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日记门”:司空见惯的荒诞(东方早报 2010-3-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6:03:11
“日记门”:司空见惯的荒诞
2010-3-5 2:26:24

刘洪波
广西官员韩峰“日记门”事件,引起相关部门的正式调查,韩已被停职。
网络帖文,类似于空中信号,引起官方调查,就算是“落地”了。现在,不少公共事件都走着这条线路,网络成为事件的发源地和进程推动力。就“日记门”事件来说,瞬间引起强大围观,其中有较多涉及男女私情的记录,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男女情事,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极而言之,每个人都有一点窥私欲望,而日记这种非虚构性的文体,必然引起强烈的“人肉搜索”冲动。
不过,“日记门”事件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人们对官员工作和生活情状的关注。最多,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窥私欲望与公共关注高度结合在一起的事件,而不必指责人们对这一事件关注的兴趣。
以挖根究底的态度来说,生活中非常多的公开活动或情境,都有着内在的原欲密码,例如为什么会有选美大赛,为什么会有模特表演,为什么电影会选用美女帅男做演员,为什么会有人体彩绘,为什么服装会展现性别的差异等等,无不可以归结于此。只是人们掌握着公共展示的尺度,以及公共展示需要以个人愿意为前提。
不过“日记门”事件与陈冠希不雅照片和车模美女“兽兽门”视频等私情记录其实有不同的性质。陈冠希和车模兽兽,固然也是公众人物,但并不决定人们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更多的个人隐私,他们被公开的不雅照片和视频主要是个人隐秘性质。
韩峰先生是权力人物,权力是一种强制力,它决定人们全部或某一生活领域的利益关系,权力在怎样使用,应该得到全面的注视,所谓“个人私事”,是极少的。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要被调查,不在于发生地点在办公室,而在于它发生在权力人物身上。对于权力人物来说,只有那些既被视为法律正当也合乎道德的个人生活,才不会被人探究和议论,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人们自然会放弃谈论这一部分的生活。
“日记门”中的文本涉及很多与韩峰往来的人,日记在网上流传,影响到这些人的生活和社会评价。我想,人们大多对他们还是会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但他们的基本情况,以及与韩峰这个人交往的情况,也无法离开人们的视线。莱温斯基是有隐私权的,但莱温斯基与克林顿相关的那一部分故事,是没有隐私权的。
韩峰的日记,是一份简明的白描式行止记录,这里面可以看到官员工作与生活的日常情况。当成为文字记录,并被给予关注后,才变成一个问题。
可以说,现在的中国,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问题化”,所谓司空见惯,就是如此。吃吃喝喝,请请送送,夜夜笙歌,天价香烟,顶级服饰,暧昧知己,这在有些地方,其实已经摆在面上,既不为官员避讳,也不为官场视为羞耻,而且也未必被官场所在的每个社会场景排斥或批评,反而是其乐融融,欢洽无比。
这就是说,很大程度上,我们在一种双重生活的状态里。当我们从公共视角看,会感觉到很多问题,但在自己生活的现场,那些问题其实都不再是问题。这种问题消失的日常生活,使正义变成一种貌似游荡在天空的东西,而不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直接体现。而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如此、之所以被分割,无非是“正式表演”与“日常生活”被人为分隔开来的自然结果。舞台总是光明灿烂,而生活有着另一种面孔,这个社会存在着舞台的规则与生活的规则,舞台上表演超迈的精神境界,生活场景里的浑浊则成为艳羡的对象。
局长日记里记录的,作为官员、官场和社会的日常政治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并不少见,只是在被注视之后,“问题化”之后,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荒诞与无耻。
“这个局长什么都记”,这个感慨里面,包含着对“立文字”的一种判断,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但写成日记,虽是私人记录,但文字总隐含着公开化的可能性,所以写东西应该遮掩一下才好。事情有“做得说不得”与“说得做不得”之分,其实是我们的共同的认识,而韩峰“什么都记”,栽了跟头。在一个双重生活的世界,经验教训别有理解。(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24/userobject1ai212947.shtml
刘洪波:“日记门”:司空见惯的荒诞(东方早报 2010-3-5) 刘洪波:“我们”治理“他们”传达了怎样的真相(东方早报 2010-3-18) 刘洪波:“不知道”的荒谬未必在于局长(东方早报 2010-3-19) 刘洪波:社会的“原生灾害”在哪里(东方早报 2010-3-31) 刘洪波:从成功救援反思日常状态的文明(东方早报 2010-4-6) 刘洪波:我们正在经历的“隐性战争”(东方早报 2010-4-16) 刘洪波:一次由“特殊身份”引发的议政意外(东方早报 2010-4-21) 五岳散人:香艳日记背后的“正常”与“不正常”(东方早报 2010-3-3) 刘洪波:原来西方总是误解我们的(东方早报 2008-1-20) 刘洪波:逼人“闹大”的治理方式太危险(东方早报 2009-8-8) 刘洪波:逼人“闹大”的治理方式太危险(东方早报 2009-8-8)n 刘洪波:“拉屎门”梁某是何人(东方早报 2009-11-2) 刘洪波:厉以宁教授当读多少书为宜(东方早报 2009-5-12) 刘洪波:邳州模式需要严肃对待(东方早报 2010-2-2) 刘洪波:反抗官员猥亵是怎样一种“反常”(东方早报 2010-4-12) 刘洪波:为何警方看到“祝贺”,民众看到“分尸”?(东方早报 2009-9-11) 梁文道:对“奇迹”的记忆(东方早报 2010-5-28) 王艳明:财产申报改革正缺旧案重提式的执著(东方早报 2009-3-5) 巫昂:一个日本好人和一座叫做南京的城(东方早报 2009-5-3) 长平:不雅状背后的尴尬(东方早报 2009-5-3) 张鸣:北大法学院的“计件民工”不高兴(东方早报 2010-2-5) 王艳明:“群众纷纷要求”是最短命的谎言(东方早报 2010-2-5) 王聃:罗彩霞案“被拖延”是更大的耻辱(东方早报 2010-5-6) 杨涛:从佘祥林案到赵作海案我们的刑事诉讼进步在哪里?(东方早报 20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