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误区 第四章 就业问题误区o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17 06:35:10
第四章 就业问题误区 

高小勇的改制增加就业论无法成立

 

  2004年9月17日《中华工商时报》登载了高小勇先生的批郎文章《市场比"经济学家"更高明》。文章说,【在现在的约束条件下,在中国清楚界定产权比产权定价重要得多。中国相当长时间内的约束是就业。哪种方式增加市场化就业,哪种方式就是最经济的、最大化的。定价是市场交易的结果,市场比许多自称为"替弱势群体讲话"的经济学家们高明得多。】

  高小勇先生的意思是说,国有产权明晰到管理层个人手里后,企业能更好的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因此即便是在产权改制的过程中国有资产全部流失掉,也是值得的,对于整个国家也是有益无害的,也是能够实现社会总财富量最大化的。事实情况果真如此美妙吗?

  1 产权界定明确的各个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会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促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因此,生产一定量的社会总产品所需要的社会总劳动时间会逐渐减少,劳动岗位必然会进一步稀缺,造成劳动力的进一步过剩。

  2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主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保持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企业主会尽可能地给在岗的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因此,即便是在社会总劳动时间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岗位仍然会进一步减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3 社会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对企业主是极其有利的。有社会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企业主就可以有恃无恐地压低在岗劳动力的报酬,额外增加劳动力的劳动强度,额外延长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敷衍劳动环境的改善。劳动力为了不丢掉来之不易的劳动岗位,只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可以说,市场经济矫枉过正,克服掉了劳动力的惰性,却送给劳动力忍气吞声任人宰割的厚礼!

  4 一定规模的社会失业人口的存在,对宏观经济也是有利的。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经济增长时,企业可以在社会劳动力市场上及时雇佣到廉价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在经济疲软衰退时,解雇劳动力也不会受到道义上的指责,还可以让政府找到一个解决社会劳动保障问题的差事。因此失业大军成为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蓄水池,因此,指望代表企业主利益的国家出面根除失业问题,几乎是与虎谋皮。

  5 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后,货币将以利润的形式大量地集中在少数富人的手中,通过储蓄、购买股票债券等虚拟经济方式或直接投资,退出了实体经济的循环或者是加大着社会总供给,这必然造成实体经济中的货币短缺和社会总供给远远大于社会总需求的现象,货币财富的这两个流向,共同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困难,工厂大量停业倒闭,生产萎缩,整个社会的就业岗位必然会相对地日益减少。可以说,错误地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无限度地追逐,导致了货币财富的两极分化,而货币财富的贫富分化又进一步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进一步加剧着甚至恶化着就业难问题的浮现。

  6 虽然产权明晰的企业主们是造成社会劳动力严重过剩的主要凶手,但是企业主们却把解决就业问题的这个缠满了荆棘的皮球一脚踢给了政府,例如他们说"当一个人没有机会出卖劳动的时候,政府就应该负起责任"。可是,在一个纸币制度统治的市场经济环境里,政府不仅已经失去了控制形势的尚方宝剑,而且政府成员中的相当多数本身就是企业主或者是已经被企业主所收买而成为了企业主的代言人,因此政府根本无力,也无心去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7 目前,即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仍然没有解决好就业问题。而中国自从国退民进大规模产权私有化以来,失业人数节节攀升,已经严重危机到共和国的安定,而对于这些问题,主流经济学家却故意充耳不闻或轻描淡写麻木不仁。如果说,在一个人口少,资源多的国家里,就业问题也早已经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在中国这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国家里,这个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和尖锐。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种种不安定因素,不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成的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小勇先生所说的,国有企业产权明晰给个人后,这些企业就能够更好地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说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是与事实不符的,高小勇先生的高论并不高明!

