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三十三章黑人经济进展经济学 第三十四章 教育券经济学 第三十五章 收入分配与政府计划经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01:38:50
 第三十三章 黑人经济进展经济学 
        在过去20年里,联邦政府已经试图以立法程序减少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这一立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平等机会是否可以用立法的形式实现?根据哈佛大学的理查德?弗里曼的说法,1964年的《民权法案》在减少歧视和改善黑人工薪者的命运方面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因素。在评论弗里曼以及芝加哥大学的詹姆士?海克曼和理查德?巴特勒等人的发现时,我们发现他们对改善黑人经济福利立法的重要性得出了谨慎得多的评估。一方面他们同意作为反歧视立法的结果,似乎年轻的黑人们改善得较好,他们的入学率提高就是一个例子。另一方面,他们总结说,黑人作为一个整体其问题仍未解决。

  大家都会赞同1964年至1975年之间黑人经济出现了相当大的改善。黑人妇女获得了更为显著的收益。1964年,黑人妇女的平均工资或薪水是白人妇女平均薪水的58%,到了197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97%。并且,黑人妇女的工作地位也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对黑人男性工人来说,年龄与技能水平在他们所达到的程度上有很重要的差别。1964年,年龄在20~24岁的青年黑种工人可以挣得青年白种工人所挣收人的68%,到了1975年,该数字为85%。对老年工人来说,进展一直较为缓慢。可比较的数字在1964年是65%,在1975年为70%。男性中更为引人注意的成功一直是在具有较高素质的黑人群体中,1964年黑人专业人士挣得可比较白人收入的69%,而到了197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84%。对具有博士学位头衔的人,以及新近获得商业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来说,黑人们在70年代中  期似乎与可比较的白人几乎一样好。这些都是引人注意的收益,它们得利于1964年《民权法案》的通过。弗里曼论证说:1964年的法案为黑人将需求曲线移向右边。他使用大量的数据来支持这一事实,即正是这项立法,改变了黑人的机遇。

  另一方面,海克曼和巴特勒使用同时间序列分析和数量经济的技术方法,总结说该证据并未表明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相反却是供给曲线的向左移动。他们的论据是60年代末有关福利的社会支出导致在低工资收入的工人(即那些最有可能参与社会福利计划的人)中间,劳动力参与率的降低。鉴于在这低工资群体中黑人占有比白人大得多的份额,其后果就是要相对减少劳动力黑种工人的供给。根据海克曼和巴特勒的说法,在天平较低的一端是减少的黑种工人供给,那些保留在劳动中的黑人的相对工资显然是被提高了。他们发现的关键是,如果市场需求向有利于黑人的方向移动,会导致劳动力参与率上升。但事实恰恰相反。也就是说,黑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了。海克曼和巴特勒相信这一发现是与需求向右移动(弗里曼认为是《民权法案》的结果)不一致的。对海克曼和巴特勒来说,黑人福利改善的最重要的源泉是,由于改善学校质量、工业化和从南方向外迁移而出现的美国南方的显著变化。

  这两种立场相距有多远?海克曼和巴特勒让步说,也许立法已经有了某些影响力,尤其是在青年黑人身上,如同早些时候说到的那样。并且肯定地说南方学校的改进,以及某种程度上更加乐意雇佣黑人,如果不是直接地,也至少是间接地与立法活动相关。不过,这些立场之间的差异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提出了在禁止歧视的直接立法中有效程度的问题。回答仍然是不清楚的;但是应当指出:无论人们站在哪一边,黑人福利的两难困境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弗里曼和海克曼及巴特勒都已表明:黑人在劳动力中的参与率低于白人的参与率,也就是说,年轻黑人中的失业率要比白人中的失业率高得多。所以,一个社会如何能够创造机会 的平等这一问题仍然存在。

  小结

  1964年至1975年之间,黑人的经济改善似乎相当可观。有两个可变换的原因已经给定。一个是因为1964年的《民权法案》,对黑人的需求曲线已经向外移向右边。一个相反的观点主张黑人的供给曲线已经移向左边,因为福利计划已经降低了在黑人中间的劳动力参与率。第二种观点的辩护者争论说已改善的黑人福利主要来源是学校质量的改善,美国南方的工业化和从南方向外的迁移。

  讨论题

  1.社会福利计划的增加将会如何导致少数族裔群体中劳动力参与率之下降?

