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该适时叫停“创卫”评选了(新京报 2009-3-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9:51
该适时叫停“创卫”评选了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9-3-30 2:43:08 · 来源: 新京报

■ 社论
就网友曝光河南焦作创卫变“创伪”一事,3月26日,全国爱卫办做出取消焦作申报国家卫生城市资格两年,暂停河南省爱卫会推荐国家卫生城市资格一年的决定。对此,3月27日央视《新闻1+1》节目提出,当暗访、评估、复审等已有的监督机制无法阻挡造假,挂上了牌的卫生城市也依然存在脏乱差,全国卫生城市评选该何去何从?央视新闻观察员白岩松认为,“可以考虑停止评选国家卫生城市”。
叫停“创卫”评比的声音,随着焦作事件的曝光变得强烈。这其间,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那便是有不少替焦作鸣冤叫屈的声音。如白岩松就说:“焦作是一个运气太差了的、比窦娥还冤的一个倒霉蛋。”何以如此?正是那位曝光焦作现象的网友所说:“这不是一个焦作的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现成的例子比如2007年,为迎接“创卫”检查,陕西渭南就曾要求卫生不达标的小饭馆全部关门回避。也在当年,西安市风味小吃一条街新民街上的小吃店,在迎检期间均被责令关门歇业。此类事件还有不少。在这种情形下,自然不免有人认为,大家都这么干,为何偏偏焦作要遭致如此下场?
建议有关部门不妨对“创卫”进行一次全国性的调查,包括匿名的民意调查。如果“创卫”造假真的已成全国性问题,那就应当高度重视其所呈现的制度弊端。
出于增进市民福祉之目的,而设立的卫生城市评选活动,强化了国人以及城市的“爱国卫生”印象,也带动了城市文明意识与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其历史性作用是显然的。据卫生部3月25日发布的资料,国家卫生城市现有108个,山东省威海市命名最早,时间是1990年6月17日。但是,这一活动在不断延续中,逐渐表现出了某种异化与变质,其中就体现在,创卫的目的变成了手段,成为对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一。一些地方的造假行为正是在这种“激励”之下,变得流行起来。而且这种造假,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权力扰民、民生大受折腾的特点来。焦作网友反映的“饭吃不了,澡洗不了,店开不了”,就是实情。
“创卫”寄托着社会对文明的追求。但以公然造假、权力扰民这种违背文明的方式实现,是否能达致真正的文明?更重要的是,原本为着增进市民福祉的活动,最终不仅得不到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反致民怨纷起。这样的现实,恐怕已不符合当初设置全国卫生城市评选制度的初衷了。因此,的确到了“可以考虑停止评选国家卫生城市”的时候了。
当然,停止国家卫生城市评选活动,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爱国卫生”,更不意味着地方主政官员或相关部门不需要再对城市卫生情况负责。停止评选,只是叫停、改革现在这种由上而下的监督、检查、评比的模式,而将对城市卫生文明的评判权交给市民。对城市的卫生状况,只有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最有发言权。也只有充分重视市民的意见,才可能有常态化的监督,才不会出现“挂上了牌的卫生城市也依然存在脏乱差”的现象。
焦作造假正是“创卫”活动中的“三鹿事件”,相关部门有必要以叫停国家免检制度的勇气,暂时叫停国家卫生城市评选,并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将卫生状况的评判权更大程度地交给当地民众。焦作事件曝光后,当地提出“为人民创卫,让群众监督,请市民打分”,并延请网络监督员等。这应当是一种痛定思痛,也再次表明,只有当城市卫生不再成为“政绩工程”时,它才可能成为“民心工程”。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9/03-30/008@024308.htm
社论:该适时叫停“创卫”评选了(新京报 2009-3-30) 社论:晋冀争水:该正视水库的反作用了(新京报 2009-12-31)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社论:假茅台不能要驻京办也该清理(新京报 2009-4-12) 社论: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新京报 2007-12-5) 数奥该叫停了? 社论:直面社会矛盾应当取消零信访(新京报 2009-3-13) 社论:司法改革必须保持连续性(新京报 2009-3-26) 社论:2009,怀着希望前行(新京报 2009-1-1) 社论:公路收费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新京报 2008-2-28) 社论:东莞童工现象:突破了公平正义底线(新京报 2008-4-29) 新京报社论:教育改革已达成“共识”了吗?--观点--人民网 社论:有怎样的心灵,就有怎样的时代(新京报 2006-11-30) 社论:让弱势群体也能追赶经济增长的脚步(新京报 2007-6-30) 社论:呼唤一个“加薪减税”时代的到来(新京报 2007-11-30) 社论:华南虎事件还不能画上句号(新京报 2008-6-30) 社论:三鹿公关成功是媒体责任感的缺失(新京报 2009-1-6) 社论:案件比对为司法正义增添参照系(新京报 2009-1-17) 社论:关注李瑞背后的那一群孩子(新京报 2009-2-20) 社论:“躲猫猫”的深层追问才刚刚开始(新京报 2009-2-23) 社论:参政议政的必要成本不可省(新京报 2009-2-24) 社论:还有多少富庶之地靠“鼻闻口尝”查水质(新京报 2009-2-27) 社论:最好的道歉是避免“躲猫猫”悲剧重演(新京报 2009-2-28) 社论:“高调问责,低调升迁”有损政府公信力(新京报 20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