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3:02:53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作者:葛守昆    

 

        和谐社会的经济内涵

 

  从经济的角度考察,和谐社会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和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很难想象,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和谐,会有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的和谐。这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一定社会需求下面,生产力各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合理的结构配置。就生产力各要素作用的发挥来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生产力的各要素是不是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是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就必然在事实上存在生产力要素的浪费现象。就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言,我认为主要是在生产的目的与结果之间取得一致或平衡。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为了消费的实现,又要求生产力各要素之间按照合理的比例关系进行配置,从而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构成一种平衡,减少生产力各要素可能出现的不必要浪费。

 

  生产关系的和谐。这是指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由于生产的社会性特征,人们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总是结成一定的利益联系和关系。一般来说,和谐的生产关系,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和谐的生产关系,则形成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所以构成某种联系和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合作是最佳的利己策略),目的是希望通过联系增加生产的边际利益,就是人们的协作与合作可以增进人们的经济利益。问题是人们的协作与合作能否真正增进人们的利益?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和谐。我认为,生产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的生产,生产关系是否和谐,直接来自于当事人对生产中利益关系的感受,以及由感受产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热情与积极性。

 

  生产力和谐与生产关系和谐之间的关系。在生产力和谐与生产关系和谐中,我认为集中表现在人们相互关系的合理性上。人的劳动能力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生产力是否和谐都能也应该从人的劳动能力发挥如何来寻找原因和答案。而人的劳动能力发挥如何,既取决于劳动者的现有的能力水平,也取决于已有能力的发挥状况。这两者在相当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和谐情况。如果生产关系不和谐,劳动者就不会有学习科技提高技能的积极性,或者有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也不一定正常发挥,甚至以消极的形式产生破坏性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设想

 

  经济是基础,生产关系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生产关系,关键是针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和谐的办法路径。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权力约束

 

  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问题是政府并非万能。尽管在不同时期,政府的职能也不是一成不变,但服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政府职能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总的是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减少过多的资源和所有权垄断,不再充当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主要是生产和提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所必须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包括建立秩序、规范行为、搞好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垄断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

 

  2、坚持以民为本理念,调整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是一个利用资源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经济发展也确实需要有一个较高的速度。因为没有一定的速度,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不可能实现。但是必须指出,经济增长应该考虑市场与资源约束、需求合理性问题、长期的增长能力、未来的消费需求等因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要明确“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发展、增长与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结合起来,防止出现为了少数人的所谓政绩而追求不切实际的增长速度,结果社会不认可、群众无实惠。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3、平等地善待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的地位

 

  农民问题是中国问题的大头。农民问题不解决,实现小康和现代化都是空的。这方面,解决农民问题,实质是平等地对待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总的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的重要思想,高举城乡统筹这面大旗,坚定不移地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特别是把农民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之中。社会保障属公共产品,政府是社会保障的主体,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将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对农民是一种不公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歧视。在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必须打破原来的政策歧视。近些年来,随着外资的引进、农业的技术改良,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供应相当充裕,建立低水平覆盖全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基本是具备的,问题在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要紧紧跟上,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4、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追求在公平基础上的效率

 

  在改革问题上,其目的是什么,是平等还是效率?我认为理论与实践上都不是很明确,尤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成为主流的经济学观点。对此我有不同看法。中国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起点,主要是解决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中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正是体制产生的不公平,效率低下的根源是不公平障碍。这是一个基本判断。公平出效率,效率来自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