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就业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43:53

“我们这12 个研究生,只有一个人找到了一份零工资就业的小学教师,就这,还随时就得走人。现在呀,不能一味地责怪研究生没能力,也不能再责怨我们企求高,咋不想想就业不公问题?”

 

这是一个女研究生的来信,郭一平略有改动。

 

今天,我们坐在一起,回顾求职艰辛历程,讲述我们的真实故事,希望借助郭一平老师博客,借新华网这个大平台,让网民零距离走近我们这个群体,明白真实知道我们的状况,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希冀,以期唤起社会对我们这一群体的切实关注。

 

我是苏州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孙彩霞,是学习教育的,专业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目前的金融危机下,工作难觅。要想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出者,必须提前准备。

早在去年年末,我就开始了觅职之旅:分析就业形势,搜集招聘信息,参加各种招聘会。

至今,我们专业 12 个人只有一人当了小学教师,试用三个月,零工资。其他人都筋疲力尽,一无所获。

我们是炮灰?

学习教育的我们,首选肯定是高校。

结合师兄师姐的经验以及今年就业形势,我们并不奢求能找到对口的工作,目标锁定的是工资不高、没有编制的大学和职业学校等的辅导员。

但是,好多次痛苦的经历,封杀了我们的这种想法。

青岛某高校的招聘曾让我兴奋,该校招我们这个专业的硕士。但是,仔细一看要求,傻眼了。必须是 08 年毕业未就业的,难道专为某人而设?不得而知。

终于又看到山东某师范高校面向社会招聘 9 名辅导员,经过审核后又按照要求到院校盖章出证明,坐了一夜车之后赶到该校报名,壮观的场面让我心有余悸,竟有 1600 多人参加笔试,每人交纳 40 元考务费。

当时随行的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说:又来做炮灰了,我一脸疑惑,“炮灰?”

他参加了数场辅导员考试,深知炮灰的尴尬境界,说白了就是陪考。

很多学校所招为数不多的人员中有的全部内定,有的多数内定。

如果遇到好心的招聘人员告诉你这里大部分内定了你还要报名吗?这就是考验炮灰们的时刻了,是做一个知难而进的人,还是“偏向虎山行”呢?

招聘,变相捞钱?

正当我在咀嚼炮灰这一角色时,坐在一旁贴照片的同学嘴里念叨着,“一人 40 , 1600 人就能收 6 万 4 ,不小的数字啊,这么多外地的来了住宿带动住宿业,真是学校发财致富好项目啊!”

我心里一惊,愣了一下,低头无语了。

还在犹豫自己是否真的是炮灰之时,看到了一个通知,说第二天下午就出成绩,进面试的同学需要立即办理面试手续。

旁边很多人摇头,都说钱白交了,一个人略带自嘲的对我说:“我同学还劝说这里很黑,不要去浪费青春,我还不听呢。”

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花上时间、金钱和精力,还没有上考场,就被打击的失去了战斗力。

当然既来之则安之,找个旅馆住下后,心里发虚的我,仍旧不甘心地复习着不知有用没用的资料。

炮灰精神

此时一个小姑娘住了进来,一看就是考友,寒暄了一番,才知道她是青岛某名校的学生,和我一样来参加考试。

她进出众多考场,还有机会参加了面试,最后都无果而终。她说,虽然知道自己是炮灰,但也得有炮灰精神,就像摸彩票中大奖一样,兴许有戏。

临睡前,她略带诙谐的对我说:“炮友,好梦!”

第二天 8 点半开始考试,拿到试卷心里一阵欢喜,考试题目都是主观题,都是我最拿手的,还提前交了卷,考后同来的朋友说,别乐太早,主观题才有猫腻呢,略有所悟的我耷拉着脑袋收拾行李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回了学校。

结果当然被那个炮友言中,最终结果都不知晓。

难道都是内定?

刚到宿舍,我们专业一个河南的朋友肖某来借点东西,她去年就开始考河南某高校的辅导员,当时略有耳闻其中的黑暗,今天正巧和她共鸣一下。她说我这不算什么,她去考的那个学校要招 4 个辅导员,潜规则是教职工家属才有希望,所幸的是她的老公去年就在该校做助教了,她也算是家属吧,但是据她说关系太不靠谱,有一个人花了 5 万多打点关系都没戏,我追问道:“难道都是内定?第一名是谁呀?”她笑着说第一名是南京某名校的,我松了口气,终于有没有关系就能进去的,也算是给我的一线曙光吧,谁知她继续说道,这个人直接找的省里的关系。残酷的现实又一次空袭了我,坐在那里和同学大笑,生活再一次告诉我现实这两个字的含义。

 

教小学,不给一分钱,随时走人

进高校无望,就转向教育的另一个阵地——中小学,这里的斗争也异常残酷。找到工作的夏某是我们 12 个人羡慕的对象,但是她的一番倾诉让我顿时有些茫然。

在攻读硕士之前,她有在小学从教 5 年的经历,所以在找工作的征程中比我们有了许多优势,在经历了 4 个月的苦苦寻觅后终于在苏州某小学落脚,现在处于 3 个月的试用期,每天做着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工作,早上出去还是嘹亮的嗓音,回来后变成沙哑的嗓音,学校不给一分钱,成了最廉价的劳动力,不愿意?就走人,后果自己承担吧。

