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群体特征的社会学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2:21:45
“80后”群体特征的社会学思考

公方彬 杨雄 夏学銮 沈杰     2009-03-25 06:16:18


  
  
     “80后”群体特征的社会学思考



●  “80后”在“5·12汶川大地震”等公共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责任承担和爱国表现,超出了社会的预期

  主持人:最近,“80后”成为人们广为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80后”的一系列出色表现让人感觉他们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大了。那么,对“80后”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突然”的印象呢?

  公方彬:对于“80后”,人们过去有很多的误解,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他们没有吃过什么苦,缺乏耐力,责任心差。现在,“80后”的表现却让人们刮目相看。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的思维的滞后性,甚至是怀旧心理就能够使人们的判断失真、失准,也就是有评判者的原因。二是“80后”因大灾而发生蜕变。多难兴邦,灾难之所以能够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跃升,在于灾难迫使处在浮躁中的人们沉静下来去思考人生、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宇宙的道理,一些积淀于心的不易外显的优秀精神品质,在灾难面前被激发、被调动出来。相对于前一代人的顺从,“80后”这一代更独立,正是由于更独立,许多“80后”不再瞻前顾后,而是义无返顾地奔向灾区,担当志愿者。

  杨雄:今年,“80后”在“西藏事件”、“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和“5·12汶川大地震”三件公共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责任承担和爱国表现,超出了成人社会的预期,他们在社会重大事件和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智慧、乐观与成熟,赢得了社会的交口称赞。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在最近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青年表现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80后”在一系列社会危机事件改变自己思维同时,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又不完全按照成人社会所设定那样,令人出乎意料。比如,原本组织集体动员义务献血他们也许会拒绝,此次事件中,许多青年人看了电视后,却毫不声响、偷偷去献了血,有人甚至接连献了两次血;参加抗震救灾的十多万解放军战士大多是“80后”;成千上万的“80后”志愿者大多是自发奔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当你想表扬他们时候,他们根本不想留名……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80后”现象。

  ● “应压效应”促使“80后”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嬗变:从个体本位走向社会本位,从独自享受走向大家分享,这是他们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标志之一

  主持人:对于“80后”在今年几大公共事件中的表现,不少人评价说“他们正在走向成熟和理性”。那么,如何认识这种评价?

  夏学銮:的确,“80后”正在走向成熟和理性。在这场由大自然所强加的压力面前,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产生了一种“应压效应”,即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能量的迅速聚合与及时调动以便应对压力;这种聚合所产生的能量是如此巨大以致超出平时生理的极限从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压效应”是一种本能。在强大的外部压力面前,同样强大的“应压效应”会使青少年的心理重新定位:他们不再害怕、羞涩,而变得勇敢、坚强;他们不再幻想、迷茫,而变得现实、具有方向;他们不再角色叛逆,而变成青春忠贞、见义勇为。灾难使人坚强,对于青少年来说,压力有助于青少年成长,可以促使他们走向理性和成熟。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由怀疑走向理解。从“80后”宣告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是自命不凡的一代。对社会的怀疑和对传统的颠覆使人们觉得这一代很另类。他们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他们。这种双向的不理解,使他们处于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之中。纵观他们在这次爱国行动中的表现,人们看到了其真性情。
  二是由边缘走向中心。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80后”在登上社会舞台时就以反叛者的形象站在社会的边缘位置。但是,最近的外部压力把“80后”的敏感性、先进性、团结性和政治性一下子激发出来了,使他们处于这场斗争旋涡的中心位置,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出世”走向“入世”,他们当仁不让地成为这次民间爱国行动的重要领导力量之一。
  三是由独享走向分享。从某种意义上讲,“80后”是存在主义或享乐主义的一代。从“我思故我在”,发展到“我乐故我在”,而且这“乐”是个体本位的,不是社会本位的。在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抗争中和在这次人与自然的抗争中,我们看到了“80后”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嬗变:从个体本位走向社会本位,从独自享受走向大家分享,这种转变是其成熟的主要标志。
  四是由自恋走向担当。像当年的“新新人类”一样,“80后”也有相当的“自恋”情结,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与“新新人类”的“幼稚化”截然不同,“80后”的“自恋”有一种“装老扮酷”的倾向。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自我中心主义的实质却是一样的。经过这次抗争的洗礼,“80后”已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富有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男子汉了。
  五是由单挑走向合作。不像“新新人类”那样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80后”大都是以个体为行动单元来行动的。在事关国家主权和中国人尊严的大是大非面前,“80后”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和力量,由单挑走向合作。他们自发地在网上串联起来,进行有组织、有理性的自我表达和合法抗争,行为举止有理、有利、有节。

  ●  “80后”身上表现出两个最重要的精神特征,即理性化和人本化。他们自信、有个性,敢于表达,不相信说教,喜欢独立判断

  主持人:那么,“80后”身上表现出了哪些精神特质?

