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蒋介石:逼近历史的真实(时代周报 2010-3-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3:29
首页 › 文化 CULTURE

蒋介石:逼近历史的真实

时代周报记者  吴娟2010-03-18 00:10:22    第70期 1955年,蒋介石坐在他台北家里的花园中。

2010年1月,团结出版社最新推出《蒋介石家书日记文墨选录》,其宣传为“六十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版的蒋介石本人的著述”。有媒体称,该书上架不到一周就全部售罄。同时有英国著名作家暨史学家布赖恩•克罗泽著的蒋介石传记中译本近日在大陆出版,传记原书全名为《丢失中国的人:蒋介石首部完整传记》,是由克罗泽与前香港大公报记者周榆瑞合著。这本出版于1976年的书由译者做了全新校订,为大陆首次出版境外作者所著的蒋氏传记中文版。

在广州购书中心的书架上,蒋氏书籍汗牛充栋,既有严谨的学术著作,也有抓人眼球的大众读物:《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上下册)》《另眼解读蒋介石的一生:从溪口到慈湖》《怪事不断:蒋介石死亡之谜》《台湾岁月:晚年蒋介石》等,不胜枚举。

今年四月,浙江大学历史系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将在浙江举办“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据说,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以蒋介石为对象的国际研讨会。去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民国人物与民国政治”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有十七篇学术论文,其中十五篇是以蒋介石为主要研究对象。

1949年,解放大军南下。4月25日,蒋介石携子蒋经国离开溪口故乡。这一天蒋经国在日记中满载离愁别绪:

“……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

以蒋氏闻名的溪口,也正成为浙江一大旅游热点。据溪口风景区管委会新闻办主任纪红深说,溪口以蒋氏父子故居为代表,正在打造民国第一镇。且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摩肩接踵、逐年增多。旅行社已发展到十几家,每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多于周庄一倍。连蒋介石爱吃的千层饼,都受到游客追捧。

据台湾观光局的统计,中正纪念堂作为三大热门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大陆游客游台湾的必到景点。凡蒋介石、宋美龄生前住过的地方,或以他们为名的风景名胜,都受到大陆游客的青睐。

对蒋介石的认识,曾经的讳莫如深到如今遍地开花,他所受“待遇”从冷到热,形象也日渐丰满、客观。这是历史的吊诡,也是历史所幸。历史学者杨天石说,“现在是研究蒋介石最好的时候。”

历史的偏见

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举足轻重。尼克松称“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其实是毛、周和蒋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他的认识仍囿于意识形态。他曾有过的标签 “大资产大买办、专制独裁、卖国、四大家族利益分子”等。

大陆最早出版的蒋介石传记是中共“笔杆子”陈伯达所著的《人民公敌蒋介石》,这本书作为官方的宣传论调,全面否定了蒋介石,影响着当时整个社会对蒋介石的评断。文革前期,因为红卫兵搜出“反党罪证”—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成为导致傅雷夫妇自杀的直接原因。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渴望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热情迅速高涨。地摊上各种盗印的蒋介石作品兴起,民间流传着从海外手抄的《蒋介石大传》、李敖的蒋介石研究、《蒋介石脸谱》。

1988年,宋平所著的《蒋介石生平》热卖到80万册。是年,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树标出版《蒋介石传》,采取分析的研究态度,并对蒋介石做了部分肯定。在当时的环境下,此书亦有先驱的意味。

“这位在中国国内的历史教科书、小说和爱国影片中,总被刻画得愚蠢粗暴、贪婪好色、胸无大志却独裁专制的委员长,这位光头喜欢操宁波口音骂人、做过多年上海青帮小混混的蒋介石,为什么能笼络住所有军阀,建立统一政府,为什么能赢得美国支持,抗日战争为什么需要他统帅,国共内战时的美苏起了什么作用,他为什么会失败?这些都是要通过历史研究才能解答。”

而长期以来的学术政治化,令很多不愿丧失学术良知的学者对蒋氏研究退而止步。这一年,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袁伟时写了一篇长达4万字的蒋介石早期思想研究的论文。他在图书馆搜寻着布满灰尘的蒋氏资料。

这些来自“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台湾的资料”,只能通过馆内的熟人关系查询内部工作目录卡才能看到。这篇研究文章,袁伟时一直没有发表。也因为不能客观地谈论,他避开蒋介石,转而投入到对晚清的研究中。

“那个年代对蒋介石,不是简单的不可研究,只是不能客观地研究。如果以批判为主,讲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就可以。但如果实事求是地讲,公正客观看待,就有很大困难。”杨天石说。