中小学招人就像割麦子,一茬一茬的

她说现在的中小学招人就像割麦子,一茬一茬的。

她算是幸运的一个,即使是零工资三个月试用,至少以后可以被录用,很多人只是他们的一个工具,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因为现在不缺的就是找工作的人。

同去的一个女生就没有她这么幸运,被通知面试时,不给体检证,以为被遗漏了,打电话询问得到的回复是不用来了。

莫名其妙的被刷,让她接受不了,只能无奈离开。

 

捡起又扔下,成了最最廉价的劳动力

富有戏剧性的是,有段时间学校缺人,又把她给招回来,说是给个机会试讲。

她当然要好好把握这次来之不易的反败为胜的机会了,没过两天,夏某另一位同学来校后,学校又把那个女生打发走了。

就这样,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应届生们被他们捡起又扔下,成了最最廉价的劳动力。同学校一个有关系的大专文凭女生每天开着雷克萨斯上下班,还说工资还不够她养车的,不知道那个来了又去的女生与这位女生擦肩而过时是怎样的心情?我能体会到但不忍心去闪现那副画面。

想进中小学就操练自己的受挫能力吧

另一个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好朋友经历了 3 次小学笔试, 2 次面试还有一次试讲,失落之极的她常打电话与我诉衷肠。每场考试都要交 100 元,有的考试题目让人哭笑不得,一份试卷明显是从某处粘贴过来的,材料中写到今年 5.12 汶川大地震中多少志愿者,她当场就问监考人员是否出错?得到的回答是,自己理解吧。其余的题目都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拷贝下来的。撇开这些不说,她去了几个学校报名,招聘人员好心相告“我们这里人基本定了,你要报名吗?”终于明白不是考试过了面试过了试讲过了就能够做老师的,现在也开始四下找人了,但是势单力薄又能找谁呢?

去年的一场中小学招聘会上,千恩万谢才能把简历送出去,被通知面试是一种幸运,被告知有已定人员更是幸运中的幸运,想进中小学就操练自己的受挫能力吧。

经验经验还是经验

作为尴尬的文科女研究生,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了。

学教育的进不了教育领域,于是转向企业,他们的要求是经验经验还是经验。

我们不是没有经验,很多同学研究生期间从事了大量的高校兼职教师或助教的工作,其中也不乏有同学去企业实习过。然而这些招聘单位,要求的工作经验是在企业中的实战,诸如项目策划、营销等,我们这些仅有的经验又能派上什么用场?

即使是应届生专场招聘会,还是有用人单位不断追问相关工作经验,对于研究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却问之甚少。有了“工作经验”又怎样,不是用人单位需要的相关的工作经验,还是会被拒之门外。

苦苦寻觅到一些公司对工作经验不做要求,喜出望外时,定睛一看:男性!顿时傻眼。

我的一个好朋友孙某一心希望去企业发展,整日奔波于各种招聘会现场,幸运之时简历可以被接收,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得知是应届生便善意的拒绝。其中一次招聘会上,十份简历仅投出去两份,接踵而至的打击对于平日里一向乐观坚强的她来说,也曾一度萎靡不振。然而求职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她依旧辗转于各个招聘会现场,终于有幸被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招聘主管看好,让她在两周内做一分专业的公寓策划投标书。她使出浑身解数,查资料、找案例、咨询专业人员,苦战了几个通宵,终于做出了一份自己觉得拿得出手,又得到专业策划人员肯定的策划书。然而对方的反馈是“一份比较幼稚的策划书,难以提供该岗位”。后来才知道公司在让她做策划书的同时,一位海归人士已经上岗工作了。既然岗位已经有人做了,又何必让这些没有经验的研究生们徒劳呢?

 

想考公务员,你有飞蛾扑火的精神吗?

想考公务员或者村官,过来人会告诉你,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身边很多朋友笔试第一进入面试后被刷,继续考试最后成功的事例激励我们奋勇向前。但是冷静下来思考,如此多人去报考不是有点病态吗?为了稳定为了好的社会地位,大家疯了似的去争抢这碗饭,很多人不是为了做人民公仆而去的吧?

且不说心存何种想法,先说这竞争的惨烈,据过来人讲,现在的招录公平多了,但是类似以下的事情也许还有很多,一位考生考了 13 次终于考上了,她的爸爸为此绞尽脑汁,手里有权有关系,但是考试明朗化,面试无名化,怎么办呢?在报名条件限定上下功夫,招录条件都是为她量身定做,在入口处限定竞争人数,可谓处心积虑啊。

 

找工作的路途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我倍感被动,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暗黄的霓虹灯下,忽冷忽热的天气中,心情无法谱写出美妙的音符。



郭一平的话

不久前,温总理作客网络,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说:“无论是农民工就业,还是大学生就业,以及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都时刻摆在我心里。因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 。”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就业,第一位是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各届共同关注的问题,是热点中的热点。千万大学生及其家庭渴盼尤殷。

目前,不少人总是说大学生群体能力不足,或者企求过高。但是,在这里,借助新华网这一平台,让大家更加关注的,应该是就业的公平公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