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血染的“美丽岛”(时代周报 2010-3-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10:38

2009年,从台湾高雄前清英国领事馆俯瞰“美丽岛事件”三十年之后的高雄港。

30年前,宝岛台湾发生了一场在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一事件虽并未如 “二二八事件”一样造成大规模的群众死伤,但其影响力却毫不逊色。它不仅直接开启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并最终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格局,而且造就了一大批至今仍然活跃的政治人物。

所谓的“党外”,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台湾岛内不属于国民党,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以争取民主、自由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或个人。1949年逃台以后,国民党当局颁布“戒严令”,继续实施“战时戡乱临时条款”,在台湾进行专制独裁统治。根据“戒严令”,民众失去了“中华民国宪法”所赋予的言论、集会、结社、游行、选举及出版等自由,军事法庭有权审判非军人的犯罪行为。而所谓的“临时条款”从1949年施行直至1987年废止,所谓的“临时”长达近38年,创下近代以来最长的戒严纪录。

风起云涌的“党外”运动

岛内的“党外”运动基本上是循选举和办杂志两条路径进行。参加选举可以进入体制内部,占有行政或立法资源,为杂志的发行保驾护航;而创办杂志则可以教育启迪民众,散播民主、自由思想,为选举鼓噪声势。选举和办杂志并行不悖,相互呼应,协力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打响第一枪的是《自由中国》杂志和中国民主党。1949年11月20日,在国民党当局的支持下,跟随国民党赴台的自由派知识分子雷震、胡适、杭立武和王士杰等人创办《自由中国》,批判岛内的现实性问题,其目光逐渐转向岛内的民主、自由话题,甚至批判蒋介石的连选连任和“万年国会”,由此导致其与国民党当局决裂。

1950年,国民党当局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翌年成立台湾省临时议会,各县市长也由选举产生。1957年,在《自由中国》杂志的号召下,“党外”势力成立“民主人士联谊会”,并开始以此为名进行串联,希望通过参加选举进入到体制内部。1960年5月18日,为因应议员和县市长选举,新党的筹组进入紧锣密鼓阶段,李万居、雷震、高玉树等人被推举为中国民主党发言人。而《自由中国》等杂志也相继发表社论,为该党的成立鼓噪声势。当时正处在戒严体制下,这批知识分子“冷暖不自知”,终于突破国民党当局忍耐的极限。1960年9月4日,中国民主党秘书长雷震等人被以叛乱罪拘捕,而《自由中国》亦遭停刊,岛内的第一次“党外”运动以失败告终。

此后,《文星》、《大学》、《台湾政论》以此接过 “党外”杂志的接力棒,继续宣扬民主、自由思想。

由于“反攻大陆”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民党当局为了增强其在台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开始修正“临时条款”,开放部分增额委员代表选举,以求获得岛内民众的支持。1966年3月的第一届“国大”第四次会议第三次修正“临时条款”,决定在“台湾地区”增选或补选依选举产生中央公职人员。后来影响较大的黄信介、余登发等人便在此次选举中获胜,成为“党外”运动的核心。1977年底的地方公职选举中,“党外”人士获得4席县市长、21席省议员、8席台北市议员、146席县市议员、21席乡镇市长,取得前所未有的骄人战绩。

至此,“党外”势力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反对力量,而其与国民党当局的正面交锋也渐次展开。

“断交”引发连锁反应

正当选战进入白热化之际,1978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突然告知台湾当局,称即将终止与“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关系”。这个事件在台湾政坛引发强烈的反应,蒋经国随即行使“临时条款”所赋予的紧急权力,宣布即日起停止一切选举活动。断交事件影响深远,2007年,时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吕秀莲的公开抱怨称,如果不是“断交”就不会有美丽岛事件,也不会连自己的母亲去世都不能奔丧。

“党外”人士坚决反对停止选举的决定,许信良、余登发等人在12月25日发表《“党外”人士国是声明》,要求恢复选举。1979年1月21日,余登发父子获叛乱罪遭逮捕。为营救余登发父子,施明德组织了一个60人的“人权保护委员会”,由首席律师姚嘉文担任余登发的辩护律师,委员会也与国际特赦组织取得联系,争取内外合力迫使台湾当局释放余登发父子。

