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博客推荐:胡晓明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2:59

胡晓明博客

 胡晓明集 读书小札

宋元嘉三年,陶渊明与那个村庄的关系

    ……然而,在静与空的山村里,也不是没有欢欣的生命,或者,确是有了自在的生机呵。村民与村民,想见面就见面,时时穿过深草,越过小溪,相互看望。在秋日的好天里,大家都去登高,都赋新诗,过门时就欢快地大声招呼:“走吧,天气多好呀!带上你的酒呵!”在冬天闲的时候,大家又想念着,各自携酒浆,彼此又相聚。在春天的农事之馀,他们没有什么客套与寒喧,只说着天气、雨水与虫害,只说着豆菽、说着桑麻。隔天看桑麻又是不同的桑麻,噢,担心的只是秋霜时至,那长势喜人的桑麻豆菽,也会零落成一片草莽。
    生命何等微小,来自荒莽,终归于荒莽。因而生命贵于本真的喜气,即事的欢欣。(全文阅读)

读书札记二十八 中国美学中的身体

    德充符中的那些非常强烈的身体语言,不仅体现了身心一体性,而且体现了生命与宇宙的一体性。我们可以透过身体的意向性,强烈感受到一种试图与宇宙整体生生之气的相通,成为宇宙气化流行之元气之一部分的可能。为什么卫灵公看了胭脂支离无唇、齐桓公见了甕瓮大瘿,然后再看到别的正常人,觉得他们“其脰肩肩”,就是因为正常人太规范化、模式化,没有一股子通天地的元气。在中国美学中,形之所以是神的,就在于庄子所说“神”是“伸天伸地”,而不是西方现代派所说的什么表现自我。(全文阅读)

读书札记十二 雪赋

    唐人詩中,義爲迷蒙、柔和、溫軟,最陰柔之美的一個詞語。如言光線之如煙,則有“遙知倚門處,江樹正氛氳”(劉長卿《送孫瑩京監擢弟歸蜀覲省》)。如言花香之迷蒙,則有“江城菊花發,滿道香氛氳”(岑參《送蜀郡李椽》)。如言色彩之柔美,則有“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岑參《高冠谷口招鄭雩 》)。如言夢思之紛紜,則有“別來如夢裏,一想一氛氳”(沈詮期《十三四時嘗從巫峽過他日偶然有思》)。如言思念之纏綿,則有“一日不得見,愁腸坐氛氳”(元稹《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三首》)。此五個義項中,前三項爲自然意象,後兩項心理意象。而“氛氳”一詞穿越風景與心境而爲一,恰可表明唐詩美學特質之心物融合、興象玲瓏。(全文阅读)

读《吴宓日记续编》

    首先,他的史料价值如何?作为如此一部时间跨度极大,牵涉人物众多,事件极为丰富,内心生活也极为细致的日记作品,其史料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是我这里还得提到大家可能担心的两个问题。一是既然是吴宓的女儿吴学昭整理的,而吴宓与吴学昭在后期(文革前后)关系紧张,那么,那些不利于吴学昭的记录,可能被加以“整理”,这是钱文忠兄提出来的,所以文忠认为似乎不可抱太高的期望。我初读的结果,文忠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虽然,日记中涉及到吴学昭本人的文字,尤其是五十年代的,仍然保存着,而且也不是什么好话,比如说她与他自己不是一种人等等,但是确实到后代吴学昭的名字就消失了。似乎没有这么一个人。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吴学昭是不是动了手脚。譬如吴宓曾打过学昭的耳光,这里就没有了(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讲辞论评
 
略说现代中国知识人的两个缺点(一)

     有人主张全部都怪环境不好,有人反过来主张知识分子全体有罪,所以,知识分子的苦罪问题,概括为“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
     内又有两点:软弱乎历史劣根乎?外也有两点:政治政策乎西方乎(西方也有两点:苏俄乎法国乎)?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两个缺点,一元权威的痴迷,自我意识的错乱。
     什么叫一元化:目标与过程手段,目标第一,黑与白之间,只能有一。什么叫错乱,即本来是知识分子,却自毁其分子的根本。(全文阅读)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上)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全文阅读)

