西面,有一石灰岩溶洞,底面周长约20米,洞口门柱窝、墙基漕痕迹清晰可见。此即传为康成居南城注《孝经》的石室,与《孝经》序所说的“栖迟岩石之下”十分吻合。清代著名经学家孙星衍曾做过考证,认为石室为郑小同避难注经之地,俗伪为康成。此说不妥。郑小同乃郑玄之孙,著有《郑志》,其生平事迹史书记载不多。据《后汉书·郑玄传》等史书记载,郑玄有一子曰郑益恩,被孔融举为孝廉,在北海国为吏。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郑玄自徐州回到高密时,黄巾军来寇,孔融战败,退至都昌(今山东临朐县东北),被黄巾军管亥部围困,益恩赴难陨身。有遗腹子,郑玄以其手纹同自己的相似,为之取名小同。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袁绍令其子袁谭逼迫郑玄随军赴官渡,行至元城,郑玄病逝。建安十二年,曹操灭掉袁绍残余势力,青州并入曹魏。此时,郑小同正是十余岁的少年。到郑小同逝世时,青州均在曹魏统治范围内,没有战事。因此,也就不存在郑小同避难之说。《孝经》序云:“仆避难于南城山”应是郑玄所言。孙星衍之所以认为石室为郑小同注《孝经》处,概因三国时吴人谢承著书时,言郑玄还没有注《孝经》的缘故。谢承生活的时代虽然距郑玄很近,但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综合众家史书之长,为正史,应是可信的。历史上的南城是文化名城。春秋末期,先贤曾皙、曾参、澹台灭明等均诞生于此。其中被后人尊为“宗圣”的曾参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及封建时代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郑玄在其里籍为《孝经》作注是合乎情理的。郑玄一生注释的经籍有十余类,加上其他著述,凡百万言,总计64种,282卷。郑玄在徐州数年,注释的经籍或不止《孝经》一部,很可能还有其他著述,只是记载缺如,无法考证。二、注经台《费邑古迹考》载:“注经台在蒙山前武安村之东南。”武安是当地的一个大村,现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在村北300米处及村东首各有一处汉代遗址,地表有许多青灰色的板瓦、筒瓦残片。但注经台并不于此,而是在武安村东南约两公里处,今永安村东南角。此处地势较高,东北距颛臾故城约3公里。注经台早年曾建有祠堂,后改建成行宫。光绪《费县志》载:“乾隆三十年,圣驾南巡,驻注经台行宫。”在此乾隆皇帝写下了“平野祠堂经信征,云为郑氏注经曾”的诗句。注经台及行宫现已不存,但在其旧址尚存碑刻一通。碑呈长方体,平首,高1.8米,宽0.7米,厚0.2米,阴刻隶书“注经台”三字,字径0.3米。碑刻无纪年落款,何人何时所立,现不能确指,但从碑面的风化程度看,此碑当有上百年的历史。与南城逼近的蒙山,是泰山山脉的分支,主峰龟蒙顶位于今平邑县的北部,海拔1156米,素称“岱宗之亚”,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很早就名噪海内,著称华夏。《尚书·禹贡》有“淮、沂其乂,蒙、羽其艺”的记载,意思是说,淮、沂二水得到治理,蒙、羽二山地区已能种植庄稼。西周初年,成王褒封太昊后裔为颛臾王,附庸鲁国,主祀蒙山。春秋时期,《诗经·鲁颂· 閟宫》的作者奚斯,在夸赞鲁国的国威时,说“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他把拥有泰山和龟蒙当作鲁国的荣耀。此后,蒙山以其磅礴的气势,悠久的历史,吸引了许多圣贤名流到此隐居登览。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是有史可查第一位登临蒙山的名人。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东山,即指蒙山。楚国高士老莱子不远千里躬耕于蒙山之阳,留下了“舞彩娱亲”的佳话。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长期在蒙山隐居授徒,其弟子张仪、苏秦等都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④与郑玄同时代的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因得罪阉官亡命江海,曾长期隐居在蒙山,死后也葬在蒙山前的杨谢村。⑤郑玄在南城数年之久,对这样一座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的文化名山,涉足是自然的,因而有注经台之说。三、康成庄古墓康成庄古墓位于今郑城镇康成庄西北历石山下,原称郑玄坟,后讹为郑仙坟,南距郑城约两公里。“郑城亦曰郑司农城,去古南城二十里,无城址……以康成尝居此得名”。⑥此墓被乾嘉时期著名学者阮元发现后,引起人们的关注。随即一些地方史志诸如《沂州府志》、《费县志》等均予记载。墓的封土高约3米,直径10米,系黄沙土堆筑,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被整平成为农田。经实地调查,发现此墓确为汉墓,被历代传为郑玄坟。2008年8月,郑城镇党委、政府重修此墓并新立石碑一座。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郑玄在元城病逝后,归葬故里。《山东通志》载:“康成故里近稻城,亦曰郑城。”其墓在今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墓高6米,径17米,墓前有乾隆十四年“郑康成先生之墓”碑一通和祠堂三间。清朝中叶,孙星衍对康成庄古墓也做过考证。他引《水经注》及唐时墓碑为证,认为康成墓在高密县西北之厉阜,此墓为郑小同之墓。稽考史籍,揆诸情理,此说亦难成立。据《魏氏春秋》载,郑小同仕魏,高贵乡公时为侍中,诣司马文王,被毒死。当时不葬曹魏都城许昌,也得归葬故里高密。南城为平生未历之地,不可能来此埋葬。既然郑玄墓在其故里高密,那么传为郑玄坟的康成庄古墓该做何解释呢?要么附会,要么是衣冠冢。从前文可知,郑玄在南城客居数年,且此墓同高密郑玄墓的时代、地理环境均相似,因此,此墓为衣冠冢的可能性较大。在古代,一些有作为的君臣或贤士名流去世后,百姓感其恩德或表敬慕之情,多在其生前活动的地方葬其衣帽建衣冠冢,以示纪念。如《齐记补遗》载:“(姜)太公葬于周,齐人恩其德,葬衣冠于此(齐)”。郑玄是名儒,在当时极受尊敬。灵帝末年,朝廷召他赴京师任官,他拒不接受,继续居家教学,弟子自远方至者前后达数千人之多。北海国相孔融“尊事名儒郑玄,执子孙礼,易其乡名曰郑公乡”,建门并命名为“通德门”,加以尊崇表彰。⑦建安元年,(郑玄)“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⑧可以看出,郑玄在民间威信之高和我国劳动人民尊重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郑玄在南城数年,或遗有冠履,当地人为表敬慕之情,葬之建衣冠冢,这是可能的,也是很自然的。综上所述,南城石室、注经台、康成庄古墓是郑玄客居南城时所留,是现存为数不多的郑玄史迹,值得我们重视、保护。注释:①⑧《后汉书》卷66《郑玄传》。②《资治通鉴》卷60《汉纪五十二》③《后汉书》卷103《刘虞公孙赞陶谦传》。④关于鬼谷子的里籍居地,历史上说法不一。《沂州府志》、《费邑古迹考》均载,在今平邑县卞桥镇北。详见陈希法、李玉亭《鬼谷子里籍辨正》,《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精选论文》,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⑤蔡邕流亡其间,常往来依附泰山南城羊氏,踪迹及至蒙山,今蒙山有“伯喈洞”。后蔡邕屈事董卓,死于长安狱中,因无子,羊氏收而葬之。其墓位于今柏林镇杨谢村东,原封土较大,四周石砌,惜20世纪50年代被毁,今遗迹不存。清光绪《费县志》有考。⑥清光绪二十二年《费县志》卷13《古迹》。⑦《资治通鉴》卷62《五十四汉纪》。(作者系平邑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康成轶闻三则蔺 峰
康 成 女 婢郑玄自作别经学大家马融后,没有辜负马融的临别执手之嘱。回到故乡山东后,杜门不出,聚众授徒,遍著群经,成就了非凡的成绩。就连家里的佣人也颇通文墨。据南朝宋人刘义庆撰的《世说新语·文学篇》载:“郑玄家奴姆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辩解。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院中泥地里。这时,恰好另一位婢女走来,见此便问:你为何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质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二人的对话被郑玄听到,他自然怒气全消。后来这事流传开来成了一个典故叫“康成女婢”又称“康成试婢”。 康 成 书 带书带草又叫沿阶草、麦冬,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味中药,百合科沿阶草属,常绿多年生草本,须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根。叶丛生于基部,狭线形,长10—30厘米,宽因品种不同粗细有异。花茎常低于叶丛,稍弯垂,花淡紫色总状花序,花期5—9月。药典记载其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美颜色,悦肌肤”之功效。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书带草其名极佳,苦不得见。”书带草的名称由来,相传与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有关。黄巾大起义后,郑玄同其门徒迁往徐州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室里,避难隐居。他一面讲学,一面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同时将自己大半生的学经感悟记载下来,著书立说。据传,郑玄就在岩洞山上晒书台边种有这种比较特别的薤草,叶子细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他就是用这种草编作草绳用以捆书,所以,后来的人们便将这种草叫“康成书带草”。今天在郑城晒书台山脚许多的农家院里都种有麦冬草,每年5到9月暑热的天气里品味淡紫的小花发着幽幽的清香,阵阵清爽袭心头,有说不出的快感。“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小小的书带草,长期受到郑玄公书院香气的熏染,自然也带有书香墨气,成为文人青睐之雅物,诗人歌咏之儒草。唐李白有“书带留青草,琴堂幕素尘”,宋苏轼有“庭下己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明王世贞有“仍栖故垒学庚桑,书带沿街辟荔墙”等诗句,让人咀嚼玩味无穷。
今 我 来 思,雨 雪 霏 霏
郑玄出西关前曾在齐地为官。一日为齐君护送麒麟至都城洛阳,都城太尉很赏识他,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郑玄没有理睬。太尉因此怨恨郑玄说:“你看不起老朽的门第吗?恐怕只有齐君赵王的公主才配得上你吧!”郑玄稽首道:“我是没有这个打算!怎敢轻视阁下呢!”后来,齐君反叛,郑玄率军平叛遇败。人受箭伤,马被射死?此时的城里城外贴满了赏千金要郑玄头的布告。郑玄独自一人在山上林中行走,箭毒发作倒在林中。一女子看见了对他说:“你伤得很重,呆着别动?我找人来帮你!”郑玄认为她是想去通告叛军来捉自己,又不忍心杀掉她,就坐在地上,把佩剑递给她说:“我的首级值几千万钱,你不要错过啊!”她笑道:“都说你博古通今、智领天下,为什么不会看人哪?我是萱,不会加害于你的。”郑玄在萱的家中休息了几天便踏上了平叛的路,走时给萱留下了“女琢如磨,如切如磋”的纸条。在平叛的路上,郑玄一直留心萱的消息,直到攻克临淄城后,他们才得相见。原来萱为齐相的女儿。齐相的人头已经被郑玄的手下悬挂在了临淄城的城头上。萱说:“我不会责怪你的。” 萱和郑玄一起踏上了往都城洛阳的路,没过多久发生的党锢之乱,萱在一个雨夜里连夜出逃,辗转到徐地一带的山里避难。他们终于没有逃过乱党的追杀?萱在引敌走开的时侯被乱党用剑刺死。萱临终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得知董被刺身亡后,郑玄呕血两升之多,昏倒在地,后郑玄于南城岩洞里经年不出和着血泪注《孝经》以慰对萱的万千思恋。凄美的爱情已成久远的绝唱,在昔日的郑玄注经讲学的平邑县郑城镇驻地北端的金银河边、月亮湾畔,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郑玄文化广场已落成。一代经学大儒曾客居的地方正在崛起一座现代化商贸物流、生态文化重镇。 郑 玄 公园 记