  2.我们为何已经观察到黑人从南方向北方的向外迁移?  第三十四章 教育券经济学  无论我们走向哪里,都有对学校制度运行实绩的不满。学校税收经常落空;学校教师走出去罢工了;学生们被这一制度腻烦得迟钝了。当教育券的想法在70年代首次出现时,它似乎是解决学校制度中的顽症的理想方案。该想法很简单,取代将钱交给公立学校的做法(或者可以变换的是私立学校所发生的费用),而将教育券直接给予各个家庭,以便他们能够将孩子们送进自己选择的学校。这一想法对那些将贫民区学校看作是一种问题的改革者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向父母们提供了除了由公立学校制度所提供的劣等教育之外的选择方案。天主教徒们喜好这一想法,因为券会使得教区学校的入学状况兴旺起来。信奉自由市场的人们感觉到这便是答案,因为它为教育世界提供了类似于经济世界中市场制度的一种自由选择制度。券的魅力是它们会鼓励竞争,此举会震撼学校制度,并且迫使它更加积极地适应一种教育制度应当满足的多种需求。简而言之,券制度似乎是经济学家对一个复杂问题的理想答复。

  但是券制度遇到了来自教育机构内部和外部的抗议风暴。教师们将此看作是一种联合起哄的方式;行政管理者惧怕他们会失去对预算和任免的控制;自由主义者感觉流向教派学校的金钱将会威胁教会与国家的分离。更有甚者,计划提供了选择的自由,券制度将会毁灭——教育的平等主义原则,因为富裕的父母能够补充券的数目,并且将他们的孩子送进更昂贵的学校,而贫穷的父母就不能够。所以券制度简单的经济学原理被置于与该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直接对抗的境地,反映出那些看到自己的价值受到威胁的群体的既得利益和观点。在广泛传播的反对声中,该想法仍然得以坚持,并且使得联邦政府恳求学校系统试行券制度。然而,由于学校系统通常在它们的反抗中是不妥协的,联邦政府发现很难找出一种愿意尝试该试验的学校体系。然而,加尼福利亚州的阿乐姆洛克小区处于严重的财政困境中,它的负责人感觉到任何试验都只会使他所面临的多重难题和困境向好的方面转化。

  当在阿乐姆洛克试行券制度时发生了些什么?是否产生了更多的教育多样性?学校是否变得更加积极地对父母们的意愿作出反应?专业人士的权力是否被削弱?学校之间的竞争已经导致具有诱惑力的课程选修的增加,并且导致那些讲授质量低下不受欢迎教师的失业。但是学校专业人士的首要目标是要保护他们自己的职业。因而,立即有了如下规定,即任何一位因与该试验相关的原因而离开一所券学校的教师,将会被优先分配到其他学校工作,没有人会被赶到大街上去。这一决定使得那些不受欢迎教师的境况得到改善,但是即使对出色的教师们来说,其结果也是一种混合的幸事,虽然他们的学校收取了更多的学费,金钱被花费于雇佣更多的教师和未经测试的材料上,由此增加了教师们与更多的计划、更多的会议和更多的同事抗争的日常难题。专业人士们以强行对入学收费进行限价的方式阻止了广泛的重新分配。结果是一旦一所学校已经达到它的入学最大容量,溢出(剩余)的学生将必须回到那些声誉较差的学校中去。学校的校长们对任何有可能对他们的相对绩效进行评估的比较性测试尤为敏感;所以,将注意力吸引到差别上以及鼓励父母们改换学校的比较性评估受到抑制。简而言之,该计划已远远地偏离了该制度最初创造者的意愿。

