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与货币紧缩政策房价与物业税房价与货币紧缩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52:05
  2008年初,房价是否出现了拐点?争论非常热烈。一方说,房价已经下降,降幅高达20%,甚至34%。另一方说,压根没有这回事情,"即便有些城市房价出现了绝对下降,那也是高位调整,相对于2007年初的价格,仍属高企。"??参见"房价还在试探均衡点",《中国证券报》,2008年2月28日。面对截然相反的房价信息,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
  国家统计局和其他官方统计机构一如既往地公布统计数据,没有给"拐点论"留任何面子: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2%。??参见"拐点论不攻自破",《市场报》,2008年1月21日。
  喊拐点最凶的是广州。可是据《楼市》杂志调查发现,广州一些楼盘的价格"明降暗升"。2007年国庆节才1?7万元/平方米,随后猛涨到2?2万元/平方米,最近开发商扬言大幅度降价,九五折、送管理费等等,仔细算算,房价比2007年国庆节时还高了2000多元。??同上。
  即使能找出几个降价的楼盘,又能说明什么呢?讨论房价走势,绝对不能拿房地产商的喊价作为标准。漫天喊价,就地还钱,历来如此。讨论房价变化趋势只能拿成交价作为基础。部分新开楼盘售价打折,属于开发商的营销策略。开发商标出了一个高价,年终了,他们或者是为了有较好的业绩,或者为了回笼资金,账面均衡,便主动打折。这并不真正说明房价下降。观察一个地区房价变化趋势不光要看该地区某些楼盘的要价,更要看该地区房价的时间序列数据。
  在市场经济中,房价涨跌原本寻常,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由某些房地产商带头来吆喝"拐点论"。
  房价和所有价格一样,说到底是个货币问题。如果社会上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就一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东西就是那么多,如果钱发多了,票子就毛,价格一定上升。
  当前,通货膨胀率正在节节上升。2007年1月的通货膨胀率仅为2?2%,而在2008年2月,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8?7%。上升速度之快,几乎可以和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二次通货膨胀的初期相比。如果我们掉以轻心,让通货膨胀率冲上两位数,一旦形成民众价格上升的预期,再要治理就非常困难。高通货膨胀不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伤害低收入家庭,扩大贫富差距,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将执行了7年的稳健货币政策改为紧缩货币政策。
  尽管新政策已经出台,由于巨大的惯性,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并没有立即得到缓解。截至2008年1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8?67万亿元,同比增幅17?53%。2008年1月份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增加2373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居民贷款增加1355亿元。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18?94%,比2007年12月份高2?2个百分点。?? 参见"减速2008",《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25日。也就是说,社会上的钱不仅没有明显减少,反而还在继续增加。
  2008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增加616亿美元,其中外贸顺差195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量中不能被解释的部分为309亿美元,这说明海外资金继续流入中国。??参见《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3月11日。
  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感觉到无论是吃的、用的,价格还在上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执行紧缩货币政策,坚决把通货膨胀的势头压下来。严峻的形势正在考验着金融当局,是真紧缩还是假紧缩?如果是真紧缩,有可能将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5%左右;如果是假紧缩,通货膨胀率有可能突破两位数。
  按照一般规律,当物价全线上升的时候,除非遭遇金融危机,房价必然跟着上升。按照"拐点论"的说法,似乎房价逆势而动,不升反降,这就怪了。就像下了一场大雨,无论大河还是小河,水位必然上涨。如果你家门口的小河的水位反而落了,岂非咄咄怪事?倘若如此,也许更糟,莫非出现了地震的征兆?
  主张"拐点论"的人有没有理论根据呢?