  昔人有言:观园林之兴废,可知天下之盛衰。信哉斯言!郑城镇郑玄公园之兴建,诚为盛世之盛举也。  公园以郑玄命名,意义深远,盖郑城因郑玄居此而得名。郑玄字康成,东汉高密人,著名经学家、教育家,遍注群经,时称为“经神”,其学派为“郑学”。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郑玄为避黄巾军寓居今平邑县境内达七年之久,在蒙山南麓筑注经台,在曾子山辟康成石室以注《孝经》,并在郑城收徒设教,迄今已一千八百年矣。后人追慕其德,乃仿高密之郑城先例亦名其居地曰郑城,並於松林村东岭建衣冠冢,俗称郑玄坟,後讹为郑仙坟以名村,今正名曰康成庄。郑城村内旧有古代堆土遗存,传为郑玄讲经台。遗风流韵,历代推衍,文化底蕴, 积淀深厚,以郑玄名园,纪念先贤,彰显历史,良有以也。郑城镇党委、政府,坚守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发展经济,弘扬文化,改善环境,招徕工商,倡建公园之举,识者然之,民心悦之,齐心协力,共襄以成。园内立郑公石像,建郑公亭,架康成桥,主题明确,赏石花木,点缀自然。东望母子山,西眺晒书台,金银河穿园而过,山光水色交融一体;南近康成石室,北毗衣冠之冢,文脉一贯,古今传承,诚为一镇之胜概,百姓之乐土也。公园占地六亩,规制留有余地,扩容尚期来日,然劳作之余,游憩其间,享发展之成果,发思古之幽情,亦足以赏心悦目,怡情抒怀,不亦乐乎!勒石誌之,以期永传。
历下 王鸿烈     撰文 中共郑城镇委       郑城镇人民政府   恭立  公元二00八年岁次戊子季春  重 修 郑 玄 衣 冠 冢 记
郑玄衣冠冢位处郑城镇松林村东岭,始建年代不详,《沂州府志》、光绪《费县志》所载郑康成墓即此冢也。此处崇丘突起,视野开阔,襟山带水,环列深秀,堪舆家谓之风水宝地。卜圹于兹,足见营造者之用心也。郑玄字康成,东汉高密人,生于顺帝永建二年,公元一二七年,卒于献帝建安五年,公元二00年。著名经学家、教育家。为避黄巾军,于灵帝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流寓今平邑县境内七年之久,在蒙山南麓建注经台,在曾子山辟康成石室以注《孝经》,并在郑城聚徒讲学。村内旧有古代堆土遗存,传为郑玄讲经台。一代鸿儒,情系宗圣故里,阐发儒家孝道,遗泽优渥,沾润兹土,激风励俗,民德归厚。后人念其德,遂名其居地曰郑城,并为之建衣冠冢,俗称郑玄坟,后音讹为郑仙坟用作村名,今正名曰康成庄,景仰之情可见一斑。据传衣冠冢封土高大,周围占地百余亩,遍植松柏,年久成林,岭下村落遂名松林。奈何岁月流逝,世事沧桑,风侵雨蚀,林墓荡然,是常为人们所感嘆者也。当今盛世,政通人和,郑城镇党委、政府视发掘文化资源,保护文物古迹为要务,戊子岁春,郑玄公园落成,衣冠冢重修一新,占地十亩,遍植松柏。先贤灵爽有凭,后人瞻仰有地,古迹重光,乡土增辉,吾人当以文化遗产而珍视之善待之。谨为之记。 历下 王鸿烈   撰文   邑人 徐 修  书丹 中共郑城镇委         郑城镇人民政府 恭立  公元二00八年岁次戊子季春 观音山旅游资源篇天 成 观 音 山蔺 峰
观音山位于郑城镇驻地东北方,曾名母子山、教化峰等,属尼山山脉,处郑甘断裂带中部,海拔641米。原为浅水湖泊,历经变迁,初现柱状山岩。观音信仰源于印度大乘佛教,于东汉末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观音信仰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相关“疑伪经”和各种“观音灵验记”的出现,加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苦难大众都把观音菩萨奉为“救世主”,致使观音信仰自唐以来在中国民间广为盛行。天意人心,相传初为柱状山岩的“观音山”,恰巧在唐初苦难大众求拜观音大仕甚笃之时,因天地风雨蚀化初显观世音体型时,祈求礼拜者渐多,又经千年自然造化,逐渐形成今日远观神似,近瞻眉目清晰的菩提圣容。在当地有关观音山的传说甚多,大多以相传南宋时期观音菩萨化为美丽善良的女子居住此山,为当地饱受战乱的百姓祛病消灾,并留下感化山泉、金银花,造福百姓之说为主。如今站立山巅,朝观日出,俨然峨嵋;晚赏夕烟,佛光万丈,林海无边,鸟语花香。南观曾子山,东眺天宝崮,西瞰金银河、昌里水,北见莲花山顶万顷草原,气象万千,美不胜收。观音山自然景观独特,诸如分水岭,一分西东两片。十八道拐,拐中迷路;鬼壁画,人兽莫进;蝴蝶谷,槐花海,金银花岭,锦绣岩,金线溪,小九寨……同时,可见双凤比翼,二龙戏珠,对狮起舞,两虎相斗,大雁起飞,群羊出山。随处可见潺潺的流水,叮咚的山泉,还有那冬暖夏凉的山中岩洞,鬼斧神工的岩壁钟乳。春有紫鹃分外绕,盛夏正好银花俏,秋赏草原满山,冬有雪花舞葱茏,好一处天设地造之所。郑城镇正利用当地的观音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江北第一天成山体观音道场”,以此突出地方文化旅游特色,努力建成为好客山东鲁南文化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观音山旅游区主要景点简介李昌伟1、郑玄坟 郑玄坟高5米,直径10米,是东汉著名经学大师、教育家郑玄的衣冠冢。相传,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郑玄死后,其弟子奔丧,将其衣冠运回老家高密安葬,行至此处,突遇大风,前面之土被吹至此,形成一座大土堆。众弟子以为其师留恋此地,遂将其衣冠葬于该土堆之中,此衣冠冢被人们称为“郑玄坟”,俗称“大坟子”,其所在村也因此改名为“郑玄坟村”,后讹传为“郑仙坟村”。近年来由于村庄合并,又以郑玄之字将村庄命名为“康成村”。郑玄坟东北方向地面因风刮而形成一条大沟,此处村庄因此改称“刮家沟”,即现在的燕家岭村。衣冠冢建成以后,人们为表达对郑玄的尊敬和思念,在衣冠冢周围遍栽松树,形成了大片的松林,衣冠冢西的村庄就改名为“松林村”,郑玄曾居住七年之久的村庄命名为“郑城”。郑玄坟原为一大型土墓,系黄沙土堆筑,并有墓志铭一方,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2008年1月,郑城镇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复了郑玄坟,并立墓碑纪念。2、拜师岩观音山绵延南北十数里,峰峦叠翠,山高谷幽,景色优美秀丽,生态植被保存完好。从此处观赏,观音山顶两崮中间的巨石(俗称“挂心橛子”)恰如观音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因此得名“观音峰”。变换角度来看,观音峰又像是一位学者,峰下岩石纹理似学者下垂的长袖,与西面的郑玄坟遥遥相对,仿佛郑玄弟子在向恩师遥拜,因而得名“拜师岩”。3、猛虎回头从巩家山村北向南眺望,观音山像变成一只猛虎,卧于群山之上,向着身后昂首怒吼,凝神视之,惟妙惟肖。4、柿子王该树树龄有100年以上,属“甜柿”品种,坐果率高,个体均匀,色泽红润,口感甘甜,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老柿子树”,是观音山一带众多老柿树中的代表。每到秋季,金黄果实挂满枝头,引得成群喜鹊来此栖息嬉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5、卧佛从油篓村黄泥沟水库处仰望西南观音山诸峰,会发现正前方山头犹如弥勒佛祖袒胸侧卧,“体态”安详,目视南方,不远处巨大的佛脚凌空翘起,组成一幅完整的卧佛图,不由让人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6、孟母教子从旅游区北门处向南远眺观音山,可以看到其山峰状如一对母子,似是母亲正伸着食指,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惟妙惟肖的母子造型,不由得使人想起战国时期“孟母教子”的动人故事。7、文冠果生态园该生态园由山东华阳文冠果林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面积3000余亩,在镇驻地以东还建有文冠果加工基地。文冠果是一种可以用来提取生物柴油、甲醛,制作罐头的植物,人称“柴油树”。文冠果耐干旱,适宜成片种植,株形优美,花色艳丽,花朵芳香,花期长达30多天,花开时节,置身园中,恍如仙境。8、崮顶草原九顶莲花山崮顶自然生长有大片的黄草和其它草类,夏天一片碧绿,秋冬时节变为黄红相间。整片草原浮于崮顶,一望无际,草高没膝,置身其中,风吹草低,仿佛置身内蒙古大草原,让人心情愉悦,烦恼尽消。9、观音庙、莲花宝座峰、卧佛观音庙位于九顶莲花山崮顶,正对北方的莲花宝座峰。莲花宝座峰顶端由数块巨石组成,表面平坦,形如巨型莲花,恰如观音之莲花宝座,故名“莲花宝座峰”。观音庙东吴王崮傲然屹立,形似一巨型卧佛,与北面的莲花宝座、西南方向的观音峰遥相呼应,亦奇亦幻,佛道无边。10、金银花生态园金银花生态园面积达数十亩,周围植被茂密,果树成林,空气清新宜人。每年花开时节,花香四溢,仿佛滚金流银,甚是壮观。周围植被和果树繁花浑然一体,到此驻足观赏,令人流连忘返。11、桃峪高干会议旧址位于观音山旅游区内桃峪村东山根林化吉家的一棵大梨树下。1940年9月,一一五师在这里召开了为期3周的一一五师高干会议。之所以选择该处作为会址,因其东临山崖峭壁,南靠观音山,北、西两面视野开阔,且居高临下,便于保密警卫。罗荣桓、陈光主持了这次会议,出席者有一一五师各支队和师直机关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中共山东分局、鲁南区党委的负责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罗荣桓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一一五师在山东的总结报告,总结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的经验,提出对日、伪、顽开展斗争的“插、争、挤、打、统、反”六字方针,并发出了“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号召。桃峪高干会议是山东革命根据地抗日武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它对加强党对根据地抗日武装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争取山东抗日形势的根本好转奠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坚实基础。12、桃峪山楂王位于观音山下,树龄280多年,树高约11米,胸围2.2米,胸径0.7米,冠幅东西约12米,南北约11米,总面积约140平方米,年产山楂300多公斤,被誉为“山楂王”。该树处于生态环境优美的观音山流域,所产山楂营养成分丰富,铁和钙的含量居各种果品之首,维生素含量仅次于猕猴桃,比苹果高10倍。除可生食外,还可加工成各种食品,同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号称“北方珍品”。13、迎客松在观音山西北环山路左侧山岭之上,高约2.5米,其根植于山坡岩隙之间,其枝干苍劲虬曲,如伸臂躬身作迎客状,故名迎客松。14、观景台是观音山旅游区最佳观景点之一。由此向北、向东眺望,春季百花争艳,夏季一片绿海,秋季果实飘香,观音山区域尽收眼底:九顶莲花山一览无余,文冠果、崮顶草原色彩鲜明,吴王崮傲然屹立,昌里水库烟波浩渺,油篓新农村楼房错落。颗颗明珠让观音山旅游区锦上添花,熠熠生辉。(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老典型新效应--老典型九间棚以打造“中国金银花第一园”推动科学发展本刊特约记者 孟宪华 马九林
