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长缪瑞林接受媒体访谈 江苏十三妹:宿迁后发崛起2006.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5:57

宿迁市长缪瑞林接受媒体访谈 江苏十三妹:宿迁后发崛起 


《长三角》杂志社   
      建市十年的宿迁能快速闻名于全国,某种程度上讲,并非因为历史上这片土地曾经诞生过西楚霸王项羽,而是因为大胆改革而饱受媒体广泛争论和报道的“中国最受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
      9月初,我们前往宿迁采访,其时离前任市委书记仇和履新江苏省副省长5个多月。在这里记者观察到,在清新空气笼罩下的宿迁市,从城市各地不断崛起的新建筑,到忙碌而神态盎然的宿迁人民,无不透露出:这个10岁的年青城市血气开始饱满,在完成了不定性的创建期后,已经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快速发力了。
      快速发力的宿迁不可避免地引起周边徐州、淮阴、连云港、盐城的高度关注,这几个区位优势相差无几的苏北城市,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着最为直接的竞争。更何况,宿迁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放在全国范围内,都值得称道:2005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8.5%,而GDP也由2000年的20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387亿元。
      而在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江苏考核各市的十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宿迁就有五项拔得头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达30%;外贸进出口总量增速52%,其中出口部分增速112%;工业企业用电量增速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40%。
      对“宿迁速度”理解最为直观的是:在对代市长缪瑞林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缪市长中途有两、三件事需要处理,感觉缪市长处理问题简洁爽快,在很多事务的处理上没有因循政府请示、报告的传统,而是删繁就简地直接处理。
      但缪市长的简洁绝对不是对事情的简单处理,而是基于宿迁特殊的情况所作出的深刻思考。对此,宿迁市政府办公室副处级秘书、行政处处长蒋复洋感慨道,“下面的干部原来都以为,仇书记履新后会松口气,但事实上现在整个工作的节奏比以前反而加快了。”
        

                                                    宿迁速度
       问:到宿迁的这两天,感觉到宿迁干部的办事速度明显要比别的城市快上一个节拍,现在许多地方都在谈“宿迁速度”,请问缪市长“宿迁速度”的背景?
       答:“宿迁速度”的谛造者,应该说是我们的前任市委书记仇和。我们整个的办事速度,自仇书记时就有传统,但更重要的还是基于宿迁的现实。
       我们宿迁市的行政人员是全省地级市中最少的,差不多是全省地级市行政人员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市直行政编制才1000多人。另一方面,建立地级市以来,虽然宿迁的发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因为底子薄,基数小,所以整体的经济水平仍位居江苏的末端,是名符其实的“江苏十三妹”。
      行政人员少、家底又薄,没有速度,哪行?按部就班,只会更加落后,还谈得上什么发展。
问:宿迁2005年荣获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奖,并且2006年捧得大会唯一的“最具人气奖”,这在苏北各地涌起的招商引资热潮中,可以说浙江民资对宿迁情有独钟,您认为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答: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浙江民间资本经过多年的积累,尤其是产业资本在原产地各种要素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均在纷纷寻找出口,这是浙江民资一个大的背景,他们有投资的需求。
       另一方面,宿迁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交通、物流、产业链、行政服务这些软硬环境均上了一个新台阶,对资本具备了一定的吸附能力,再加上江苏省对宿迁所给予的全省最优惠政策,比如工业用电就在省定价的基础上每度优惠0.10元,这些方面一综合,在满足浙江民资对各项要素成本的比较上,宿迁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所以,这样一分析,继2005年之后,我们在2006年再次捧得大会唯一的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最具人气奖,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目前,投资宿迁的浙江企业家已从不到2000人上升到2万多人,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相当于过去所有民间投资的两倍。在此基础上,我相信,随着我们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完整,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宿迁将会吸引更多的包括浙江在内的外来资本前来投资。
绿色路径
       问:您在众多公开场合形容宿迁为“江苏十三妹”,您如何看待这个“十三妹”的成长。
       答:宿迁是江苏最晚成立地级市的两个城市之一,并且还是工业经济起步最晚的地方,因而也是受到工业经济对环境破坏最少的地方,所以我称之为“江苏十三妹”。作为最小的妹妹,我们理所当然要爱护好她。
       问: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项目”与“环境”的矛盾,请问缪市长对此如何认识和破解?
答:用发展的眼光看,“项目”与“环境”其实并不矛盾。对于宿迁来说,环境是我们吸引项目、吸引资金的有力保证,项目、资金的引进必须着眼于可持继发展。环境好,不但可以招到项目,更可以留住项目。
       宿迁2005年8月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园林城市”。全市水面占国土面积22%,平原森林覆盖率25.5%,市区绿化面积39.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4平方米。也是江苏唯一没有酸雨的城市,被誉为华东的“一块净土”、黄淮海地区的“最大氧吧”。
       对于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我们坚决不引进,环境不应成为招商引资的代价,否则,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问:现在长三角城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由传统产业向高新科技产业转变,资本结构也已经由原先的依赖外资向内外资并重、倚重民营转变。对照宿迁,您认为宿迁还处于哪个阶段?将会有怎样的转变过程?
       答:整个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地区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宿迁尤其是。宿迁在1996年被划为地级市时,既没有市中心,又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占全国比例最高的地方,以及三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最慢的地方,所以对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的选择,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在产业结构上“先做总量、后做质量”,而在资本结构的选择上,主要是“依靠外资、倚重民营资本的宿迁发展之路”。


                                                 学习义乌
      问:今年8月底正式开业的“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宿迁迄今为止引来的最大项目,请问这个项目将对宿迁的经济产生何种影响?
       答:这个项目总投资达26亿元,是江苏省服务业“十一”规划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是淮海经济区中特大型商品交易中心,该市场全面建成后将对宿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初这个项目的定夺,不仅仅是着眼于打造淮海经济区商业贸易的龙头,以及1.2亿人口的广阔市场。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特大型商品交易中心的落地,吸附更多的轻工企业,形成“前店后厂”的经济模式,使宿迁由淮海经济区的商品贸易中心转变为商品加工、交易、物流中心,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宿迁的第二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合理的配置。
      问:联系到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管理团队全部来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我觉得今天的宿迁很像20年前的义乌,两者的资源禀斌差不多,请问缪市长,义乌发展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对宿迁是否有借鉴意义?
      答:是的,今天的宿迁与20年前的义乌有很大的相同点。两者的工业经济均不发达,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体。但义乌却用短短的20年时间,将自然资源匮乏、自古以来是穷乡的义乌,在浙江中部山区拔地而起,成为今天全球首屈一指的小商品市场。
      义乌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路径,快速地带动了义乌的工业经济,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远远超过了2005年义乌市场贸易的成交额。可以说,义乌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小商品市场的集聚、辐射功能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们在宿迁兴建大体量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初衷。
      与当初义乌既无政策倾斜、又无外来投资相比,今天的宿迁条件要好得多。而宿迁作为地级市,区域、人口均比义乌要多得多,所以义乌的发展路径肯定会作为我们重要的学习标本,但不会完全复制。当然,与义乌模式相比,我认为更需要学习的是,义乌人“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