陈宝琛落花诗与中国文化的花果飘零

    1,《梁书》: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
    2,韩愈《落花》:已分将身着地飞,那羞践蹋损光辉?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
    3,杜牧《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緑叶成阴子满枝。
    4,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全文阅读)

生气凛然的儒家

    我读《朱熹》,有几个简单的心得。一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待重新认识。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会,一位教授曾提出“不要把政治妖魔化”。我十分响应。长期以来,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在中国文史研究的领域,“政治”并不是一个好的东西。其实,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只有神和野兽才不需要政治。中国历代士人,在政治上抛多少心血,难道一句“求利禄”、一句“入彀中”,就可以一笔勾销?余先生以史家之心,娓娓道来,在他的笔下,宋代道学士大夫,原来是那样有理想、有担当、有智慧,前赴后继,生气凛然的儒家社群。(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生活小景
 
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2002年的那个夏天,女儿也要参加高考了。为了帮她填好自愿,我到上海大学去参加一个咨询会。记得走到机械学院的那条小路时,忽然看到路上有粉笔写的一长串数学算式,很长,细看不能懂,却又不禁为之而感动,……空旷宁静的校园,一个周日的清晨,不知是谁,曾在这里那样投入地思索与演算,写下了如此复杂的数学题及其解答。……当时油然而生的,正是知识与学问的庄严、一种无言之美。恍然间一幅记忆唤回:将近三十年前的那个秋天,贵阳山城,我为高考补习数学的情景。
    我从父母那里及时知道了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专门请了病假,从工厂回家补习。由于没有念过高中,而初中也没有数理化课,只读过《工基》、《家基》(《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的简称,作为课程改革的新课),所以我那时的数学底子几乎是零分(后来也果然没有得几分)。所以,我当时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补完初中和高中的数学与物理。然而这对于我来说,十分艰难。(全文阅读)

今生证果是梅花

    “师母走了。”我正在贵州开会,妻的一个短信幽幽发过来了。“张可么?”我还是不相信。“是。”真的是她。虽然已经鼻食数月,我们去看她,她在病床上早就不视不听,但是也许已经习惯了她总是温和地存在着,我们从不以为她会就此一走了之;先生也几乎每天都要去病房看她,有一次被我们撞见,只见他静静地守坐在一边,默默感应着她的呼吸。现在,先生还在守她么?她就像一条清澄而平静的小河,缓缓,无声无息地流过去了。
    ……噢,那清澄而平静的小河水,缓缓,无声无息地流淌着,那就是师母的形象。我想起第一次去先生家,注意到师母的眼睛,像山间清溪一样的明亮。一头银发的老人,竟有那样一双不大、黑而亮的眼睛,安静、清澄,总含着柔和的笑意。当你看到这样的眼睛,你会恍然进到一个清洁、阳光而鲜花遍地的真山真水,全然忘记了你刚才是如何从一个滚滚红尘的地方走过来。(全文阅读)

母亲创造了最好的读书空气

    黄山谷说:“儿时艺木,今憇其荫。”我今天自认是一个懂得了读书享乐的人,这是长期以来读书习惯的一个自然结果。如果把儿时的读书生活比喻成栽树,那么和我一起辛苦培育幼苗的人,正是我的母亲。
    要说母亲如何教我读书的,我一个故事也想不起来了。但是只要一提起小时候的生活,那拂不去的记忆深处,就是母亲所营造的一种空气,我正是呼吸着这空气长大。每天饭做好了,母亲或阿姨要喊:“吃饭喽!”要是父亲在家,丢下书就得去,动作切不可耽搁一分钟;只是母亲在家,则可以继续埋头于书,喊到饭菜都凉。睡前,父亲是绝对不许看书的,一旦发现房间天窗还透着灯光(我们有时候在被子里用电筒读小说),少不了拍门痛斥一顿。母亲则会一边掖掖被子,一边关切地说:“再看十分钟,就关灯。”(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风声雨声
 
