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辍存(廿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6:23
杜启康
(279)张恨水同时为五六家报纸写长篇连载。每天晚上九点,约稿的人排着队等在门口,张就低着头在特制的折叠成一摞的稿纸上奋笔直书,几千字一气呵成。五六篇文稿各交来人,各篇中的人物从不会“打架”,前后也不会矛盾。
(280)赵丹是个博闻强记的人,他能把别人或自己演过的戏,在几十年后叙述得一清二楚,描绘得活灵活现。可是,一离开舞台和银幕,他这种惊人的记忆力似乎立即不复存在,甚至最普通的事物也经常糊里糊涂。他的儿女们在他将要外出工作时,总要开玩笑似地提醒他:“爸爸,侬姓啥名啥?”“阿拉姓赵名丹。”“侬有几多岁了?”“我,我搞不清爽了。”“侬住在啥地方?”“××路1723,不,不,1273,不,不,1327弄?…..”
(281)1841年,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伊犁。途经酒泉时,听到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国事艰难。林在致友人书中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并赋诗哀叹:“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髻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282)梁漱溟与冯友兰是老同学。冯九十岁华诞,设家宴请任继愈、张岱年、李泽厚等名人参加,也请了梁漱溟。梁不但没有赴宴,还给冯写了一
封措辞非常另类的信,大意是北大旧人惟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只因足下谄媚江青,故不愿来参加寿宴。而且信上竟无上款。冯友兰虽然觉得羞辱,仍对冯的耿直深感敬佩,复函说:“非敢有憾于左右,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
(283)邓拓对陶瓷古董情有独钟,宿舍的桌子上、窗台上、墙角里,到处都放着四处搜罗来的破坛烂罐。一次,有位邵编辑到他宿舍里汇报工作,见他正对着一些文物似老僧打坐,便说:“老邓,把这玩意儿送我一个吧!”邓拓以为遇到知音,惊喜地问道:“你要这干什么,莫非有志于此?”邵说:“夜里起来凉,我要一个当夜壶。”熟料,这个不经意的玩笑,令邓拓勃然变色,气冲斗牛,指着邵的鼻子怒斥:“你知道祖宗八代是从哪里来的吗?”邵望着声色俱厉的邓拓,夺门而逃。
(284)诗人艾青多次陪外宾去访问齐白石。一次外宾走后老人很不高兴,艾青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我的画,没有称赞我。”艾青说:“外宾称赞了,你听不懂。”齐老还是不太高兴,原来,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
(285)陈寅恪瞧不起蒋介石。1940年,陈赴渝出席中央研究会议,“蒋公宴请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足为,有负其职”(吴宓语)。宴后,陈回寓所后遂作《庚辰暮春重庆夜宴归作》:“自笑平生畏蜀游,无端乘兴到渝州。前年故垒英雄尽,万里长江日夜流。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行都灯火春寒夕,一梦迷离更白头。”
(286)林则徐被赦,从新疆返还故里时途径长沙,指名要见当时在老家隐居读书的左宗棠。林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临别,还赠左一聯:“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将福祸趋避之”,左毕生以此聯为座右铭。
(287)奕譞撰有治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自治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288)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中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中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289)夏丏尊评价李叔同:“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