  希望高小勇先生把更多的注意力,从产权改制这棵树上,转移到能通过建立财产登记平台,发挥税收和信用额度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彻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通过轮岗制来彻底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上。而要实现这一切,就需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巴曙松无法冲破的就业怪圈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发表的文章《打破"没有就业的增长"》说【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应当重点倾斜的是能够吸引更多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增强经济增长、投资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构筑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对所有的求职者平等地提供包括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必要的服务;在就业服务过程中扶助劳动力市场上条件较差的社会成员就业,消除性别、年龄、残疾上的歧视;通过立法和监督,维护就业竞争的公平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金融体系改进的角度看,较之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只需更少的资金投入就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需要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从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是吸引就业的重要动力,如何探索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便捷渠道,是提高金融资源投入对于就业带动能力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就业人数并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这个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他提出把注重GDP增长的模式转向就业优先的模式,也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但遗憾的是,巴曙松并没有刨根问底地分析出"没有就业的增长"的根源,没有探索出如何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的便捷渠道,因此,他笼统地提出的通过发展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也没有冲破隔靴搔痒扬汤止沸的藩篱。

  我认为,劳动力过剩有三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一种是"劳动力的绝对过剩";一种是"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一般来说,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失业问题,基本都是这三种基本形态交织共生的结果。因此,要想全面解决就业难问题,就须区别对待这三种基本形态,对症下药。

  1 富人制造的失业―――"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成因及对策

  劳动力的相对过剩是指人们无节制地追求货币财富,导致货币大量地集中在少数富人的手中,这些富裕货币通过储蓄、购买股票或债券等虚拟经济方式或直接投资,退出了实体经济的循环或者是加大着社会总供给,这必然造成实体经济中的货币短缺和社会总供给远远大于社会总需求的现象,货币财富的这两个流向,共同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困难,工厂大量停业倒闭,生产萎缩,整个社会的就业岗位必然会相应地日益减少。

  具体来说,劳动力的相对过剩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上,如果让全体(行业内)劳动力都按照各行业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标准,平均的工资标准实现每周5日,每日8小时的满负荷工作制进行全体就业,那么,产品和服务的总产出就会超过市场有货币支付意愿和能力的需要量,从而造成全员满负荷工作制无法实现,此种失业现象称之谓"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劳动力的相对过剩是劳资分配悬殊,以及现行货币制度所造成的恶果。劳动力的相对过剩的问题越严重,说明货币财富的两极分化越严重,经济越不稳定,社会矛盾越尖锐,人类文明进步的前途越渺茫。世界各国的高失业率现象和中国当前就业再就业难问题,主要成因就是源自"劳动力相对过剩"。

  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模型:

  假如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共有200个社会成员,有100个成员有劳动能力,分布在36个行业里就业,每个行业约有3人工作,这个市场里的货币供应量是1000元,36个行业进行生产所需要原材料都取自自然。假如劳动生产率处在每个行业的3个劳动力每天工作8小时,每一周工作5天就可以生产出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的人们普遍没有把货币当作财富而储藏起来的嗜好,产品和劳动力既没有出现剩余,也没有出现不足,物价平稳,社会稳定。

  某一天,一个行业的一个人突然聪明起来,他寻思到,既然货币可以换来其他行业的任何产品,我为何不想方设法储存更多的货币,而避开每天8小时每一周5天的辛苦劳作呢?为了达到储存更多货币的目的,他想方设法把本行业的3个人整合成一个公司,成为公司的管理者,并且赶走了一个劳动力,加大了另外一个劳动力的劳动强度,并把这一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延长为每天干12小时每一周干7天。虽然仅剩的这1个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真正提高,但是在劳动强度增大和劳动时间延长的情况下,仍然生产出了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

  改制后的第一次销售,产品也全部卖了出去,换回了3元货币,但是这3元货币,被公司的管理者,那位聪明人拿走了2元,在岗的劳动力仍然获得1元,而已经失业的那一个劳动力却没有获得1分钱。聪明人储存起来1元钱,用另外的1元象往常一样购置了生活用品,在岗的劳动力仍然用1元进行正常生活消费,而已经失业的那一个劳动力却没有钱购置生活用品。

