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印度为何丧失改革意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1:31
印度为何丧失改革意愿?
作者:普拉塔普•布哈努•梅赫塔(PRATAP BHANU MEHTA)
11月03日 星期四


度经济改革速度正面临放缓的危险。1991年,为应对经济危机,印度开始取消工业许可证、削减关税并改革其税收体系。虽然这些改革措施势头强劲,但却从未获得意识形态上的认可,或成为政治的中心议题。
一些人认为,渐进式方法可以保证有充分时间在政治上对改革达成共识、避免经济遭受不必要的风险、并防止产生对抗情绪。但一些迹象却表明,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达成共识,反倒产生了更多反对意见;而且印度也没有联合民众支持改革,而是冒着与他们对抗的风险。
改革节奏的放慢不仅仅是印度实行联盟政治的结果。左翼政党反对改革的呼声最高,而且国大党自己的承诺也遭到置疑。(该党)许多成员作出结论:改革不但未给其选举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可能对其执政造成损害。因此,国大党本身正采取一种更为中间偏左的政治立场,走大众化路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有想法的政党都会提出新的社会改革方案:在医疗、教育及就业等领域加强社会保障功能。然而,该党同时辩称,其它领域的改革——建立综合的商品及服务税、进一步推动投资、努力建立真正的出口特区以及审慎财政政策等——不仅没有与社会目标相悖,而且实际上可能更有利于实现这些社会目标。

尽管国大党取消了其多数成员过去垄断布料的许可权(因其带有计划经济的倾向),但它还是没能赢得对改革的广泛支持。以改革家而著称的印度财政部长齐丹巴南(P.Chidambaram) 算得上一个例子,表明旧式计划经济的做法如何阴魂不散。没有一种税收是他不喜欢的。他还再次实行了专断的免税政策,这让政府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更大。
国大党代表称,他们并不担心印度的财政赤字问题,因为如果目前该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较低的状况得到修正,其财政危机将会消除。那么,如何修正这一比例呢?应当凭借更好地执行税收政策、扩大税收范围以涵盖更广泛的商品及服务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这些政策也给纳税人与税收管理机构造成管理负担,因此执行起来就更加复杂。税收政策曾一度再次回到创收的老路上,而没有作为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围绕税收体制的争议与围绕国家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应采取手段之间的争议,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齐丹巴南的失败表明了国大党更大的失败:国大党没有考虑到这个国家的自身特点。除非对政府存在的意义、扮演的角色和不应该参与的事情都有清晰认识,否则就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如果胡乱扩大政府职责范围,且对其目标缺乏明确认识,这将误导任何一个体系的精力和发展方向。简而言之,改革需要基本的政治思想与方法,而不是对各种程序修修补补。
除非发生灾难性事件,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不太可能降至5%以下。由于印度的政策制定者们心中没有危机意识,所以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推迟灾难最终爆发的时间。甚至在中产阶级内部,改革也失去了魅力。改革曾让这个阶层的部分人士迅速致富,并让其他人相信这是印度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然而,其他人还在继续依靠政府,寻求获得更多补助,并阻碍改革进行。
有迹象表明,中产阶级对改革的支持率正变得越来越低,而那些依靠政府的人在政治上占了上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低,这没有给予广大中产阶级足够信心去支持未来的改革。燃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即便这种影响被夸大)导致人们寻求获得补助及保护,而非参与竞争或进行改革。
经济学家熊彼德(Schumpeter)辩称,资本主义受到来自三方面的反对意见:落后人士、表现很好且认为他们本可做得更好的人士以及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认为若改革仅惠及部分人群,而没有让所有人同时获利,那么任何创新都不合理。
设在古尔加翁的本田汽车(Honda)工厂最近出现劳工纠纷,同时印度前总理迪尤•高达(Dewe Gowda)对信息科技(IT)产业的特权和改革支持者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边缘化提出质疑,这些迹象都表明:以上三种反对情绪可能都会体现在印度政治中。改革需要具备社会合法性,但它不会自发而来。改革应由通过政治进程发起,并在争论中经受住考验。
印度经济仍然将以相当可观的速度不断增长。但让人忧虑的是,人们意识到没有一个政党(特别是国大党)愿意公开对改革提出合理理由,更别提建立改革联盟了。
此文作者为印度德里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 主任。
译者/梁彦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