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六连号”事件:弄虚作假为何一路绿灯(新京报 2009-6-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5:09
“六连号”事件:弄虚作假为何一路绿灯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9-6-24 2:07:15 · 来源: 新京报

■ 社论
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丑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舞弊案例,击中了政府信用这个重要的命题。
长期以来,经济适用房被不符合条件的人占有,成为一些人合法吞噬低收入者福利的一种途径。但是,人们一般还只能从经适房入住者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等方面推测经适房分配中的巨大不当,还只能对经适房资格审查提出意见。
武汉“六连号”丑闻,证明了一个完整作弊链条的存在,从资格审查到摇号过程,经适房作为一种待分配的财富可以冠冕堂皇地被准确地指定到某些人。据新华社报道,摇中“六连号”的人中,已查明有人并不具备申请经适房的资格,那么,在“六连号”之外,是否还有虚假的摇号?概率只有千万亿分之一的抽签结果都敢堂而皇之地公布于众,可见操控者根本没有把民众的监督放在眼里。
经适房资源的紧缺性,既来自于城市低收入者数量之大与房源之少不成比例,也来自于经适房售价与其市场价格之间的巨大差异。“全得”或者“全无”的福利分配方式,可以使符合条件的人千方百计争取“全得”的结果;经适房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巨大差异,可能诱使不符合条件的人去赌博。这就是说,在经适房分配中弄虚作假的人,既可能是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人,也可能是符合申请条件的人。如果弄虚作假却毫无风险,那么经适房就会弄得如同以往的福利分房一样,循规蹈矩的弱者永无希望。
与过去福利分房不一样的是,经适房分配有一个以政府信用为保证的承诺。过去的福利分房,分配主体是一个又一个单位,普遍的分配不合理,可能使人对社会风气产生抱怨,但对政府来说,只是管理和纠正不力。而经济适用房作为一种公共福利,是政府兴建、政府分配,政府成为直接主体,经济适用房的分配不公,将直接导致地方政府信用的劣评。
令人十分失望的是,经适房分配产生了“六连号”这样的极端结果。这样的结果,既暴露了申请过程中的虚假,也暴露了分配操作中的黑幕。这已经不是工作疏忽、软件漏洞之类的原因可以解释,这是类似于“价格双轨制”时代的内部黑幕。申请材料需要经过众多部门,摇号需要经过政府部门和公证机关,但众目睽睽之下,演出了欺骗公众的全套程序,申请变成了营私,摇号变成了愚弄。
作伪者固然需要受到制裁,所有分配结果也需要重新调查,直接参与作伪的政府工作人员应当受到清理,为分配过程设下人为操控后门的人应当得到追究,整个经济适用房分配模式面临重新设计。这是当地政府信用的尴尬时刻,也是当地政府与民众信任的危机时刻。如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许能够恢复经适房分配,但不足以挽回当地政府部门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是是非模糊,还是是非明确?是容忍秽恶,还是追求清明?是承担责任,还是无法担责?是无视信用,还是立诚立信?……政府无时不在考验之中,无时不在检验之中。丑闻令人尴尬,彻查才有望避免类似的丑闻。处理丑闻的方式,仍然是天下众目所视,人们也将读出其中的意味,是息事宁人,还是恢复正义;是得过且过,还是一查到底。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9/06-24/008@020715.htmhttp://news.qq.com/a/20090624/000244.htm
社论:“六连号”事件:弄虚作假为何一路绿灯(新京报 2009-6-24) 冰启:官员之女冒名上大学何以一路绿灯(新京报 2009-5-6) 社论:华南虎事件还不能画上句号(新京报 2008-6-30) 社论:“实属必然”:瓮安事件沉甸甸的警示(新京报 2008-7-6) 社论:裁判文书上网为何“雷声大雨点小”(新京报 2009-4-13) “五证”全无 为何一路绿灯?(记者调查) 社论:参政议政的必要成本不可省(新京报 2009-2-24) 社论:三鹿公关成功是媒体责任感的缺失(新京报 2009-1-6) 社论:我们该怎样纪念地震一周年(新京报 2009-5-6) 社论:杜绝买官卖官须从“官员限权”着手(新京报 2009-6-9) 社论:“松原高考舞弊”岂止伤害高考公平(新京报 2009-6-11) 社论:高考加分公示岂能删繁就简(新京报 2009-6-21) 社论:“枣阳拘人”:公开执法岂能怕见阳光(新京报 2009-6-28) 社论:重庆公布造假考生名单究竟有多难(新京报 2009-7-6) 社论:2009,怀着希望前行(新京报 2009-1-1) 社论:“虎照事件”完全可以进入“问责”程序(新京报 2008-2-22) 社论:奶粉事件:是“危机”,也是“契机”(新京报 2008-9-23) 社论:周正龙案落幕,“虎照事件”反思未已(新京报 2008-11-19) 新京报社论:以理性和法律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 社论:六证齐全,为何矿难依旧?(新京报 2007-12-8) 沈阳"亚洲城":一个"五证"全无的房地产项目为何一路绿灯? 社论:灾后重建应开创新的社会监督机制(新京报 2008-5-24) 冰启:高校评估弄虚作假的病根何在(新京报 2008-4-14) 温家宝批示调查山东东明县化工污染事件(新京报 200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