策论之二:目前中国文学学科的结构演变

    (一) 五四新文学阶段
    以王国维、胡适、鲁迅、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现代教育体系初创期,其特点是:以西方思想文化为主导,全面创新文学大业。譬如文学史观念的引入,包含文学自主独立、进化论、科学主义、自由主义、国家民族主义、民间主义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学观念引入,以思想突破和观念激进为新变局,全面替代中国原有的辞章主义、经史传统和儒道释人生观,以“人”的教育为中心,以整理故籍、新人新民新国家为二元主旨的现代文学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逐步确立,培养人才的特点,为一大批既有旧学底子,又有现代科学头脑的学者,以及有建造新国家新文化使命感的作家型人才。(全文阅读)

人文三义

    依中国文化固有观念,“人文”之第一义,即是“表达”。大《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卦象是“贲”。孔疏:“山下有火,賁者,欲見火上照,山有光明,文飾也。”山下有火,是含藏光明的人性,终于得到表达;光明的山,就是文化天下的象征。依儒家的观念,人人皆有美好的天性,让美好善良的天性得到表达,就是人文的世界;表达的含义有二,一是天性充分表达(此即“贲”象之义),二是仁爱心充分表达(此即“离”象之义)。(全文阅读)

《生死劫》是什么劫?

    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与恋爱至上思潮,是大胆冲决网罗的思想与行为。一些深受压抑的青年人,受到西方文学与思想的影响,争取权利,伸张个性。其合理性应大力肯定。凡是有压迫青年人自由的文化,我们一定要质疑之抵抗之。但是五四这一思潮不免有其简单幼稚之处,后来鲁迅先生问:“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提出“爱是有所附丽的”,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这就是对于当时简单化冲动的一个冷静思考。我们看今天的问题,其实比起鲁迅当时,又复杂多了,严重多了。娜拉出走之后,不仅面临生存问题,而且面临社会失序﹑精神心理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犯罪问题。这时,光秃秃的浪漫主义启蒙冲动,以及家庭与个人之间你死我活的对立思路,还管用么?(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当风慕楼
 
三十四 火龙果已咬了弯弯的一个月亮
    豆豆还不会区分植物与动物、用品与物、我的与他的。
    譬如小黄球,爸爸一大脚,从文史楼草坪的一边,踢到另一边的落叶堆里。豆豆找不着,就回来告诉爸爸:“小球变成树叶了呀!”
    “豆豆,来吃火龙果喽!”妈妈叫。
    豆豆看了害怕:“不敢!好像是海洋世界里的大红鱼呀!”
    终于切开火龙果了,一片片的,真好吃。妈妈说:“最后一片,留给阿姨吧。”
    “嗯。”豆豆答应。还是拿起来,放在嘴里,眼睛看着妈妈,有所待。(全文阅读)

三十一 给爷爷的贺卡

    最近,家里多了一个声音,说普通话的声音,叽里呱啦的,一会儿念诗,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提醒豆爸“吃药了”,一会儿又叫懒姐姐“起床啦”,还有,“妈妈,快穿衣服,打喷嚏了”。豆妈有个学生来吃饭,讨论中学教师民主评议的事,这个普通话的声音也插嘴:“知道吧?那个小企鹅走了好远的路也不累。”“海狮抓它也没有抓到呀!”(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中国诗学答问录
 
《诗与文化意识》自序

    在中国诗学的论域,除了出版过几本专著之外,这是我的第一个选集[1]。时间跨度有二十年之长,旨趣却无大的变化,其中关注的重心依然是:诗与思想的相通。
    我一直认为,中国诗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最高表现,是中国人文精神至美之花。我这个观点与一些朋友同事不大一样,他们更多地从文艺学、或史料文献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诗。从文艺学与文献学的方面,进入中国诗的研究,确是十分基本重要的工作,我绝不反对。我只是更要补充一个观照的维度,即中国文化心灵的维度。(全文阅读)