金秋时节,从山东平邑县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传来喜讯:金银花交易一笔业务进帐260万元!这是九间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中国金银花第一园”带来的喜人变化。人们惊叹不已:一个村拿中国第一,厉害!与此同时,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的网站点击率直线上升,网上的议论也是众说纷纭:九间棚,一个不足300人的沂蒙山区小村,发展成为全国的典型,该知足了!莫非领导“鞭打快牛”?   不!是九间棚人自己“快马加鞭”!面对众多登录网站的访问者,中共十四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山东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总支书记刘嘉坤道出了九间棚人的心声。   九间棚村坐落在平邑县东南部、海拨640米的龙顶山上,在上个世纪的扶贫攻坚中,村里每人每年投入义务工310个,架电、修路、治水、造地,成为全国靠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一面红旗、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的样板,同时也成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九间棚人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继续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一部分人下山到县城办企业,一部分人到北京创办农业科技园,一部分人留在山上搞山区治理。目前,九间棚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等村办企业已达到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规模。近几年来,金银花项目投资规模己达到2100万元,形成分布在北京、山西、陕西、四川、新疆、湖北、湖南等地9800亩的金银花科技示范园。2008年,村集体积累达到相当规模后,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00元,今年将突破15000元。   打造中国金银花第一园,是九间棚再造发展优势的一个新举措,是九间棚人培植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九间棚的优势在农业、在林果技术,党中央一号文件有“两减免、三补贴”的好政策,发展农业项目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面对发展,刘嘉坤很坦诚地表示,九间棚的压力来自两方面:第一,永葆九间棚旗帜的典型本色;第二,不能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作为临沂市的小康示范村,九间棚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创造市场效应,赢得市场效益,要在小康路上争先领路!   谈到争先领路,刘嘉坤津津乐道:落实科学发展观,九间棚的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村,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项目强村富民。九间棚农业科技园发展的金银花项目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自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在经过有关专家论证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九间棚适时选择了金银花新品种研发项目。2008年,九间棚农业科技园为市场提供2000万株金银花优质苗木,可观的经济效益,证明了它的市场生命力。   谈起中国金银花第一园,刘嘉坤如数家珍,他概括了“第一”的内涵。   品种第一。刘嘉坤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历时13年培育的“九丰一号”四倍体金银花新品种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金银花育种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其主要成份绿原酸含量提高30%以上,产量比当家品种“大毛花”提高58%以上;木犀草苷含量比“大毛花”提高44%以上。同时,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韩兴国介绍,九间棚科技园的金银花品种称得上全国最全的:高产的、观赏的、绿化的、耐寒的、抗旱的……应有尽有。   质量第一。平邑栽植金银花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年产干花600万公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据省中医研究所检测,平邑金银花富含黄酮类、肌醇、皂甙等多种成分,其中皂甙为外地金银花所没有;挥发油的含量为1.8‰,异地同类产品的含量仅为0.2至0.4‰;绿原酸含量高达5.87%,是异地金银花群种的30-50倍,为全国之冠。平邑以产量规模最大、质地最优、农民受益面广而成为“中国金银花之乡”。   规模第一。九间棚分布在全国的九处金银花示范园,面积达9800亩带动1.2万人就业,并在全国16个省市建有13万多亩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向市场提供优质金银花苗上亿株,金银花加工产品10万公斤,带动13.6万户农户致富。   技术第一。科技园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120余人。多年的林业生产炼就了他们一手管理金银花、果树的“绝活”。这些身怀绝技的科技能手以技术入股科技园后,又带出一大批技术高手。这些农民技术员从金银花品种的培育到金银花的管理、加工均有一套领先的技术。不仅如此,该村拥有坚强的技术后盾。刘嘉坤身为平邑县、临沂市金银花协会会长,中国经济林协会全国金银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医科院的韩兴国、王汝谦、李梅芳、李先恩、蒋高明、姜岩青、徐常青等专家、教授成为九间棚村的高级技术顾问。   有了这四个“第一”,我们就拿到了通往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九间棚人自豪地说。   3000万元的投资,可不是个小数目。   刘嘉坤却胸有成竹:打造中国金银花第一园,九间棚靠的是科学的融资机制。   多元化融资,运作市场效益机制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一是完善市场+科技园+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健全从县到国家的金银花经济合作组织,农民每种一亩“九丰一号”四倍体金银花奖励100元,对县内农户的花苗全部收购;二是走强强联合之路,引导知名企业参股建设金银花科技园;三是运作名牌保护机制,运用效益杠杆调节农民保护市场上的九间棚新苗木品牌。目前,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同九间棚达成投资合作意向。据项目报告分析,该项目到2010年形成规模后,年经营金银花新品种优质苗木可达3000万株,可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   中国金银花“第一园”将成为九间棚村的主打项目,金黄银白的金银花将成为九间棚人的“致富花”。不仅是“花”,刘嘉坤还想到了“图”,那张九间棚近期发展的蓝图:山上村庄将农户住宅改为“农家乐”生态院,建设生态新村,发展红色旅游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在县城建设九间棚幸福花园小区;在北京园区建设九间棚民俗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11200元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0%,到2014年达到2万元。目前,县城已建设5栋2万多平方米的幸福花园小区,山上新建6套高标准农家乐生态院,改造10多户。
老莱子与蒙山的道家文化刘家骥
宋金时的古墓中即有部分孝子的壁画出现。至元代已经正式定型为“二十四孝”。而其中临沂人的故事即占了四分之一,与蒙山有关者即有曾子、仲子和老莱子。老莱子为楚人,隐于蒙山之阳。查阅《古列女传》(为西汉刘向所撰,晋顾恺之绘图。其最早刻本为南宋建安余氏所刻。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阮元所藏,并由其子阮福考证翻刻)第二卷“贤明传”第十四“楚老莱妻”。文曰:“楚老莱子妻也,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这是记载老莱子的最古的版本。元氏郭守敬《二十四孝》之“彩认娱亲”只介绍了老莱子的孝道和得到了健康长寿的回报。《古列女传》记载老莱子是一位过着“葭墙蓬室,木床蓍席,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种” 生活的隐士。楚王闻之曰:“老莱贤士也”,“王欲聘以璧帛,恐不来,楚王驾至老莱之门”,说明楚王曾来到蒙山来聘请老莱子。经过一番逊让,老莱子终于同意了楚王的聘请。可是,其妻戴畚莱,挟薪樵回家时,发现了门前的车迹之众,就问其故,老莱子告诉她楚王来聘的事由,其妻由讲了受人官禄,必为人所帛,而且难免于患的道理,并不愿为人所制。说罢要走,老莱子与她同行,至江南定居仍然过着农耕的生活,且多有居民从之。故“一年成落,三年成聚”,说明和他同居的人已经形成一个村落。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老莱子是一位隐士贤人,其妻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女子。老莱子隐居生活中,著有《老莱子》15篇,皆是研究道家的著述,说明其是道家学派,从而为蒙山是道教名山提供了佐证。(作者刘家骥系临沂市政协原副主席,蒙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学术顾问) 《费誓》写作年份辨正平 凡
《费誓》是《尚书》中的名篇,记载了蒙阳历史上第一件有据可查的重大事件。西周初年,鲁侯伯禽率部征伐淮夷、徐戎,战前在费地举行誓师大会,告诫将士。史官记录下了伯禽的告诫之辞,写成《费誓》。《费誓》,古《尚书》作《粊誓》,《史记》作《肸誓》(此处的“费”、“粊”、“肸”皆读为bì)。(一)《费誓》写作年份之争议关于《费誓》的写作年份,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公元前1056年。持这一观点的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尚书》研究专家周秉钧(1916-1993),他在《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中,采纳了《孔传》所说作于“周公归政之明年”的说法,认为《费誓》成书于公元前1056年。今人多采此说。第二种意见认为是公元前1042年。持这一观点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他在《史记·鲁周世家》中说:“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并兴反。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书序》也持这种观点:“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伯禽即位于周成王元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推算,即公元前1042年。第三种意见认为是在春秋时期,比上述两种观点晚了几百年。