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精彩博客推荐:周佩红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1:51
周佩红 去那温暖的地方 漫游记
雨巷
撑一把伞出了旅馆。 旅馆对马路的悬铃木之间,有座两层高的老宅很是触目,尖顶,气派的大黑石库门,上方“肇庆公所”四个斑驳字似是颜体,而一切都因陈旧显出了寂寥。时间足以使喧哗沉静。雨水适时地让我留意到墙根的青苔。那些发黑的青砖。门窗紧闭,没有人气。当初那些人都风化在了哪里?那些常来镇江做生意的广东肇庆客商中,是谁动议造了这石头的大房子,好让乡情有个避风遮雨的地方?他们在里面高谈阔论,那些声音又被什么吸尽?那是什么年代的事了,那时人的心是否比现代人的心更质朴、自然、柔软呢?看它旁边那株悬铃木,粗壮得来,怕是三百年岁数都不止了呢。(阅读全文)
江岸边
江在哪里,镇江的江?忙不迭地要去寻找。我的城市有黄浦江,我去过的一些城市也有水,如宁波有甬江,吉林有松花江,天津有海河,北京有护城河,我因此认定一条江河会使一座城市温润。走在陌生的江边,总会想起浦江外滩。不是比较,没有可比性,每一地都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本地水土的感情倒有可能相似,那里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外人将不会知其深浅。在镇江我就是一个外人。但我居然就在镇江的江岸边看到了最美的天色。(阅读全文)
周佩红 去那温暖的地方 读书记
河的第三条岸,或者黑暗
你能够想象这样的事吗,或你能想象自己遭遇到这样的事吗:你的父亲,有点沉默寡言,像其他普通家庭的父亲一样不过问家里的大小事,也看不出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而正是这么一个看似平凡本分的人,突然有一天订购了一条结实的仅够一人使用的小船,然后,一句告别或解释的话也没有,平静地来到离家不到一英里的一条河里,划着船,从此只在河上漂来漂去,再也没有踏上岸。 有必要搞清楚之前这个家的状况。这个家由母亲掌管,“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我”。故事是以“我”,一个儿子的口吻叙述。事情发生在他的家里。他似乎还是个孩子。父亲一开始订购小船就让母亲牢骚满腹,唠叨个不停,她以为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或者猎人了。父亲离家时只说了再见,没带食物和别的东西。母亲出乎意料地没有大吵大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阅读全文)
素昧平生的友人
曾经,有个写小说的朋友向我推荐蒲宁。你一定要看蒲宁,你一定会喜欢。我那时读书不多,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朋友盛赞的《米佳的爱情》没让我读出特别的感觉。倒是蒲宁的另一个短篇,题目忘了,写旅途中一个上年纪的俄罗斯女人向作者讲述早年一段爱情经历,最后她说(大意),一个人的人生就浓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其它都不重要,不值一提。我记住了,受到触动。蒲宁也是这么被触动并记住的吧,所以他写下来。我因此记住了蒲宁。 蒲宁的散文据说极艺术感染力,不过他对景物的渲染我觉得有点过头。俄罗斯作家对大自然的描写通常都表现得无度,忘乎所以,屠格涅夫如此,高尔基如此,蒲宁也不例外。但蒲宁的名篇《山口》还是让我在一片茫无边际的几乎不可信的深夜大风雪中看到人,一个咬紧牙关向山口走去的人,或就是作者自己——绝望使他坚强,对某个人的谴责令他快活起来,满腔怨恨化作一种坚毅的顺从,那就是,有什么来就承受什么,哪怕永无出路也感到甜蜜。(阅读全文)