  改制后第二次产品销售的时候,虽然本行业继续生产出了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但是产品却只销售出了 (100-1)/100 。并且这种产品销售萎缩的局面,已经波及到其他的36个行业,每个行业每次产品的销售萎缩率都以接近(100-1)/100的速率递减。第二次产品销售完成以后,聪明人又储存起来1*99%元钱,用另外的1元象往常一样购置了生活用品,在岗的劳动力只能用1*99%元进行生活消费。

  改制后第三次产品销售的时候,虽然本行业有继续生产出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产品销售遇到困难,因此这一次的产品生产量只是实际生产能力的99%,已经开始了萎缩。但是,即便是这99%的生产量,这一次也没有完全销售出去,而是只销售出了约 99%*〔(100-1)/100〕 的量,呈现出继续萎缩的趋势。因此,本行业仅剩的那个劳动力的也不需要每天干12小时每一周干7天了,其他行业的劳动力也不需要每天干8小时每一周干5天了,因为聪明人违背常规,储存起来了1+1*99% 元钱,已经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货币短缺,造成了劳动力相对于货币实际购买力来说的相对过剩。

  假如为了制止生产萎缩,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不利局面,这个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又新增加了500元,成为1500元,虽然生产萎缩的局面得到暂时的遏止,但是这些新增货币,因为劳资分配悬殊的局面并没有改观,很快又被各个行业的新出现的"聪明人"所瓜分,而被储藏起来,生产萎缩的局面又会很快地严重起来。因此,为了制止生产持续萎缩,失业率持续上升的不利局面,这个市场就需要不断地持续增加货币供应量,一旦停止供血(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个市场就会成为物价下跌,失业增加,经济停滞乃至负增长的一潭死水。

  假如货币供应总量持续增加到了5000元,经济的复苏加快,物价开始上升,需求逐渐旺盛,就业量开始增加,但是这种好景是很难长久的。因为在这个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总规模都没有获得实质性提高的社会里,1000的货币供应量就足以维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扩张出来的4000元货币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这4000元货被"聪明人"暂时储藏了起来或者在虚拟经济领域进行着钱生钱的资本游戏而没有形成实际购买力,但是,实体经济活跃起来以后,一旦当物价将要出现上涨的预期后,这些"聪明人"就会把储藏的货币提取出来,大肆购买房产汽车等实体商品,这些领域的物价上涨很快就会波及全局,宏观经济转瞬间就会从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跑步进入需求过剩通货膨胀的过热危险状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因为聪明人把货币当作财富储存起来,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货币短缺,造成了劳动力相对于市场上的货币实际购买力来说的相对过剩。因此,要想解决劳动力相对过剩而造成的失业问题,就必须制止货币财富的两极分化。

  但是市场经济又是利用人们追逐财富的本能而产生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因此,既想依靠人们追逐货币财富的本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要适度观控货币财富聚集速度和规模,就必须限制一切非法所得,保护合法所得;就必须在自愿合理的限度内调整货币分配比例,把贫富分化控制在尽可能合理的范围内;就必须让富人积累的生产资料和货币,得到合理运用,避免出现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甚至金融危机。如何才能实现以上目标呢?

  货币是经济的血液。要想适度控制财富及货币的聚集速度和规模,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观控货币的流量和流向,事半功倍地观控社会财富的聚散消涨。但是在现行货币制度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简直比登天还难。如果借助日益成熟普及的信息技术建立起人本化电子货币制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以上目标。

  (1)电子化后的货币仍然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范畴,原有货币单位不变。中央银行已发行的货币转为国家帐户上的负债,国家帐户仍然可以通过发行庞大的负债额,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教育、医疗、交通、通信、国防等公共事业建设。

  (2)帐户唯一,实名管理。公民个人、法人实体和各级政府机关,只能选择一家银行开设国内唯一的银行帐户,银行帐户施行实名管理。人本化电子货币实施后,公民、法人和各级政府都要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将所有储蓄存款、现金和经过法律程序认可的债务全部集转到这个唯一的个人名下、法人名下或政府名下的银行帐户中,并且从此后,其收入支出也全部通过这个唯一的帐户进行结算。当一个帐户的余额是负数时,说明这个户主对社会有负债。当一个帐户的余额是正数时,说明这个公民对社会拥有债权。

