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精彩博客推荐:在泥泞中蹒跚前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13:34
在泥泞中蹒跚前行 照本宣科
读《知识分子的鸦片》
这本雷蒙阿隆出版于1955年的社会学著作,名字就给人强烈的暗示。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那什么是知识分子的鸦片呢?
二战过后,出于对民主政体下孕育出的法西斯主义的反思,法国的知识界在萨特等人的影响下,有集体左转的趋向,对前苏联的共产主义实践充满了好奇和赞许。此时雷蒙写这样一本抨击极权制度的书,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勇气。(阅读全文)
五一七天乐 五月三号《革命道德》
《革命道德》,副标题是“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书,五一前就看完了,拿来凑个数吧。
作者试图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梳理革命者的性格成因、解释革命者的行为动机,分析的人物有卢梭、劳伦斯、格瓦拉、托洛茨基、孙中山、马克思、甘地、克鲁泡特金、托尔斯泰。原著还有毛泽东,译本被砍掉了。
为了对这些革命者进行概括,作者发明了一个词,叫作“社会受虐狂”,其共同特征是“将对个人德行的追求与严格的自我克制、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摧残结合在一起。”(阅读全文)
幸福是圣洁
6月份的《读书》,有一篇葛兆光的文章,介绍何兆武先生,里头引用了一大段何先生的《上学记》,原文照录:
人是为幸福而生的,而不是为不幸而生,就“什么是幸福”的话题我们讨论过多次,我也乐得与他(王浩)交流,乃至成为彼此交流中的一种癖好。他几次谈到,幸福不应该是pleasure,而应该是happiness,pleasure指官能的或物质的享受,而幸福归根到底还包括精神上的,或思想意识上的一种状态。(阅读全文)
我有一个梦――读《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
全书系统说明了公民不服从的概念定义、作用论证、适用范围和条件,是关于这个主题最完备的参考书。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当推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和约翰 罗尔斯(John Rawls)的两篇论文。阿伦特从宪法的契约本质入手,指出在默示同意的基础上,公民不服从和结社自由,实在是用一种危险的权宜之计来避免更大的危险――多数人的暴政。罗尔斯则证明了,如果公民不服从满足他提出的三个要件,便不会动摇宪法契约的基础,更不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混乱。
看完全书,稍稍有些遗憾的是,几乎每个人都强调“公民不服从只适用于一种具有民主政治形式的社会”,“惟有在一个以颇高的程度由正义感规制的社会,正当的公民不服从通常方是合理且有效的抗议形式。”言下之意,公民不服从乃是在实现了基本的宪法架构的民主国家的公民们才能享用的方法――首先我们要做个“公民”,然后才有可能“不服从”。因为“若没有义务与正当概念的限制,不服从就会成为反抗一切;若没有一种忠诚于法律、以法律为至尊至贵的精神,公民不服从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失去灵魂。”以此反观我们所处的社会,的确如此。  (阅读全文)
在泥泞中蹒跚前行 坐井观天  
灯火阑珊处
网站是什么?实际上,网站只是存在于计算机中的一堆0和1。在二进制的世界里,这许多代码在服务器的硬盘、内存、处理器中行进,再穿越了千山万水的网络时空,在你眼前幻化为图像、文字、声音。
那么,对于端坐在每一个终端前的我们,这个数字世界又意味着什么呢?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不外乎两种――真实世界的延伸和虚拟世界的打造。    (阅读全文)
每人给我1分钱
小时候,刚学会乘法,就YY:咱中国有10亿人,要是每人给我1分钱,那是多大一笔钱哪――我就是天天吃10粒糖,一辈子都够了。
算术课接着上,学了除法,才发现这个幻想不太现实――就算我1秒钟收一个人,中间没有任何耽搁,收完10亿人也得32年。
