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调控的应有体系与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8:47:32
——《宏观调控要有前瞻性》系列之四
近年来我国宏观层面最大的变化是股市规模高速扩张,沪深股票总市值由2005年末的3.2万亿元,至2007年末已达32.7万亿人民币(6124最高点时曾达到34.29 万亿人民币, 1665最低点时总市值只有9万多亿人民币),股市规模二年增长十倍,股市总值一度达到当年GDP总值的1.33倍。这一比值已经远超过欧盟、日、韩、印等国家,与最高比值的美国 的相当。但尔后的一年跌幅度高达73%,经济的增长也在这种股市波动中呈现同比的波动,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经济已明显具有虚拟经济(说明:我这定义的虚拟经济是指以“未来 收益流折现交易”为基础的证券市场,不包括以保证金交易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和抵押物为基础的信贷市场。)特征,股市的兴衰已开始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除在股市规模上已与发达国家接轨外,在其他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较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我国的国有资产量在GDP的比重中占35%;二是产能过剩、内需不足、贫富差距问 题比之更为突出。三是人均GDP低,只有发达国家的20分之一,这同时也说明我国的潜在内需大。上述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模式,必须要切合 实际,建立一套我国独具特色的科学宏观调控体系。
1、宏观调控目标选择。
近年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偏重货币政策,不太重财政政策。调控目标总是在增长与控通胀之间选择。但在当今虚拟(信用)经济条件下,除了金融资本通过衍生品工具将资源性 产品价格炒作到极至外,通常情况下在其他一般性产品中,通胀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全球化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竞次,除资源性产品之外的其他一般性产品都有个价格走低问题。 美元的过量发行会向美元链上的国家输出通货膨胀,但在一国之内,由于有股市对过量货币的储水池作用,货币数量的多少并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多数情况下通胀是个 假命题。而且,在资源全球争夺的背景下,一国内的货币紧缩政策不仅对该国内控通胀作用不大,而且有利于美元增加势力范围。我们可以将输入性通胀作为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 指标,但决不能作为调控目标。
相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政府具有强大的投资和资源调度能力,在生产链上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能力使产能快速获得增长,最大的矛盾并不是生产而是消费,特别是终端消费 需求每每跟不上产能发展,此已经成为近年来困扰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增长必须是总供需平衡的同步增长,而不仅仅是产能的增长。宏观调控的发展目标在总需求短腿的情况下 ,主要是如何扩展内需,特别是终终消费需求。从这个角度说内需的增长速度也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宏观调控只能用总供需动态平衡为目标,在总供需动态平衡中求发展 。只有总供需动态平衡了,发展才能稳定而高速。
2、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
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整体经济面,在虚拟(信用)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通常直接作用的是股市资产的价格而不是实体经济中的商品物价。因此,货币政策的直接调控应以股市 为主,通过股市的正负财富效应才作用到总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由税收、国企利润、国债、赤字所构成的财政,通过分配可以调度到经济的任一单方面。市场经济条件 下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是属于绝对的不平衡,总需求永远是个短腿。只有运用财政收入进行二次分配才能补这个短腿。因此财政收入是调控总供需平衡的唯一手段。
我国政府开支以外的财政政策运用,一直以来以保GDP的增长为重,剌激经济方案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宏观调控方式,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设施仍有欠缺的情况下仍有必 要性,但是这种投资仍是加大总供需不平衡方法,而且会有投资效益递减。财政投向高效益的方法当然是服务于调节总供需的平衡。
3、各调控的资源与作用
这里所讨论的调控资源,主要是我们过去所忽略的宏观调控可用资源,以及已有资源所忽略的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经济仍占GDP比重的35%[i],仅国有经济这 一块就使我们有比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多的调控资源。
①资本市场的调节与在宏观调控中的意义。股市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资源,它不仅可以调控生产、还可以调控分配。在股市规模已超过GDP比值的情况下,股市的正负财 富效应已经直接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联系。调高资产的价格,实体经济就可通过正财富效应获得投资与消费的增量。同时,证券市场又是一架财富折现的机器,它能将企业的未来 收益流变成现金流,掌握在国家手中巨大资源,今后仍然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变为垄断资产。这就是说因为股市的作用,国家仍然掌控着巨大的财富源。
正确的宏观调控方法,首先是要将资本市场纳入宏观调控。调控手法主要包括在五个方面:一是建立能综合调控资本市场的规划性管理机构,改变现在部门利益局限的证监会 自监自管的局面。二是通过增加国家的信用资源以实现资产价格的提高,例如,建立辨方举证的证券市场严刑峻法,建立与健全符合证券市场长远利益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上市 公司管理层的信托责任。三是改革对市场资源(注:公司上市发行是一种资源)的管理权限,股市扩容要有规划,特别是当前股市总容量已经超过GDP总量的情况下,已经到了 需要作容量控制的阶段,防止资源被滥用。四是不能忽略金融资产对传统货币的替代作用,货币政策要将资本市场价格的波动纳入调控范围,货币供应量也应考虑金融资产总量的 变动。五是建立股市平衡基金,基金来源可用在股市过热时减持的国有股所获得的资金组建,在股市危机期间,用于回购股份。还可利用国有股本的数量优势、国有股占上市公司 控股地位优势,由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以实现对股市容量的控制。