郑子尹的文化意味

    郑子尹的诗歌世界实有一种张力,借用一句古书中现成的话来说,是“内圣外王”。一方面,是向外展开的,即前所未有地走向平民化、走向真实性,充分体现中国诗歌对于真实人生最大幅度的参与表现,这一特点,我称之为“清新力大”;另一方面,又是向内凝聚的,即充分精英化、坚守人文性,也空前地表现了中国诗与中国诗书人文文化的相通与联系,不仅极大体现了经史诸子经典传统的优势,而且充分表现了士人文化人格的魅力。我称之“古意沉厚”。这两种品质不仅是诗风诗格之张力,而且是文化意味之张力,体现了中国诗史上两分路向的合一,是中国诗歌历经千年之修行所抵达的一大阶位。(全文阅读)

诗与酒

    问:中国诗人离不开酒,中国诗中的酒什么特点?
    答:大凡古今中外诗人,多少都是与酒有点因缘的。“我是狄奥尼索斯(Dionysus)!”尼采喊道,“我是快乐之神!”尼采活得又醉又醒,又自由又痛苦,最终成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给我拿酒杯来吧!给我摆上筵席!人本来不适于孤独地生存,我将作为一个无心的游荡子,随大家欢笑,不要和人共悲恸”,拜伦唱道,于是拜伦主义成为澎湃于全大陆的一种情感力量。“永远地醉下去!这是值得考虑的唯一事情!如果你要逃脱时间的磨难和它加於你身上的重负,你必须醉下去!”──这是波德莱尔的名诗《醉下去》。“He quaff‘d down the wine,and he threw down the cup.”(司各特《洛钦瓦》:“他饮尽美酒,他摔掉酒杯。”)倘无此种姿态,不必定是诗人。(全文阅读)

 

宋元嘉三年,陶渊明与那个村庄的关系

    ……然而,在静与空的山村里,也不是没有欢欣的生命,或者,确是有了自在的生机呵。村民与村民,想见面就见面,时时穿过深草,越过小溪,相互看望。在秋日的好天里,大家都去登高,都赋新诗,过门时就欢快地大声招呼:“走吧,天气多好呀!带上你的酒呵!”在冬天闲的时候,大家又想念着,各自携酒浆,彼此又相聚。在春天的农事之馀,他们没有什么客套与寒喧,只说着天气、雨水与虫害,只说着豆菽、说着桑麻。隔天看桑麻又是不同的桑麻,噢,担心的只是秋霜时至,那长势喜人的桑麻豆菽,也会零落成一片草莽。
    生命何等微小,来自荒莽,终归于荒莽。因而生命贵于本真的喜气,即事的欢欣。(全文阅读)

读书札记二十八 中国美学中的身体

    德充符中的那些非常强烈的身体语言,不仅体现了身心一体性,而且体现了生命与宇宙的一体性。我们可以透过身体的意向性,强烈感受到一种试图与宇宙整体生生之气的相通,成为宇宙气化流行之元气之一部分的可能。为什么卫灵公看了胭脂支离无唇、齐桓公见了甕瓮大瘿,然后再看到别的正常人,觉得他们“其脰肩肩”,就是因为正常人太规范化、模式化,没有一股子通天地的元气。在中国美学中,形之所以是神的,就在于庄子所说“神”是“伸天伸地”,而不是西方现代派所说的什么表现自我。(全文阅读)