  杨雄:体现在“80后”身上新的精神特质:自信、个性鲜明,敢于表达,不相信说教,喜欢独立判断,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行为,并对其行为负责。他们不够稳定、不持久,但却很单纯、很阳光、很可爱,成为了这一代人的重要象征。

  沈杰:如果从总括的角度来说,“80后”身上表现出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即理性化和人本化。由于经济市场化和文化世俗化的强大影响力,置身这种时代背景下的“80后”,其社会行动的理性化取向日益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参与行动方面,而且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鲜明地表现出来。由于个性的解放和主体性的张扬,其自我意识、效用观念和利益动机这些价值选择和行动取向,正逐渐地取得合法性并呈现进一步强化之势。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向小康阶段的全面迈进,他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开始凸显,并成为支配其社会行动的重要驱动力。在价值观上,“80后”表现出从重点追求个人生存层面的目标,逐渐向重点追求个人发展层面的目标迁移。在此基础上,价值观的人本化趋向在他们身上尤其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日益注重责任心塑造、诚信培养、同情心与爱心激发、以及树立重视健康的观念和珍爱生命的意识等等。

  ●  “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全新时空中,在价值观念、行动准则、生活方式、参与途径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往数代人之间明显的区别性

  主持人:一代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塑造的。“80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那么,这种大环境给他们带来了哪些特殊的影响?

  沈杰:“80后”出生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之始的80年代,成长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90年代,成熟在中国加入WTO的21世纪初期。从纵向角度比较,他们是最能表现改革开放特征的一代。“80后”在价值观念、行动准则、生活方式、参与途径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数代人之间明显的区别性。
  其一,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层面上,他们身上呈现出比较开放、透明的心态,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较强能力;强调独特个性、平等意识和权利观念;具有普遍主义精神,尊重事实,注重规则;热心公益事业,具有更自觉的环保意识;表现出积极的休闲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直率的情感表露,不愿扭曲个性,厌恶形式主义等。
  其二,在社会行动和生活方式层面上,由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利益意识的强化,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社会心态的丰富化特征,使得他们在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尽可能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从由几乎没有自主性向自主程度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从样式单一状态向样式越来越多样的方向发展,从群体化取向向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取向的方向发展。

  杨雄:改革开放使“80后”比上几代青年能更多地接触西方文化。“80后”认知结构是全新的、开放的,他们处理信息方式与传统方式不一样,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长大,没有“文革”的烙印,其中不少人又在海外较为自由的环境中接受高等教育,交互性的知识创造,养成很强的独立自我意识。客观观察,会发现“80后”身上具有50代、60代、70代青年所没有的一些优势和缺点。

  ● 时下社会评价中“80后”形象,大多是成人社会按照自己一代的人生经验“建构”出来的

  主持人:“80后”这个词在刚出现时,似乎就含带着一种负面评价,在很多人心目中,“80后”代表的是非常自我、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夏学銮:对“80后”这一代青少年之所以有“不负责任”的负面评价,多半是因为成人没有把他们放在负责任的岗位上。毋庸讳言,青少年的幼稚化甚至边缘化,成人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公方彬:我们可以从代际差异来分析这个问题。“80后”也被看作是“新生代”。“新生代”这个概念源自西方,最初是指二战结束后出生的那一代,即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等灾难,是在信息传媒更为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更强调自我,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存在着精神颓废和享乐主义。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研究青年群体特征时,借用过这一概念,只不过我所指的“新生代”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沐浴在改革的春风中,享受了较为丰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代。他们相较于物质文化生活贫乏,且生活于封闭环境中的上一代人,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念差异很大。这一代人与西方所指的“新生代”,在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时间上延后了二三十年。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性与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这代人之所以被称为“新生代”,在于他们形成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即拥有了鲜明的较上一代人差异很大的人生观、价值观。

  主持人:有人针对“新生代”自我意识过重,信仰信念与奉献意识弱化,而怀疑其缺乏履行民族跃升之使命的能力和品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公方彬:这个命题使我想起了美国历史上几次出现“垮掉的一代”的言论,这种上一代否定下一代的做法,实践证明是一种产生于错误思想基础上的错误判断,因为美国并没有产生出完全垮掉的一代人,恰恰相反,是一代代更具智慧与创新能力的青年支撑起美国的快速发展,事实上社会一直向前发展。诚然,以上一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标准,新一代青年似乎是“垮掉的一代”,但上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并非后来各个时代不变的模板,因为我们既不可能把上一代的一切复制到今天,也不能把这一代人完全拉回到过去。科学的态度是正确认识这一代人,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

  杨雄:其实,我们对于“80后”这一代并不真正了解。时下社会评价中“80后一代”形象,大多是成人社会按照自己一代的人生经验“建构”出来的。

  ● 对于“80后”以及这一代之后的新生代,全社会应持有一种基于理性的开放心态和乐观取向来观察

  主持人:这次抗震救灾对我们重新认识“80后”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沈杰:每一代人都会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对于某一代人来说,如果社会上在一个时期骂声四起,在另一个时期又好评如潮,这至少表明,评价所使运用的判断标准是有问题的,要么只看见了“点”而没见到“面”,要么只注重了经验而轻视了新质,要么只相信了状态而忽略了变化。对于“80后”以及这一代之后的新生代,全社会应持有一种基于理性的开放心态和乐观取向来观察。

  夏学銮:今天的“80后”已不再是当初的“80后”了,所以我们对他们的评价也要与时俱进、因时应变。我希望我们对“90后”的评价,能够吸取对“70后”和“80后”评价的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文档附件:

编辑: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您是本文第793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E-mail:ios@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