要实现对资本市场正确的调控,必须批判市场万能论和股民局部利益论,这二种论调已严重阻碍了国家对资本市场正确调控政策的实施,已经造成了对股市以至整体经济发展 的巨大损害。股市是信用经济,在信心高涨和信心崩溃时,都不存在一般的量价均衡关系。在国有股占控股地位和总股本数量优势的情况下,股价的提高首先表现的是国有金融资 产数量的提高,通过股市正财富效应的恢复所获得的也是国民经济的增长,这些都是全民利益而不是单单的股民利益。
②国企与国企收入在宏观调控中的运用。国企概念包括现有的独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也包括国家在建的将要形成的投资。国家所掌控的国有资源和持续不断的投资能力 ,说明国企潜在资源仍是强大而丰富的。国企收入包括二个部份:一是国企利润收入,2007年国企利润总额1.62万亿元(包括地方国企),二是股权收入,国有股份在二级市场上 减持也是一份大收入。
由于国企更靠近权力,信贷上有优先权,再加上国企的管理机制决定国企比之民营企业更有扩展冲动,因此,投资过热首先会表现在国企上,而货币政策的面上调控投资过热 ,对国企来说没有效果。实际上对国企规模的调节,更适合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国企利润向国家分配的比例不应该规定死,国企利润、股权减持收入都应纳入国家财政用于宏观调 节,这样,解决内需不足、平衡总供需矛盾时,财政政策就有足够的使用空间。国企利润只能用于社会福利开支而不能用于国企自我扩张的经济学含义是,由国企利润所代表的这 一块商品价值蛋糕,必须要成为有效需求,国企的这一块利润所代表的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国家在调节私营企业的劳资分配比例上往往有心无力的,但正好有国企利润用作二次 分配以填补劳动者在一次分配上的不足。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激发与社会主义制度分配上的公平,二方面的优越性通过这种方式就都能发挥。
③ 消费国债的运用。消费债是透支未来收益,从本质上说它并不能解决总供需之间的矛盾。当代的经济危机往往产生于有效需求不足,当由经济危机引起失业,引发生活资 料的产能过剩时,国家使用生产性的国债就不如使用消费性国债有效。我们过去只重用生产性国债,在消费国债、赤字消费上存在着巨大的认识上的障碍。其实,当生产与消费失 衡、内需不足时,表现的是生产企业的产能浪费,企业与社会生产总效益都同时降低,国家的总税收也会降低。当通过消费国债增加对生活资料的消费时,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得以 保持甚至向上寻求均衡,企业效益和社会总效益均获得提高,国家总税收增加。一个时间周期后,国家的增量税收和社会总效益往往远抵过消费国债数。
④ 赤字财政的运用。赤字财政与消费国债有相类似的功效,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它具有调节币值的功能。当经济危机突发大量的失业,消费需求短期快速萎缩时,也 可用赤字财政来增加失业补贴,加大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因为,社会已有的生活消费品的生产能力不能因需求减少而放任其萎缩,否则会引起上游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整个财政 收入也会因连锁反应而成倍数地减少。在生活消费品方面内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使用赤字财政用于增加最终消费品的需求,远会比使用国债投资上游产业链的效果好。因为,投 资上游产业链会进一步加深长周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而直接提高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则会提高整个产业链内生性的经济效益,赤字的部份可以通过以后的效益提高,财政增收而 补回。
赤字财政不一定表明CPI值升高,除资源约束外,如果发生供大于求的不平衡也只是短期的。因为我国目前对消费资料的生产已不存在科学技术或基础设施方面的制约,当一个 投资周期后,不平衡的供需会很快恢复平衡。在内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握好度,每年有意识地使用一定量的赤字财政用于增加社会公共的福利开支,不仅能提高社会整体的 生产效益,还有保发展之功效。
⑤税收的调控与使用。税收的来源与投向是调节生产与消费最基本的工具,也是当前社会批评政府最多的话题。在我国内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应建立公共财政,约束政 府开支,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社会福利以支持民生。国家税收部份的钱不能用于投资,其经济学原理是,税收这一块是现有生产能力已生产的商品,必须要在原有的消费结构中消费 了,生产商才能实现资本的循环。各地投资在资本金不够时如果挪用财政税收资金应被禁止。
各个口的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归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综合部门,以利于从生产与消费综合平衡上作整体的考虑,不能放权给各部门制定以免造成部门利益不能切除,增加宏观调控 综合平衡的难度。各税种的增减、税收幅度的调节都要给宏观调控部门以调节生产与消费比例的空间。
⑥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比较多,但是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内需不足问题。在虚拟经济的条件下,由于有股市作为货币进入实体经济的缓冲器,货币的传导规律 已经发生了变化,紧缩的货币政策应慎用。为保持资本市场活力,一般情况下都应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应纳入货币政策调控的优先目标。在判断货币是先流 入资本市场还是先进入实体经济时,可依据这二者的资本利润率指标。
我国经济多年困忧于内需不足而无能为力,已经到了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步,而拥有如此丰富的调控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这既有理论上和认识上的不足,也 有制度上改革不到位。应该建立一个统率央行、证监会、财政、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的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才有可能调动这些部门的宏调资源为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服务。 在各部门利益主导决策的情况下,经济距平衡协调发展必然会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