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博客推荐:庄朝晖的觉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6:12
社会与人生
在相对主义的废墟上重建巴别塔——上帝死了,道德如何可能
人类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停止建造巴比伦塔,而是以一种更深沉,愚公移山般的精神,继续默默地建造新的巴比伦塔。
在第一次失败中,人类吸收了教训:语言不能混乱。所以,人类慢慢发展出一种概念式、分析式的语言――形而上学语言,这正是一种可以减少混乱的语言。
从柏拉图以降,又经过了几千年,西方哲人一代代地往巴比伦塔上添砖加瓦。
直到上世纪初,一位巨人横空出世了,他就是尼采。尼采把主体的意志推到了极致,尼采把形而上学推到了极致。
尼采爬上自己最终建好的巴比伦塔上高呼:“上帝死了!”
尼采代表“主体”站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位置,但出乎意料的是。人站得越高,却摔得越痛。正在最得意的时候,尼采从通天塔上掉了下来。掉下来后的尼采在临死前曾抱着马头痛哭,这与尼采的权力意志似乎有着某种矛盾,这是否意味着尼采舍弃了权力意志,回归到人间来了呢?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阅读全文:user1/20/473.html
就河南省计生条例向人大常委会提起违宪审查建议
根据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我国政府已经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三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基此,我认为,《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五条和《河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与宪法第三十七条和第四十九条规定有抵触,可能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可能导致虐待妇女和儿童,可能导致剥夺人的生命权。
阅读全文:user1/20/3941.html
人都是一样恶的吗?——以“政治家”为主体的政治学说是否可能?
以往的民主政治学说,一般采用一个简单的人性论:“人都是善恶同体的”,并在此基础上以“人性恶”为假设。基于此判断,以往的民主政治学说一般更关注“制度”问题,而忽略“政治家”的问题。而施特劳斯这一学派更强调政治中“政治家”的作用,这也是刘小枫先生《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1]里讨论的一个方面。
在对“政治家”的关注这个问题上,施特劳斯是更有道理的。我们知道,虽然人都是“善恶同体”的,但不可否认,有的人比一般人更有道德(如德蕾莎修女),有的人比一般人更有智慧(如爱因斯坦)。
阅读全文:user1/20/479.html
理性与分析
现量与比量之间    陈那在《集量论》[1]里写道:“量唯二种,谓现、比二量。圣教量与譬喻量等皆假名量,非真实量。何故量唯二种耶?曰:由所量唯有二相,谓自相与共相。缘自相之有境心即现量,现量以自相为所现境故。缘共相之有境心即比量,比量以共相为所现境故。除自相共相外,更无余相为所量故。”量为知识的来源之义,这里说的就是知识的来源只有两种,一种是现量,一种是比量。现量是离分别离概念的,而比量是概念活动。现量的对象是特殊个别的自相,比量认识共相一般。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现量是离概念的,而比量的对象是概念,那么现量是如何过渡到比量的?
阅读全文:user1/20/9454.html
私人感觉--从“鱼之乐”谈起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周和惠施这两位老朋友散步中的一次辩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的第一句话很平常,小学生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小鸟在快乐地歌唱。”从平常处发现其不平常,惠子提出了一个精彩的问题:“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呢?”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感觉,超出我们的观察之外。我们如何体会他人的快乐呢,我们又如何证实呢?
阅读全文:user1/20/9358.html
时间笔记
时间是什么?
“没有人问我,我还很清楚,一有人问我,我倒迷惘了”,奥古斯丁如是说。
好了,现在我来问一下读者:“时间是什么?”……
1.时间探源
对“时间”这个概念胡思乱想,无疑会越想越糊涂。我们不如从日常的时间观念出发,看能否得到点什么。
阅读全文:user1/20/2378.html
故事集
 
天下无房  火车靠站时,傻根醒了过来,回到车厢,却找不到大哥大姐。傻根下了火车,在站台上又等了一阵子,实在等不到,只好自己先走了。
刚走出火车站,却见前面一个带眼镜的年青人高举着一块四方的木牌子[1]。四周围了一圈人,指指点点。傻根想:“等人的吧。会不会是在等我的大哥大姐。我得看看去。”
傻根挤进人丛,睁大眼睛一看,木牌上端端正正写着四个大字:
天下无房!
