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参政议政的必要成本不可省(新京报 2009-2-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5:37
参政议政的必要成本不可省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9-2-24 3:30:20 · 来源: 新京报

■ 社论
今年广州市政协会议组织者安排委员在一家五星级酒店食宿。广州市政协委员高德良却拒领房卡,他认为,大多数委员居住在本市,可以回家食宿。在经济困难时期,政协会议应当压缩开支。
毫无疑问,在经济衰退期,理当压缩公务开支,包括会议开支。因为经济衰退意味着经济活动减少,政府税收减少。但政府又需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乃至于刺激经济增长。因而,这个时期,各级政府通常会面临财政赤字。目前各地都在向中央政府争取地方政府性债券的发行额度。既然政府已经做好了借债的准备,就当然得压缩一切可以压缩的开支,包括人大政协开会的开支。
有人说,公务会议安排在豪华宾馆,可以增加宾馆的收入,从而刺激内需。说这种话的人,既缺乏经济学常识,也缺乏基本的政治意识。刺激经济增长并非只有刺激需求一招,即便在凯恩斯那里,所谓需求,可分解为投资和消费两部分,而经济衰退期人们的收入下降,消费是靠不住的,所以,他所说的刺激需求,主要是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资。
退一步说,即使一些人真的以为,刺激经济就是刺激消费,那从政治角度考虑,也不应当增加公务人员的消费。官员、政协委员们多是这个社会中的高收入群体,经济衰退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退一步说,如果地方政府财力充裕,愿意拿出来刺激消费,那最适合被安排去酒店免费吃住的,应当是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社会福利,也增加了社会消费,还能赢得政治声誉。
另一方面,具有政治意识的政协委员如高德良先生,其实也大可不必坚持政协委员必须自己回家解决会议期间吃饭、住宿问题。政协会议只要能体现重要的民主价值,那么,委员们就该集中精力,在短暂的时间内,开好会议。为此,会议组织者安排委员们集中住宿,并非没必要。集中住宿本身有利于委员们知道自己的职责,也有利于委员进行内部沟通交流,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或者对政事进行更有价值的审议。企业要开重要的会议,一般还都会安排会议参加者集中居住呢。当然会议不必一定安排在五星级酒店,但舒适、清静、安心的会议环境总是需要的。
这是民主政治正常运转自然会带来的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民主政治在决策过程中所要花费的成本可能更高。一家私营公司的老板可以一夜之间自己一个人作出十分重大的决定,但一个民主的政府要作出一个决定,可能需要漫长而复杂的审议过程。这需要从社会各个群体中遴选出代表,这些代表们需要聚在一起,面对面地发言、辩论。这类会议可能要开很久,因为要协调多元的群体的不同诉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于是,就要给这些代表提供各种便利,比如安排他们的食宿,适当向他们发放津贴,好让他们有收入;给他们的履职提供便利包括安排助手,使得他们更好地与选民联络,更有效地议政。凡此种种当然都是要花钱的。但是,假定代表们确实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最终作出的决策确实是合乎民众的意愿而又合乎正义,那纳税人所花的钱就物有所值。
所以,民众不会反对为人大、政协开会花钱,只要这些会开出好效果即可。但民众所认可的花费,只是达到这一效果之所必需者,而不应超出一丁点儿。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9/02-24/008@033020.htm
社论:参政议政的必要成本不可省(新京报 2009-2-24) 社论:关注李瑞背后的那一群孩子(新京报 2009-2-20) 社论:“躲猫猫”的深层追问才刚刚开始(新京报 2009-2-23) 社论:最好的道歉是避免“躲猫猫”悲剧重演(新京报 2009-2-28) 社论:灾后重建应开创新的社会监督机制(新京报 2008-5-24) 社论:三鹿公关成功是媒体责任感的缺失(新京报 2009-1-6) 社论:“接访包案”强调法治原则的意义(新京报 2009-4-16) 社论:回归司法才能求得邓玉娇案的公正(新京报 2009-5-23) 社论:晋冀争水:该正视水库的反作用了(新京报 2009-12-31)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社论:“六连号”事件:弄虚作假为何一路绿灯(新京报 2009-6-24) 社论:还有多少富庶之地靠“鼻闻口尝”查水质(新京报 2009-2-27) 社论:先还网民实利制,再谈实名制(新京报 2009-5-2) 社论:2009,怀着希望前行(新京报 2009-1-1) 杨凤霞:刘翔怎样参政议政?(新京报 2008-3-3) 新京报国庆社论:成长的中国需要更多新思考 社论:有怎样的心灵,就有怎样的时代(新京报 2006-11-30) 社论:以人性的名义,理解刘翔的退出(新京报 2008-8-19) 社论:保障“环境权”就是保障社会的安定(新京报 2007-6-8) 社论:收紧渎职犯罪的法网迫在眉睫(新京报 2007-6-23) 社论:让弱势群体也能追赶经济增长的脚步(新京报 2007-6-30) 社论:“记者节”属于所有追求真相的人(新京报 2007-11-8) 社论:呼唤一个“加薪减税”时代的到来(新京报 2007-11-30) 社论: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新京报 20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