  (3)全国联网,同步管理。每个公民,每个法人,每级政府帐户余额和彼此之间每笔资金往来情况,都要同步接受中央银行观控数据库监控,正常情况下跨行跨地域结算畅通无阻。各家商业银行,包括根据WTO有关协议逐步被取消限制的外资银行,仍然可以在这个统一透明的大框架下谋求其独自的合法利益,但是这些利益主要来源于各项服务收费,而不再以存贷利息差的面目出现。 

  (4)减少现金(M0)使用量。大力发展信用卡、借记卡、医疗卡、月票卡、饭卡等各种网络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的建设,尽可能减少现金的流通量和流通面,尽快研制安全可靠、低成本、大众化的手机式电子结算仪。制定法律,若公民个人、法人单位或政府部门,未经中央银行观控数据调控系统的授权、持有超过一定额度的现金(如1000元或10000元),视同违法。

  (5)强化信用额度管理。人本化电子货币实施后,人大或国会派出的信用管理机构根据每个公民年龄、身体状况、实有工作技能、消费倾向、参考受教育程度,评定划分信用额度等级。每个公民在这个信用额度内可自动进行生活性、教育性、医疗性等消费,或者是支取货币进行创业投资。货币支取额达到负债额度后,帐户自动冻结支付功能。法人帐户也实施类同的信用额度管理办法。政府的负债额度由各级人大授权确定。  

  (6)通过中央银行观控数据库实施宏观调控。人本化电子货币制度实施后,几乎任何一笔商业交易和货币流动,几乎全要通过一个实名帐户到另一个实名帐户的电子转帐来完成,都要流经中央银行观控数据库的流量流向过滤系统,几乎都会适时地留有电脑交割记录。中央银行观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检索、分析、排查出非合理非理性的局部,以至单笔的经济活动,并且时时与宏观形势相协调,可断然下达透支、冻结、急缓处理等各项指令,及时强而有力地对宏观经济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观控。

  人本化电子货币系统,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基本公平的竞争机会。即便是一个穷人,也可以很容易地借到维持基本生活、接受教育或进行创业投资的资金,或者是比较容易地谋到一份职业。人本化电子货币系统,还可以有效地甄别出公民、法人和公务员各项收入的性质,为打击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提供可靠依据。贪污腐败、偷漏税款、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拖欠工资等非法行为,因为随时随地会受到监控并被打击,从而会丧失掉生存的土壤而逐渐销声匿迹。社会不公现象可基本消除。通过观控货币流动,社会管理者可全面高效快捷甚至是自动地检索出各种税源,并可依法迅速地完成营业税、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消费税等的征收。分配不公的现象也可基本消除。

  由于人本化电子货币将既能保护合理合法的贫富差距,又要利用收入甄别功能和高效的税收征管系统,彻底杜绝非法收入和平抑非合理的货币财富的贫富分化,需求不足的问题几乎将得到彻底根除,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的就业难问题自然就得到基本的根除。

  2 机器制造的失业―――"劳动力绝对过剩"的成因及对策

  劳动力的绝对过剩是指,一方面,随着人类技术不断进步,劳动效率的提高会导致生产同样多的商品所需要的人力或总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环境资源和技术的限制导致行业和产品品种的扩张受到限制,导致就业岗位或总劳动时间的增加速度远远不如劳动效率提高导致需要人力越来越少的速度快,因此,两面夹击就形成劳动力的绝对过剩。

  具体来说,劳动力的绝对过剩是指,当社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让全体(行业内)劳动力都按照各行业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标准,平均的工资标准实现每周5日,每日8小时的满负荷工作制进行全体就业,那么,产品和服务的总产出就会超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实际需要量,从而造成全员满负荷工作制没有必要实现,这种现象称之谓"劳动力的绝对过剩"。"劳动力的绝对过剩",是社会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地球自然资源进一步枯竭、环境限制进一步加剧双重挤压作用的必然结果。劳动力的绝对过剩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只不过这种趋势被"劳动力的相对过剩"问题所掩盖。目前大型零售商业,制造业,广告业、渔业等行业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的绝对过剩现象。

  理论上说,劳动力的绝对过剩问题越严重,说明人类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越强,文明进步的程度越高。假如中国只需要1亿人正常工作,就能够生产提供出中国13亿人所需要的全部商品和服务,那么其余的12亿人,不就可以整日悠闲自得地生活在个性自由,发明创造,培训学习,体育休闲,旅游探险,谈情说爱上了吗?为了解决谁都愿意当轻松快活的12亿人,而不愿意当终日劳作的1亿人这个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轮流上岗制度!

