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人被改变的生活(南方周末 2003-11-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3:40
渭河人被改变的生活
南方周末    2003-11-27 15:45:26

□本报记者  江华  发自陕西
2003年8月31日开始,陕西省渭河下游流域的农民,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撤离,只身逃出的农民近20万人。
渭河的历史上,这是一个本不该出现的数据:2003年8月下旬,渭河流域发生连续降雨天气,酿成渭河连续洪峰,最高流量3700立方米/秒。
一场意想不到的小洪水,让陕西省华县、华阴市遭受了自1556年以来最大的灾害。在这场洪水中,受灾的两个县市,除了一名记者和一个村主任牺牲外,没有一个人在这场“战争”中死亡。
几个月过去了,这里的一切都在沉默着。
这里的几乎每个人,都在审视着三门峡水库———一个离这里很遥远的大坝。
○2003年11月20日
葱湾回库移民生活“归零”
华阴市葱湾村,一个三门峡库区返库移民组成的村庄。自从第一代移民从1950年代背井离乡,响应国家号召远迁贫瘠的地区到返回库区定居,第五代的孩子已经正在牙牙学语。
1956年,渭河三门峡水库淹没区的青壮年农民为了三门峡水库下游的安全,纷纷报名迁移,体现了“迁一家、保千家”的美好精神。此后,48万与世无争的农民陆续被迁出富饶的渭河平原。
但是远迁宁夏的青壮年农民受不了条件恶劣的“新家园”,1956年8月,到达安置区不久的农民有400多人返回陕西。1957年,在宁夏的移民形成了6500人的返陕浪潮,1962年3月,1.2万移民坚决要返回库区,后经国务院批准,全部宁夏移民返回库区安置。
与此同时,陕西人担忧的是,渭河河床越来越高,自我冲淤能力很强的渭河,越来越快变得像“悬河”。
1964年,三门峡水库改变运行方式,移民们看到他们的土地并未淹没,仍然可以耕种,纷纷返回家园。
1984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派出由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孙岳带领的联合调查组,经过40多天的调查,调查组向中央报告:许多移民的经济状况远不及在库区的时候。有历史资料说,这些实地查看的官员都哭了。
1985年5月,经过多次返迁无果的移民得到了福音:国务院决定,从国营农场和部队农场使用的50多万亩土地中划出30多万亩土地,安置生活、生产困难的十多万移民返回库区定居。
从1986年到1990年代初期,一个又一个村落重新在渭河边形成。10个乡、100个村的行政格局逐渐形成。移民们终于回到家乡,有了可以耕种的土地。他们从零开始。
历史却在和他们开玩笑,他们的生活仅仅安宁了十多年。
2003年11月20日,葱湾村村主任王宽指正在忙着晒被褥。他刚刚从灾民安置点回到家里两个星期。洪水把家里仅有的家产全部毁坏。
由于河水倒灌,渭河支流纷纷决堤,4亿立方米的水在渭河的大堤外肆虐。“我似乎在这里见到了大海。”华阴市移民局局长周选民说。
2003年11月初,在反复消毒和检查危房之后,政府解除了禁止回村居住的命令。房倒屋塌的家庭至今还没有回来,由于安置点的逐渐撤销,当地政府也无力承担庞大的费用。灾民暂时借居在自己的亲戚那里。
华阴农民,2003年受灾直接损失,按照官方的数据是12.08亿元。“我们的生活倒退了10年,要恢复元气,至少需要5年。”
“我们不想让国家背着我们走,我们想自己走路。我们的路很简单:让渭河河床降下来。”曹斌成说。
○2003年11月21日
华西镇罗西村暂时安居点
几十年前风华正茂的王满池老了。他是1950年代三门峡库区移民先遣队队员。
2003年11月21日,在华阴市面粉厂安居点,身穿刚刚从废墟里扒出晒干的棉袄的王满池哭了。王在历史上移民回潮的过程中,来来回回迁移6次。为此,儿子始终没有原谅父亲。“他除了移民,什么也没有做过。”儿子说。
在安置点,73户居民回不了家,他们的209间房子倒塌。罗西村333户人家,所有的东西全部被毁。罗西村,平均每户有5只鸡、一头猪,5家平均有一头羊。这些可以带来收入的生命已经随水而去。
罗西村地势低洼,是华阴市最后才能恢复的村庄,所有的积水,必须从罗西村边抽到渭河里。
王满池家的房子倒塌了,他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新家。“我老了。”他说。
在安居点的大院里,几顶帐篷是孩子们的临时学校。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感受不到灾害的影子。
○2003年11月22日
华县秦家滩
独立定呆呆地看着自己倒塌的大屋。
“这里离三门峡这么远,这怎么可能呢?”这位当过兵的村委委员直到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还不相信事实。
河水倒灌导致了华县的南山支流相继决堤,黄河口的顶托让渭河水流速缓慢,数次洪峰进入渭河大堤外,形成了一个容量为4亿立方米的泽国。
“我是干部,我不能走啊。”独立定说。2003年8月31日凌晨,撤退家园的命令下达。当时的渭河水在堤内蔓延。紧邻大堤的村庄还没有见水。“青壮年劳力全部留下,老弱病残先走。”
2003年9月1日上午9时20分。渭河支流石堤河东岸被水撕开,秦家滩的家园一寸寸地被水淹没。
“安逸的经验害得我们无法应对,三门峡水库从容地给我们颜色看。我们怎么能想到会这个样子?水再大我们也没有受这样的灾害。”华县的一位官员说。3700个流量的水,就造成这么大的灾害,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秦家滩的渭河大堤曾经经受过6600个流量都没有事情。独立定说:“原来洪水过境只有两天时间,现在需要几十个小时。渭河口挡着了水。”
当大家回家的时候,许多外地打工回来的兄弟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里了。
秦家滩旁边的渭河大堤,从三门峡水库建成不久开始加高河堤。“原来只有两三米,现在有十多米了。”
“我们不恨三门峡水库,只是希望它能够保下游安全的时候,也不要伤害我们。”洪灾过后,独立定找来了报纸,仔细阅读了张光斗先生等人对三门峡工程的检讨。“他们说出了农民的心声。”
“我感觉到了洪灾中政府的人情味。在县城最拥挤的时候,街头支起来的那么多让13万农民吃饭的大锅,我就体会到了温暖。”
渭河滩区,人们颗粒无收。一个老农民在堤口护堤的铁丝笼里,发现了玉米棵:这是惟一从泥土里扒出来的粮食。
阳光下,金色的玉米棒色泽艳丽。
图:
渭河水灾现场  张金祥  摄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