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学者余永梁(1906-1950),他在《〈粊誓〉的时代考》(《古史辨》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中认为,《费誓》并非成于西周,而是成于春秋;作者也不是伯禽,而是鲁僖公(也称鲁釐公)。鲁僖公在位33年,即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7年。三种说法各有自己的依据,各有自己的支持者,聚讼未决,成为历史疑案。(二)《费誓》写作年份之辨正余永梁先生之“春秋”说,支持者甚众。余永梁先生是因为《费誓》中有“淮夷”、“徐戎”的称谓而产生怀疑。他根据甲骨卜辞、金文以及文献资料予以考证,指出“蛮夷戎狄”之称始于春秋,西周时期一般称“方国”,从而证明《费誓》并非成于西周。余氏此论难以成立。“蛮夷戎狄”在西周之前是对异族的一种泛称,如《尚书·尧典》有“蛮夷率服”,《尚书·禹贡》有“岛夷皮服”,《诗·大雅·抑》有“用戒戎作,用逷蛮方”;到了春秋之后,才用为对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称。有的学者是因为《费誓》在《尚书》中的排序位置而产生怀疑。的确,《费誓》在《尚书》二十八篇中排在第二十七位,而且排在周穆王时期的《吕刑》、周平王时期的《文侯之命》之后。有的学者据此认为《费誓》成于春秋时期,是鲁僖公征伐淮夷时所作。这种观点说服力不强。《尚书》先由孔子从几千篇删节为百篇,后经秦时焚书只剩二十多篇,而且选本众多,真伪杂糅。不能因为《费誓》排序位置靠后,就认定它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至于何以排序位置靠后,有待考证。还有的学者,把《左传·僖公四年》中的“风马牛不相及”与《费誓》中的“马牛其风”联系起来,把《诗·鲁颂·閟宫》中鲁僖公征伐淮夷与《费誓》中征伐淮夷、徐戎联系起来,作为鲁僖公是《费誓》作者的佐证。此种观点实难成立。征之于《春秋》经传,终僖公之世,除僖十六年无功而返外,未有鲁国与淮夷作战之记载。至于“伯禽即位之后”和“周公归政之明年”两种说法,观点比较接近,都认为作者是伯禽,都认为是西周初年,所差不过几年。近代学者曾运乾(1884-1945)在《尚书正读》中说:“考<序>云伯禽宅曲阜,<经>云鲁人三郊三遂。若在管、蔡时,伯禽方就国,其郊遂区画,恐尚未臻完善也。当以成王初元说为当。”(按:“郊”、“遂”是鲁国的地方行政组织。据考证,鲁国的地方行政组织按照“国”、“郊”、“遂”三部分划分,国都以外为郊,郊以外为遂。)“成王初元”指的不是成王元年,而是成王亲政之年。武王死后,由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七年之后归政。“周公归政之明年”也就是成王八年。曾运乾先生认为,伯禽即位初年,不可能很快建立起郊、遂等行政组织,并马上兴兵征伐徐、夷,因此《费誓》成书于“伯禽即位之后”的说法不能成立,成书于“周公归政之明年”的说法比较得当。曾先生的这一观点合乎事理。周秉钧先生也支持这一观点,只是推算年代有误。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推算,成王八年不是公元前1056年(公元前1056年还是商纣王统治时期,西周尚未建立起来),而是公元前1035年。两者相差了21年。周秉钧先生推算年代所依据的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所列的《西周东周年表》;限于当时考古证据不足,范文澜先生的年表不够精确。发生在公元前1035年的这次征伐,以鲁国获胜而告终。这一重大事件,可视为费县历史之发端。(作者系费县旅游局副局长) “五贤人”故里平邑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王海昌
平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盛誉。孔子“七十二贤”中的仲子、曾点、曾子、澹台灭明、原宪的故里都在今平邑县,留下了深远的儒家思想影响。  仲子(前542~前481),字子路,亦称季路,春秋鲁国卞之野人(今平邑县仲村镇)。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不拘礼仪。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子路做过鲁国大夫季康子的家臣。季氏将伐颛臾,子路、冉有将此事告诉孔子。孔子反对讨伐,批评他们不加劝阻是没尽到责任。后来子路做卫国孔悝的蒲邑大夫,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孔子过之,三称其善。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性至孝,有为母百里负米的故事,被元朝郭居敬列入“二十四孝”。公元前481年,卫国内乱,孔悝被劫,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杀。公元72年(汉永平十五年),始于曲阜孔庙从祀孔子。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卫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内公”。1267年(宋咸淳三年)进封为“卫公”。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明清仲村有仲子祠,祠内有仲子故里碑。曾点,字皙,孔子弟子,宗圣曾参之父。性情恬适,喜欢陶醉在春风沂水间。有一天,他陪着孔子时,孔子问他的志趣,曾点说:“穿上刚做好的春装,约上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边玩玩水,到祈雨台上吹吹风,然后哼着歌愉快地回来。”孔子听了赞叹地说:“我很同意点的志趣啊!”他信奉儒学,崇尚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曾参学有成就和他的教育引导有密切关系。他被后人称为教子有方的典型。季武子死的时候,他曾倚门而歌。东汉明帝十五年(72年)受到祭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为“莱芜侯”;咸淳三年(1267年)以“莱芜侯”从祀孔子。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曾子(前505~前432),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南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16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小孔子46岁,他跟孔子学习时孔子的思想学说已日趋成熟。孔子死后,曾参根据老师生前的传授,加上自己的理解,编著的《大学》、《孝经》两本书,被封建社会统治者列为儒家经典。曾参仕于莒,“得粟三秉”,做过小官,后“南游于楚,得官尊焉”。以后齐国想迎以为相,楚国想迎以为令尹,晋国想迎以为上卿,他一概不就,专心致力于儒家学说和天文历数等研究,并收徒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郕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郕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澹台灭明(前512~?),字子羽,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论语》载,子游做武城邑宰的时候,孔子问他:你在这里发现什么贤人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品行端正,不走邪路。不是因为公事,他从来不到邑署里来。经子游引荐,澹台灭明就学于孔子。他相貌丑陋,孔子原以为才薄,不会有什么成就。但澹台苦心学习,加强修养,终于学有所成。后到吴国讲学,门徒300多人。孔子听到后检讨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墓在今魏庄乡上土桥村。原宪(前515~?),字子思,孔子弟子,今仲村镇南屯人。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唐朝人吴筠有《咏原宪子》诗:“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原宪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从祀孔子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之东庑内。其故里因靠近南武阳城,南武阳城亦名原宪城。城北武山擂鼓台,传为原宪墓。(作者系平邑县政协秘书)左宝贵参加过洋务运动李常松
近代著名反帝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左宝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英勇作战壮烈牺牲。其战斗事迹、传奇故事,人们知之甚多,但对于其参与过洋务运动并取得相当大的成绩,数十年中则鲜为人知。1984年其故乡平邑县发现《左宝贵书信集》后,人们对左宝贵的生平事迹有了新的了解,为印证其参与过洋务运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左宝贵书信集》中可以看出,左宝贵参与的洋务活动主要是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装备训练新式军队等四个方面,而这些方面都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左宝贵参与修筑的铁路是1890年从山海关到东北的铁路。中国修筑铁路始于1876年,第一条铁路从唐山到胥各庄,全长不足10公里,是洋务运动中为解决开平矿务局运煤所需而修筑的。1886年后开平矿务局将此铁路向西延伸至天津,向东延伸到山海关。1890年,清政府又将此铁路从山海关向东北延展,时称关外铁路。当时清政府派倡办洋务的李鸿章为关外铁路督办,聘美国人金达为总技师。左宝贵作为统兵大员驻守的奉天(今沈阳)为关外铁路必经之地,他在铁路勘测、土地丈量征用、工程施工等各方面积极参与、配合,并派出部队给予保护。《书信集》中有一封左宝贵的仁兄——达春写给左宝贵的信,此信是达春向左宝贵汇报关外铁路勘测、购地进度、人员使用等情况的。达春在信中说:“计别霁光,攸经半月,常怀晤教之欢,莫释离群之感。……兄清和一日移驻宁远州南门外旅店。于初5日据宝和报称:‘随同洋匠鲍得治钉木橛,已过该州城东十二里之干柴岭。刘翻译赞棠随同洋匠墨海测平水,已至州城东八里铺。又据赓佐领音刘丞朝钧报称:前禀购地约在月之初六可至中后所。惟洋匠墨海在前途测度平水,数日总单必须洋匠金达核定,方交地局如式购买,以免错谬。而金达现驻关内唐山,以至平水送彼考核往返十数日方回。所以购地委员虽有数日在局静候,无凭购买,因此迟滞时日。约在初十日前后购至中后所……’。齐帮带树敬与曾委员兆鸿日随洋匠林德监修,局卡各工亦相安无事。再,候选教谕王金寿前经荣筱峰弟禀请,将该员留宁帮同照料铁路事宜,当蒙军帅批准在案。今荣筱峰与该员代求薪水,向兄提及,自应具情转请。拟由三月初一日起,每月津贴银十两,由工次支领,以资办公。”此信涉及的修筑关外铁路事宜较多。从人员看,信中提到的参加铁路勘测施工的美国人除总技师金达外,还有技师鲍德、林德、墨海三人。中方参与此事的人员除左宝贵、达春外,还有翻译刘赞棠、帮办齐树敬、观察李少卿、赓佐领音刘丞朝、购地委员曾兆鸿、候选教谕王金寿等十数人。从任用王金寿需报左宝贵批准再核发薪金看,左宝贵在修筑关外铁路奉天省路段时是负责一定事务的。关于开采矿山。左宝贵参与开采的金矿有奉天省的古山子、热水、金厂、沟梁、格力各等多处。他对此事非常重视,曾投巨资独立建矿或入股办矿提炼黄金后按股分红,选派得力部将负责矿务局事务,收罗“历办湘省厘金局务”的王声骏等一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并且使用机器,参用洋法生产。左宝贵开采金矿收效很大,黄金“出产日见起色”。以其与他人合股开办的格力各金矿为例,按其部下主持该金矿事务的傅廷臣写给左宝贵的信,该矿自“开办起日出金二三两,刻己(傅给左写信时)日出20余两”。即使该矿以后日开采黄金数量不再增加,保持日出20余两,每月产量就达600余两,全年高达7200余两。该矿总投资白银30000两,分30股,其中左宝贵投资15000两,合15股,占股金的一半,全年分红数量相当可观。