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35:43

 

伽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汪丁丁曾经提及:“自杀的成本是继续生命所值的全部;活得太痛苦就会想到自杀。”对于自杀的话题,我们最关心就是大学生自杀现象。解决大学校园的学生自杀问题,需要从什么地方入手,这都是值得关心的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她选择喝农药方式去自杀。幸好她被及时送去医院抢救,终于保住了生命。她不想活的理由就是,生活对她来说可能已经是负效用,生不如死,唯有一死才能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彻底解脱。经过几天抢救,她终于醒过来。她醒过来就告诉我,她自杀的事情。我就和她说,我能够理解她的生活极度不快乐,但是绝对不是持续一辈子。即使过着一两年痛苦的日子,也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人生是几十年,要从这几十年去看这个效用。很多时候,自杀者只是看到短期的利益,看不到长期的效用。有的大学生遇到失恋,就会选择自杀。不可否认,失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这种痛苦绝对不是一辈子,所以不要以当期的痛苦去影响一生的决策。 很多自杀者对于事物的判断,只是看到短期的利益,看不到长期的收益。这些人不懂看未来,看到的东西只是现在或者过去的。如果投资一间公司,他们可能过于看重公司当前的利润情况,通常忽略公司的未来。要知道,资本原理是向“前”看的。人生一时的挫折,确实对前途有影响的,但是放到一辈子里来看,这种影响是很有限的。有的人考试失败就选择自杀,有的人失恋就选择自杀,但是这种做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亏本生意。不可否认,失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没有必要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生命。说不一定,这次失恋之后,能够让你遇到更好的。有的大学生就是不会这样想,总是喜欢把一时的痛苦想象成为一辈子的痛苦。 有一些观点认为,“选择自杀与不选择自杀,区别在于人们对于(需求定律)‘约束条件’考虑的程度不同。这个约束条件包括的内容甚广,譬如宗教迷信、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忧郁症等)、药物致幻、感情危机 、生计艰难等等,但最主要的是信息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备;如果翻译成通俗用语,就是‘无知’。”我的看法就是,很多自杀者之所以选择自杀,往往都是对于事物产生片面的判断。本来,生活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只是他们看不到。如果一个人在做选择自杀之前,能够给自己做出自杀成本分析,再做决定是否要自杀,那么就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对于一些生不如死的人,自杀是一种解脱。有的人被病魔折磨着,并且无法医治了,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种情况下,还不如安乐死。当然,有的人意志坚强,能够承受这个痛苦,这让人佩服。但是有的人不愿意承受这个痛苦,从而选择自杀,其实我们也应该尊重他选择死亡的权利。不过,多数自杀者并非真正是生存的成本高于死亡的成本,而是个人一时感情冲动,短视而造成的。 痛苦就是一种成本,处于极度痛苦状态,就意味生存的成本是非常高。任何人,都有痛苦和快乐,快乐将意味生产的成本很低。一个人活着的成本高于死亡的成本,选择自杀就是一种理性行为。问题就在这里,不要抽取瞬间的成本,而是未来长期平均成本的一个预期。自杀就意味放弃未来一切收益,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一些自杀者在自杀的体验中侥幸存活下来,再次选择自杀的比例是很低的。这就是说明,很多自杀者只是一时糊涂而已。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萨尼(Harsanyi),当初也没有因为逆境而选择自杀;相反,1950年从奥匈边竟的沼泽地中出逃。不可预知的泥潭、荷枪实弹的国防巡逻队,无数的地雷以及随时会背信弃义的向导,都成为他在出逃路上面面临的危险。但是,海萨尼凭借着执著的信念和不可思议的勇气逃到了澳大利亚,并在以后的日子中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一代大家。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勇敢面对逆境,从而降低生存的成本。其实,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我们积极去对待生活。不要轻易选择自杀,经济学告诉你,这是一种愚蠢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