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如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18:13
关于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如何? 关于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如何?的原因,关于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如何?的相关知识。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痰、喘为主要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咳嗽”、“痰饮”、“咳喘”等疾病范围。它的发生和发展中医学认为和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和衰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脾、肾阳虚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基础,特别是肾脏的衰惫。古人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的论述。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朝百脉而调水道,凡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则气机上逆而致咳嗽、喘促。如果久咳不愈则肺气受损 ,表卫失固,机体抗御外邪能力下降,也容易招致外感六淫之邪的侵袭造成反复咳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具有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的作用。饮食入胃赖脾的运化、吸收,使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以营养全身。如果脾阳不足则运化无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为气血,反而聚湿生痰,痰湿上壅于肺,造成肺失肃降而致咳嗽、痰多、气喘。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 ,藏精主骨生髓,内寓阴阳,为人体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人体各脏腑的功能和生理活动,均赖肾阴的滋养和润泽、肾阳的温煦和推动,特别是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更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和调节。如果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火不生土,造成脾阳不足,脾阳虚则中焦运化失常,不能使津液输布于肺,肺失通调之权,水湿为聚,酿痰成饮,上渍于肺,留滞肺脏,阻塞气道,以致肺气宣降失司,造成咳嗽、痰多、气喘等症。因此古人云:“肾为生痰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形象地说明了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脾肾阳虚,特别是肾阳的衰惫则是本病主要的病理病因。“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是本病主要的特点,因此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是本病治本的主要大法和要点。 (文章出处:大众医药网)  
慢支在中医学中属于“咳嗽”、“痰饮”、“喘促”等范畴。可将慢支分为三型。

  (1)虚寒型:痰多色白,大便溏,四肢背部冷感,口不渴,喜热,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痰热型:痰黄,,身热,口渴喜冷饮,舌苔黄或白黄,脉滑数。

  (3)肺燥型:无典型寒热,干咳少痰或无痰,鼻咽干,舌苔少津,脉弦数。

  以上分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表现为偏重某一型,而伴有其他型的症状,有时也可以相互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