  简单地说,轮流上岗制度就是根据劳动生产率的总体水平或失业率高低,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形式。如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货币制度、财政手段等形式缩短全体劳动力的法定劳动时间,例如变8小时周5天工作制为2小时周3天工作制,从而促使企业把有限的工作岗位分成若干个时间段,让若干个劳动力仍然按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规则,竞争获取资格后轮流上岗,用一个工作岗位解决若干个劳动力就业的方式,歇人不歇马地实现社会劳动力的全体就业。

  以简单模型为例: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共有200个社会成员,有100个成员有劳动能力,分布在36个行业里就业,每个行业约有3人工作,这个市场里的货币供应量是1000元。假如36个行业都普遍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提高,各个行业只需要1个劳动力每天工作8小时,每一周工作5天就可以生产出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新的就业岗位或行业也无法被有效地创造出来,那么,解决就业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每个行业的3个劳动力都变8小时周5天工作制为2小时周3天工作制,让劳动时间缩短了,让闲暇时间增多了,让福利水平相对提高了,但工资收入不变,让每一个都不失去工作。

  轮流上岗制度有几大好处:

  1 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人类的劳动总量;

  2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3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4 既实现了机会均等,又能奖勤罚懒,奖能罚笨,不劳而获者难以鱼目混珠;

  5 尊重了每个人劳动的权力,人人平等的政治基础得以体现;

  6 社会稳定有了永固的基础。

  总之,有助于最大化地实现人类幸福!

  但是,在现行货币制度统治下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里,轮流上岗制度是无法实现的。还是以这个简单模型为例,在这个模型里,当一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个人可以生产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后,惟利是图的行业主(企业主)必然要把这个行业剩余的劳动力排挤出去,这些被排挤出去的人只能到其他行业继续就业.可是当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到一个人可以生产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后,除去在36个行业中安排的36个成员就业外,这个社会累加剩余的64个劳动力的就业就成了问题。假如某一个行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个人可以生产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后,并没有把剩余劳动力排挤出去,而是把这一个劳动岗位,分成三个时间段,让3个劳动力减少劳动时间,轮流上岗。但是,这一个行业(企业)的独立行为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里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利润平均化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因此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会挤入到这个行业里来,致使这个行业的老企业市场份额严重缩小,毛利润严重下降,最终致使这一个岗位的劳动收入直线下降到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持平的状态,即便这个企业(老行业)虽然愿意继续留用这3个劳动力。但是由于这3个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只是普通工资水平的1/3,这3个人的也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个企业(老行业)。

  有人说,这些剩余劳动力离开老行业后,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劳动岗位,甚至创造新的行业.可是大家都知道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资源和环境是有限的,技术进步也是需要时间的,当行业类型基本饱和后,新行业类型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创造出来的.因此,64个劳动力无论如何是无法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与36行业劳动生产率做比较)的条件下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而实现全体就业的.