阅读全文:user1/20/489.html
摆地摊卖书记
今年半自费出版了第一本思想随笔集,还在得意之际,收到出版方送来自销的1000本书。这才愁上心头,这1000本书该如何售出呢?真是头痛!
在厦大,也经常能看到一些“签名售书”的仪式。这些作者一般会去租个会场,请几个更有名的人前来捧场,再邀几个朋友热热场。如果有钱雇几个礼仪小姐,那就更见隆重了。然后,在会场外打出大幅横幅――“某某作家签名售书”,再叫几个学生帮忙维持秩序。如此排场,我常常是望而兴叹,暗生钦羡之心。但回头看看自己身上的破衣裳,摸摸头上的乱头发,不由得自惭形秽,一颗热心顿时冷却。
阅读全文:user1/20/471.html
觉之道佛教知识论与西方知识论的若干比较    佛教知识论和西方知识论关注的共同问题是:“何为知识?人类如何获取知识?人类如何表示知识?人类如何判断知识的真假?人类如何使用知识?”在相似的生活世界中,面对着相似的问题,两位同样诚实而且理性的回答者作为他们各自的回答,我们有何理由认为他们的答案不存在可比性?
阅读全文:user1/20/4041.html
致中国思想及其思想者——端午节之思
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接受过佛教文明。然而,佛教文明是以一种和平友好的方式进入中国。对于佛教进入中国,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2]“汉明帝夜间梦见神人,身带金光,第二天他问群臣,这是什么神?有位叫傅毅的人说,我听说天竺有得道者,名佛,能飞,您梦见的就是这位神了。于是汉明帝遣使者张骞、秦景等十二人,到大月支国去抄取佛经四十二章。”这一传说,或许难以证实,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佛教文明是以极其和平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到了今天,中国佛教已经是世界佛教的中心了,佛教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思想不可分离之一部分。
对比鲜明的是,西方文明,特别是其中的希腊文明,初次进入中国人的视域,却是带着如此蛮不讲理、暴力的特征。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文明,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对于西方文明,当时的中国人或可说是“爱恨交加”,既痛恨他的侵略特征,又无奈于强势文明不学不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许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文本流落。这或许已经决定了,中国人吸收西方文明的过程,可能会以一种扭曲的方式来进行:愤恨、功利、片面、激进、崇拜、极端、摇摆、反复、疑惑、享乐、虚无。
阅读全文:user1/20/3848.html
基于集量论对现象学“本质直观”的一些反思
胡塞尔认为“本质直观”是绝对明证地被给予的,但我认为胡氏的“本质直观”并不直观,胡氏对“本质直观”的阐述并不能让人信服接受。在这里,我认为胡氏并没有将“面向实事本身”进行到底。
还是以一般的红为例,我认为这个例子是不妥当的,因为我们从小已经学会“红”这个词及其所指,在多次的重复串习后,我们也更倾向于认为真的有某种一般的红。这种执着性,正如同我们经常会把意识流执认作经验的自我。如果对于一种我们未曾用语词定义的个别的颜色,我们会认为在这个别的颜色背后存在着某种一般的颜色吗?
