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颠覆企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0:53:18
行为经济学的颠覆企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0日 16:19 中国科技财富
   正统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点,恰恰是行为经济学发难的着力点。
  人们只要翻开一本经济学专著,就会知道经济学是多么的艰涩乏味。繁杂的方程式爬满了整个纸面。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平时容易犯错误的、慷慨大方的男男女女到了经济学家的世界里,摇身一变竟成了冷酷抠门、理性十足的“代理人”和“委托人”。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宁愿采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框架,来描绘这个鲜活的人类世界,尽管他们所描绘的人类世界干瘪而枯燥。很明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省略了真实世界的诸多细节—这也是遭人诟病的地方,但这种方式的确很有力度,使经济理论富有很大的灵活性,数学技巧的威力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宣泄。从一开始,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就把人们假设是理性的,这从根本上把人们描述为喜好始终如一,乃至人们的选择也是始终如一的。这样,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才可以推演出大量的理论框架和政策组合。他们通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最好的政策组合是自由主义路线——自由贸易、有限政府、低税率。  多年以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已经建立了恢宏的理论大厦,但其微观基础以及由此推演出的政策处方,一直遭到持不同观点的经济学家的质疑。如今,这些经济学家的努力似乎从美国大学校园获得了一股新的动力,而美国大学校园一直是大学生第一次接触“经济人”理念的地方。到目前为止,这些经济学家所取得的成果,相对于他们远大的抱负,还非常有限——尽管有朝一日,他们的方法会使人们更清晰地了解经济学的基础。最具震撼力的行动发生在哈佛大学,这所大学的经济系也是美国最大、最具影响的。哈佛大学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开辟了一个新的替代课程。这门替代课程就是行为经济学。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是行为经济学的迅速崛起。  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阿莫斯·图斯基共同创立的。丹尼尔·卡尼曼由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正是运用心理学的一系列试验,试图推翻有关“经济人”理性的假设。这些经济学家非常看重这些心理实验,从而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误判风险的。  行为经济学是一块令人向往的领地,它正试图颠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正统地位。与正统的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相反,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人们可能会规避微不足道的风险,但有时也会进行一些接近疯狂的赌博。尽管人们预期有一个相当长的寿命,并有意为未来而攒钱,但实际上却做不到。人们总是必须比照“效用”——这一经济学家行话中“幸福”的代名词——最大化的原则来安排自己的开支,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能总是这样行事。人们甚至对如何获得幸福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人们也不是完全自私的。父母愿意为了孩子而奉献自己的大部分财产。人们还会为慈善基金、教会、寺庙以及街头乞丐捐款或施舍,却不需要获得什么明确的回报。这些观念对经济政策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这些观念的政策含义极为深远。当人们不再计较他们愿意花在一磅黄油或理发上的钱的时候,当人们不知道未来的价格是涨是跌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诸如需求和供给曲线等基础性分析工具将失去意义。而需求和供给曲线通常表示,在给定价格下,人们所愿意提供的供给和所需求的数量。在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基础上,人们对有关政策处方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经济计量,例如考察增加税收或加征关税所带来的成本。通过这些经济计量分析,人们由此推演出政策组合。这些常规处理方法受到了行为经济学的挑战。  非主流经济学家由此同主流经济学家,就广泛的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例如,人们为学校捐款,主要是因为人们知道,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而言,学校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自由贸易仰仗于许多人从低进口关税中获得的利益,而没有考虑进口对本国相关竞争行业所造成的危害,如本国工作岗位的丧失。如果这些事情无法加以精确的计算,甚至不能从理论上梳理清楚,政策出台的基本原理将不复存在。在这一点上,哈佛的教授宁愿希望自己的学生,去读一读有关美国南部地区纺织工人痛苦生活的报道,也不愿他们采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来详细研究美国与墨西哥之间贸易协定的净收益。美国南部地区的那些工人就是因为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而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是不是“经济人”假说注定要被推翻?现在还不至于。尽管人们有时会犯一些错误,无法按理性行事,但这些错误还不足以成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模型的障碍。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几十年前所指出的,只要假定人们的行为多多少少是理性的,就足够了。并且人们所犯的错误可能被冲刷掉,例如有些人很少存钱,但另一些人可能存很多的钱。供给需求曲线仍然是有价值的工具。  非主流经济学家也可以获得尊重,他们敢于给学生提供新的理论洞见,这是值得大加赞赏的。目前,行为经济学还扮演着正统经济学面前的“批评者”角色,如何转变角色,成为经济学的“建设者”是摆在行为经济学的课题。今天,虽然学界对行为经济学的接受程度已大大上升,但它必须推出一套建设性的、经得起实证检验的、系统完整的理论架构。
