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假茅台不能要驻京办也该清理(新京报 2009-4-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0:25
假茅台不能要驻京办也该清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2日07:10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2月初,河南许昌市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和漯河市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共同购买了777瓶价值66万余元的“贵州茅台酒”。但客人饮用该批“茅台”时,发现这批酒的口味不对,随后将销售假酒的人员举报到工商部门。经初步调查,这批茅台酒被确认为假酒,3名涉嫌销售假茅台酒的人员也被逮捕。(4月11日《京华时报》)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篇查假酒的工作新闻,然而网上的留言却是此起彼伏,而且多有“幸灾乐祸”之势。引发这种情绪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公款吃喝的问题,二是驻京办的问题。前者毋需多言,至于驻京办的去留,则是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1月份,山东省潍坊市撤销驻北京、上海、深圳等11个办事(联络)处,曾引来一片叫好。

  之所以撤销地方政府驻外办,显然与时代变迁关系密切。驻外办多设立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上世纪80年代,由于出门交通、住宿不便,又没有电话和手机等原因,成立办事处的确有其合理性。然而时至今日,除了个别边远地区的驻京办在招商引资、信息沟通等方面也许确有用处,其余大多数地方驻京办的上述功能已名存实亡,或者说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驻外办消耗大量公共财政同样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央视4月10日报道,仅以驻京办为例,目前在北京的各种驻京机构有上万家。有关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驻京办每年的经费保守地按100万元计算,所有驻京办每年需要的全部经费就在100亿以上。而此次曝光的假酒案中,漯河与许昌两个地级市的驻京办仅买茅台酒便要花费66万元,即可见一些办事处之财大气粗。再算上全国各地星罗棋布、交叉纵横的驻外办,合起来的公共开支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不只是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同样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潍坊市撤销驻外办事处也与地方政府不堪压力有关。

  为什么“驻京办主任”甚至成为反腐小说的书名?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部分驻京办官员亦官亦商的双重身份广受诟病。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为了弥补经费不足,相当一部分驻外办都在搞经营,打着政府的旗号、拿纳税人的钱财做生意。正因为如此,2006年国务院要求整顿和规范驻京办管理,调查整顿驻京机构被中纪委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许昌和漯河市市政府的驻京办为什么买这么多茅台酒,局外人不得而知。但假茅台不能要,浪费公共财政、走偏了道的驻京办,也该清理了。事实上,积多年之弊,目前各地驻京办和驻外办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职责不明晰,浪费公共财政,管理薄弱因而滋生腐败,异化为“跑部钱进”的“公关”机构,干扰资源分配和行政审批。

  从这方面说,的确有必要下大力气清理此类机构,该撤销的及时撤销,该整顿的及时整顿,既节约公共财政,也避免滋生腐败现象。当然,驻京办和驻外办本身也是历史问题,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撤销,这就需要在清理整顿的同时,加强管理,明晰责权利,减少开支浪费,避免腐化与异化。当然,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资源分配与项目审批的标准和程序,也需要做到完全公开、透明。当地方政府不再需要额外支付成本,就可以平等获取相关信息与机会时,驻京办问题的解决,也许就真的简单了。http://news.sina.com.cn/pl/2009-04-12/071017592525.shtml
社论:假茅台不能要驻京办也该清理(新京报 2009-4-12) 网友来京调查驻京办假茅台(新京报 2009-4-17) 河南许昌及漯河驻京办否认所购茅台用于接待(新京报 2009-4-15) 四川驻京办官员:取消驻京办对地方损失很大(新京报 2009-4-17) 社论:撤销驻京办,会不会“名亡实存”(新京报 2010-1-25) 谭人玮:买假茅台的驻京办网上喊冤(南方都市报 2009-4-15) 社论:晋冀争水:该正视水库的反作用了(新京报 2009-12-31) 社论:中国银行业还不能陶醉于“全球第一”(新京报 2009-4-14) 社论:该适时叫停“创卫”评选了(新京报 2009-3-30) 社论: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新京报 2007-12-5) 社论:加强税收,强调义务也要强调权利(新京报 2009-5-11) 社论:世遗保护不能变成一场“拆建游戏”(新京报 2007-12-2) 李甘林:大学也设驻京办?(中国青年报 2009-11-20) 社论:整肃风暴直指驻京办 明确分权方是长远计(南方都市报 2006-9-4) 社论:整肃风暴直指驻京办 明确分权方是长远计(南方都市报 2006-9-4) 驻京办清理进展如何 腐败有时是被逼出来的? 驻京办清理进展如何 腐败有时是被逼出来的?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谈驻京办清理与规范成果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社论:汶川地震一周年,一生不止这一天(新京报 2009-5-12) 社论:良人已逝,良知犹存(新京报 2009-7-12) 社论:“高调问责,低调升迁”有损政府公信力(新京报 2009-4-10) 社论:裁判文书上网为何“雷声大雨点小”(新京报 2009-4-13) 社论:“接访包案”强调法治原则的意义(新京报 200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