书的梦
《灵魂的出口》。关于书的书。德国人布赫兹为此画了四十多幅画,吸引四十多位不同国籍的作家为之配文。我喜欢那些画,淡淡漫开的嫩绿、浅灰、粉蓝、微红,简净宁和,隐藏着庄严、可笑、恐怖的故事。简直就是故事的出口。那么多的书,承载人,引导人,覆盖人,在空中,在幼时听童话故事的床上,在花园里阳光下藤椅中一个女人手中,在雨天或干旱的旅途上,在深夜,当它顶出一弯明月,或者伸出暧昧的舌头。布赫兹的梦。书的梦。 我曾为之写下亦步亦趋的随感。随感发表了,我没有保留发表的刊物。随感的备份随一次电脑中毒而永远消失。很好,我可以再读这本书,如同第一次读它。现在我读出了一些别的,曾被我略去不谈的,因为面对它们我没有思想只有感觉。有关女人。而布赫兹是个男人,这些画在这本书中并不多。(阅读全文)
周佩红 去那温暖的地方 上海私人地图
闻尽人间烟火味
上海的气味要走近了闻,最好是到弄堂里,厨房间,以及亲近的人身边去闻。那是离人生最近的地方,气味无可伪饰。 而上海太大,充其量我只能闻到千万分之一。 我首先想到的是油煎带鱼的香气。那不是什么高尚的气味,但也绝不低俗,就像生活本身。也许因为我好吃——我曾生活在一个吃不饱的年代。总是在黄昏,天将黑未黑时,混合着菜油和鱼腥气的油煎带鱼的咸香就在弄堂里飘起了。对于我它是一种信号,预告着晚餐时间的到来,召唤着人们回家。是哪家主妇在做这寻常的美味呢?它淡淡的焦香,让人想象油温在怎样被文火控制着,做菜人又是怎样仔细地观察着一段一段带鱼的颜色,不断地用锅铲将它们分别翻动而不弄碎。(阅读全文)
我的别墅往事
我曾在南京西路的金城别墅里生活多年。其实,那只是一条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式里弄,却不知为何有了这么个别墅的美称。现在它旧而破败,可能不久将拆迁。在静安区,这样的弄堂别墅还有多处,威海别墅,荣康别墅,静安别墅,等等。
金城别墅,看上去是太普通了,尤其它的弄堂口——而且现在怎么也找不着任何“别墅”的字样了。因此,说它是伪别墅也可以。弄堂口的铁门多年中装了拆、拆了装,曾有一扇,黑沉沉的铸铁,舒卷的花卉水草纹,被拆去炼钢,贡献给了“大跃进”。现在这扇简陋至极,两排空疏的铁栅栏而已。主弄堂倒像是一个狭长形广场,让往日的幻影一幕幕上演。走进这里,我仿佛仍能看见女孩子们在踢着一串串空螺壳“造房子”(像电影《英国病人》中护士汉娜深夜玩的游戏一样),男孩子们在跳绳,骑自行车窜来窜去,老太太则神态安详地坐在支弄堂里晒太阳。(阅读全文)
父城
我看见爸爸在路上走,在南市,灰蓝蓝的天空下。他提着他的黑色公文包,或者还有一个饭盒。东西不重,他的肩膀却往下塌。他皱着眉头。。 我跟着他,这个六口之家的户主。他的老母亲,妻子,三个孩子,全在他的肩膀上。一张写着“一般政历问题”的组织结论,锁在他的抽屉里,不,他心的深处。他走得很急,生怕上班迟到。他挤电车,和陌生人争执,他有湖南人的暴脾气。但一到单位他就闷声不响埋头工作,像一台快速运转的机器。他做着一个银行信贷科科员在那时该做的全部工作。中午到了,他打开蒸热的饭盒,把头埋在饭香和菜的鲜辣中大口吃饭。他的咀嚼非常有力,那口整齐雪亮的牙齿,丝毫不逊于今天电视里频频出现的广告牙。他母亲(我祖母)做的腊肉、扣肉、酸豇豆、剁辣椒、茄子干他爱吃极了,享用它们时他的心“哗”地一下张开了。我全都看见了,爸爸。开会了开会了,报告会学习会讨论会,他拔出钢笔,漂亮的钢笔字唰唰唰蹭着笔记本,他是要把听到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啊,他多么想做一个与新社会一起前进的人。他开始发言,湖南乡音夹普通话,微微发抖,生怕说错一个字。下班了,他理好文件,锁上抽屉,临出门还要想一想:还有什么事漏了没做,或处理不当?(阅读全文)