 经济学中的行为研究2006-5-15  刘继云  阅读956次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经济学必然要和人的行为发生关系,故经济学关注人类行为由来已久,也因此被认为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纵观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行为研究时隐时现绵延不绝,但自上个世纪20年代行为研究有过的飞跃至今几乎衰落了半个世纪,这一情形在2001年有了突然的转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劳夫对诺贝尔委员会发表的演讲———《行为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行为》,旨在把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核心观念引入经济学里来,以便解释以往难以解释的另类宏观经济现象;次年卡尼曼等行为经济学家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加上美国经济研究院2002年7月间在麻省召开的“行为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讨会,确定了11个行为研究议题,诸多事实都发出了经济学向行为学转向的信号,行为研究正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
    客观而言行为研究在经济学中理应占有重要的位置,正如Cyert和Grunberg指出的:“应该把经济学作为人类行为研究的一个部分,经济学的经济法则应该建立在行为命题的基础上,他不可能只从经济情境中得到证实”。现实经济中的交换不是个体对经济刺激(价格、利润、收人、通货膨胀等)的机械的镜式映射,它更重要的是个人自由交换的欲望、需要、利益和意志的充分体现。个体不是被收人、价格等经济提线牵动的经济木偶,他的经济行为以及自身内在制约经济行为的心理因素如主观期望、个性偏好、选择意向等都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原本都是人的活动各种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社会集合。即便如此,行为研究也并非总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角,反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担当“先验性假设”式的幕后角色。
    一、主流经济学的行为研究
    经济学的行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他认为经济人的行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赚钱或谋利,但出于个人自私目的进行的市场交易可以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新古典经济学也注意到研究人及其行为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性。罗宾斯认为,经济学把人类行为纳入目标与具备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关系中加以研究。马歇尔指出,经济学与日常经济生活中人的行为有关,关于欲望的研究可以从行为的研究中得到许多借鉴,他甚至认为行为经济学一词似乎是多余的。斯蒂格勒也强调,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因素是人,是那些反过来受到我们分析的实践和政策影响的人。
    人的行为是如何变成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呢?首先,假设人的目的和动机先验地给定在效用函数的形式之中,效用函数可以使一个人能够在所有可能的商品和服务组合中作出一致性选择。第二,假设经济行为者总是在备选组合中作出效用最大的选择。这两个假设———给定的效用函数和效用最大化通常是明确提出的,有关人们行为的其他假设则往往是隐含的,没有必要贯穿于其理论的各个变量之中。通常不仅假设效用函数,而且在可供选择的各种组合都是先验地给定的。可见,主流经济学将“人的自利本性”视为一切经济行为的出发点,这是不仅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核心思想,而且是贝克尔的代表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的核心思想;虽然在马歇尔看来决定人的行为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力量是经济和宗教的,但在萨缪尔逊看来宗教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可通过效用函数的参数来反映,从而一切人类行为归根结底都可以由最大化效用函数来解释。概括地说,主流经济学是在信息完备、完全理性和价值最大化的假设前提下,将人当作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最大化的计算机器,其行为随即可被视为是计算机模拟行为,其研究路径是沿着“回报(成本收益分析)—行为”思路延伸的。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价值”或 “效用”判断确定行为空间或行为方向。相对而言,主流经济学总体上是淡化对人的经济行为研究的。
    二、行为经济学的行为研究
    行为经济学的崛起可以认为是经济学上的“行为革命”。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往往与古典假设的行为发生背离,行为经济学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新古典假设关于人类行为在经验中的有效性方面,一旦证明这些假设有效,行为经济学就致力于尽可能精确地描述行为的经验定律。其次,行为经济学还要说明实际行为背离新古典假设对经济系统及其体制的运行和对公共政策的含义。行为经济学的第三个内容是为效用函数的形式和内容提供经验证明,以便加强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因此,行为经济学的特征不是单一的特定理论,而是对人类行为新古典假设的实证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修正经济理论。基于此,行为经济学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来构造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在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现实化的基础上(即面对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等修改假设条件)提出人的行为的非理性,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传统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建立能够正确描述人类行为的研究框架和经验定律。
