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调控的特点:中外财政政策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3:34
我国现阶段的转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宏观调控的特点。当经济体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时,市场经济的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基本是不适用的。现实中,我国采用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不同于市场经济各国。
市场为什么失灵?
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取决于个人与企业的经济行为。个人与企业的决策是独立的,政府无权干预。这就决定了政府无法通过直接干预个人和企业决策来实现预期的宏观经济稳定目标,只能运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个人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宏观调控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程度,而且还取决于个人和企业的配合,即对政府政策所做出的反应。
个人和企业对某种政府会做出什么反应,政府是无法控制的。这就是说,政府在做出某项宏观经济政府决策之后,作用的发挥完全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但是,个人和企业的决策受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宏观经济政策要影响的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因此,在市场机制调节正常作用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通常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个人的决策是独立的,政府基本无法直接干预,非国有企业(私企、外企和合资企业)的决策基本是独立的,政府对它们的决策有直接或间接的限制,但在这种限制下,决策还是独立的。然而,控制国计民生命脉的国有企业,仍然由政府直接控制,它们的重大决策由政府做出。而且,这些国企的决策决定了宏观经济的状况。此外,由于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中那一套宏观调控方法和机制并不适用,而用行政手段调控更加重要。
此财政政策非彼财政政策
我国在客观调控中也运用了市场经济各国常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其动作方式、传导机制与效果与市场中并不一样。
先来看财政政策。在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主要是政府增加公共投资。这种投资本身就是总需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的。
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政府用于胡佛大坝,田纳西流域治理与水电工程的投资,以及50年代艾森豪戚尔当政时政府大规模投资于高速公路网建设,等等。这些政府公共投资的增加对经济起到了有力的刺激作用。但这种作法实际是政府直接从事经济行为,只有在特殊时期,例如,30年代严重大危机时和50年代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时才采用。以后公共投资成为政府的常规性支出,也就不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根据经济稳定的需要决定了。
二是政府对个人和企业决策的引导。政府财政支出中,政府购买直接形成总需求,但政府向私人企业购买,因此又有刺激私人企业增加投资的引导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更为重要。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可以增加个人收入,同样有引导个人增加消费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税收政策。减少公司所得税有利于刺激私人企业投资,减少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刺激个人消费。这种政策完全是引导性的,其作用取决于个人和企业对这种政策的反应。如果企业在减税时不增加投资,个人在减税时不增加消费,这种政策就不起作用了。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政策还是有效的,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用的减税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显著的。现任的布什政府也采用了这种减税政策。不过从总体上看,由于财政政策带有某种行政色彩,在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已经不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仍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财政政策的特点不是引导个人与企业决策,而是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换言之,这种财政政策在本质上自然是计划经济的,而不是市场经济的。在我国的财政政策中,政府直接投资是影响经济最主要的手段。
1997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以及对前一段经济过热的紧缩性宏观调控,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政府连续几年发行公债,增加公共投资,对经济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此外,政府用于西部开放、东北振兴等方面的直接投资也对经济有拉动作用。这些投资与计划经济下政府的投资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差别。
财政政策之所以缺乏引导作用,首先在于我们的财政政策中很少用减税方法来引导个人与企业决策。曾有不少学者提出采用减税政策来引导经济,但被官方否定了。原因很简单,政府财政收入仍相当紧张,减税在现实中行不通。当然,在现实条件下,减税的作用也不会像市场经济各国中那样见效,它对私企增加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会有一定作用,但对国企增加投资的作用有限——因为国企重大投资决策由政府决定,减税的作用微不足道。因此,即便采用减税政策,其政策的乘数效应也会大大小于市场经济中的情况。
不同的经济中都有财政政策,但其机制与作用完全不同。我们不能把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混同于市场经济中的财政政策。这对我们认识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的特点及以后的改革方向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