长大了,才发现自己小时候好笨:为什么要自己收呢?既然有1千万的巨款可收,完全可以找别人代劳――如果有10个代理人帮我收,3年就收完了,每人给50万代理费,我还能剩500万。
问题开始复杂了,既然由别人代收,这些代理人的忠诚度就需要鉴别,收款的过程也需要监督,所以,人事工作和审计工作还得雇人。人越雇越多,每人收1分钱就不够了,费了那么大的劲,干脆每人收1元吧。这时候,就面临一个新问题:群众们为何愿意交钱给我而不是给对门的二狗子呢――总不见得是因为我比二狗子帅很多?   (阅读全文)
从“没办法,没人管”说开去
去年底看《黄河边的中国》,村民中的习惯用语是“没人管事”与“没有办法”。作者曹锦清说:“自己的处境、利益与困难与共同利益与困难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难以超越的鸿沟。”还具体列举不少事例来证明做事的困难。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1、最想当然的思路
这个没人管事的事,多半是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公共产品(如书中的水渠)。如果这个事符合了当前形势下上级领导的要求,又或这个事于官员们有不少额外的收益,那么,即便你不要他管,他也会当仁不让地来管上一管,甚至会有几个部门抢着管(管的好与坏暂且不论)。而陪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或者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事情,那自然是没有人管了。那为什么没有人管,就会没有办法呢?村民们自己不能管吗?且不说管这种事情的劳心费力,无偿付出,单就是这里面的组织风险,恐怕就让有识之士望而却步了。党没让你干,你就私自串联,这是最忌讳的。(当年老毛在湖南、江西搞农***动的细节的有关文件,至今都没有公开。)所以,现在好些文章说要大力发展NGO,还说国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非”政府组织,这个名字就太刺眼了吧。   (阅读全文)
在泥泞中蹒跚前行 万寿无疆
历史不可以重演
在前面的博客文章下,有人留言说,不要流连于历史,要等待现实的利益均衡发生变化,才能作出选择;口水室里,又有人说,历史已经证明,是中华民族选择了GCD。
先引一段储安平1945年写的文章“中国人与英国人”:
将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大别为“政治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两类,而其结论则认为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政治的自由”太少而享有的“社会的自由”太多。著者之作此结论,固非徒凭空想,我们实可举出许多事例以明此说。 (阅读全文)
假如史可法投降清军
看史景迁的《中国纵横》,由史可法想起在论坛中“假如中国不抗战”的帖子,属于统治合法性和政治伦理的题目。
从秦统一以来,中国的历代政府要统治的是一个日渐庞大的帝国,要在信息成本高踞不下的情形下治理幅员如此广阔的国家,对政府的合法性的倚重自然更多些。儒家文化经过磨合改造,成为最符合统治需求的容器,也是历史的必然了。
以此看近代史,经过五十多年的党国统治,合法性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已经逐渐支离破碎,此时再高举“以德治国”的旗帜(哪怕是真心)也为时晚矣。唯一的希望是执政党在执政成本高企无以为继的窘态下,放松对社团的管制,通过各个利益团体的演练磨合,逐渐向民主博弈的方向渐进。其危险当然也在于合法性的存疑和执政地位的动摇,但也惟有如此,方能避免重新陷入治乱循环的泥潭。(阅读全文)
一声道歉要等多久?
在酒店看凤凰卫视,新闻中马英九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为二二八事件道歉。查中文维基百科,条目如下:
“二二八事件是1947年2月至5月间,在台湾所发生的官民冲突以及流血镇压事件。
事件始于1947年2月27日发生在台北市的官民纠纷,由于公卖局查缉员查缉私烟的事件处理失当,2月28日引发台北市民之请愿示威、罢工、罢市。当日又发生公署卫兵枪击请愿民众,事件乃由请愿惩凶一变而为对抗公署,进而激化为省籍冲突。此一抗争与冲突,迅即蔓延全岛,使原本单纯的治安事件演变为政治运动,最终导致官民间的武装冲突,以及本地之台湾人和外省人间的一场族群冲突。” (阅读全文)
在泥泞中蹒跚前行 喋喋不休
66读报之 还有真的么?