 日趋正面与“去蒋化”

1992年,作家叶永烈拟在内地出版新作《蒋介石和毛泽东》。情况并不顺利,仅书名就未能通过审查,理由是“作为大资产大买办大官僚的代表蒋介石,怎么能和毛主席相提并论?”此原因令叶永烈至今不能接受。

直到2003年,同样的书名,只是增补了一些内容,曾经的问题却迎刃而解—该书顺利出版。

国内出版国民党人物及蒋介石作品已形成特色的团结出版社,1987年以来共出版过几百本各种蒋氏作品,如《蒋介石大传》、《蒋介石的官场术》、《蒋介石死亡之谜》、《蒋介石家族的女人们》等。近年来,每年都有二三十个品种出版。据该社常务副社长梁光玉称,该社隶属民革中央主管,民革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也就是当时的国民党左派,因这一层渊源,出版民国史和蒋氏作品有较大优势。

去年,叶永烈携“红色三部曲”亮相南国书香节。作为建国60周年献礼,三部曲之一就是《蒋介石与毛泽东》,印数高达4万册。出版社相当看好,无论是印数还是价格,都高于其他两部作品。他在签名售书时还发现,读者多数选买《蒋介石和毛泽东》。且群体遍及老中青三代。

经常前去台湾“搜集资料”的叶永烈觉得,“在大陆能自由出版蒋介石的书,在台湾金门能骑着自行车到处跑,在当年的‘阵地’里拍照,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对于大陆对蒋的评价越趋“正面”,台湾岛上,民进党当局主导的“去蒋化”运动,却将蒋越来越“矮化”。先是军营内100多座蒋介石铜像陆续被拆除,移到蒋介石灵柩所在的慈湖。接着高雄又拆除全台最大的蒋介石铜像,并将“中正文化中心”改名。民进党方面还提出要把台北“中正纪念堂”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并且拆除围墙。

值此,马英九当局发表要求“客观评价蒋介石”的演讲。要求对蒋介石“如实多元”、“功过并陈”地进行评价,以还原历史真相。

至今,两岸三地基于史料做研究的学者,对蒋氏研究无太大争议,都能本着学术公正的态度做出反思。

去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陶涵所著《蒋介石传》,被认为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本蒋介石英文传记。《华盛顿邮报》的书评说,大陆长久称蒋为“匪”、“美帝走狗”,如今终于还他本来面貌。《经济学人》则称,蒋介石的负面形象,主要是因为左派人士在上世纪40年代的宣传所致,如今陶涵的著作“推翻了若干重大误解”。

官方态度保证客观研究

袁伟时说:“过去把蒋妖魔化得太厉害了,这种对真相的追求一定会表现出来。其次,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们可以自由的了解真相。这两个原因使蒋介石的研究和写作表现热烈。”

梁光玉则认为,“80年代的蒋氏作品,政治评价简单,人物形象单一,内容和包装都很粗糙,现在大多数作者都能重新思考,历史地看待,我觉得对蒋介石的看法已经回归正常”。

80后半期,对蒋研究的禁忌基本上破除。历史学者杨奎松说,“转变主要的原因是对台工作,另外跟改革开放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连国民党研究都不可能有。”

当时,中共高层对台湾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廖承志的统战经典文件“廖承志致函蒋经国”,文中引用鲁迅之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成为统战名言。叶剑英公开给国民党蒋经国写信,邓颖超给宋美龄写信,发表各种各样的统战文章。“在这个背景下,对于国民党和蒋介石的认识,学界的研究已经可以穿破禁忌。唯一遗憾的是,社会舆论还未及时松绑。”

作为“大陆最权威的蒋介石日记研究者”的杨天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曾3次远赴胡佛研究所研读蒋氏日记。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第二天,他将第4次去美国研读“最后开放的一批”日记。

杨天石第一篇关于蒋介石的文章名为《中山舰事件之谜》,胡乔木给与高度评价。2008年出版《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他在序言里特别提到此事,“并非是自己喜欢这样,只是没办法,说得不好听,这是拉大旗做虎皮。免得人家老是找你茬。”

时值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有一段话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作战的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在杨天石看来,胡锦涛将“中国国民党”置于“中国共产党”之前,实乃官方评价抗战的崭新姿态。此前,中共领导人从未公开有过这样的提法。这个小小的语序变化,使杨天石看到了中共领导人客观地、正确地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实际。

同年,杨天石去台湾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60周年学术讨论会。马英九到会场作即席讲话,第一句话就是: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北京的胡锦涛总书记也肯定了我们国民党在抗战里的功绩。“这说明胡锦涛的这番讲话对两岸和平关系的建立和争取台湾的民心,是有很好的作用。”