周佩红 去那温暖的地方 欧洲迷城
巴黎的浮光魅影
我,既没有像茨威格那样幸运地在巴黎生活过一年,也没有像马尔克斯那样至少在巴黎的一张咖啡桌旁和别人聊过天,更不可能像海涅那样长年逗留,也不是像布里格那样为谋生而来,也没有机会与巴黎的穷人接触交谈。对巴黎的现实面貌及精神内核,我基本没有发言权。 我只在巴黎停留了四五天。我感觉戴高乐机场很美——它和浦东机场出自同一人之手——但像虹桥机场一样拥挤繁忙。我下榻的十四区的几条马路,和上海的吴兴路、高安路像极了,尤其晚上那幽昧的灯光,同样的悬铃木带着同样的暗影立在同样窄的有点破损的上街沿上。老佛爷一带繁华热闹,却不像汉堡的淑女大街那么整洁有序,什么人都在那儿挤啊挤。很多弯曲的小马路,汽车在那儿老是堵,前面有车停下来卸货或装货(慢吞吞的,像喝咖啡那么悠闲),后面所有车就都等着,没人抱怨,没人揿喇叭,只是等着。很多骑摩托的男人,脸罩头盔如神秘蒙面人,身形看上去挺拔帅气,身手敏捷车速惊人。在一个傍晚车又堵了,前面发生了摩托车车祸——是车手急着去约会吗? (阅读全文)
在蒙马特遇见天使艾美丽
我不想再在巴黎遇见什么历史名人了。巴黎应该是普通人的巴黎。走在蒙马特高地带有坡度的旧石块路上,我只想找到一张新鲜的活生生的面孔。 我找的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她有着邻家女孩那种不怎么标致的甚至怪异的美。她的童花式黑发下的大眼睛仿佛在同时朝左右两个方向张望——她觉得自己能看见天使。在一个惨烈的童年(母亲被楼顶跳下的自杀者压死)和一大段乏味沉闷的日子(只有自闭症老父相伴)之后,她开始为做一个帮助他人的天使而行动。她的行动方式比她的美好愿望更有意思,它们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地接近目的,充分表现出巴黎式的浪漫。但愿我此刻能再看一遍影片《天使艾美丽》,这样我就能举出无数的细节来证实这种浪漫。但我现在只记得影片尾声艾美丽和男友约见时的片断情景,那正是发生在蒙马特。 他们用一部公用电话确定了彼此的方位:她在圣心教堂山岗的脚下,他在山岗的一道墙后面。他们都爱用不平常的方式去接近对方。她通过一架望远镜捕捉到他。但当他奔下来,她却闪避在一旁。那也是对于突然降临的巨大幸福的本能闪避,她希望幸福能显得真实。 (阅读全文)
塞纳河与桥
关于桥。 我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等过人。可惜等的不是维维。那时她在里昂,尚未转读巴黎第一大学。打不通她的电话。 维维也会遗憾的。她告诉过我,巴黎有十四座桥,每座桥都有故事。她曾把老歌《米波拉桥》的歌词译成中文,“米波拉桥下,塞纳河在流淌……日复一日,我心不移……”她觉得我们有一天会在塞纳河的桥上碰头,而不是在巨鹿路675号的咖啡座或外滩黄浦江边。 她做着法国梦,与财富无关,与浪漫有关。“巴黎的天空下,有支歌在飞翔,嗯,嗯,嗯……“她心里整天这么嗯、嗯、嗯的。然后她梦想写一部中法文化交流的大著,博士论文也定在这个方向。然后她喜欢上向法国学生传授中国语言文化的工作。她想做一座桥了,横跨在塞纳河黄浦江之间。我可爱的侄女维维。(阅读全文) 
周佩红 去那温暖的地方 虚拟女人史
一个春天的早晨
蒙娜丽莎。这是她的真名吗?这名字无疑很美。这名字增添了她的真实性,她的亲切——不像“乔贡特夫人”那样的正式和有依附性,而更像一个少女的昵称,是她全部的自己,使她随时可以从一片薄薄的画布上站起来。 现在她坐着,身后有一片隐约的绿色,可能是虚设的背景。而春天的气息就从这绿色中向她包围了。和那个时代的肖像画常有的深浓幽暗的背景相比,这是很大的不同。 她穿着家常的衣服,没有什么饰物,看上去很轻松。长长的中世纪过后,也许她真的可以这样,袒露她的脖颈和肩,让头发自然地垂下,什么也不用遮盖了。那挂在一边的薄纱披肩是她的习惯和喜好。(阅读全文)