左宝贵开办矿业的目的很明确,用上面谈到的傅廷臣写给左宝贵的那封信中的话说,就是“募兵筹饷”。左宝贵所部长期驻防的今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规模亦很大。左宝贵有没有参与开采煤矿、铁矿等,此《书信集》中未见提及,但从其积极参与开采金矿看,其参与开采煤矿、铁矿等是完全可能的。《书信集》中有一封尹锡崧写给左宝贵的信,信中写到:“敬禀者,窃沐恩前趋戟辕晋谒钧颜,即蒙垂青,礼遇有加,何如钦感!随蒙慈恩,立沛赏一枝栖,当捧钧函驰抵营口,往拜乔营官。诸承允诺‘腊月初即可入馆’等语,曾肃禀闻,谅邀钧鉴。此后乔营官从未晤面,至今尚无确耗,沐恩亦不好再为强聒。或其公务繁重,不遑念及此事,未可知也。沐恩一介寒微,叨蒙嘘植,得有啖饭之所,理宜静候,何敢冒渎!第恐乔营官以公鞅掌,一时忘却前言,为此仍恳大人忠尽益余,垂慈念及。可否再布德音?傅沐恩来正早得入馆,与多士安心课业,稍冀仰酬恩宪振兴文教之至意。是所盼祷。”从信中看,尹锡崧是一位教书先生,左宝贵对他非常器重,亲自写信安排他到左倡办的营口乔营官处义学任教。乔营官接左信后虽当时答应,但一段时间尚未落实。尹等待不及,写信给左宝贵请他再行催办。尹信中称左宝贵热心“振兴文教之至”,此话虽有些夸张,但基本是可信的。左宝贵从军39年,其间先后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参与镇压过太平军、捻军和东北庙儿沟挖金工人、大东沟伐木工人、朝阳东荒教民起义。长期战争的实践和亲眼目睹中国边境危急,口岸开放,使左宝贵较早认识到当时旧式中国军队,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尚可应付,而抵抗外国侵略者军舰大炮的进攻则无能为力。为改变落后状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左宝贵对所属部队的武器装备、人员挑选训练、组织纪律等始终非常重视,采取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强兵”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875年刑部尚书崇实赴奉天、吉林两省查办事件,左宝贵奉命率古北口练军马队随同前往,以客军驻防奉天。1880年练军回防古北口,崇实等以宝贵“营务严肃、谋勇兼全”奏留“招募奉字军,以宝贵为总理营务翼长”,“复募贵字营并靖边马队”,从此奉天省始有自己的军队——奉军。作为奉军将领,左宝贵将大部军费和采金收入用于购置当时世界上先进的13响毛瑟枪和速射炮,对军队严格训练。他本人“与兵勇同甘苦”,“每临敌,辄衣士卒衣,身先犯阵,部下有伤战殁者,皆以私财豢养其家属”。左宝贵不仅治军严肃,而且“重文士、爱材勇,有奇技异能者辄罗致麾下。功不吝赏,罪不私刑,士乐为用"。他所率领的军队不像清政府其他军队那样怯弱腐败,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按左宝贵的一位做医生的英国朋友所说“他已尽他所知去训练他的军队,尽他所能去充实军队的设备,而且士卒也非常忠心,愿为他效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左宝贵积极主张抗击日本侵略。1894年3月,朝鲜全罗道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日本政府乘机施展阴谋,挑起侵略朝鲜、中国的战争。战争前,“宝贵即派员至汉城出探绘图,为进兵之计。并以朝鲜为中国门户,而奉省为扼要之区,所有海防边防宜俱加周密,事关大局,禀请添军置炮,预备不虞”。开战后,左宝贵接到进兵朝鲜的命令星夜调集散处各隘军队,“前队在48小时之内就开拔了,将军自己和剩下的部属迟一天也开走”,行动非常迅速。平壤之战中,左宝贵所部英勇抗击,顽强抵抗,他本人亲临城头指挥,关键时亲量大炮准星,“手燃大炮,左右轰击。虽屡受枪伤,犹裹创指挥,誓死抵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左宝贵参与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运动。洋务运动以“求强”、“求富”、“抵御外侮”为目的,以兴办铁路、采矿、纺织、机械轮船制造等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为重点,引进和运用了一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中左宝贵积极参与兴办铁路、工矿、学校等洋务运动,使用西方机器,采用西方的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作者李常松为平邑县史志办公室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左宝贵父子重医庞宪清 庞朝轩
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的民族英雄,他誓死如归,抗倭殉国的精神鼓舞着世人,同时他在任上热心教育、卫生事业,为地方父老办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其子中左国楫、左国樟,均为名中医。左国楫外人送号“左大少”,幼读诗书,热爱医学,并常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励。1935年后,曾在济南从医,潜心研医,终成为有名望的中医。左国樟自幼习医,医术精湛,曾先后在费县城、仲村、天津、宁夏吴忠县等地坐诊,治愈患者无数。左宝贵(1837~1894),字冠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祖籍齐河县,先祖于乾隆年间迁至地方镇。父名世荣,母杨氏皆早年下世,他幼失怙恃,又乏恒产以谋生计,便做了皮匠。咸丰六年(1856年),因打伤补马鞍不付钱的官员,被迫离家外逃,投身行伍,历任清军守备、游击、副将并加总兵衔,屡立战功。朝廷视宝贵为难得的将才,以“勤明忠实,骁勇耐劳,畅晓兵事,谋勇兼优”,赐铿色巴图鲁勇号。光绪十五年(1889年)补授广东高州镇总兵,仍留沈阳统领练军。屡经恩赐,如赏穿黄马褂,加头品顶戴,并赏戴双眼花翎。由一个贫贱出身的士兵而跻身于高级将领之列。由于左宝贵出身贫苦,对人民大众的疾苦甚为了解,所以在为将领时十分关怀部下。如“在军中与兵勇同甘苦,部下有受伤战殁者,皆以私财抚恤其家属,因此士乐为用”。在长期驻军沈阳之时,他治军严明,重视人才,凡“有奇技异能者,辄罗致之摩下,功不吝赏,罚不私刑”。左宝贵不但是甲午战争中的“齐鲁双英”之一,还是一位关心医学、教育等慈善事业的将领。由于出身贫寒,了解民间疾苦,所以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如开设“栖流所”、“育婴堂”、“牛痘局”、“施药局”等慈善机关。据《沈阳县志》记载:“施医院,清光绪十三年年五月创办。以施药济人为宗旨,按单双两日分诊男女两科,全年施诊约计一万六千余人。”牛痘局创立于清光绪十五年五月,其宗旨在保赤济生,每年引种约计二千五百余人。当时对减少疾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起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他讲武之余每欲振兴学校,“公事退,辄轻裘缓带,亲至学中考其课程,循循然有儒士风”。可见左宝贵对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用心良苦,故世人称其有善人家之遗风。宝贵之子国楫,字济臣,晚年又号改庵,生于1887年,1939年病逝于济南。系将军侧室所生,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将军在朝鲜阵亡时,国楫方满8岁。清政府为抚恤阵亡家属,给予施恩。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八日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查明奏请,从优加赠太子太保衔并赐骑都尉兼一云骑尉,袭次完时,给恩骑尉,世袭罔替。左国楫年长,居费县城“左家公馆”,留心于岐黄之术。遂广购医书,潜心熟读,细心领悟,凡各家名著,无不涉猎,并常拜访费县名医,请教中医学术。待学业即成,经常给人看病开方,费邑之民,求诊者日多,故家乡人民多知国楫善医。1935年应友人之约,离费县赴济南行医,始号改庵,专门从事医学,治疗卓有成效。如:杨树真得干痨病,垂危欲死,经先生治之而活;国延序之母患瘫痪,卧床不起,经先生治疗而愈,并运用推拿按摩法治好东王庄梅生三之父的瘫痪病。对小儿麻疹、白喉等病的治疗,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如用自配药粉,吹喉治疗白喉病,见效甚速。先生曾著有《临床经验医案草稿》,其子左钟岱(字峙青)及子媳等用小楷字,手抄成册,由于当时战乱不息,未能付印出版。在济南业医期间,继先人善人之遗风拯济疾厄,凡求先生诊治者,无不热情招待,细心诊治,故晚年医名大振,誉播泉城。现北京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马继兴青年时期,亦曾受先生教诲。左国樟,字豫臣,1890年生于奉天(今辽宁省沈阳),1959年病逝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左国樟思维敏捷,长于记忆,尤酷爱医学。少年在校读书时极受老师青睐。成人后曾经人“引荐”任清政府刑部主事,但他不喜欢官场上的繁琐缛节,更厌恶官场中官员们的卑鄙龃龉行为,旋弃官回家。在家经营家产,又兼行医。左国樟曾在本县仲村镇开设“拯济堂”药铺,自己为坐堂医生。其原配夫人田氏生有三子一女,田氏病逝后,续娶仲村回民党永祜之女为妻。党氏为其又生三子三女。此段生活宁静舒适,但好景不长,日本侵略军不久占领了费县。家仇国恨集于一身,一介书生无力反抗,于是变卖田产,愤而率全家到天津避难。日本投降后返回费县地方镇。1950年,党号召内地青年人支援边疆建设,他积极支持并随同二女儿左钟嵄一同去宁夏吴忠县农村居住。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仍悬壶问世,治病救人。在那缺医少药的边远之地,他不计报酬为人治病,其良好医德医风,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和尊敬。因积劳成疾,1959年病逝于吴忠县附近的石嘴山,终年70岁。当代左宝贵后裔中习医、从医的多人,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左宝贵五世孙左芷津。左芷津1954年生,1983年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在沈阳警官大学受训一年后,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工作。1985年考入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读研究生,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调国家公安部,2000——2003年派往在法国里昂的国际刑警总部工作。2004——2006年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2007年至今任北京警察学院院长。左芷津是中国第一个博士警察,因多次侦破大案难案,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2006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之一。(庞宪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平邑县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庞朝轩系平邑县中医医院执业医师、庞宪清学术继承人)
泰蒙战役白马关阻击战张成海