  有人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可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必须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工人和农民要很有钱,他们才能享受的起第三产业的周到服务.如果工人和农民普遍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社会现实中,第三产业是无法健康地发达起来的。目前中国,酒店歌厅夜总会这些发达起来的第三产业,广大的工人和农民是消费不起的。畸形发展的第三产业是无力承担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

  64个失业劳动力为了生存,除了有个别的人创造出了新的劳动岗位或新行业,实现了再就业,但是更多的人上街摆滩卖菜,或开了一个小工厂或小商店,或干脆检垃圾捡破烂,但是这些表面上新增加的就业实质上也是与老36行在争夺市场,争夺资源,争夺蛋糕,最终导致的是老36行的劳动生产率也直线下降,新岗位的劳动生产率也无法提升到老岗位的水平上,老岗位上的36个人和新岗位上的64个人收入都在下降,蛋糕并不会因为分蛋糕的人多而增大.可是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老36行和新36行的劳动力都要分出相当多的时间寻找市场,因此劳动时间更长了,工作压力更大了,生活更加艰辛了。

  不仅如此,无论是这种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而与老36行继续竞争的表面化新就业,还是通过创造出了新的劳动岗位开拓新行业而实现的新就业,无法让64个剩余劳动力都实现就业,这些剩余下来的劳动力就必须寻找更新的出路。可是天涯茫茫,这些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失业者唯一的本钱就是自己的身体和"智慧"了,她们或他们,要么进入红灯区卖笑卖身,要么就挺而走险杀人越货。虽然这些卖淫嫖娼、打家劫舍、走私贩毒、黑社会等行业的确是新创造出来的,虽然这些新行业的确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虽然这些新行业的就业者既值得同情也值得痛恨,虽然这些新行业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虽然这些新行业极大地减少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总量,但是中国社会这些沉渣的泛起,是完全符合臭名昭著的"破窗理论"的,西方庸俗经济学理论以及自由市场经济可以说是首功一件。

  由此可见,在现行货币制度统治下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里,轮流上岗制度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如何才能迎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用轮流上岗制度来妥善解决劳动力绝对过剩而造成的失业问题呢?

  仍然以简单模型为例解读一下轮流上岗制度的实现方式: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共有200个社会成员,有100个成员有劳动能力,分布在36个行业里就业,每个行业约有3人工作,这个市场里的货币供应量是1000元。假如有1个行业率先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提高,这个行业只需要1个劳动力每天工作8小时,每一周工作5天就可以生产出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行业类型已经基本饱和,新的就业岗位一时无法被有效地创造出来,那么,就需要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这个行业解雇劳动力,而是把这3个劳动力由8小时周5天工作制为2小时周3天工作制,让其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福利水平提高、工资收入不变。但是,可以鼓励这些劳动力在闲暇时间增多后,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并利用社会提供的创业资金,进行新行业类型的开发和非饱和行业的进入,当时机成熟后,才允许这个劳动力脱离本行业,发展新事业。

  但是,要实现以上步骤,需要有大量的工作去做:

  创造适度竞争的环境:在市场管理上,如果完全不顾市场容量的大小,继续放任各种经济实体在各个行业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使得社会总资金的平均利润率迅速下降,致使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的竞争迅速进入白热化,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项目无人无力问津,那么轮流上岗制度就无法实行,即便是强制实行,企业也会不堪重负。

  适度竞争就是由国家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层层牵头,利用人本化电子货币管理系统,及时了解企业产品销售,工资水平等情况,严格控制成熟产品,饱和产品的新上项目,目标是保护业内企业的毛利总体水平,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基本标准是既要保证现有企业的生产服务设施基本达到最佳的生产和服务规模,又要保护新技术新优势企业加入到竞争行列中来,从而实现适度的优胜劣汰,避免出现垄断和技术停滞。

  这个"度"可掌握在,以宏观形势健康,物价基本稳定的正常年份为准,把行业内企业的实际生产服务产出,控制在满负荷的80%较为合适。或者是采用抽样调查法,通过了解消费者群体对某种商品的现有饱和度,预期更新度等指标,并排除货币收入因素,综合分析而获得。

  各行各业实现了适度竞争后,行业内企业毛利水平就会上升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轮流上岗制度也就获得了宽松的环境。因此,即便是不实行轮流上岗制度,保护各行各业内的适度竞争态势,也是当务之急。

  保护岗位竞争,解决人的劳动热情问题:由于轮流上岗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全体就业,个别劳动力是否会因为有恃无恐而产生不珍惜劳动岗位,消极怠工的大锅饭情节呢?进而在利益分配等问题上斤斤计较,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从而大面积降低劳动力的整体劳动热情呢?