读书札记十二 雪赋

    唐人詩中,義爲迷蒙、柔和、溫軟,最陰柔之美的一個詞語。如言光線之如煙,則有“遙知倚門處,江樹正氛氳”(劉長卿《送孫瑩京監擢弟歸蜀覲省》)。如言花香之迷蒙,則有“江城菊花發,滿道香氛氳”(岑參《送蜀郡李椽》)。如言色彩之柔美,則有“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岑參《高冠谷口招鄭雩 》)。如言夢思之紛紜,則有“別來如夢裏,一想一氛氳”(沈詮期《十三四時嘗從巫峽過他日偶然有思》)。如言思念之纏綿,則有“一日不得見,愁腸坐氛氳”(元稹《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三首》)。此五個義項中,前三項爲自然意象,後兩項心理意象。而“氛氳”一詞穿越風景與心境而爲一,恰可表明唐詩美學特質之心物融合、興象玲瓏。(全文阅读)

读《吴宓日记续编》

    首先,他的史料价值如何?作为如此一部时间跨度极大,牵涉人物众多,事件极为丰富,内心生活也极为细致的日记作品,其史料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是我这里还得提到大家可能担心的两个问题。一是既然是吴宓的女儿吴学昭整理的,而吴宓与吴学昭在后期(文革前后)关系紧张,那么,那些不利于吴学昭的记录,可能被加以“整理”,这是钱文忠兄提出来的,所以文忠认为似乎不可抱太高的期望。我初读的结果,文忠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虽然,日记中涉及到吴学昭本人的文字,尤其是五十年代的,仍然保存着,而且也不是什么好话,比如说她与他自己不是一种人等等,但是确实到后代吴学昭的名字就消失了。似乎没有这么一个人。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吴学昭是不是动了手脚。譬如吴宓曾打过学昭的耳光,这里就没有了(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讲辞论评
 
略说现代中国知识人的两个缺点(一)

     有人主张全部都怪环境不好,有人反过来主张知识分子全体有罪,所以,知识分子的苦罪问题,概括为“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
     内又有两点:软弱乎历史劣根乎?外也有两点:政治政策乎西方乎(西方也有两点:苏俄乎法国乎)?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两个缺点,一元权威的痴迷,自我意识的错乱。
     什么叫一元化:目标与过程手段,目标第一,黑与白之间,只能有一。什么叫错乱,即本来是知识分子,却自毁其分子的根本。(全文阅读)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上)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全文阅读)

陈宝琛落花诗与中国文化的花果飘零

    1,《梁书》: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
    2,韩愈《落花》:已分将身着地飞,那羞践蹋损光辉?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
    3,杜牧《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緑叶成阴子满枝。
    4,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全文阅读)

生气凛然的儒家

    我读《朱熹》,有几个简单的心得。一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待重新认识。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会,一位教授曾提出“不要把政治妖魔化”。我十分响应。长期以来,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在中国文史研究的领域,“政治”并不是一个好的东西。其实,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只有神和野兽才不需要政治。中国历代士人,在政治上抛多少心血,难道一句“求利禄”、一句“入彀中”,就可以一笔勾销?余先生以史家之心,娓娓道来,在他的笔下,宋代道学士大夫,原来是那样有理想、有担当、有智慧,前赴后继,生气凛然的儒家社群。(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生活小景
 
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2002年的那个夏天,女儿也要参加高考了。为了帮她填好自愿,我到上海大学去参加一个咨询会。记得走到机械学院的那条小路时,忽然看到路上有粉笔写的一长串数学算式,很长,细看不能懂,却又不禁为之而感动,……空旷宁静的校园,一个周日的清晨,不知是谁,曾在这里那样投入地思索与演算,写下了如此复杂的数学题及其解答。……当时油然而生的,正是知识与学问的庄严、一种无言之美。恍然间一幅记忆唤回:将近三十年前的那个秋天,贵阳山城,我为高考补习数学的情景。
    我从父母那里及时知道了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专门请了病假,从工厂回家补习。由于没有念过高中,而初中也没有数理化课,只读过《工基》、《家基》(《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的简称,作为课程改革的新课),所以我那时的数学底子几乎是零分(后来也果然没有得几分)。所以,我当时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补完初中和高中的数学与物理。然而这对于我来说,十分艰难。(全文阅读)

