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慎:对《警惕“广场政治”》的几点说明——作者:朱允慎兼与乔桥先生等商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5:36
我的《警惕“广场政治”》一文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登出后,前后几天,浏览量达600人次。乔桥先生撰文《我们很需要所谓的“广场政治”》对该文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商榷。从整体上来说,乔桥先生的论据充分,资料翔实,确实让笔者受益匪浅。这里对乔桥先生表示衷心地感谢。但对乔桥先生等人的批评,笔者也有几点不同看法,这里对《警惕“广场政治”》一文说明如下,并兼与乔桥先生等人商榷。
一是警惕并不等于反对。乔桥先生在文章和跟帖讨论中两次认为我的观点是:“万万不可让‘无法知道事实真相和未来的走向’的中国百姓参与立法和决策。”(另一处在跟帖中),笔者觉得实在很冤,我什么时候说要不让中国百姓参与立法和决策了吗?警惕某种行为应该不能等同于反对某种行为吧?举例来看,例如我们要时刻警惕美国对华的政策,那么按照乔桥先生套路不就成了我们要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吗?美国的对华政策毕竟也有很多好的吧,我们要警惕的是那些可能会损害我们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政策。转换到警惕“广场政治”,我的意思是要对“广场政治”发展形势保持一种清醒地认识,及时纠正这种趋势中不好的部分,尤其是确保参与广场政治的多数人不能侵犯到少数人的合法利益,文章从头到尾,我确实没有提到要反对“广场政治”的意思。我也实在不知道乔桥先生的确凿结论从哪里得出来的呢?
二是虽然我们缺乏民主但并不等于不需要警惕 “广场政治”。从民主发展的历程来看,“广场政治”的弊端更多时候是出现在民主化的初期,在民主制度相对成熟的国家已对这种直接民主的弊端有了更多限制,所以理性越来越占据上风。苏格拉底之死和法国大革命中革命党屠杀革命党之行为,都是民主发展过程中的悲剧,这些鲜血也成了民主进步的垫脚石。历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给后来者提供了借鉴,所以,虽然目前我们尚且处于民主化进程中,根据以往历史教训来看,似乎发生“广场政治”的可能性更高,但争取权利或者表达不满过程中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的概率自然也不会太少,我们不能让发生在民主国家前进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的悲剧再次在中国上演。从最近几年咱们国家发生的事情来看,这种发生不一定是走到有形的广场去,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影响到司法公正,最后形成了多数人的暴政,比如东北刘涌案件,上海的杨佳案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司法没能顶住全国一片喊杀的舆论压力而让判决结果有了瑕疵,没有判决出一个能经得住历史检验的铁案。我们没有理由不赞成民众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决策,但同时我们要对这种参与时刻保持着一种清醒地认识,不能以多数人的名义和多数人做出的选择而最后导致这个社会整体遭受损失。
三是讨论问题不必扯到其他无关问题上去。乔桥说“今天作为政府官员的朱先生特别害怕中国的人民有开展‘广场政治’的天地?”笔者丝毫不喜欢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至于我的职业和我讨论的这个问题应该关系不大。我就是在政府中工作的一个科员,算不上政府官员。退一步来说,即使是公务员,也有下班时间,也有自己思考问题的空间。我发这篇文章的署名没有连缀上我的行政单位,也就说明了这是工作之外的个人见解。再说,除去公务员身份,我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可以有自己的公民意识,有自己的公民责任。至于说谁主张民主是不是就高人一等,谁对民主有异议就该遭人鄙视,我觉得未必如此吧?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成功,否定了西方“历史的终结”一说,难道不也是我们这个国家适度集权的结果吗?社会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自我调适能力已让西方惊叹不已。至于每个国家是不是都要走西方的民主化道路,你我都不是这个国家的掌舵人,纯粹学理和问题讨论,没有必要攻击人的职业和所学专业。至于猫嘴to象牙网友“屁股决定脑袋”之说则无疑是贬低了自己,因为不尊重论辩对手,你怎么能让别人去尊重你呢?这种被害妄想症和泛道德主义的责问我觉得实在不该发生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这样一个学术氛围十分浓厚的平台上。传说中脑残评论方式,难道也感染了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朱允慎:对《警惕“广场政治”》的几点说明——作者:朱允慎兼与乔桥先生等商榷 儒家的革命精神—与黄鐘先生商榷 兼与赵大川等先生商榷 正确看待康乾之世 ——与戴逸先生商榷作者 - 炎黄春秋 -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与《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的作者商榷 与《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的作者商榷 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交锋——兼与刘华杰先生商榷 《细节决定成败》批判——与汪中求先生商榷. 李茗公:另一个张柏园——与王俊义先生商榷 经济学家为什么反对房产税?——与谢百三先生商榷 与英伦先生商榷关于鸦片战争的——真相 / 黄慕春 与英伦先生商榷关于鸦片战争的——真相 / 黄慕春 也谈《诗经》重叠词的词性——与杨合鸣、周德旗先生商榷论文 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1 与吴建民先生商榷 奢谈政治远离市场太脱离现实——和茅于轼先生商榷 对李傲先生《余世维的培训风暴——中国企业培训的盛宴还是泡沫?》的几点看法 温和中庸 与人为善——就《尴尬的先知》一文与笑蜀先生商榷   文 / 李寒秋 与李文采先生商榷- 与李文采先生商榷- 张煜荣:与时殷弘先生商榷 经验、理论与整体主义——兼与柯志阳先生商榷 经验、理论与整体主义——兼与柯志阳先生商榷 章立凡:“文艺复兴”还是“打破牢笼”?——与刘军宁先生继续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