  父母们是否对做出选择的新能力有所反应?有些人做出了反应。到了第三年,大约有18%的父母已经选择了将他们的孩子送入邻近地区以外的学校,但是百分比仍然很小,并且反映出多数父母在专业人士面前的被动性。然而,设想什么也未发生,可能是一个失误;实际上,确已出现了学校中更大的多样性。在过去一直是千篇一律课程设计的地方,现在有了西班牙语——英语双语课程,艺术与手工微型学校和几个开放式的教室,简而言之,已经产生了更多的创新。最后,应当认识到大家都知道阿乐姆洛克试验是一个暂时的试验,它终会结束。所以,反映出有可能在永久性条件下发生经验的程度确是很有限的。

  从阿乐姆洛克实验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首先,父母们最终并不比以前行使多出许多的选择权。学校行政管理者和专业人士的权力显得并未减少,并且很有可能增加了。另一方面,毋庸置疑,该实验促进了学校中的多样性,并且鼓励了进一步的实验。不过,教师与行政管理者群体的牢固立场,使得该实验远离那些希望强行在学校推进系统市场条件人士的最初意愿。

  不管人们将这一实验评估为一次成功或一次失败,它显示出适用于一种制度结构的选择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可以被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加以修正,在现实当中,既得利益改变了市场被允许发挥作用的路径。

  小结

  在一种教育券的制度下,竞争将导致学校环境的多样性得以存在。如果在教育券制度下,公立学校被许可与私立学校共存的话,公立学校就不得不提供与私立学校同等质量的服务。难怪公立学校的官员们经常地与教育券制度的实施进行抗争。

  讨论题

  1.在大多数都市地区,存在着具有广泛多样性的幼儿班。有些着重于美术,有些着重于舞蹈,有些着重于学业培训,还有的着重于体育。然而,一旦孩子进入幼儿园或一年级,学校中多样性的选择就变得少得多了,为什么会这样?

  2.一种教育券制度是否必定意味着公立学校制度的灭亡?  第三十五章 收入分配与政府计划经济学 如同在许多国家所做过的那样,我们的政府已经构建了针对经济中似乎需要援助部门的帮助计划,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不同计划的潜在目标是要影响收入的再分配。

  如同在第三十二章中所指出的,所有改进或保持我们环境的计划既涉及成本,也涉及利益。这对任何政府计划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实际的、如同反对所公认的任何政策的再分配方面,我们必须充分估价成本与利益的幅度。同样,我们还必须依据经验判断谁将承受这些成本和利益。

  让我们考察一下农业计划中的再分配效应。这一计划的明显意向是将农民的收入保持在一个社会感觉可以接受(也就是说,不是太低)的水平上,要提出的问题是:(1)这个计划是否能达到那个目的?谁会获取这些利益?(2)这一计划是如何得到支付的?谁来负担这些成本?  先回答后者;所有直接和间接的政府对农业计划的支出,都直接来自政府的税收。纳税人在这些成本中所分摊的份额与他们所贡献的总收入成比例。(纳税人既可通过收入税的形式直接纳税,也可通过他们过去通常购买的产品间接地纳税,这些产品的价格较高,因为制造厂家也要交纳税金。)价格支持、剩余储存和土地休耕补贴制(指从1956年至6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减少剩余农产品,要求停种某些作物,休耕部分土地,并给农场主补偿的做法——译者注)的直接成本,在1982年总计为90亿美元。每当消费者在购买一袋以人为提价的形式出现的土豆时,他们就会面临间接成本。显然价格支持的显性目标,正是要支持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他们有可能达到的水平之上的农作物价格。可以作如下比较,土地休耕补贴制所宣扬的目标是“保持土壤肥力”,但是有个效果是要减少耕地的供给,从而减少可供销售作物的供给。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地力获得了成功,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它们原本有可能获得的价格。农作物控制与市场份额的目标是要减少送往市场用于销售的农作物供给;其结果仍然是更高的价格。