1947年4月,我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一部,在今平邑县武台镇白马关一带,经过7个昼夜的英勇战斗,胜利完成了阻击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北进的任务,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泰(安)蒙(阴)战役中著名的白马关阻击战。1947年,国民党军队向我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为保卫山东解放区,同时配合陕甘宁边区的斗争,华东野战军决定发起泰蒙战役,歼灭泰安守敌整编第七十二师,华野九纵某部第二营奉命在白马关阻击北上增援泰安的整编第十一师。第二营在团参谋长邹德普率领下,星夜兼程50多公里,于4月23日拂晓前赶到了白马关。白马关是蒙山主峰龟蒙顶向西北方向延伸的第二关隘,是当时敌人机械化部队从平邑北进泰安的唯一通道。白马关的正前方是黑山,右前方是天台山,通往蒙阴、泰安的公路就夹在天台山和黑山之间。天台山虽然不高,但它既可封锁山下的公路,又可保障黑山侧翼的安全。黑山的左前方是云头山,它屹立在群山的最前面,是黑山、天台山的屏障。黑山居高临下,既可以支援天台山和云头山,又可以封锁公路,成为白马关的天然门户。第二营登上白马关时,敌整编第十一师也正往白马关赶,其前卫距黑山仅有10余公里,二营指战员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又急行军五六公里,抢在敌人前面登上黑山。接着,参谋长邹德普和副营长高修竹带领连干部看地形,分配任务:六连守云头山,四连守黑山和天台山,机炮连设在黑山,负责支援天台山和云头山,五连做预备队。部署就绪后,四连连长魏来国深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和副连长王国田进行细致研究,决定由王国田带二排坚守天台山,魏来国带一、二排坚守黑山。9时许,不少战士尚未构筑好掩体,远方的公路上便已扬起一片尘土,一队满载着国民党官兵的汽车,沿着大路由南向北驶来。战士们迅速进入射击位置,做好战斗准备。整编第十一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训练有素。他们架起重机枪向黑山扫射,密集的子弹打在岩石上,连同打碎的石片四处飞溅。敌人打了一阵后,未敢继续前进,便调转车头飞逃而去。第二天上午9点多钟,敌机对黑山实施了重点轰炸,顷刻间,整个黑山阵地被烟尘吞没。敌机狂轰滥炸之后,阵地上又响起了敌人炮弹的爆炸。待敌炮火一停,魏来国立即命令全连进入阵地。敌人一个营开始向天台山运动。当他们靠近天台山前小树丛时,迎接他们的是一阵激烈的枪声。狡猾的敌人“呼啦”一下子散卧在地上,用机枪、步枪一齐向小树丛开火。六班战士早已趁敌人散开的一刹那,迅速顺一条小水沟隐蔽到新的地方。当敌人接近小树丛时,六班的枪弹又从别处射来。这样,六班的战士像捉迷藏一样,同敌人走走、停停、打打。快到中午,敌人才接近了天台山根,副连长王国田见六班延缓敌人前进的任务已完成,即命令六班绕过天台山东侧撤回山顶,坚守在山梁中间的洼地里。敌人在山根下稍作休整,即开始向天台山进攻。当敌人嚎叫着向六班阵地拥来时,王国田猛喊一声“打!”天台山上枪声骤起,敌军官一头栽倒在山坡上,走在前面的敌人也倒下一片,其他的趴在地上被打得抬不起头来。王国田瞅准时机,指挥四、五两个班从东西两侧出击。他们先投出一排手榴弹,接着像下山的猛虎直扑敌人,敌兵见状爬起来就往后跑,有的干脆抱头向山下滚去。王国田根据作战经验判断,敌人可能会实施火力报复,急令战士停止追击,抓紧隐蔽。果然,仅片刻功夫,敌人的炮击便开始了,一排排榴弹炮弹在山坡上爆炸,把他们留在山坡上的尸体炸得血肉横飞。阻击战进入第三天,25日上午10时,敌人又开始了新的进攻。他们接受前一天的教训,先用排炮开路,从天台山1公里之外一直排到山顶,迫击炮、山炮、榴弹炮遍山开花。接着,七八架轰炸机狂轰滥炸,黑山阵地上,烟尘蔽日,天昏地暗。这时,敌一个营的兵力直冲天台山而来,另两个营的兵力也开始向黑山运动。进攻天台山的敌人,将前一天的中央突破战法改为东西中三路攻击。副连长王国田也据此进行了兵力调整。当西路进攻之敌进入我有效射程后,掷弹筒手姜玉殿连发几弹,将敌进攻队形断成两截。接着,战士们把成排的手榴弹砸向敌人。敌遭此迎头痛击,只好连滚带爬退了回去。中路之敌在其督战队的逼迫下,向六班坚守的洼地扑上来。王国田指挥姜玉殿一炮打掉敌督战队指挥官和机枪射手后,又带领战士们将敌打了下去。嗣后,敌人又连续发起两次进攻,但均未在天台山上站住脚。可是我方的弹药己所剩无几,且得不到补充,副连长王国田的右臂也被子弹穿透。这时已是下午3点左右,王国田估计进攻之敌贼心不死,便组织战士们准备好石头。不久,敌人果然又向天台山拥来。王国田沉着指挥,先打西路之敌,大石头一起滚下山头,直砸得敌人鬼哭狼嚎。敌指挥官判断我弹药不多了,直着嗓子喊叫着督战,但进攻之敌仍被我军打退。我六班战士阻击中路之敌时,子弹打完了便用刺刀展开肉搏战,王国田及时带人支援,将敌人击退,但其右臂再次负伤。王国田见弹药耗尽,敌众我寡,便指挥战士们背起伤员,迅速撤离了天台山,向黑山主阵地靠拢,待天黑后再夺回阵地。与天台山激烈战斗的同时,黑山阵地阻击着两个营敌军的攻击。面对满山坡蜂拥而来的敌人,连长魏来国命令,待敌进入有效射程后,先用掷弹筒轰,再用枪瞄准射击,此办法果然奏效。当敌人被我突然猛打一阵后,活着的一齐冲进阵地前的一条水沟里,成了瓮中之鳖。接着,神枪手大显身手,开始了神枪大点名,凡是从水沟中露出头来和在有效射程内被发现的敌人,几乎全部命丧黄泉。后来大伙又商量用掷弹筒轰赶水沟内的敌人。敌人被轰得待不住了,纷纷爬上沟沿,成了我军的活靶子,仅被几名神枪手敲掉的就达94名。26日,阻击战到了第四天,敌人见天台山久夺不下,便改变战法,以少数兵力佯攻,集中力量攻击云头山,企图以云头山为跳板进攻黑山。坚守在云山头上的第六连,为延缓敌人的进攻时间,把工事一直修到山头下,八班还在山下的一个小山包上修了几个暗火力点。上午10时,敌人照例是一阵飞机炸、大炮轰,掩护一个营的兵力分几路向云头山进攻。当敌运动到八班射程内,战士李成荣首先开枪打倒4个敌人,其他战士也一齐开火,将敌人打得措手不及。我云头山和黑山上的各种轻重武器一齐射击,将敌第一次进攻击退。下午,敌人向云头山发起第二次进攻,也告失败。阻击战进行到第六天,敌人仍未能越过我自马关阵地一步。于是,他们放弃攻击天台山和云头山,直接向黑山发动进攻。我指战员紧密配合,坚持战斗,敌人数次进攻均被打退。泰安守敌被歼灭了。我守关勇士经过7天7夜激战,将整编第十一师死死地钉在白马关前,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我狙敌勇士的英名亦被铭刻于白马关上。(作者系平邑县党史委原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农家出身的县知事刘汝洋孙 士 纯
刘汝洋(1869~1936),名盛璋,费县平邑集(今平邑镇二村)人。清优廪生,清末民初曾先后供职于陕西省长安、安徽省安庆道(府),任陕西省安塞县知事,安徽省怀宁县知事、怀远县知事、和县县长等职。刘汝洋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清乾隆年间,始祖刘恒因生计所迫,由平原徙居平邑。刘汝洋之父立功靠经营豆腐作坊维持生活,赖以微薄收入供养汝洋入塾读书。清光绪年间,在沂州府考取廪生,继而入进仕途。他学识渊博,功底深厚,思想敏锐,性情豁达,追随孙中山,拥护辛亥革命。他为官多处,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不谋私利,造福于民,颇有贤声。因世远年湮,缺乏详细资料,很难全面介绍其事迹,仅从地方志和金石记载中,略述其二三事,以彰其德。倡建平邑校士分馆清朝末年,费县(辖平邑)蒙山一带,兵荒马乱,旱灾频仍,庄稼几无收成,当地穷苦百姓纷纷逃荒要饭,地方官府财力物力极为匮乏,根本无力兴办教育。平邑集为费县西北边陲,教育更是落后,附近仅有的东山书院和思圣书院因年久失修,沦于废坠。清光绪二十七年,刘汝洋与陈晓楼等当地士绅,急民众之所想,办民众之所需,在平邑集积极倡导附近十三社的民众捐资,敦请平邑巡检梁鲲出面主持,恭疏上请清政府批准,庀材鸠工,兴建“平邑镇校士分馆”,历时3年,校士分馆终乃告成,占地5亩,小有规模(1904年改为“平邑高等小学堂”,原址即今平邑镇第三小学)。光绪二十九年,校士分馆竣工之时,刘汝洋亲自书写《平邑镇校士分馆小成记》刻于石上,以资纪念(现刻石存平邑镇第三小学)。其全文如下:庆平邑镇校士分馆小成记前此书院义塾之设,虽须官倡,而不倡者亦无咎矣。自光绪二十七年奉旨立学,天语昭若观火,为官吏者,若不及时提倡咎也,无论安乎否耶。余友鹏云梁鲲氏,顺天通州人也。于壬寅春奉委署巡检缺於费县平邑集。抵任后,忱斯方民学之荒,仰朝廷兴学之亟,毅然以立学为己任。询此有废宅一所,邀余共步,见破屋数椽,将就圮矣,友之心惄焉伤之。归而商诸绅耆,遂议修葺。一面庀材鸠工,一面恭疏上请。乃不期而中途延搁待命,靡由於斯也。意可为养蒙计,不敢作校士馆也。迨秋,进士公豫调署来费,友仍以士馆陈请,幸蒙准可。于是约绅劝捐,经营三季之久,越癸卯夏稍就小可,因禀报立案,以待后拓。然友之志,非不欲大可也。虑署缺之员时不我待,仅仅延师开课,厘定条规,而藉以正焉。夫风俗之隆污,视乎学校之废兴;学校之废兴,视乎官吏之勤惰。勤而有为,虽难终易;惰而不振,纵易亦难。继其后者,可颓坠自阻而致废其所兴乎。宋王元之《竹楼记》云:“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亦即吾友之意也夫。永门鳞卿王与绂记。南武阳后学刘汝洋书丹,陈晓楼监制。大清光绪二十九年荷月中浣之吉。
校士馆建成后,聘请徂阳举人卢衍庆,吴家庄廪生岳慎三等为师,使平邑周围十三社的学子得以入馆学习。次年,该馆即有3人考取庠生。
督修怀宁烈士专祠
民国十二年(1923年),刘汝洋任安徽省怀宁县知事。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安徽省涌现出许多民主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勇于征战,赢得辛亥革命在全中国的胜利。怀宁的熊成基、范传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刘汝洋缅怀革命先烈,在怀宁督修“熊成基、范传甲二烈士专祠”,以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激励后代国人。烈士专祠座落在安庆市城东一里许的长江沿岸,与著名古刹迎江寺毗邻,即今沿江东路222号。此祠有三门,门额刻石为“建功”、“铭迹”。占地1945平方米,三进两殿。前殿为清代硬山顶跨廊式建筑,建筑面积达1022平方米。造型庄重肃穆,上有楼,下有殿,其殿两侧楼上附筑东西长廊。后殿是清代歇山式平殿,原系慈云阁广嗣殿(建于清康熙三年),造型典雅古朴。此殿重檐,檐之间四面共装有36朵华丽斗拱,尤具特色。该专祠现为安庆市博物馆。关于建立“熊范二烈士专祠”始末,祠内尚存民国十二年(1923年)所立祠记石碑有详细记载。其碑文全文如下:义烈之士,不惜捐躯。致命进共和者以千百计,而论功绩于皖省,当以徐、陈、熊、范诸烈士为臣辟,尤当以祭祀。辛亥之冬,民国立,分祀安徽诸烈士于省城内外清皖抚英翰之旧祠,则合祀熊烈士成基、范烈士传甲,不忘也。民国三年四月,奉烈士为一祠。四年八月,准内务部咨改烈士祠为忠烈祠,追祀民国文武忠烈,复以熊、范烈士祠为忠烈祠,秋致祭。凡死事于皖,及皖籍之成仁于他省者,皆与焉。世英奉王绅孟起有恢复民国烈士专祠之主,爰命有司稽考旧章,谘访士论,咸谓仍宜以续修忠烈祠合祀。民国列加修葺,由怀宁县知事刘汝洋董其事,计费国币七百八十六元,于壬戌十月竣工,合祀徐烈士锡麟以次。凡三重五楹,在东城外一里,与迎江寺古刹巍然并峙,大江凭其前,浮图倚其后,形势雄壮,丹青一新。世英教以舍身济人为宗旨,虽入地狱,而有所不辞,其道至高,其愿至大,故能为几千人所信仰,而诸烈士者,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卒能改革四千余年之政体,以救国福民为誓愿,岂非深得释氏之精意欤!今日者,朝殿互相辉映,后人之崇拜诸烈士,将与崇拜吾佛无以异,诸烈士之声灵,其亦可以永垂不朽矣。是为记。烈威将军柏文蔚题额安徽省长许世英撰文安徽省长公署秘书潘淇书丹怀宁知事刘汝洋督修委员 王嘉启 监造民国十二年一月