这些官方的积极态度,使得研究蒋介石的学者们感到“只要是基于事实的客观研究,几乎不存在禁忌了”。

蒋介石日记推波助澜

杨天石2002年出版《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时,遭遇一些人对此书的大讨伐。他按惯例将书稿送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再交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报审通过。仍有一些人写匿名信,要求撤掉杨的《百年潮》主编职务。罪状是吹捧蒋介石。在网上被痛批两个多月后,杨终于等来令他欣慰的审查意见:“该书是一本扎实严谨的学术著作,是研究不是吹捧。”

相比之下,2008年《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的出版就算“非常顺利”,还被评为当年十大好书。该书大陆版与香港版的区别只是少收一篇演讲,其他均只字未动。其实令杨担心无法通过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书中写到重庆谈判,蒋介石想扣押毛泽东以审判,为使审判和拘留有理由,蒋介石罗列了中共和毛泽东的罪状。这个从来不为人所知的秘密被蒋介石记载于日记中。杨天石在书中也照样罗列。他感到惊喜的是,内容审查全部通过。

去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陈诚回忆录》,在杨天石看来,“简直是了不起的进步”,据他了解,内容基本上“毫发未损”。唯一遗憾的是,同《蒋经国自述》一样,所有的“共匪”都改成了“共党”。

虽然不是全无禁忌,但空间已越来越大。“对国民党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涉及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改变,为了团结国民党,为了搞好两岸关系”,学者杨奎松举例九一八事变,“究竟谁是不抵抗的主要策划者或主事者,过去都说是蒋介石。现在学者发表文章说实际上主要是张学良,不是蒋介石。这个文章也照样能发。”

他还认为,除了社会环境的宽松,有关蒋介石的史料越来越丰富,给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

2005年,蒋介石日记由蒋方智怡交给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管,并予以开放。这是至今最完整的蒋介石日记原始手稿,从1917年到1973年,即蒋离世前两年。学者为研读蒋日记纷纷奔赴美国。

袁伟时、杨天石、杨奎松、叶永烈都专程去胡佛研究所查阅过蒋介石日记。日记不可影印、复印,只能手抄,若要在出版物上引用日记原文,需征得蒋家同意。

“查阅蒋介石日记多数是大陆学者,最多时有十几位。”袁伟时在那里遇到过台湾的学者龙应台,胡宗南的儿子胡为真,胡很关心蒋在日记里如何评价他的父亲。也遇到宁夏马家的后代。也碰到过很多好奇“凑热闹”的人。有一次,一群西装革履的人要看蒋介石日记,据说是中国建设银行代表团。

学者认为,很多重要、转折的、决策的时刻,蒋介石的日记均没有体现,但作为研究蒋介石的第一手材料,这是不可不用的资料。“因为只能手抄,所得非常有限,如果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即使读蒋介石日记也出不了多大的研究成果。”杨奎松说。所以现在国内对蒋介石的研究因学者的功底和水准,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

作为个人好恶,杨天石并不喜欢蒋介石。他之所以潜心研究蒋介石,乃基于三个需要,“科学的需要,搞历史必须尽可能地科学准确真实;其次是发展两岸和平关系的需要;第三个需要,是知情权的需要。老百姓想知道历史真相,他们有权知道真实的蒋介石。”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做啥

更多相关新闻

  • 他是悲剧性人物 2010-03-18
  • “学阀”与“总统”的较量 2009-11-19
  • 梦断“国光”:台湾反攻大陆计划解密 2009-10-14
  • 日记里的蒋介石 2009-08-04
http://time-weekly.com/2010/0318/4MMDAwMDAwNjE4Mw.html  首页 › 文化 CULTURE

他是悲剧性人物

时代周报记者  吴娟2010-03-18 00:12:14    第70期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蒋介石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也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有功有过。既有大功,又有大过。大陆时期,蒋介石反清、反袁(世凯)、反陈(炯明)、创立黄埔军校,是功;领导北伐,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抗战,直至胜利,是大功;1927年-1936年“清党剿共”和1946年-1949年的三年内战,是大过。台湾时期,实行土改,是功;白色恐怖,是过。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每当中国遭遇外患,蒋介石为了国家的生存,加强个人统治,他会使用残暴的手段;不过,蒋在危机中常保持镇定和分析能力。他虽在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遭到大挫败,却为台湾日后发展成生龙活虎的民主政治而铺路。蒋介石最大愿望是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主权独立;因此,内战末期国军兵败如山倒之际,蒋断然拒绝国民党军政要员所提“划江而治”、与中共南北对峙的建议。蒋撤守台湾的目的,即是避免在大陆形成两个中国的局面。而在五十年代台海危机期间,蒋拒绝美国提出放弃金门、马祖的主张,即因金马仍与大陆连成一线;如放弃金马,则台湾将与大陆无任何形式上与实质上的连系。

