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诗律说的提出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23:53:20
[六朝] 永明诗律说的提出
诗律
永明诗律说的提出
以 元嘉三大家 为代表的刘宋时期诗歌创作,开拓了南朝诗作发展的道路,也留下了一些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技巧上,元嘉以来诗人在山水刻画中讲究辞句的整齐对偶,对景色进行精细的加工摹写;同时也追求辞句的典雅古奥, 借古语用申今情 ①,大量隶事用典。谢灵运诗中,整齐偶对的倾向十分突出,《登池上楼》一诗,通篇骈偶。不少的秀句、佳句,都以对偶形式出现。颜延之等人尤好以古典藻饰诗句,其作品镂金错彩,思想与情感常常湮没在古典故实的堆砌铺陈之中。流风所及,以至 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 ②。
永明以来的诗人对颜谢鲍等上一代作者创作技巧的得失利病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使作为当时文坛领袖的沈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诗歌创作中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的 三易 ③原则,用以纠正时人诗作中生硬用典,不能浑融以及语言修辞重拙涩滞、音调不协之病,并完全消除玄言佛理的痕迹。
宋世诗中过于激烈的情志表述也得到化解,传统诗歌蕴含的言志功能进一步为温婉圆润,吟咏性情的唯美一面所取代。
这样的创作原则,使诗人对诗歌的声律修辞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有对偶工整浑然的视觉之美,也要有音节和谐配合的听觉之美,因而出现了所谓 四声八病之说.《南史?陆厥传》载:齐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各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 永明体.关于 四声 ,沈约自诩力自己独得之秘,实际上则是历代诗人对诗歌艺术规律长期探索的结果。中国的单音节文字,本即具有在音调声韵方面调节配合的潜质,魏晋以来,陆机在《文赋》中已提出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谢灵运诗中的偶句,也开始使用了一些声律上的技巧,如著名的 萍苹泛沈深,菰蒲冒清浅 ①,上句双声叠韵,下句叠韵双声,相当讲究;而谢庄的一些诗句如 林远炎天隔,山深白日亏 ②等,在对声律协调的注重上已开启了以后的途辙。至于四声的最后发现,则和当时的佛经翻译唱诵有直接关系③。译经者为了使译成汉字的佛经保留原来梵文多音节的曲折美,使经文可读出高低抑扬的音节,于是分辨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沈约等人,不过最后将它们总结出来而已。而总结了四声之后,沈约等又提出八病亦即在五言诗写作中违反四声原则的八种声韵相犯的拗病,具体指导文学创作。
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进一步提出好诗应平仄相对,讲求平、上、去、入和字音轻重的搭配,达到音调之美。
永明诗律说 提出后,齐梁诗坛上逐渐出现对偶考究,句式和音律上有类唐人五言律、绝或排律的 新变体侍.不过由于沈约在诗的音韵要求上陈义太高而又过于苛细拘泥,以至标榜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的沈谢等人对之亦无法完全遵行。所以此时的新变体诗大致只是在两句的字面偶对上能做到动词、名词、形容词和代词两两相对,对仗纯熟圆润富有美感,但句中的平仄搭配却往往不尽合格律,且一首诗的每联之间通常不能粘着。较之唐诗,仍是稚拙而不成熟之作。
①   《魏书》卷 47 《卢玄传》。
②   《魏书》卷 27 《穆亮传》。
③   《魏书》卷 113《官氏志》。
①   《魏书》卷 60 《韩显宗传》。
②   《魏书》卷 7《高祖纪下》。
③   《魏书》卷 67 《崔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