1979年上半年起,国民党当局和“党外”势力之间逐渐形成剑拔弩张之势。就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党外”势力再次决定筹办杂志,用舆论来抨击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79年5月,以黄信介为发行人,许信良为社长,黄天福、吕秀莲为副社长,张俊宏为总编辑的《美丽岛》杂志问世。据吕秀莲回忆,该杂志的名称颇有来历。最初是以黄信介提议的“圣国”为名申请,但是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驳回。后有人提议用“美岛”,但是怕被误称为“倒霉”而作罢。后来周清玉想起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有“婆娑之洋,美丽之岛”一语,经与会者商议,所以决定以“美丽岛”为名再次提出申请并获准。

此间,还有一段关于黄信介拒绝出任发行人的小插曲。当时姚嘉文和陈菊编印了一本《“党外”文选》,将台湾“党外”人士所发表的文章编辑成册,但是或由于疏漏之故,并未将“党外老大”黄信介的文章摘录到里面,因此导致黄信介怫然不悦,认为“这些少年郎眼里根本没有我”,因此拒绝出任发行人。但是,后来姚嘉文、陈菊等人亲赴黄处请罪,姚嘉文和林义雄并拟妥一份切结书(表示切实负责的保证书。编者注) ,称所有法律、政治事务归他们两人负责,黄信介虽为发行人但不承担任何法律政治责任。后来,黄信介才勉强同意出任发行人。

《美丽岛》杂志以社委的形式组成,在实质上具有政党的雏型。施明德后来在监狱表示,创办《美丽岛》的目的是“要形成没有党名的政党,主张实行‘国会’全面改选与地方首长改选”。《美丽岛》杂志在全台各大城市设立分社及服务处,每在一地成立服务处,便在该地展开群众聚会。而《美丽岛》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到1979年11月发行量已经超过8万册。

世界人权日之夜

为纪念世界人权日(12月10日) ,《美丽岛》杂志高雄市服务处申请1979年12月10日在扶轮公园举行游行,但未获批准。为了反制“党外”势力的游行示威,国民党当局12月9日宣布举行冬令宵禁演习,并以优势警力包围《美丽岛》杂志高雄市服务处。《美丽岛》的义工姚国建和邱胜雄却突破警方包围,驾驶两辆宣传车至高雄市街头散发传单,后在鼓山分局附近被警察逮捕。《美丽岛》杂志立即动员群众前往警局要人,后在“立委”黄信介的交涉之下,警总最终释放二人。“鼓山事件”引起全岛关注,一些原本并未计划参加游行的“党外”人士纷纷前往高雄,同时也给了国民党当局一个“一窝全端”“党外”势力的机会。

12月10日,台检、警、调等单位全面动员,占据高雄市各主干道路口,并封锁扶轮公园。晚6时,由于黄信介忙于与南部警备司令常持琇交涉,并未准时出现在集会现场,施明德随即自封总指挥,姚嘉文担任副总指挥,指挥游行队伍高呼“打倒特务统治”、“反对国民党专政”等口号,以三辆宣传车开道,几千民众持木棍、火把开始游行。抵达大圆环后,民众熄灭火把、席地而坐,由王拓主持,黄信介首先发表演讲。但很快整个大圆环就被镇暴部队、宪兵、警察包围,黄信介同总指挥施明德与姚嘉文出面与警方谈判,要求警方允许他们在原定地点集会,同时让警察到现场维护秩序,但谈判请示未果。

晚8时半,镇暴车上冒出几缕白烟,民众以为镇暴警察开始喷射催泪气体,现场开始出现骚动,民众由大圆环移向中正四路,并与宪警爆发冲突。当民众冲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施明德要求群众撤回服务处,但现场已经完全失控,群众继续冲撞高雄警察总局。后来民众退回服务处,替代施明德指挥的张俊宏见现场气氛稍息,站上宣传车要求迅速解散,但众人仍留在现场倾听吕秀莲演讲。晚10时左右,为避免事态的扩展,台当局决定开始镇暴,一方面向人群释放催泪瓦斯,装甲车及警队同时逼近游行队伍,在场民众则以石块及棍棒还击,双方发生更大规模冲突,直至半夜冲突才逐渐消弭。据事后统计,冲突双方计有200余人受伤,其中宪警180余人,民众并无重大伤亡。

蒋经国指示“不能有死刑”