今生证果是梅花

    “师母走了。”我正在贵州开会,妻的一个短信幽幽发过来了。“张可么?”我还是不相信。“是。”真的是她。虽然已经鼻食数月,我们去看她,她在病床上早就不视不听,但是也许已经习惯了她总是温和地存在着,我们从不以为她会就此一走了之;先生也几乎每天都要去病房看她,有一次被我们撞见,只见他静静地守坐在一边,默默感应着她的呼吸。现在,先生还在守她么?她就像一条清澄而平静的小河,缓缓,无声无息地流过去了。
    ……噢,那清澄而平静的小河水,缓缓,无声无息地流淌着,那就是师母的形象。我想起第一次去先生家,注意到师母的眼睛,像山间清溪一样的明亮。一头银发的老人,竟有那样一双不大、黑而亮的眼睛,安静、清澄,总含着柔和的笑意。当你看到这样的眼睛,你会恍然进到一个清洁、阳光而鲜花遍地的真山真水,全然忘记了你刚才是如何从一个滚滚红尘的地方走过来。(全文阅读)

母亲创造了最好的读书空气

    黄山谷说:“儿时艺木,今憇其荫。”我今天自认是一个懂得了读书享乐的人,这是长期以来读书习惯的一个自然结果。如果把儿时的读书生活比喻成栽树,那么和我一起辛苦培育幼苗的人,正是我的母亲。
    要说母亲如何教我读书的,我一个故事也想不起来了。但是只要一提起小时候的生活,那拂不去的记忆深处,就是母亲所营造的一种空气,我正是呼吸着这空气长大。每天饭做好了,母亲或阿姨要喊:“吃饭喽!”要是父亲在家,丢下书就得去,动作切不可耽搁一分钟;只是母亲在家,则可以继续埋头于书,喊到饭菜都凉。睡前,父亲是绝对不许看书的,一旦发现房间天窗还透着灯光(我们有时候在被子里用电筒读小说),少不了拍门痛斥一顿。母亲则会一边掖掖被子,一边关切地说:“再看十分钟,就关灯。”(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风声雨声
 
策论之二:目前中国文学学科的结构演变

    (一) 五四新文学阶段
    以王国维、胡适、鲁迅、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现代教育体系初创期,其特点是:以西方思想文化为主导,全面创新文学大业。譬如文学史观念的引入,包含文学自主独立、进化论、科学主义、自由主义、国家民族主义、民间主义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学观念引入,以思想突破和观念激进为新变局,全面替代中国原有的辞章主义、经史传统和儒道释人生观,以“人”的教育为中心,以整理故籍、新人新民新国家为二元主旨的现代文学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逐步确立,培养人才的特点,为一大批既有旧学底子,又有现代科学头脑的学者,以及有建造新国家新文化使命感的作家型人才。(全文阅读)

人文三义

    依中国文化固有观念,“人文”之第一义,即是“表达”。大《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卦象是“贲”。孔疏:“山下有火,賁者,欲見火上照,山有光明,文飾也。”山下有火,是含藏光明的人性,终于得到表达;光明的山,就是文化天下的象征。依儒家的观念,人人皆有美好的天性,让美好善良的天性得到表达,就是人文的世界;表达的含义有二,一是天性充分表达(此即“贲”象之义),二是仁爱心充分表达(此即“离”象之义)。(全文阅读)

《生死劫》是什么劫?