  谁来承担更高价格的成本?消费者直接承担这些与他们所购买的农产品数量成比例的成本。穷人在食品方面的花费支出在他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要大于那些富人们的支出比例,这是一个经验事实。(也就是说,对食品的需求弹性从总体上说小于个体。德国学者厄内斯特? 恩格尔于1857年系统地阐述了这一事实,现在被人们称作“恩格尔定律”。比如说,1955年人均收入为2000美元的非农业家庭,将其收人中的27%花费在食品上,而人均收人为600美元的家庭在食品上的花费占收人的46%。)因而我们可以将农业计划所引起的更高的食品价格看作是一种引起收入再分配的递减税制,因为穷人对他们所获取的物品,与富人相比,要付出相对更大的比重。

  谁会从农业计划中获益?更高价格的利益是直接与农产品售出的数量成比例的。因此,平均而论,这些利益是与农场主的收入直接成比例的。(不过要注意,如果可以自由进入农业,较高的价格将引起投向农业资源数量的增加。在自由进入的情况下,较高的农业价格将不会对所有农民有利(当然,除非政府将购买剩余产品并持续对休耕补贴制之类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对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当产量扩大时,每年单位成本也上升。所以,高农业价格导致更大的产量,直到新增生产成本恰好与该产量所新增的收入相匹配,在那一点上,只有具有特殊天赋的农民才会获得比正常利润更多—的收益。)产生于政府对“剩余”产品购买的利益,是与农场主所出售的剩余产品数量直接成比例的。总而言之,这表明利益是与农场主的收入成比例的,因为生产和销售更多的作物通常会带来更高的收入。用同样的推理,土地休耕补贴制的利益与未耕种土地的英亩数直接成比例。农场越大,可以纳人土地 休耕补贴制的土地数量也就越大,从而利益也就越大——于是由此再度与农场主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有一些统计数字应当证明是有说服力的。大约有10%的美国农场主生产出市场所销售农作物的80%到90%。1980年,收益价值为10万美元或10万美元以上的农场主,其总收人中大约60%来自政府的直接支出、租金和红利,而收入低于5000美元的农场主,这一数字仅占其总收入的6.9%。

  在衡量了农业计算的成本和效益之后,我们只能得出以下结论,即其效果明显是收入由穷人向较富之人的再分配,当然如果穷人按比例地向政府开支支付较低的税收,那么这一论断是无效的。

  类似的分析可适用于进口糖的配额,在过去数年中,世界糖价下跌了一半。然而在美国,尽管世界价格下跌和国内经济衰退,糖价持续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国内生产者得到了进口配额制的保护,从而免除了世界性竞争。获益者是那些在建立配额的法案通过时拥有甜菜和甘蔗田地的人们。受损者是为糖支付较高价格的消费大众。并且由于低收人家庭自己制作很多罐头和储存式食品,因而他们较可能承担政府计划中不成比例的负担。

  现在回到我们的收入税制度上来,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特定的税额扣除是如何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偿付抵押购房的某一个人被允许将利息支付扣除,这对房屋所有制来说是一种激励,因为购房者可以从不必将他们的边际税率应用于那部分收入这一方面获益。A女士,其年抵押利息支付相当于1000美元,边际税率为20%,就会获得200美元的收入,而不必将此数额转交给政府,这有多棒呵!但是考虑一下B先生的例子,他的收入是A女士的两倍,并且处于40%的纳税档次中,从他该年所支付出的2000美元利息中,他可以从其收入税的交纳中扣除这一数额,他便省下了400美元。抵押购房的富裕个人在同样情况下,比不算富裕的人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比边际税率为零的贫穷个人,或比其他任何无抵押支付并从中获得好处的人所获得的利益要多得多。

  我们已经考虑过由那些使得卖淫和使用麻醉品非法化法律所许可的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在这两种案例中我们都可以说,由于对非法商品与服务来说,信息是更加昂贵的,一般来说那些能够支付得起更高价格的人(富裕者),就会获得比那些穷人“更好的”产品。