今日早报,一对来自安徽的父子报假案――自己把包划个口子,然后假称在公交车上被窃手术费三万元,试图透过媒体的宣传来捐款。当时(6月10日)这个被窃救命钱的新闻上了本地电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部分热心市民还解囊捐助。
慈善,是一种社会救济。希望工程之类的官方行为,因为体制的原因而逐渐失去公众信任;个人乞讨度日,也因为职业乞丐的致富受到质疑;因病募捐,最后却出现剩余款项的所有权之争;今天,连救命钱被盗也可以作假了。  (阅读全文)
西开教堂——“你们来看看”
从住处穿过劝业场往南走,有一条叫西宁道的小街,能看到三个高耸的翠绿色圆顶,当地人都叫法国教堂,那就是西开天主教总堂。
里面整个是一个三通廊的大堂,两侧半圆形的拱窗下面是一幅幅圣经故事的画,每个画两侧都有白色的圣徒塑像。内墙以奶黄色和天蓝色为主调,让你一进门就能感受到宁静和谐。
暑热的午后,教堂里寥寥几人,窗外的蝉鸣更衬出空气中的幽静。我坐在第一排的长椅上,默想着“耶稣爱我”,在天主的面前感受自己的卑微。   (阅读全文)
文化广场
坐在复兴路上等车,街对面就是文化广场的大门。左面挂了一个某培训中心分部的木牌,中间两扇黑皮的大铁门关着,门上贴了些单位的搬迁通告。
望进去是一条马路,两排高大的悬铃木绿得耀眼,似乎在提醒这里曾经的繁闹。  (阅读全文)
在泥泞中蹒跚前行 有声有色
心灵的飞地
最近迷上了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HANDEL: Messiah),3张CD,听了一遍又一遍。
遥远而轻盈的人声缓缓飘来,如一缕阳光透过厚厚的冰层,给海底深蓝色的幽暗注入一丝温暖。
自由的飞翔终究需要落脚,人类的灵魂又如何穿越孤独?信仰,就是造物为心灵打造的飞地。 (阅读全文)
从《红高粱》到《黄金甲》
1986年,女排姑娘“五连冠”;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民法通则》;
1986年,学生上街游行;
1986年,吴天明花了600万,张艺谋导了《红高粱》;
在那个“自由化”的时代,“红高粱”作为新锐导演的开山之作,一炮而红。一首“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曾唤醒了多少青春的懵懂。紧随其后的“大红灯笼”、“菊豆”,一脉相承,张扬人性。
“秋菊”、“活着”,是张、巩的巅峰之作,也是告别之作,脉脉温情的十年就此完结。   (阅读全文)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薇若妮卡的双重生活)
两个同样名为薇若妮卡的女孩子,二十年前在两个城市同时出生,一个在波兰的克拉科夫,一个在法国巴黎。她们有同样的脸孔,有同样的音乐爱好,但却从来没有见过面,只是心灵仿佛相通,好象感觉到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自己存在。
影片的前一半讲波兰姑娘的故事:她喜欢唱歌,从声乐系毕业后通过了作曲家Preisner的面试进入合唱团,首演的曲目就是Preisner作曲的但丁《神曲》天堂篇“迈向天堂之歌”。虽然医生一再警告她的心脏不适合唱高音,但薇若妮卡很喜欢其中的高音部分,甜润的高音好像正向天堂飘逸而去。首演由Preisner亲自指挥,当唱完高音部分后,薇若妮卡倒在了舞台上,为了几个音符,她耗尽了心力。(阅读全文)
在泥泞中蹒跚前行 煮鹤焚琴
腌笃鲜之终极篇
先前买了蹄膀,都是剥了皮才烧,所以汤总是有点浑淘淘,像一锅肉汤。咸肉加得太早,最后都烧木了。今天的汤色清亮金黄、咸肉鲜美、蹄膀粉嫩。吃下一段蹄膀、几块咸肉,又灌了三碗汤后,惟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坐着不动――想站起来要等半个小时以后了。(阅读全文)
过年了,包饺子
肉馅一斤八两,白菜、香菇、豆腐干、虾皮若干,饺子皮三斤,还应该加些韭菜,忘了买。
肉馅加鸡蛋、宴会酱油拌匀,其他辅料剁碎加入,加盐、香油,拌匀。家里没这么大碗,用饭锅饭勺。
一个人吭哧吭哧包了一个多小时,有一百三四十个的样子,拍得有点难看,吃起来可真不错。(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