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及防治的调研报告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7:12
玉溪市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及防治的调研报告
 

专题调研  加入时间:2010-1-25 8:53:00  admin  点击:368   玉溪市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及防治的调研报告       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的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生态良性循环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玉溪市委统战部玉统发[2009]15号《关于 印发玉溪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2009年调研课题》的通知》精神,农工党玉溪市委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通过与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实地察看、查阅相关文件资料等形式,对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及防治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发展畜牧、烤烟、油菜、蔬菜、林果、花卉等产业为重点,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投入品增加,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以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村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从农村面源污染的产生渠道来看,主要污染物来自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农村生活源等方面。    (一)种植业面源污染情况。根据2007年-2009年我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市耕地总面积为1651652.5亩,其中:旱地1109052.6亩,占67.15%, 水田542600亩,占32.85%;有保护地面积12315亩。拥有园地面积300700.6亩,其中:果园234446.4亩,占园地的78%、茶园41001 亩,占园地的13.6%、其它园地25253.2亩,占8.4%。      1、化肥施用不当,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养分失衡。2007年我市肥料施用量(折纯)14.84万吨,其中:五氧化二磷4.3529万吨,占肥料施用量(折纯)的29.34%,氮肥10.48万吨,占肥料施用量(折纯)的70.66%。以全市耕地园地总面积1952353.1亩计算,平均每亩肥料施用量达76kg(折纯)。其中:五氧化二磷施用量为22.3kg/亩(折纯),氮肥施用量为53.7kg/亩(折纯)。肥料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两种途径流失。地表径流途径肥料流失量2973.41吨,占肥料施用量(折纯)的2%。其中:总磷流失量293.41吨,占五氧化二磷施用量的0.67%;总氮流失量2281.56吨,占氮肥施用量的2.18%、氨氮流失量398.44吨,占肥料施用量(折纯)的0.27%。地下淋溶途径肥料流失总氮658.84吨,占氮肥施用量的0.63%;氨氮流失61.5吨,占肥料施用量(折纯)的0.04%。     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得出,全市施肥结构以氮磷化肥用量最大,肥料施用量偏高。从肥料流失数据来看,通过地表径流与地下地下淋溶途径肥料流失率不高,但是由于肥料用量总体偏高,氮磷流失总量还是不容乐观。在“三湖一海一库”地区的红塔区、江川县、澄江县、通海县等几个坝区县的化肥施用量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通海县氮肥年施用量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4倍。不合理施肥或者过量施肥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严重偏高,微量元素失衡,施肥效益下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     2、农药使用不当,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我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市内主要使用的农药为毒死蜱、阿特拉津、2,4-D丁酯、丁草胺、乙草胺、涕灭威、氟虫腈、克百威、吡虫啉、其他有机磷类、其他有机氯类、其他菊酯类、其他氨基甲酸酯类、其他类等几种。2007年全市农药施用量为1869.1吨,流失量为40.5千克。按普查数据分析,农药主要通过作物吸收、自然降解后流失率微乎其微。但是通过查阅入户普查原始表发现,少数农户仍在使用甲胺磷、乐果、滴滴涕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合理使用农药,一是造成农产品农残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二是农药降解过程中,造成对大气和周边环境的污染。     3、秸秆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农膜回收率低。玉溪市2007年秸秆产生量60.6万吨,其中:秸秆随意丢弃量0.75万吨,占1.2%;秸秆田间焚烧量18.2万吨,占30%;秸秆还田量2.6万吨,占4.3%;秸秆堆肥量4.91万吨,占8.1%;秸秆饲料量22.83万吨,占37.7%;秸秆作为家庭炊事燃料量9.55万吨,占15.8%;秸秆原料量1.03万吨,占1.7%;秸秆其他去向量0.9万吨,占0.15%。     上述数据表明,目前我市秸秆使用量最大的为饲料,最小的为做原料,商品化利用程度较低。随着全市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和农田水利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作物单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比较效益很低的水稻、小麦、甘蔗等农作物的扩大生产将十分困难,而比较效益较高的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展速度将会比较迅速,而蔬菜等农作物伴生废弃物具有产量大、含水量高、腐败时间短等特征,不及时处理容易加大面源污染。目前江川、通海等蔬菜种植大县废菜叶污染问题突出。     4、全市种植业地膜使用量为2629.44吨;残留量为313.39吨,占地膜使用量的11.96%。经过调查,我市坝区地膜回收利用率较高,地膜残留较高的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给山区、半山区造成一定污染。     5、部分作物种植方向仍为顺坡,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按照坡地的种植方向统计,顺坡种植面积242472.2亩,占坡耕地面积的36.48%,横坡种植面积422228.2亩,占坡耕地面积的63.52%。横坡种植占主导方向,但仍然有三分之一强的面积为顺坡种植,这部分耕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畜牧业污染情况。