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 两组“教育失败”的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58:19
 总统亲家赵玉柱先前任职教育部中部办公室所属之社教基金会董事长,掌管不少教育资源,作风争议大,而其子赵建铭的表现更是令人摇头,如今双双陷入司法诉讼。赵氏父子之外,日前教育部长杜正胜又因为成语争议成为媒体焦点,而其子杜明夷也不遑多让,明目张胆违反军纪上了报纸头版。看来,两位教育界高官似乎都想以父子文件来竞逐媒体版面。

  就杜部长而言,他先是对“三只小猪”是否适宜列为成语发表意见,日前进而语出惊人,指出“成语这个东西会让人思想懒惰、头脑昏钝、一知半解”,并直言“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杜部长认为,成语只有存在于过去的情境;脱离这个情境后,就只能一知半解。这样的论述,与他一年多以前所谓“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古词文章虽美,“但跟台湾却没有什么关系”的说法,其实是若合符节的。

  就在杜部长大放厥词之次日,其长子杜明夷被媒体抓包,于服役放假期间,在女侍衣着暴露之招待所狂欢至午夜三点。由于杜明夷为现役军人,出入声色场所不知检点本已不该,而其父身为教育部长,在媒体曝光当日于台中对国中校长演讲教育之意义,更是讽刺。这对父子一是职司全国教育大政方针的教育部长、一是捍卫台湾安全的革命军人,在一日之内不约而同地有此荒腔走板的表现,真的是令国人惊异。

  杜正胜虽说用成语是教育失败,但是他自己在短短几十个字的发言中,却也不小心用了成语。他说成语会让人“一知半解”,其实也正中了成语之毒。查“一知半解”语出《浪沧诗话诗辨》,是个标准的成语。其实杜先生口出成语,我们倒认为是正常,盖成语本即约定成俗之语,与典故大不相同。诸如一知半解、音容宛在、罄竹难书之类,只要社会大众有成俗之使用习惯,即为成语。语言本来就是沟通的工具;既然社会大众已有使用之共通性,成语成为一种有效率的沟通工具,不涉及价值判断,又何来“教育失败”与否之偏颇推理论述?

  杜部长从三只小猪跳跃至教育失败论,其内心思路推理实已超越常人所能想象。然而串连其从前之所言所述,又不难发现端倪。杜部长似乎非常强调语言的情境意义,认为“古道西风瘦马”因台湾无此情境,意义就受到局限。这种情境论推至源头,其实是一种狭隘至极的“本土论”。如果依据杜部长“情境贴切方有实义”的论点,那么英国文学、金字塔建筑、梵谷绘画、贝多芬乐作等,都跟台湾没什么关系;依同理推论,难道都不该是教育的重点?照这样的教育观,我们的孩子究竟会受到什么样偏狭窄化的教育?所谓情境的贴切与否,究竟要由谁来认定?难道是部长一人?万一教育部长个个都像杜正胜一样刚愎自用,台湾的教育究竟还有什么前途?

  杜正胜任教育部长两年九个月,却还以为自己是学者,经常放言高论、罔顾体制,未能理解其一言一行之政策后果与深远影响。当教育部长说“用成语是教育失败”,这是何等严重的批评?这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又将产生何等重大的冲击?堂堂一位教育部长,发言任性、事前不经深思熟虑、事后又是一皮天下无难事的不认错,这样一位内阁成员,对本土文化究竟是福是祸,确实值得苏院长认真评估。

  媒体报道,杜正胜育有一子一女,其子女之命名分别引自易经与诗经。以杜明夷为例,明夷取自易经明夷卦,期子“艰难以守正,而自晦其明”。由此可见杜正胜当年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对中国古籍经典向往之切。未料在其基本政治认同剧变之后,杜正胜文化认同之转变竟也如此剧烈。从杜正胜身上,我们看到一位中研院院士认同扭曲、自我否定的悲哀。最后,我们再来对比杜部长父子与赵氏父子的所作所为。杜明夷为现役军人,放假期间出入声色场所,月薪近七千元却于招待所动辄支出数万元;儿子这样的表现,老爸却在次日演讲中大谈子女教育,这对父子的表演真可与赵玉柱、赵建铭角逐最佳父子表现奖。官邸弊案前好歹还挡了一块“国家机密”的遮羞布,但是杜正胜父子却是一幅放荡不羁、礼法体制于我何有哉的模样,在剧情编导上应是胜一筹。赵氏与杜氏皆为教育界重要人士,两对父子的共通点,就是让国人明了,什么叫做“教育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