阅读全文:user1/20/675.html
随笔集厦大六章之春雨    “水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过了元宵,直到清明前后,便是厦门的雨季。连绵的春雨,似乎没有停止的时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春雨会带来一些不便。出门总要带着一把伞,增加不少挂碍。若是鞋子进了水,更是让人没了好心情。因着这坏心情,公交车上的争吵多了起来。
然而对于花花草草,这些春雨便是及时的甘霖了。桉树松柏,在春雨的洗涤下,逐渐澄清了风尘;凤凰树发了新枝,嫩嫩的,绿绿的;花儿更鲜明了,草儿更绿了起来;那些建筑物也清新了,琉璃顶越发地青绿起来。现在的你,若还有些许怨气,也早已烟消云散了吧。
阅读全文:user1/20/7603.html
读基尔克果――存在主义者的先驱
基尔克果(SØren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存在主义者的先驱。他比尼采(1844年生)早三十年,比海德格尔早一个世纪。与一般的存在主义者不同,基尔克果首先是一个神学家,然后才是哲学家。尼采和基尔克果都批判了基督教会,但一个是从否定方面,一个则是从肯定方面。尼采高呼:“上帝死了!”,基尔克果则倡导基督徒的“信仰、行动、受难、内心化”。
他的中文译名十分混乱,计有:克尔凯郭尔、克尔凯戈尔、祁克果、齐克果,基尔克哥、基尔克果等等。译名的混乱、非标准化反映出中国思想界对基尔克果还未投以相当的重视。刘小枫先生在《非此即彼》总序里写道:“按丹麦文,Kierkegaard 意为‘教会园地’,按音译规则再加寓义译法,当为‘基尔克果’。”我同意刘小枫先生这一看法,本文一致采用“基尔克果”这个译名。
阅读全文:user1/20/2379.html
小庄与老苏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对话
小庄:大家被道德骗得还不够吗?不要再相信道德了,都是骗人的玩意。实际上,道德是相对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点。
老苏:这样子呀......如果有一个蛮族,他们认为伤害外族人是正当的,您也认为他们是道德的吗?
小庄:嗯,这个,伤害别人当然是不好的......我想,还是有个底线的,法律都禁止伤害他人吧,我是说,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同的道德观点都是正当的。
老苏:法律也是由人来定的,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法律。假如蛮族把“可以任意伤害外族人”写进法律呢,是不是他们伤害外族人就是正当的?
阅读全文:user1/20/8428.html
计算科学 数理逻辑课程简介    1、“逻辑”浅释
中文的“逻辑”显然音译自英文的“logic”。logic又来自中古拉丁文的logica,logica又源自希腊文logos(λóγos)。logos一般翻译为“逻格斯”,接近于中文里的“道”。
中文的“道”和希腊文“logos”都有以下两层意思:
(1)各种事物的定义或者各种活动的规则(西方各门学科的名字都以 -logy缀后的习惯)
(2)言说,言谈
这两层意思也是相互关联的。言谈是为揭示事物的道理,道理也往往通过言谈得以显示。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有趣的句子“道道道”,意思是“道说是通往道理的道路”。
阅读全文:user1/20/6489.html
“逻辑”和“程序”浅释
logic溯源
logical 来自名词logic,logic又来自中古拉丁文的logica,logica又源自希腊文logos(λóγos)。logos一般翻译为“逻格斯”,接近于中文里的“道”。
中文里,“道”的原始意义是路。后来引申为行事之路,以及所行之事之路,成为一个抽象名词“道”,指称各种活动以及事物的法术、规范、法则等等。如“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王道”和“盗亦有道”。在汉语中,道字除了上述的一切意义外,还有一个常用的意思,就是谈说。如“道可道,非常道”里的第二个道。
逻各斯是由赫拉克利特首先引入哲学的。从他的著作残篇和别人引述中可以看到,他时而说逻各斯是创生世界的种子,时而说它是万物变化的尺度,有时则简单地等于讲演,有时又似乎用如声望,充分表现出一个新范畴常有的那种性格的不确定性。
阅读全文:user1/20/4419.html
罗素悖论 哥德尔 弗协调逻辑 佛学浅谈
悖论自古有之。比较出名的是说谎者悖论:一个人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在说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假设这句话是真话,由它的内容所指,则这句话是谎话;反过来,假设这句话是谎话,那么“我现在在说谎”就是谎话,因此他说的是实话。
由这句话是真话,可以推导出这句话是谎言;由这句话是谎话,又可以推导出这句话是真话。这就称为悖论。
更形式化的悖论定义是:“由A可以推导出┐A(A的否定的形式写法),并且由┐A可以推导出A。”
悖论还有很多,如“苏格拉底悖论”、“万能上帝悖论”、中国古代的“矛盾悖论”、“先有鸡先有蛋悖论”、“自由悖论”、康德的二律背反等等。
阅读全文:user1/2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