  我们还可以回顾近来的租金控制与高利贷法律的问题。如果控制高利贷和租金的法律是有效的,它们就会在市场出清价格之下定立某一价格。因此,公寓与信贷的交易者们在出售其产品时,寻求非金钱方面的收益。谁的资信条件较好?是年收入20000美元的人?还是断断续续地工作,年收人为5000美元的人?在同等利率条件下,贷出者将会把资金贷给前者而不是后者。当高利贷法律实施后,穷人得到贷款的机会更少。

  在租金控制下,房东会将房屋出租给领取社会福利者,还是租给一位市议会成员的女儿?在同等租金价格下,他也许会租给后者,因为她更有可能按时地支付其房租。

  以上所列举的所有例子用来描述考察政府计划的成本与收益分配情况,并且判断它们实际上是否按其所意欲的方向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相反,它显示出很多政策倾向于以不够富裕者的代价达到对富人有利的结果。然而,当用于任何未来的计划时,这一假定必须予以重新证实。

  小结

  对很多政府计划的分析显示,这些计划并未像一般所打算的那样有利于穷人。比如说,任何涉及价格支持及其类似的农业计划,按其产量成比例地有利于农民。贫穷的农民,根据定义,就是那些并未获得很大产量的农民。因此,较为富裕的农民从政府的农业计划中获益最多。作为一般性命题,很多政府计划倾向于对我们社会中那些极为贫困者之外的其他人有利。

  讨论题

  1.讨论有利于穷人的政府计划。

  2.总的来说,联邦政府税收与支出计划的分配性后果是什么?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三十三章黑人经济进展经济学 第三十四章 教育券经济学 第三十五章 收入分配与政府计划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三十三章黑人经济进展经济学 第三十四章 教育券经济学 第三十五章 收入分配与政府计划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五篇政治经济学 第三十章撤销交通运输管制经济学第三十一章 英国铁路经济学 第三十二章 生态学与收入分配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三十六章吸烟经济学 第三十七章 社会保障计划经济学 经济学术语表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三章 妓女经济学 第四章 更安全产品经济学 第五章 少种玉米和多反抗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三篇要素市场 第十五章征兵经济学 第十六章 职业性体育竞技经济学 第十七章 非法移民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三篇要素市场 第十五章征兵经济学 第十六章 职业性体育竞技经济学 第十七章 非法移民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二十四章捕蛤与其他“自由”物品经济学 第二十五章 交通堵塞经济学 第二十六章 出租汽车与招手车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二十四章捕蛤与其他“自由”物品经济学 第二十五章 交通堵塞经济学 第二十六章 出租汽车与招手车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序 第一篇 供给与需求 第一章 能源经济学 第二章 迷幻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序 第一篇 供给与需求 第一章 能源经济学 第二章 迷幻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十二章 国际卡特尔经济学 第十三章股票市场经济学 第十四章减价优惠券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十八章“大苹果”经济学 第十九章最低工资经济学 第二十章 防止犯罪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十八章“大苹果”经济学 第十九章最低工资经济学 第二十章 防止犯罪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六章“伯尔南布科有轨电车线路”经济学 第七章 工资与价格管制经济学 第八章 水资源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二十七章出售污染权利经济学 第二十八章 犯罪与惩罚经济学 第二十九章 未来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六章“伯尔南布科有轨电车线路”经济学 第七章 工资与价格管制经济学 第八章 水资源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二十七章出售污染权利经济学 第二十八章 犯罪与惩罚经济学 第二十九章 未来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四篇社会问题与外部性 第二十一章动物灭绝经济学 第二十二章 石油泄漏经济学 第二十三章 地狱峡谷洪水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四篇社会问题与外部性 第二十一章动物灭绝经济学 第二十二章 石油泄漏经济学 第二十三章 地狱峡谷洪水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二篇 市场结构第九章 药品管制经济学 第十章 医疗费用经济学 第十一章 广告经济学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第二篇 市场结构第九章 药品管制经济学 第十章 医疗费用经济学 第十一章 广告经济学 《做人的经济学》-第三章 做人的投资、收益和预期33 经济学的过程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