12月11日,台“国安局”和警备总司令召开会议,决议大举逮捕 “党外”人士。12月13日清晨6时,军警宪特同步展开全岛大逮捕,吕秀莲成为第一个被拘捕的对象,随后陈菊、林义雄、姚嘉文等人陆续被逮捕,但参加过武装叛乱的施明德却侥幸逃脱。14日,警总经“立法院”同意,逮捕“立委”黄信介。此后一段时间,追捕施明德成为全岛最大新闻,台当局先是开出悬赏奖金50万,后提高为250万。施明德虽在牧师高俊明、林文珍等人的帮助下四处躲藏,并请牙医师张温鹰为其整容,但仍在1980年1月9日落网。次日,警备总部称共逮捕152名涉案人员。

2月20日,“警总军法处”以叛乱罪起诉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姚嘉文、林义雄、陈菊、吕秀莲、林弘宣等8人,其他30多人则在一般法庭审理,释放另外的91人。在张德铭、陈继盛等人的努力下,“党外”人士聘请律师组成一个15人的辩护团,包括江鹏坚、尤清、谢长廷、陈水扁、张俊雄、苏贞昌等人。3月18日起,军事法庭进行了长达9天的审讯。为了缓解外界的非议,当局不仅准许被捕者同家属通信,派国民党官员接见被捕家属代表,而且全程开放审讯过程,因此使审判瞬间传遍台湾,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海内外舆论的压力下,蒋经国产生了动摇,并发出“不能有死刑”的指示。1980年4月18日,“军事法庭”宣布判决结果:施明德处无期徒刑,黄信介处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张宏俊、林义雄、林弘宣、吕秀莲、陈菊等处12年有期徒刑。后黄信介改判10年,其余6人为8年。此外,尚有30余名人士被控以公然聚众施暴,其中一部分被处以1—3年的有期徒刑。但从1984年起,这批人被陆续假释出狱。李登辉执政以后,最后一位仍在监执行的美丽岛受刑人施明德也被释放。

这次由《美丽岛》杂志成员直接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自由为名的大规模群众运动被称为“美丽岛事件”,因地点发生在台湾高雄市,故又称“高雄事件”。作为“二二八事件”之后的又一次反抗国民党当局专制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美丽岛事件对台湾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这之后的十余年间,国民党当局逐步开启了“民主化”进程,解除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令”,解除党禁、报禁,实施 “国会”全面改选;而台湾的“党外”势力也在1986年组建台湾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党—民进党,并与国民党在岛内政坛进行殊死的较量,并出人意料地在2000年上台执政;当年参加美丽岛运动的“党外”人士或隐居或仙逝,唯有吕秀莲、陈菊、姚嘉文等人仍活跃于岛内政坛;而当年的辩护律师则在此后全面夺取“党外”运动的领导权,并在吸完美丽岛事件的最后一滴乳汁后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张华:血染的“美丽岛”(时代周报 2010-3-11) 张鸣:官员高危的政治逻辑(时代周报 2010-5-6) 张睿:神秘力量主导 盘古大观悄赎清白身(时代周报 2010-3-3) 张鸣:民分刁良 “吏治”思维作祟(时代周报 2010-3-31) 张睿:大盘之王黄如论(时代周报 2010-4-15) 一周推选:网民的智慧(时代周报 2010-3-25) 一周推选:网民的智慧(时代周报 2010-3-25) 赵卓:食品“涉毒”(时代周报 2010-3-11) 王楠杰:“毒豇豆”启示录(时代周报 2010-3-11) 社论:公车改革之困亦即体制改革的瓶颈(时代周报 2010-3-11) 李铁:还原被妖魔化的丰田召回事件(时代周报 2010-3-11) 血染的“美丽岛”-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陶喜年:一个前员工与长虹的八年恩怨(时代周报 2010-3-3) 韩玮:海宝背后的产权保卫战(时代周报 2010-3-3) 汤涌:圣元事件与被发现的“公关阳谋”(时代周报 2010-8-11) 唐明灯:“神仙”李一的“大道”(时代周报 2010-8-11) 吴晓蕾:叶青代表的“数字”视野(时代周报 2010-3-17) 王珏磊:大学的行政之“病”(时代周报 2010-3-17) 吴娟:蒋介石:逼近历史的真实(时代周报 2010-3-17) 郭巍青:一种叫做“中谷关系”的新型力量(时代周报 2010-3-25) 李怀宇:罗忼烈:黄霑和林燕妮的老师(时代周报 2010-3-25) 姚海鹰:网民陈永刚的“偶然”胜利(时代周报 2010-3-25) 曝光台:贱人的身份不一定低下(时代周报 2010-3-25) 宋阳标:老虎饿死了:谁干的(时代周报 20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