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继:从牛栏走到联合国讲坛 - 成就人生 - 杂志期刊 - 八闽之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30:26

潘明继:从牛栏走到联合国讲坛
        文/洪伟   图/臻龙       潘明继,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成果评审鉴定专家、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福州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2004年4月,在联合国第12届可持续发展国际首脑峰会“绿色中医论坛”上,从医半世纪的潘明继做了《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研究中的优势》的学术报告。台下,200多位世界医学界的专家聆听了这位生长在中国贫苦农村、住过牛栏、当过放牛娃、诊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的演讲。
       联合国国际交流协调委员会和保护地球及经济发展委员会为潘明继颁发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杰出贡献”的证书。
       潘明继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克癌圣斗士”的称誉。他首创的“扶正培本治癌法”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继手术、放射、化疗之后的第四种疗法。自他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研究了治疗髓系白血病国际最佳的抗癌新药 “三尖杉酯碱”之后,如今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剂中西医结合抗癌药物———志苓胶囊。
牛栏精神        1933年10月,潘明继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童年的潘明继过着十分悲惨和贫贱的生活,在他10岁前,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母养母和兄弟姐姐6人患普通疾病因缺医少药而死去。从那时起,从医救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留下了烙印。
       少年的潘明继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南安县中学。为了省钱,他在学校附近用月租2斤半大米租一个牛栏,在牛栏旁窄小的过道上放一张小床,旁边垒个作饭的小土灶。每天还要抽时间打扫牛栏、放牛,把牛粪拌上草木灰制成肥料。到了晚上,他一边学习,一边烧稻草在牛栏熏蚊子,身边只有一头牛陪伴。时间久了,他的身上有一种怪异的味道,头上长起了白癣,同学们见他如见瘟神,鄙夷、厌恶他,并给他起了个“阿臭”的外号。为了不让同学们注意他,就连上厕所他都要先憋着,直到同学们上完后,他才能灰溜溜地钻进去。
       “洗澡只能干洗,洗脸权当用破布把脸擦拭,那时的我完全是一副‘济公形象’。”潘明继回忆说。
       后来,陈嘉庚奖学金在潘明继所在的学校设立了。“我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这笔相当于现在6000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发奖的时候陈鼎载校长亲自领着我,走向讲台,举起我的手,高声向全校师生宣布,书,是穷人念的!”潘明继深有感触地说。
       从此,潘明继艰难的求学之路走进了春天,直到他上世纪50年代初考进了福建医学院。 “扶正培本”治疗理论        1958年,中央号召“西学中”,潘明继成为全国首批2000多名优秀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员之一。毛泽东预言:“这批学员多年以后必会出一两个理论家走向世界。”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也是医学最大的难关,多少医务工作者为它却步不前,不少人搞了一辈子研究收效甚微。祖国医学在癌症防治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掌握了西医、中医和草药知识的潘明继受命组建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潘明继只好先采用西医疗法,在一年的时间内有37位病人采用经典模式的化疗,尽管潘明继把家搬进病房与病人终日相守,结果患者都于短期内死亡。
       一天,潘明继推着自行车在街头寻找修理铺,突然听到有人喊“潘医生”,回头一看,原来是8个月前来求治的那位晚期肺癌患者。他清楚地记得,那天共来了两位晚期肺癌病人,由于病床紧张,对于眼前这位患者,潘明继只好开了些中药让他回去边服药边休息。那位留下住院的患者经化疗后肿瘤虽然缩小了一半,但3个多月后还是去世了,而眼前的这位在家里服中药的患者,竟然还活着!他记得当时连自行车都顾不上修了,载上那位病人便飞快地往医院跑,经检查,肿瘤不是缩小或消失,而比半年前增大了,一个肿瘤缩小仅活3个月,一个肿瘤增大带瘤健存8个月,他开始对奉为金科玉律强攻治癌的放、化疗手段重新反思。  
       他认识到所谓“癌症病人不能进补”的片面性。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攻”的手段,摧毁杀灭癌细胞确实比中医迅速确切,但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正常的细胞。而中医的扶持正气、调整机体,属“补”的范畴,对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纠正修复西医疗法的副反应,增强疗效,有独到之功。他采用西医之攻,中医之补,攻补兼施有所侧重,竟取得意想不到疗效。“扶正培本”的治癌理论由此诞生。
       他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临床治疗100多例取得较好的效果。当时一位50多岁妇女叫赵雪仙,患晚期宫颈癌,癌向肝转移并引起肝腹水,被认为治疗无望。潘明继试着运用小剂量间歇化疗配合中医扶正培本治疗,病人竟然带瘤生存了三十余年,80多岁了仍在开店做生意,成为在国际医学界反复引用的一个案例。
       荷兰著名学者菲德门曾如此评价:“如果说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十年,那么,癌症扶正培本治疗理论的提出,不亚于青霉素发现的威力。
       1991年,他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载入〈世界名人录〉,并成为1991年度36位“国际突出贡献专家”之—,美国国际传记学会授予他“毕生学术成就金质塑像奖”。

 

