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最好的道歉是避免“躲猫猫”悲剧重演(新京报 2009-2-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7:13
最好的道歉是避免“躲猫猫”悲剧重演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9-2-28 2:30:23 · 来源: 新京报

■ 社论
牵动人心的“躲猫猫”事件有了新进展。2月27日下午5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云南籍男子李荞明在昆明市晋宁县看守所死亡一事。据云南省检察院新闻发言人称:李荞明系看守所内牢头狱霸以玩游戏为名,殴打致死。
果然不出民众所料,在“躲猫猫”背后有“猫儿腻”。如云南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坦承不想做“第二个周老虎”,事情的进展似乎比想象中顺利。此前,人们借助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常识获得共识:一位能上山砍树的年轻人,一位即将结婚的准新郎,怎可能只是因为参加了一个简单的儿童游戏而丧命?“躲猫猫”的背后,必有更多隐情。
到目前为止,已经启动了三种调查,一是来自晋宁县公安机关,据称李荞明受伤致死,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这一解释很快引起广泛质疑。随后,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出公告组成“躲猫猫网络调查团”,并公布了一份几近无功而返的调查结果。此举同样引发质疑,被疑干预司法,所谓“调查”也被理解为一种功利主义的危机公关。此外就是检察机关的介入。据有关人员透露,在李荞明死亡一案案发的次日,检察机关就迅即介入了案件侦查。
对已经发生的悲剧,没有人不感到哀伤。在此次“躲猫猫”事件中,应该说,云南方面在信息公开,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的社会示范意义。这也为此类悲剧的避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具体到这一事件的处理,在云南省政府公布调查结果的同时,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杨建萍对李荞明家属致歉,称此案暴露了晋宁县看守所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宣布了对晋宁县公安局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
应该说,惩恶扬善、赏罚分明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的是,人们要求彻查此事,并不只是简单地要求一个“交待”、一份“道歉”,或者查办几个渎职的官员,而是要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悲剧发生的内在机理。
所以,尽管看守所与收容所性质不同,但事实上,这也是“躲猫猫”事件曝光后,人们想起数年前一起收容悲剧之原因所在。众人至今未忘的,是折射在这起收容案中的“悲剧原理”: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出于某种训诫与惩治的目的,授意或者暗示惟命是从者对不服管的新来者施暴,并最终酿成大祸。如果事实并非如此,看守所内治安状况同样值得认真反省。
不可否认,目前尚存在着一些需要打开的问号。从已经披露出的“躲猫猫”案的真相中,公众已经看到了“牢头狱霸”如何在看守所里兴风作浪。至于他们为何对一位新来者下此狠手,以及晋宁县看守所内的监控设备为何“损坏达半年未进行修理,所以无法提供监控录像”这一细节,公众需要有进一步的知情权。
每个人的生命都重于泰山。对相关责任部门而言,让类似悲剧不再重演,才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奠,对生者最好的承诺。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民众更期待着一份详尽的报告与说明。因为只有货真价实的知情权,才能真正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9/02-28/008@023023.htm
社论:最好的道歉是避免“躲猫猫”悲剧重演(新京报 2009-2-28) 社论:“躲猫猫”的深层追问才刚刚开始(新京报 2009-2-23) “躲猫猫”调查委员会不解散(新京报 2009-2-23) 最高检介入“躲猫猫”侦查(新京报 2009-2-26) 社论:三鹿公关成功是媒体责任感的缺失(新京报 2009-1-6) 如何防止下一个“张衡生悲剧”重演--新京报(2005-3-31) 社论:关注李瑞背后的那一群孩子(新京报 2009-2-20) 社论:参政议政的必要成本不可省(新京报 2009-2-24) 新京报:躲猫猫案狱警的扭曲正义观 新京报:公共安全教育是最好的灾害救援(2005-11-28) 白烁:谁来调查“躲猫猫”才能服众(新京报 2009-2-24) 雨夹雪:如何避免“两房”2.5万亿惊天损失的悲剧重演 社论:拥有选举权的理当是“人”而不是“户”(新京报 2007-12-18) 社论:“干干净净”为官是对国民的郑重承诺(新京报 2008-3-19) 社论:选举权是一切民主权利的“母权”(新京报 2010-3-9) 白烁:诚恳道歉是体面的为政之道(新京报 2007-1-22) 党国英:村民“为选举闹离婚”是可以避免的(新京报 2007-12-20) 社论:网民的法律身份因“躲猫猫”而清晰(南方都市报 2009-2-23) 如何避免贫困女硕士自杀悲剧重演 社论:“抢劫求监”:社保的步子大点,再大点(新京报 2008-11-28) 社论:“接访包案”强调法治原则的意义(新京报 2009-4-16) 社论:回归司法才能求得邓玉娇案的公正(新京报 2009-5-23) 社论:晋冀争水:该正视水库的反作用了(新京报 2009-12-31)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