  人虽然是有惰性的,也是自私逐利的,但是人的这种本性也是可以用荣誉感、地位感,甚至新型的非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的。客观地讲,社会不同的劳动岗位受社会尊重的程度,薪金收入,劳动环境等是有明显区别的。除了有金领、白领、蓝领之分外,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人群会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不同岗位,也有自己的高低贵贱之评价。按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人们会不停顿地向高层次的劳动岗位努力的。

  因此,轮流上岗制度并不排除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等人才竞争规则。企业和就职者仍然遵循双向选择的劳动力市场规律,在劳动法的规范范围内进行择优录用,辞退或自我选择。由于不进则退之岗位竞争的存在,人们也会十分珍惜自己已经获得的岗位的,因此,轮流上岗制度不会重蹈大锅饭的覆辙。为了进一步规范劳动力的劳动态度,调动劳动热情,还可以利用IC卡身份证的方式在建立劳动力信用档案。

  除此之外,还要:

  1 颁布法律,压缩单位劳动力劳动时间,增加就业人数

  2 变按人付酬为按岗付酬(按时,按效)

  3 鼓励适度消费(只想就业,不想消费,是行不通的),利用人本化电子货币系统调整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利润水平与工资水平之比,利润再投资与直接消费的比例,工资再投资与直接消费的比例)

  当前,在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时候,各级政府为了突出政绩,往往犯有一个通病,就是完全不顾市场容量的大小,只盲目追求实现再就业和自谋职业者的比率和人数,却全然不顾这支硬性加入到业内竞争的庞大队伍,会打破业内竞争的平衡态势,导致业内各家都无钱可赚,进一步加剧业内裁员破产之风。这种情况会在各行各业蔓延,最终导致社会再就业者总人数远远小于新失业者总人数的现象持续出现,从而持续恶化就业危机。

  轮流上岗制度实施后,可以促使各行各业实际的劳动生产率都能普遍达到本行业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标准,社会总劳动时间就会随着社会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缩短,社会全体成员的总福利就会增加,社会生产力就会得到新的解放。

  3素质差异制造的失业―――"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的成因极其解决办法

  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是由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社会个别劳动力技能素质不能满足劳动岗位的个性化需要,或者劳动岗位不能满足劳动力的个性化需要,导致劳动力在转换劳动岗位时出现了供需脱节的暂时时间差,从而表现出来的劳动力过剩,称之谓"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也称为"摩擦失业"。只要新技术新行业不断出现,产业结构调整不停止,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就不会消失。但是劳动力这种过剩形式,总是短期的,有限的,一般来说不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国存在的失业现象,"劳动力结构性过剩"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劳动力结构性过剩"问题的解决办法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附带说明的是,如果人本化电子货币和轮流上岗制度得以贯彻实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缓解,乃至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所造成的失业问题。因为市场动荡是造成市场结构频繁调整的主要原因,如果人本化电子货币有效克服了市场动荡,那么"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会降低减少;如果轮流上岗制度得以贯彻,因为"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而造成的失业人员,也可以在一些轮流上岗的低端岗位上暂时获得就业机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坚定不移地走原教旨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道路,如果不从西方经济理论的狭小圈子里跳出来,就无法解决劳动力三种过剩形态而造成的失业问题。当前理论界所言的:充分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规范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广非正规就业手段;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等措施,只能治标不治本地缓解、而不能釜底抽薪地根除就业难问题

  案例: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由于捕捞能力已经远远超过渔业资源承载能力,渔业资源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到渔民的收入。渔民失业和返贫现象严重,沿海贫困渔民数量已达14.8万人,其中特困渔民10.8万人。 2003年11月27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保持渔区稳定议案的决议》。《决议》提出,从2004年开始,用10年时间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决议》认为,广东省沿海部分渔民,"已成为广东省继水库和石灰岩地区移民之后,需要政府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的贫困群体"。据估计,广东省近百万渔业人口中,将有10万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命运。这是劳动力绝对过剩的一个典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