为周总理开三次处方

       潘明继说:“如果我能早30年研制成功抗癌新药“志苓胶囊”,或许能缓解周总理当时的病痛,我内心真有愧啊。”
       据潘明继回忆,他一生中为周总理开过三次处方,第一次自己还被蒙在鼓里。1973年8月的一天,负责周总理医疗保健的专家组成员、京城首屈一指的名医余桂清教授神秘来福州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找潘明继,说要潘明继给一位中央首长看病,但没有告诉首长是周总理。
       “那时,我就根据余介绍病人的心烦不安、不思饮食、血尿频作等症状,开了养阴生津、扶正培本的中药处方,并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潘明继开的处方,医院还加盖了公章,院党组织附带写了一份关于潘明继的政治面貌和现实表现材料。
       过了一段时间,余桂清从北京打电话给潘明继:“老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首长用了你开的药方后病情有明显好转,他老人家又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虽然住院,还出来接见外宾,坚持参加一些重要的工作和会议。”
       1974年,周总理面临“四人帮”反击右倾翻案风带来的压力,身心极度疲惫,控制不了无情的癌细胞急剧地扩张,余再次来到福州,找到潘明继,“北京首长病情出现反复,请再给开个处方。”
       潘明继回忆说,第二次开的处方,总理有没有采用,他就不得而知了。
       1975年,余代表给周总理看病的专家组第三次找潘明继开处方,并告诉他,三次处方都是为周总理开的。

 

“潘大夫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


       2007年春节,潘明继夫妇按照家规,带着全家族由20名医生组成的“潘家军”在福建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为乡亲们义诊。
       当地老百姓们说:潘医生一家每年春节回乡义诊48年来从未间断,成为当地的一大风俗。
       潘明继回忆说:“1958年,我同施增英结婚第二天回南安老家探亲,到了家行李还没放下,喜糖还未分发,乡亲们已把病人抬来了,我和妻子随即投入紧张义诊,三天期间看了300多人。
       从那次以后,潘明继的妻子施增英就提出了每年春节都回家乡义诊的愿望,开始仅夫妻俩,以后逐渐在自己家族中培养了18名医生,至2004年义诊队伍增到20人,每年春节回家乡义诊已成为潘明继雷打不动的家规。
       福州一位80多岁的患晚期胰腺癌的老太太,用尽各种办法治疗无效,生命垂危,后经潘明继使用“志苓胶囊”治疗,症状迅速改善,一周后步行出院。在家坚持服用“志苓胶囊”一年后,经CT及B超等复查,巨大的胰腺癌瘤消失了,如今已完全康复,不仅能料理家务,还远赴港澳旅游。老人逢人便说:“我的命是潘教授救的,潘大夫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
       熟悉潘明继的人都知道,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医道万种,医德为先。”一次,潘明继接到福州市台江旅社打来的电话,说他的一个亲戚在旅社病倒了。潘明继赶到那里一看,根本不认识。原来,这位农民模样的垂危病人口袋里装着介绍潘明继事迹的剪报,服务员误为是潘大夫的亲戚。此时的潘明继二话没说,立即雇上三轮车把病人接到医院就诊。后来,当潘明继得知来自晋江的病人家境十分困难时,不仅替病人付医疗费,还为病愈的这位陌生人买好了回家的车票。
       “作为患者,无论他的地位如何,他有生存的权利,你身为医生,回避或放弃意味着什么?”这是潘明继始终不二的观点。
       “病人把生命交给了我,我怎能拒之门外呢?”
       多年来,只要是潘明继在门诊,都是从上午看到下午2-3点才下班,都要夫人施增英将点心送到他的案头。即使下了门诊和病房,也闲不了,他走到那里就有一大群病人跟到那里,特别对那些远途而来挂不上号的,他都克服种种困难,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为他们解决问题。
       潘明继认为,作为医生,对晚期癌症病人,绝不能放弃,应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要唤起他们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另一方面应千方百计为病人减轻痛苦,病人痛苦减轻了,自然会增强治疗的信心,潘老的观点是:“凡能减轻病人一分痛苦,就能增加一分抗癌力量”,因此,
不少生命垂危的晚期癌症病人通过潘明继的治疗,大都能减痛延寿,甚至奇迹般延寿多年。

“我的精神年龄正如日中天”

       医生是奉献的职业,不是发财的职业已成为潘家的家训。
       潘明继为了表达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决心,特把中药名“远志”和“云苓”,作为子女的名字,在榕城传为美谈。
       潘明继的家乡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群山环抱,对于自己生命的起始处,潘明继一家捐出积蓄,为家乡修筑了一条水泥路,同时,潘教授捐出自己几部著作译成外文的稿酬,为家乡建了一座崭新的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学楼。
       潘明继把获得的国际奖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海外宗亲、侨亲赞助下,在家乡修建了一座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亲自命名和题字的“明英苑”。卢老说,潘明继事业的成功,有一半归功于妻子施增英的支持,为了弘扬夫妻共同创业的精神,从他们夫妻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明英苑”。卢老的另一幅书赠潘明继教授的题词:“融汇中西医,造福全人类”,诠释了对潘明继教授的评价和概括。
       苑内,一套工艺精绝的柚木座椅造型为螃蟹,一双双铮亮的蟹爪巨钳般地抓在地下。癌的增殖是向周围组织浸润和扩张的,宛如蟹爪向外钳夹和伸展,因此在英文中“癌”和“螃蟹”同用一个字———“CANCER”,国际上通常把利剑插入蟹体的造型作为攻克癌症的象征。东南亚的朋友把这套袖木椅作为礼物送给“明英苑”的主人,送给被称作“克癌圣斗士”的肿瘤专家。
       “我这个穷山沟里走出去的孩子,到今天,不过多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条件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庆幸我的选择,医生的职业很具体,随时随地可以为人民服务,我走到哪里,都是带着听诊器。病人的需要让我感觉到生存意义和价值。”
       “有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还不退休,我觉得做医生就要奉献到自己的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尽管我的生理年龄不太年轻了,但我的精神年龄正如日中天,我还能奉献很长的时间。” 望着家乡宜人的山水,潘教授颇为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