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由于传统、分散、高密度的饲养方式仍占较大比例,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不高。2008年,全市存栏生猪144.7万头、牛28.4万头、马2.58万匹、羊34.8万只、家禽1239万羽。粪便年产生量达632.2万吨。根据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我市有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及养殖专业户3027个,年存栏猪20.6万头、牛0.75万头、家禽1185万羽,年粪尿产生量为82.45万吨,其中总氮、总磷、COD、铜、锌和氨氮(尿液和污水)年产生量分别为为6057.95吨、1131.2吨、116544.2吨、16900.62吨、41374.26吨、478.39吨;年排放量分别725.78吨、230.3吨、9565吨、2848.37吨、4190.4吨、345.5吨。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一是规模化养殖粪便处理利用率较高,总氮、总磷、COD、铜、锌等污染物削减率在86.5%,但是尿液和污水氨氮去除率较低,仅为27.8%,污水处理技术设施还有待提高。二是虽然集中养殖粪便处理利用高,但是基数大,排放量也就相应增大,养殖污染不可轻视。三是目前全市还是以散户养殖居多,特别是“三湖一海”地区,受土地等因素影响,农村户用沼气池难于普及,散户养殖粪便处理率低,加之农村都有在路边街角堆粪的习惯,加剧了湖泊水体的污染。    (三)水产业污染情况。我市属于内陆区域,现有水产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鱼、流水养殖和网箱养殖。通过对全市711个水产养殖专业户(规模化水产养殖场)普查,水产业共饲料总用量21068.76吨,渔药总使用量为94.13吨,施放粪肥1704.97吨,水产养殖废水排入外部水体量为5354.9万m3,排入农田量为6132.5万m3,循环使用量25.4万m3,各水产养殖专业户(规模化水产养殖场)水产养殖废水均未实施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进入自然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氨氮分别为 88.27吨、9.75吨、2.0吨、15.97吨和2.15吨。水产养殖业造成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量大、处理率低,循环使用量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2、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在水体中分解,所产生的COD、氮和磷和氨氮、铜、锌排入湖泊、水库、江河或稻田等水域中,会使水体产生大量浮游生物及衍生的水生生物。这些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水质恶化,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     3、大部分水产养殖户,尤其是规模化、集约化水产养殖场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在生产中使用各种药品,包括抗生素、抗菌素和杀虫剂。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和对水环境污染。药品在水产品中的残留,通过人们摄食转移到人体内,影响人体健康。     (四)农村生活源污染情况。我市现有农村人口178.4万,按照人均日产生垃圾1公斤、日排放污水26公斤、日排放粪便1公斤计算,全市农村每年产生垃圾65.1万吨,生活污水1692.6万吨,粪便65.1万吨。由于农村废弃物、废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滞后,因而垃圾乱堆,污水乱排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既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又加剧了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进程。     二、近年来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关部门紧密协作、齐抓共管,始终把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9年底,全市完成了22.67万口“三位一体”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推广养猪发酵床15531平方米,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养殖场(小区)污水处理系统3套、联户沼气池8套,日处理能力达到2100立方。以“三湖一海一库”水体修复治理为重点,完成了江川、通海、华宁3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整体推进项目,实施了25个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污水处理系统20套,中温沼气站2座,形成污水能力4097m3/d,日产沼气能力550m3,建设生物净化公厕138座、111个生态旱厕、垃圾收集坑539个、废菜叶沤肥池1.43万口,建成34块人工湿地及湖滨带,面积4087.8亩,日处理污水能力达70多万立方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7.1万公顷,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面积达10万亩。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基层领导依然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片面追求高经济、高增长,忽视了面源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二是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一味的追求产量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已经建好的环保设施管理不善,垃圾、粪便乱堆乱放等陋习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政策不配套。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结构简单,附加值低。特别是坝区县畜牧养殖比重大,蔬菜等经济作物复种指数高,进一步加重了“三湖一海一库”地区面源污染。二是烤烟产业政策不合理,烤烟生产需要烟农的精心呵护,还要消耗大量的煤和薪柴,除了建立工业反哺烟农的机制还应该考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三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三)投入不足。一方面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道路、厕所、垃圾清运、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给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已经建好的农村环保设施没有后续管理运行经费,导致其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另一方面,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没有专项经费作保障,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的系统研究,科研攻关投入严重滞后。    (四)监管不力。一是对农药、兽药、渔药、饲料的使用、投入监管不力,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资料显示,不少厂商生产的鱼用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高达250mg/kg以上,由于铜是不可降解物质,饲料中铜代谢后90%经粪便排出,导致水中铜浓度增加,而高铜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难于消除的。2005年,我市多家水产养殖户因同时使用某厂家的鱼用配合饲料,所生产的鱼产品因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均出现鱼体充血、死亡而导致鱼产品无法销售,据分析就是因为该厂家为降饲料系数,超量添加生长素的结果。二是对农村污水、废物的排放和已建环保设施监管不力,使农村环境卫生得不到彻底改善。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市已建设的22.67万口“三位一体”农村户用沼气池,正常使用率为85.7%,相当于有近3.24万口沼气池没有发挥正常效益。目前,在三湖一海一库地区出现了生物净化公厕长期无人打扫,水龙头、电灯被盗、损坏严重,人工湿地进水沟道淤积堵塞,水生植物倒伏、腐败后无人收割清理等现象,不少已经建设好的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转。     四、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一是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环境优先”观念,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到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领导。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面源污染危害的认识,树立“精品农业”观念,同时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大家减少污染,关爱家园。    (二)建立机构,完善机制。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是一向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研究和监管。同时要加快创新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把此项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农、林、水、环保、卫生等多个部门,工作职能相互交叉,往往会出现都想管却都管不好的局面,因此,要建立指定专门的部门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其他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机制。三是建立基层农业环保组织机制,乡镇一级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设立环境污染监管中心。目前江川、易门等县在乡镇一级都成立了环建中心,很多经验值得其他县区学习。四是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这方面可以参照学习通海秀山镇大树村。    (三)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扶持,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农业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运行机制。二是多渠道筹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群众集资等方式解决投入问题。三是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不同经济成份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面源污染治理。四是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科研攻关的投入。     (四)建管并重,加强监管。      1、加强建后管理。一方面,环保工程大多数是公益性项目,建成后取得的直接经济收入不高,但是要保证其发挥正常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却需要大量的后续管理维护资金为支撑。建议各级项目审批部门在批准项目建设的同时应该考虑相应的后期管理运行费用,确保该工程能够长期性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机制,在设立乡镇一级环境监管中心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等形式约束农民自觉爱护环保公共设施。三是在环保工程的设计理念上,改变“就治污而治污”的观念,尽量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使农民能够从承包管理该工程设施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方面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农药、化肥、兽药、渔药、饲料等的生产、销售、使用环节进行统一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实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对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一律不得上市销售。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开拓农产品市场,引导农民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     (五)合理规划、科学治污。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各级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认真研究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生产以无害化、绿色化、有机化为调整方向,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摸清我市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家底,制订出一套科学衡量农业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统一技术规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统计评估体系。三是强化生态农业科技支持体系,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组织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人员,开展以防治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引进国内外成熟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增加支持生态及高效农业发展的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