  有人说:"房价涨得这么高,老百姓已经买不起了,自然房价要下降。"说这些话的人显然没有注意居民收入结构。目前贫富差距比较严重,低收入家庭很难买得起商品房,而高收入家庭的购买力在最近几年内仍足以支撑商品房市场。房地产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扭转。
  还有人说:"房价哪有只涨不跌的道理?房价连涨了好几年,该跌了。美国房价跌了,中国的房价也该跌了。"这种说法反映了许多人的情绪,但是判断房价走势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像算命先生一样瞎猜。房地产市场有其特定的规律,不能和其他市场(例如证券市场)做简单类比,也不能和其他国家简单比较。房价和其他物价一样,必定有升有降,但是目前全面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有人呼吁,不能听任房价暴涨,政府该出来管一管了。显然,在许多人头脑中还保留着某些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路,一遇到问题就往政府身上推。让政府来干预价格,实际上是在开历史倒车,短期内也许有一些效果,其结果必然破坏市场竞争机制,否定改革开放。治理房价暴涨应当从市场上找原因,找对策,特别是要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能简单地要求行政干预。
  有人质疑,从2007年11月以来,商品房交易量剧烈下降,房价难道不会下降吗?在2007年年底,商品房交易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银行按揭贷款额度控制。由于2007年房价暴涨,各家银行的按揭贷款额度到10月份就基本用完了。只要一卡贷款的资金来源,商品房交易量自然下降。元旦之后,仅仅两个星期,各家银行就将第1季度的投资贷款全放了出去。通货膨胀的压力非常严重。2008年第2季度的贷款形势依然非常紧张。只要信贷没有紧缩,对房价的压力就必然有增无减。
  目前,不仅社会上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存在银行里面的钱还有外流的趋势。由于2008年2月的通货膨胀率(8?7%)高于银行基准利率(4?14%),老百姓在银行中的存款出现了超过4个百分点的负利率。在过去,银行城乡居民存款余额每个月都要上升1500亿元左右,可是在2007年4月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674亿元,5月又下降2784亿元。以后虽有恢复,但未能制止下降势头。2007年10月份的下降幅度达到5062亿元。??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第2期。中国的金融结构很不稳定,在银行中的居民存款比例太高,其中还有40%左右的存款是短期或活期存款。一旦出现负利率,存款必然要流动,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太强。民众的钱没进银行,究竟去了哪里?冲到消费领域,导致物价上涨;冲到证券市场,导致证券市场大起大落;冲到房地产市场,房价焉能不涨?
  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有哪位学者给"拐点论"提供理论基础,除了个别地方之外,也没有听说哪家统计机构给"拐点论"提供数据支持。铺天盖地而来的"拐点论"其实只是某些房地产商的独角戏。不能不佩服他们兴风作浪的能量。
  我从来就不愿意拿阴谋论来讨论经济问题。某些房地产商鼓吹"拐点论"必然有其理由。明明尚未出现房价的转折点,却拼命鼓吹房价已经下跌,用心何在?
  主张"拐点论"的人当中,是否有一些人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试图拖延货币紧缩?在迅速扩张之后,他们的资金链非常紧张,如果拿不到银行贷款,很可能要遭遇危机。国务院和银监会曾经三令五申,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本不得低于项目投资35%,否则银行一律不准贷款。??参见《国六条》和银监会相关通知。可是,至今全国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平均数还停留在25%上下。有些房地产商空手套白狼,自有资金比例还不到20%。为了谋求暴利,他们大量占用银行贷款,把金融风险转嫁给银行和全体民众。有些房地产企业过度扩张,囤积大量土地。2008年1月7日,国务院发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明确规定:如果土地闲置1年,征收20%的土地闲置费,闲置满2年,依法无偿收回。这就像催命符一样,逼着那些囤地的房地产企业非大量筹款不可。如果银行贯彻落实紧缩货币政策,许多房地产商将拿不到预期中的银行贷款,有些房地产企业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货币紧缩政策对于那些违规的房地产企业威胁极大。
  众所周知,宏观政策效应有一个滞后期。紧缩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调整金融结构,任务相当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货币紧缩政策刚刚出台,某些房地产商立刻高喊拐点到了。倘若真的由于紧缩政策的出台,房价应声而落,政策的威力实在匪夷所思。从理论和多年实践经验来判断,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些房地产商就像个调皮的顽童,还没挨打,就先喊痛。他们之所以迫不及待地高喊"拐点论",无非想表明自己是个乖孩子,房价已经降了,就别紧缩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眼睛盯住的是银行贷款。别听他们忽悠,等把贷款拿到手之后,他们出售商品房时能卖多高价就卖多高价,在房价上绝对不会温良恭俭让。
  尽管鼓吹"拐点论"的人不多,但是影响很大。许多人厌恶房价暴涨,不自觉地听信了"拐点论"。如果听任"拐点论"泛滥,有可能贻误战机,酿成高通货膨胀,破坏当前经济增长的势头。天下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整治通货膨胀事关全局,事关人民的利益。某些房地产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该干扰国家的货币紧缩政策。至于说某些官员跟着起哄,除了掩盖自己的失误之外是否还有别的目的,尚需观察。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拐点论",要认真地讨论分析,揭发"拐点论"背后的利益取向;要提倡严谨的学风,不能容许散布虚假消息,浑水摸鱼。当前,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货币紧缩政策,为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