捐建白乳泉望淮楼民国十三年(1924年),刘汝洋任安徽省怀远县知事期间,捐资一千五百元修建白乳泉望淮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怀远县名胜增添了色彩。白乳泉为怀远县名胜之一,由于泉水乳白甜洌而远近闻名,宋代苏东坡来游时曾誉为天下第七名泉,加之周围风景秀丽,为来往游人必至的赏景品茗休憩之所。望淮楼,在白乳泉西北侧。1924年,安徽督军马连甲赴亳县禁烟过此,怀远县知事刘汝洋在白乳泉陪同游览并设宴款待,席间宾主对白乳泉周围景色大加赞美,却对房舍不够宽敞深表遗憾,议酌捐资扩建。马连甲督军和刘汝洋知事率先垂范,各捐大洋一千五百元,随同人员一同附和,纷纷捐款,修建望淮楼。楼为三层,有八角飞檐,古色古香,十分典雅。白乳泉旁有幸兴建了望淮楼,为白乳泉名胜增添了色彩。从此,游人登高远眺,远山空荡紫烟,脚下淮水东去,白帆片片,沙鸥点点,自然景物,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堪称怀远的名胜景观。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曾引来无数墨客骚人竞相题咏高歌。岭南廖康健题联最为出色:“片帆自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刘汝洋在清末民初乱世之季、多事之秋,洁身自律,两袖清风,可谓之清官。晚年告老回归故里休养,其家庭时有田产28亩,房屋11间,其中瓦房3间,土地改革时被定为中农。1936年春,刘汝洋病逝于平邑二村,享年67岁。如此看来,他的一生是清贫的,他的人格是高尚的,是值得称道和怀念的。参考文献:《安塞县志》、《怀宁县志》、《怀远县志》、《和县志》、《安庆市志》等。(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曾子的修身与养生陈宪民
曾子的儒学思想内容丰富,他的修身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目前在曾子修身思想的研究中,多数学者注重其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面,而对其信守”天地之性,人为贵”及”保生命”的价值观念和养性、育德、健体等养生方面论及较少,这实为不尽善尽美之处。明代学者王文禄在《医先》一书中指出”养生养德一也,无二术也”。也就是说,修身与养生形异而实同,修身即可养生。曾子这种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和进行心理调摄而达到健康长寿的保健方法十分值得提倡,它不但有益于人的健康,同时还能提高人们的道德品位,对净化社会空气,建设精神文明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现就曾子修身养生的观点加以探讨。推崇孝道,力倡守身惜命曾子注重孝道,认为”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生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其思想的核心是孝。他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总和,要恪守”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就要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曾子在养亲、顺亲、娱亲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措施,这里面含有深刻的养生道理。如他在《孝行览》中提出”修宫室,安府第,洁饮食,养体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悦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并提出了”养目”、”养耳”等方法。曾子的敬老养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朝医学家徐春甫在所著的《老老余编》中指出:”凡人衰晚之年,全籍子孙孝养,竭力将护,以免非横之虞。”,曾子提出的敬老养生实则是老年心理保健,子孙孝敬,起居适宜,心情愉快,便可祛病延年。他提出的熟五谷,洁饮食,和煎调,悦言语等养生方法至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曾子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者父母之遗体也,得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既然子女的躯体是父母遗体的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伤残身体也就是伤残父母之躯体,自然是一种不孝行为。因此他主张”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以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不兴险行以侥幸……险途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这就是说当孝子的要居安思危,趋安避险,应做到全体、贵生、守身、惜命。当前生命安全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地震、滑坡、泥石流、水灾、火灾、矿难、车祸、意外人身伤害等等时有发生,这些地质自然灾害、人为意外伤害不但给人类造成极大痛苦,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消耗掉大量的医疗资源,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如果象曾子提倡的那样,通过修身,避险远害,遵纪守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就会出现死于意外者减少,亡于刑律者窄见,这对于自己、家庭和国家皆有益处。曾子的修身养生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生命神圣论,就是说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孔子、曾子、孟子等儒学大师都提出了尊重、重视和保护生命的问题。我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医学千金要方》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就是对儒家”保生命”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当前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们已不能满足于维持生命的数量和延长生命,还要讲究生命的质量,人们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好,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躯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安宁。我们在遵循”发展生命,完善生命”的原则为创建健康美好的人生而奋斗中,曾子”关心维护生命”的思想无疑将是一笔值得借鉴的精神财富。弘扬仁学为己任而达仁者寿曾子主张”以修身为本”,而修身的目标就是做到”仁以为己任”。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就是要把实行仁政作为自己的理想,为此要把自己锻炼得刚强而有毅力,为实现”仁”而献出一切。为实现仁德政治,心中有美好的理想,胸中有远大的目标,既有努力的方向,又有前进的动力,聚精会神,心无二用,内无非份之想,外拒各种干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真正做到”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宁静致远的内环境是健康的重要条件。此外,修身可以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曾子把孔学的精髓概括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即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之人美”。这就是说,养生之道,贵在养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要热爱生活,热爱他人,与人为善,互谅互助,宽厚待人,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做到不嫉妒,不狭隘,不恶语伤人,不搬弄是非。得道多助,天下顺之,你在助人为乐中也会得到别人的友谊、感激和热情,使自己经常处于友好和温暖中。精神愉快会使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特别是中枢系统、心血管和内分泌功能处于稳定和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仁者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的理论,意思是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方能获得高寿,方可登上”人寿之域”。曾子则强调要抑恶扬善,既要求自己向善,亦”乐人之善”、”不先人以恶”,这种道德观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三国时期蜀帝刘备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叮嘱子孙臣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认为”生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清代石成金提出”惟善可以延寿命,避夭折”。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善恶对人的寿命确实有影响,巴西医学家巴丁斯经过10年对长寿老人跟踪调查证实,90%的长寿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而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一次长达14年的调查得出结论,乐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者,其预期寿命会显著延长;相反,心怀敌意,损人利己,且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要高出1.5倍。这些研究资料越来越清楚的表明,道德修养不但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也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省身”、”慎独”以节情欲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种主动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他特别强调”慎独”,讲求正心诚意的慎独功夫。慎独出自《礼记·中庸》篇:”莫见乎隐,莫见乎微,君子慎其独也。”曾子还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主张当别人不知或不在而自己独立处理事情时,也要按照儒家的各种道德规范去做。曾子的”慎独”是经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境界。对道德修养来说,”慎独”是重要的途径,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养成要通过自律和他律两种形式,而曾子更强调自律,他要求人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通过内心信念、自我道德教育、自我道德修养、自我道德评价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曾子修身的目的是通过自律培养高尚的道德,而自律的主要内容是节欲,节欲是养性的主要手段。曾子说:”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害,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在这里曾子指出了修身可以节欲,节欲可以养性。