    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是效用理论的最大化假设,并用种种动机假设代替最大化假设,而这种动机假设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市场中的人类行为动机。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领域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也就是新古典理论所说的,它要决定经济行为者是否能作出决策并实现其主观期望的效用最大化。此外,其研究内容还涉及消费行为、广告行为、企业家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税收行为以及通货膨胀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现实经济世界中 (尤其是证券市场)由主流经济学不能解释的异象,弥补了主流经济学的不足,从而为经济学的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行为金融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金融市场中投资人的真实行为为基础,研究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科学,并以此了解和预测投资人的心理决策过程及其运作机制,通过研究人们在投资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对以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为前提的标准金融学提出挑战,它是以行为为导向的金融市场理论。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假说———“理性人”的质疑提出了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在金融交易中,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将使其实际决策过程偏离经典金融理论所描述的最优决策过程,并且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在此基础上,行为金融理论对其它相关理论也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如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行为组合理论(BAT)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APT)的挑战、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对CAPM的挑战等。基于行为金融学,也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投资策略,如资金平均策略、时间分散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和惯性交易策略等。
    总之,行为经济学促使经济学逐步向人性化发展,这是科学与人性有机结合的结果,它的形成表明“人及其行为”正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它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
    三、实验经济学的行为研究
    经济行为本身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任意妄为,而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实验经济学就试图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从而有助于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检验建立在微观行为的基础上。实验经济学的行为研究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验证人的行为命题。它不仅运用行为理论来完善和改进实验,而且运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
    著名的实验经济学家史密斯认为,每一个实验都应由三大环境、体系和行为元素组成,环境给定了每位参加者的偏好、初始资源禀赋和现有的技术水平,而体系则界定了实验术语和游戏规则,环境和体系是可控制变量,它们会影响最终所观察到的行为。现实中,有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其原因就是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人,而被实验者恰恰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因此,只有运用诸如期望理论、后悔和认知失协理论、锚定理论、心理账户等行为理论来分析被实验者的非理性行为,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经济学通过科学设计的实验,为解释经济理论和证据之间的共生关系的提供了可能性。当存在多种理论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比较和评估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在解释行为时的重要性,它为经济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复制性和可控程度,使经济学更加科学和完善。
    四、制度经济学的行为研究
    经济发展更需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人需要合作,合作需要制度支持。制度经济学一般把制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但行为作为制度与绩效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制度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行为决定着经济绩效),成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制度通常被称为行为规则,它是一系列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组成的规则网络,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合作问题,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所言,新制度经济学派归根结底研究的是左右人们行为和社会走向的激励机制。可见,制度经济学是建立在行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制度经济学在沿袭主流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借助交易成本、产权、历史分析等概念,从制度与行为的关系角度开辟了行为研究的新视野,提出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建构人们在不确定性世界中的互动,或者像罗纳德·海纳(RonaldHeiner)在一篇重要的文章《可预言的行为的起源》提出的,制度源于个人面对普遍不确定性的努力,目的是通过限制参与者可利用的选择减少不确定性由此做出可预期的行为。没有制度也就没有秩序、没有社会、没有经济、没有政体。同时,制度经济学以博弈论为工具推导制度的成因,认为制度是各个主体采取理性最大化行为所达到的博弈结果,个人行为对制度的演化有直接作用,制度的演进是对理性行为结果的反映。从而使行为研究的形式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作者,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来源:《财经科学》2006年第3期
    网站编辑:柏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