    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与恋爱至上思潮,是大胆冲决网罗的思想与行为。一些深受压抑的青年人,受到西方文学与思想的影响,争取权利,伸张个性。其合理性应大力肯定。凡是有压迫青年人自由的文化,我们一定要质疑之抵抗之。但是五四这一思潮不免有其简单幼稚之处,后来鲁迅先生问:“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提出“爱是有所附丽的”,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这就是对于当时简单化冲动的一个冷静思考。我们看今天的问题,其实比起鲁迅当时,又复杂多了,严重多了。娜拉出走之后,不仅面临生存问题,而且面临社会失序﹑精神心理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犯罪问题。这时,光秃秃的浪漫主义启蒙冲动,以及家庭与个人之间你死我活的对立思路,还管用么?(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当风慕楼
 
三十四 火龙果已咬了弯弯的一个月亮
    豆豆还不会区分植物与动物、用品与物、我的与他的。
    譬如小黄球,爸爸一大脚,从文史楼草坪的一边,踢到另一边的落叶堆里。豆豆找不着,就回来告诉爸爸:“小球变成树叶了呀!”
    “豆豆,来吃火龙果喽!”妈妈叫。
    豆豆看了害怕:“不敢!好像是海洋世界里的大红鱼呀!”
    终于切开火龙果了,一片片的,真好吃。妈妈说:“最后一片,留给阿姨吧。”
    “嗯。”豆豆答应。还是拿起来,放在嘴里,眼睛看着妈妈,有所待。(全文阅读)

三十一 给爷爷的贺卡

    最近,家里多了一个声音,说普通话的声音,叽里呱啦的,一会儿念诗,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提醒豆爸“吃药了”,一会儿又叫懒姐姐“起床啦”,还有,“妈妈,快穿衣服,打喷嚏了”。豆妈有个学生来吃饭,讨论中学教师民主评议的事,这个普通话的声音也插嘴:“知道吧?那个小企鹅走了好远的路也不累。”“海狮抓它也没有抓到呀!”(全文阅读)

 胡晓明集 中国诗学答问录
 
《诗与文化意识》自序

    在中国诗学的论域,除了出版过几本专著之外,这是我的第一个选集[1]。时间跨度有二十年之长,旨趣却无大的变化,其中关注的重心依然是:诗与思想的相通。
    我一直认为,中国诗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最高表现,是中国人文精神至美之花。我这个观点与一些朋友同事不大一样,他们更多地从文艺学、或史料文献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诗。从文艺学与文献学的方面,进入中国诗的研究,确是十分基本重要的工作,我绝不反对。我只是更要补充一个观照的维度,即中国文化心灵的维度。(全文阅读)

郑子尹的文化意味

    郑子尹的诗歌世界实有一种张力,借用一句古书中现成的话来说,是“内圣外王”。一方面,是向外展开的,即前所未有地走向平民化、走向真实性,充分体现中国诗歌对于真实人生最大幅度的参与表现,这一特点,我称之为“清新力大”;另一方面,又是向内凝聚的,即充分精英化、坚守人文性,也空前地表现了中国诗与中国诗书人文文化的相通与联系,不仅极大体现了经史诸子经典传统的优势,而且充分表现了士人文化人格的魅力。我称之“古意沉厚”。这两种品质不仅是诗风诗格之张力,而且是文化意味之张力,体现了中国诗史上两分路向的合一,是中国诗歌历经千年之修行所抵达的一大阶位。(全文阅读)

诗与酒

    问:中国诗人离不开酒,中国诗中的酒什么特点?
    答:大凡古今中外诗人,多少都是与酒有点因缘的。“我是狄奥尼索斯(Dionysus)!”尼采喊道,“我是快乐之神!”尼采活得又醉又醒,又自由又痛苦,最终成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给我拿酒杯来吧!给我摆上筵席!人本来不适于孤独地生存,我将作为一个无心的游荡子,随大家欢笑,不要和人共悲恸”,拜伦唱道,于是拜伦主义成为澎湃于全大陆的一种情感力量。“永远地醉下去!这是值得考虑的唯一事情!如果你要逃脱时间的磨难和它加於你身上的重负,你必须醉下去!”──这是波德莱尔的名诗《醉下去》。“He quaff‘d down the wine,and he threw down the cup.”(司各特《洛钦瓦》:“他饮尽美酒,他摔掉酒杯。”)倘无此种姿态,不必定是诗人。(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