对于情志失调和纵欲危害健康,《黄帝内经》有精辟的论述。《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失调累及五脏。《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在这里明确指出纵欲对健康的影响。欲是情之因,情为欲之果。贪欲膨胀不仅可以直接导致情绪亢奋,造成生理机能紊乱,而且常因贪欲难以实现而产生痛苦、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因此古代学者无不把节欲做为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不能没有情欲,但也不能随心所欲。曾子的修身就是要人们以道德标准约束自己,使生理需求在社会关系中,在社会规律及各种社会规范下获得满足,通过”省身”和”慎独”自觉摒弃一切不合实际的妄想,而实现儒家孔子主张的”欲而不贪”和道家老子主张的”少私寡欲”以达养生健体的目的。形动神静以养心对于养生,道家老庄学派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而重于静。《吕氏春秋》作者为代表的杂家提出贵在于动的主张,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儒家则提出修身以养性,主张形动神静,动静结合以养生。孔子指出”智者动,仁者静”。曾子说:”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可见曾子思想有两重性,一方面上达进取,思想解放,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则退避守业,淡泊宁静,贵生惜命,这正是其气动神静主张的反映。曾子主张”形劳”、”形动”并身体力行。他自幼跟随父亲务农,拾柴,经常参加农事劳作,年长后,仍家境贫苦,过着”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穷日子。他耕种田地,母亲纺线织布维持生计。他常”衣弊衣而耕”,基本上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种环境使他的体质和意志得到了锻炼。曾子虽家境贫困,生活道路坎坷不平,但他始终保持着心理平衡。而心理的平静和平衡对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曾子说:”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故神静则能养心,心明则五脏六腑皆安。神静能调控人的情志,而人情绪的失控最易损害身心健康。要保持良好安定的情绪,首先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认知,对富与贫,贵与贱,荣与辱、誉与毁、生与死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曾子认为”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如归。”这充分说明曾子对理欲、义利、生死等有恰当的认知,充分体现了曾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他保持气动神静的前提和基础。曾子的神静还表现于他的安贫乐道、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随遇而安。他说:”故君子无悒悒于贫,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布衣不完,疏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知我吾无忻忻;不知我,吾无悒悒,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曾子这种豁达大度,从容宽广的胸怀值得现代人效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利益关系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快节奏,对心理的刺激越来越大,如果心理失衡造成情绪失控则有损健康,甚至生病死亡,只有保持心安神静,才能抵御各种诱惑的干扰。从医学上探根求源,性格从容平和,随遇而安的人能相对保持心理平衡,较好的协调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很有规律的缓解状态,因此其心脑血管和其它器官受刺激的次数相对减少,气血冲和则百病难生,故而长寿。人们应从曾子形动神静的养生方法中获得启迪,不要活得太累,忧愁太甚,想得太多,包袱太重。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成不足喜,败不足悲,经得起热闹,耐得住寂寞。去者不可追,来者不足虑,从容不迫,怡然自得,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自然能”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形健神静,而尽其天年。(作者系平邑县中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编组《扇苑》邮集的心得魏瑶琴
我的《扇苑》专题邮集,有幸参加《2008年中华全国新人新作集邮展览》并喜获三等奖。可以说获奖级别不高,但作为一名集邮新兵,自然也是苦乐均在其中。这部邮集从初始构思到成型,历经六年时间,虽无经验可谈,却有一些粗浅的心得。一、确立范围,独辟蹊径。我原来的集邮专题是《国画世界》,曾在山东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集邮展览上获三等奖。但由于集该专题的人太多,“撞车”现象严重,而且在“挖深”上潜力不大,故从此后改集“扇子”专题。集“扇子”专题的人全国为数不多,可以少“撞车”,但集该专题也有不利之处:一是“扇子”专题邮品全世界发行的不多,主要发行国家大多在亚洲,即使这样,我国至今也没发行过“扇子”邮票,只是1982年发行过一套“扇面画”邮票;二是“扇子”邮品中,A级票较少, B、C级票较多,真想得大奖也很难。面对这些,我经过多次思考后,认为集该专题,还须在“拓展”、“挖掘”上下功夫。仅集“扇子”单纯,确定在“苑”上做文章,故邮集名取《扇苑》,拟定的目录如下:标题、目录 贴片数1、扇子探源 (6)2、扇种材质 (12)2.1羽扇 22.2竹扇 12.3绢宫扇 22.4檀香扇、葵扇 12.5折扇 32.6杂扇 33、扇子应用 (15)3.1仪仗扇 33.2 祛暑、招凉 23.3屏面 13.4馈赠礼品 23.5爱情信物 23.6神佛供品 13.7扇与医药 13.8扇之杂用 3
4、扇与艺文 (25)4.1扇与文学 84.2扇与戏曲 34.3扇与舞蹈 24.4扇与园林、建筑 34.5扇中的画 44.6画中的扇 4 4.7咏扇题扇 15、扇与民俗 (3) 5.1扇与婚俗 15.2扇与民俗 26、扇形种种 (18)6.1体育领域 26.2自然领域 66.3集邮领域 46.4科技领域 26.5生活领域 4
从以上目录中可以看出,收集范围扩大了,组集也就不十分困难了。
二、正确的运用好专题集邮中的素材、信息。该邮集80个贴片(其中标题、目录贴片2个),使用了近40个国家发行的封、片、简、小本票,其中有较珍贵的样票、错体、边纸上的集邮信息。如:样票使用了奥地利发行的两枚珍贵的“羽毛扇”和“扇面画”邮票。在展示“扇子与建筑”中,使用了2001年发行的“特3”中的“天坛”过桥票,还使用了《聊斋志异》(二)整版邮票边纸上一老者摇蒲扇纳凉的专题信息;在《西游记》版票边纸上有“芭蕉扇”的集邮信息等,这无疑给邮集增色不少。 三、认真研究,在邮品中拓展集邮专题信息。正如以上所述,纯“扇子”邮品不多,要想把该邮集搞成五框,必须在“拓展”上下功夫。因此,该邮集使用了部分看似与“扇子”无关的邮品。如“铅球”、“标枪”的投掷(它的投掷有效区为世界“田联”规定的40°29’的扇形),汽车上的刮雨器(刮雨器在刮雨水时,做“扇形”转动),手风琴演奏拉动时出现的”扇形” 以及在“开门”、“关门”形成的90°角的“扇形”轨迹,电脑中磁道上每段呈现的“扇区”,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只要不重合就会出现不同角度的扇形等。除此之外,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扇子”,如“银杏”叶为扇形、孔雀开屏时像“扇子”,生长在大洋洲中的“扇尾鸟”,海中盛产“扇贝”、“海扇树”,还有生长在非洲的“扇叶树”、“扇豆”等,就连日本的“富士山”也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故有“玉扇倒悬东海天”的著名诗句。正因为如此拓展,使人们了解到“扇子”并不仅仅是纳凉的器具、赏玩的工艺品,而是它几乎无处不在,只是你没注意留神罢了。在本邮集中,还使用了部分珍罕的邮品,如美国发行于19世纪初的10分邮资片中的“四片风扇叶图”花式戳,加拿大1938年使用的电扇机戳等,无疑给邮集提高了档次。在本邮集的制作过程中,自己每前进一步都得到许多邮友的指点和帮助,这使我每每想起心中都感到十分激动。纵观这部邮集,对照FIP邮展的有关规则,结合评审员的点评意见,发现这部邮集还有不少缺陷:如贴片不够美观,邮品衬纸不规范,珍罕邮品还需再补充等,这些都有待于自己今后努力去改进。我相信,有许多集邮前辈的认真指点,有自己今后不懈的努力,一部改进后的新《扇苑》邮集一定会使大家赏心悦目。(作者系平邑县教育局原副局长,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羊欣《八月六日帖》
编者的话 本刊2009 年第2期刊登了平邑籍著名书法家羊欣《三月六日帖》,在社会上、特别在书画界引起广泛关注和称赞。有幸,著名书法家王相生,最近又把他珍藏的羊欣《八月六日帖》复印件,寄赠本刊编辑部。我们如获至宝,感激万分。今特稍加整合予以刊载,以飨广大读者。诚望广大有识之士,学习王相生、胡乃中、杨春浴、庞宪清、刘世喜诸位先生的奉献精神,多提供碑帖信息,多贡献个人藏品,多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争取早日编辑、出版《平邑历代碑帖法书集》,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做贡献。 陈庆贵 山东平邑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临沂市十大民间艺人、平邑县政协委员。 出身于书香门第,艺术之家,自幼受父母熏 陶,喜欢民间艺术,特偏爱葫芦艺术,从艺四十年来对葫芦烙画、葫芦雕刻进行了大量的开发研究和创作实验工作,为百年传统手工艺品在题材和表现 手法上进行创新,创造出天然率真、古朴典雅,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葫芦艺术,赢得了中外艺术 大家的赞誉。近年来,有十余件作品获国家级、省部级奖,作品被美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北京等国内外名家收藏。艺术成就载入《中国民间艺术通鉴》。王相生,字济舟,山东滕县人,1936年生。196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供职于山东费县第一中学,任教师,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事迹载入《当代全国教育名人辞典》、《山东师范大学》等书。自幼酷爱书法,从唐楷入手,后追魏晋秦汉,涉猎真草隶篆诸体,尤以楷书见长。省书协会员。作品载入《齐鲁书画家汇传》、《当代山东书法家辞典》等书。喜爱收藏。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 2008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主办 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平邑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办公室)维护 鲁ICP备05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