被爱锁住
她陷入深重的疑虑和痛苦中,就像陷入坚硬的岩石中不能自拔,——这是我在罗丹的《思》里看到的。人们说,这个雕塑在大理石中的女人,是以罗丹的学生兼情人迦蜜儿为模特。 已经有一部法国电影《罗丹的情人》,伊莎贝拉主演的,详述了迦蜜儿的一生:超凡的美丽和才华,和罗丹相爱,为他奉献,被他嫉妒,与他争执、分离,因他伤怀、愤怒、发疯,在疯人院里死去。 再看这件《思》,我有更大的震动。在她还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艺术家,为她崇拜和热爱的人做着模特儿时,她心里就已种下忧伤的种子。她美丽的鼻梁和眉骨投在眼窝里的,就是那忧郁的阴影。(阅读全文)
诗琴女
诗琴女。我在米兰. 昆德拉的小说《不朽》中看到这名称。小说里,有个名叫鲁本斯的男人,用它来称呼他所着迷的、却不知其名的一个女人。 “因为你像诗琴一样温柔,”他说。 他认为她像天使乐团中的诗琴演奏女。“你挺胸朝天,…而你的头部,因为意识到一切都是虚无,低垂望着尘土。”他把她看成他的“爱情的疆域之外的爱人”,一个他所神往的梦。 他不常见到她,一年中只与她相会一两次。就是在肌肤相亲之时,他仍然不知道藏在这肉体之中的灵魂经历过什么,或正在经历什么。她的确把自己藏得很深。而他对她的生活、婚姻、烦恼也根本不想了解。 这并不需要让别人了解,她是这么想的吧。她经常沉默,不急于表白自己,也不与人多争执。心里的东西只在她一人独处时发生,即使多么的激烈,连着痛苦和寂寞,也还是被她珍视着。(阅读全文)
周佩红 去那温暖的地方 陌生人过去现在时
跟随勇敢的心(修改稿)
是谁把这部碟片带到我的身边?这将是一次奇遇,是期待以外的,或许也是必然。我把它放进播放机,我们一起看它,我,我的家人,几个朋友。茶几上有咖啡,零食,杂志,还有一大堆可有可无的话题,不耐烦的时候可用于冲淡电影的沉闷。 我说过这是奇遇。身边的人说着什么话我全然没有听清,他们是多么不专心啊!而我的目光不动不动。我流了眼泪。他们惊异地望着我。是啊,电影,他们说,电影都是假的,怎么可以当真?但是我没法不让泪水涌流。 在一个寂静的下午我重看它。《惊世未了缘》。俗透了的名字,但它的英文名是《BRAVEHEART》,勇敢的心,我可以不受干扰地体会它。 关上所有的房门,拉上窗帘。幽暗似乎可让我更从容地投入其中。我再次为它流了泪。 (阅读全文)
名门闺秀
我回上海探亲,很多人跑来看我,亲戚,熟人,邻居,同学。他们对我这样一个去了外地乡下的人怀有极大的好奇,纷纷评说我的身材、体型、面貌上的变化。胖了,瘦了,黑了,长高了,好看了,难看了。他们追问农村生活的细节,却又仿佛带了点与己无关的神情,那同情或惊奇的感叹听上去含着庆幸,因为他们在上海。 我小哥哥的一个小学同学也来看我。他曾和我们一起跳绳玩。他是一个小伙子了,我暂且叫他K 。K 被分进工厂,做了一名工人,这样的人大家叫他“青工”——或许是“青年工人”的意思。七十年代的上海人常流行一些奇怪的用语,其中不少是简缩语,比如,乘坐电车买票,一张票四分钱,买票人对售票员说:“一张四,”售票员就接过钱,撕了一张四分的电车票给他,语言简洁到极点。(阅读全文)
革命女教师
姨妈是我们家族里唯一成功的叛逃者,一个痛恨婆婆妈妈瓶瓶罐罐琐琐碎碎的女人。这性格也许先天含有革命因素,所以,在解放前,她还念着高中时,就和几个同学一起离家出走,投奔解放区去了。顺理成章地,她成了一个革命干部,难得回这个老家一次。要来的话,她也总是带着惊奇的、不放心的神情看我们(我和小表姐)。在她眼里我们大概是两个既没知识也没理想的“知识青年”,所以该见见更多的世面,接受更多的革命教育。看着我和小表姐趴在车窗上对窗外景色说个不停的样子,她摇头自语道:“都二十几的人了!……二十几岁,我在做什么?” 她陷入了回忆,我们却欢天喜地。火车飞奔,目的地既不是上海,也不是我们插队的地方,而是北京!我们真是一身轻松。(阅读全文)