—陶涵 《蒋介石传》

蒋介石是一个大冒险家,他所写“人生实一大冒险,无此冒险性即无人生矣。”他的日记里更有一段概括他一生之特性与长处:“总理云:不知不能。吾则继之曰:不行不能知。惟行而后乃能知其知之真伪与是非也。”

从长远眼光看去,除非当初蒋介石挺身而出,以一已抵挡中国社会组织结构之不足,使中国赢得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战争中之第一次胜利,以上所述之发展与收获尚无从着手。即使人身站在敌对方面,毛泽东之土地改革亦须蒋介石在此方加压力才能遂行。……以战时动员之背景作支撑。蒋介石及其继承人在台湾经济建设如此之成功,尤其大陆之经济改革有刺激及诱导的功效。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蒋介石是一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末了被历史前进的潮流所冲垮。蒋介石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杨树标《蒋介石传》。

今天在中国有两种观点:一些人仍然坚持老观点,即蒋介石是罪大恶极和愚蠢的;另一方则认为蒋介石和国民党也有许多积极的地方,把一切归咎于蒋介石是不公平的。蒋介石的个人权位及其政治抱负,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与国民党的组织生命结合在一起,不可须臾分开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蒋介石对联合共产党与戒备共产党问题的矛盾态度,应当不难发现蒋存在这种矛盾的态度和心理也是正常的。共产党人的言行有利于国民党的发展,蒋就坚定地站在联共政策的一边;共产党人的言行不利于国民党的发展,蒋就不能不保持一种戒备的甚至是抵触的心态。维护国民党的利益,在蒋无疑是第一位的。

—杨奎松

作为一个军人,在20—30年代的内战期间,事实证明蒋介石是一个主要的战略决策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阶段里,他也表现出对战略的了解。

但是,他的战略是一个避免失败的战略,而不是一个争取胜利的战略。他在内战中的全面失败埋葬了他的军事威望。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

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 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他知道国际共运对他的威胁,但他却用使问题过于简单化和过分宣扬自己的办法毁了自己。

最后,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做啥

更多相关新闻

  • 蒋介石:逼近历史的真实 2010-03-18
  • “学阀”与“总统”的较量 2009-11-19
  • 梦断“国光”:台湾反攻大陆计划解密 2009-10-14
  • 日记里的蒋介石 2009-08-04
http://time-weekly.com/2010/0318/4NMDAwMDAwNjE4NA.html 
吴娟:蒋介石:逼近历史的真实(时代周报 2010-3-17) 蒋介石;逼近历史真实 一周推选:网民的智慧(时代周报 2010-3-25) 一周推选:网民的智慧(时代周报 2010-3-25) 吴娟:收藏癖方文山(时代周报 2010-3-25) 杨键:梁漱溟之父梁巨川(时代周报 2010-3-17) 吴晓蕾:王征是谁(时代周报 2010-3-17) 吴晓蕾:叶青代表的“数字”视野(时代周报 2010-3-17) 王珏磊:大学的行政之“病”(时代周报 2010-3-17) 请还原一个历史尘埃里的真实的蒋介石 假历史贻害万代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蒋介石 假历史贻害万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蒋介石 假历史贻害万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蒋介石 陶喜年:一个前员工与长虹的八年恩怨(时代周报 2010-3-3) 韩玮:海宝背后的产权保卫战(时代周报 2010-3-3) 社论:公车改革之困亦即体制改革的瓶颈(时代周报 2010-3-11) 李铁:还原被妖魔化的丰田召回事件(时代周报 2010-3-11) 张华:血染的“美丽岛”(时代周报 2010-3-11) 郭巍青:一种叫做“中谷关系”的新型力量(时代周报 2010-3-25) 李怀宇:罗忼烈:黄霑和林燕妮的老师(时代周报 2010-3-25) 姚海鹰:网民陈永刚的“偶然”胜利(时代周报 2010-3-25) 曝光台:贱人的身份不一定低下(时代周报 2010-3-25) 宋阳标:老虎饿死了:谁干的(时代周报 2010-3-31) 吴晓蕾:受害者家长:疫苗月的转机(时代周报 20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