周佩红 去那温暖的地方 兴之所至
大长今及韩国女子的心劲
我认识的韩国女子全都散落在各种韩剧中(大多当代),我把她们分成两类,一类安静、坚忍、美,另一类阴毒、自私、狠。其他则显得聒噪,作为传递信息的必要角色而存在。两类女子虽在道德、心性上截然相反,却有一共同点,即她们都善于默守秘密,憋着一股心劲,这力量把她们推向善或恶的顶点。起初我以为这是韩国编剧们为设置悬念而如此处理,后见得多了,便想这可能是韩国女子的一种共性。看《大长今》中郑尚宫娘娘训导众小宫女那一节,算是找到了“根据”,因她所说的戒律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善于沉默,保守秘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这是非常奇怪的戒律。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但它与那种低眉敛首、贞静贤淑的形象十分相称。或许它还有制止内心波澜、不参与是非的含义在内。这就是那种培植了受到委屈也不声不响来顾全大局的美德的土壤吗?或者是一个心灵的密瓮,可以养育复杂的情愫,最终却使之变成单纯而有力的火? (阅读全文)
所谓硬汉
在《千里走单骑》之前,尽管时间已远,高仓健的银幕形象我仍记得一二。在《追捕》里,他穿一件领子竖起的风衣,眼睛在压低的帽檐下冷冷看人,基本不笑,惜言如金,有钢铁般的意志,非把警探的职责履行到底不可。为抓犯人他遭了多少罪我记不清了,反倒是富家千金真由美骑马带他出奔的镜头轰轰烈烈如在眼前,可见我当时还是注意女人多一点,一部没有女人的电影在我看来是乏味的,不管男人在其中有多酷多重要。之后看过《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高仓健在片中脱下象征正义的职业外衣,成了有案在身的普通人或刑满释放人员,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忍辱负重,以坚毅外表包裹深情。不过,我也还是更记得片中倍赏千惠子扮演的女主角,在那样地含辛茹苦,那样地等待,怀着不灭的希望。有怎样的女人就有怎样的男人。在银幕上他们其实是共同的:一样沉默地面对命运,一样承担命运给与的苦难、不公、温暖、欢欣。他们多半表现得压抑,出于民族性,也出于导演的审美需要:不多说话,不轻易笑,有事都放在心里,然后突如其来地爆发一下。于是,这样的女人便被认为是温婉坚忍,这样的男人便成为硬汉。(阅读全文)
关于《母亲这样的女人》
说实话,我没想到《母亲这样的女人》会被选作高二语文教材,它的入选让我吃惊。它在我的作品中并非最沉重的一篇,但也足够沉重,因为那是我在一个悲痛尚未过去的日子里写的,为自己而写,为母亲而写,也为像母亲这样有着类似处境和命运的普通女人而写。我不知道这份沉重拿到现时代阳光的、灿烂的、轻松愉快的学生们面前,会受到怎样一种看待。我听说,有一个女学生在听讲这堂课的时候,手和脚不由自主地向内收缩,久久不能放开。 我母亲就是属于上一个沉重年代的女人,和许多普通的中国人一样,经历过1949年前的战乱、逃难、失业、贫穷,以及之后的各种大小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中我父亲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遭到造反派的抄家和隔离审查批斗,不堪迫害侮辱而跳楼身亡(这样的事情在文革中绝非少数)。母亲在政治高压和精神折磨的双重压力下,为我们三个孩子和她年迈的婆婆而活下来,这就是文中我可能写得并不详细的“母亲为我们而活着”的大致原由(因为也有夫妇一同赴死的,如翻译家傅雷先生和他的夫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