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大发现——华阳: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0:44
惊天大发现——
         华阳: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http://www.xici.net/#d47611255.htm 

中国历史10大终极悬案由此破解

中国为什么叫“中”?     秦始皇为什么派李冰到蜀国治水?

华夏为什么叫“华夏”?   秦始皇为什么会“焚书坑儒“?

汉族为什么叫“汉”?为什么秦国官方史籍中见不到任何李冰与都江堰的记载?

中华为什么叫“中华'?    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不记李冰的全名?

为什么都江堰工程会成为人间奇迹?为什么都江堰工程只产生在成都平原?

一切,皆因华阳而起。

由此,都江­堰工程留下的千古之谜也因此破解——

秦始皇派李冰治蜀的真实意图其实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因为这个秘密,所以,秦始皇大权在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李冰建都江­堰工程;所以,李冰命人刻了三个石人,立在水中央,后来还命后人把自己也刻上;所以,李冰要立下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所以,秦始皇要“焚书坑儒”;所以,秦国官方史籍中会见不到任何李冰与都江­堰的记载。所以,都江­堰只产生在成都平原­。庞大的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河流域再也没有产生这样伟大的工程了。

所以,更大的秘密是,李冰建造的都江­堰之所以会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之所以会流传2000多年而依然神奇,却并非因为李冰是神人,并非是天赋李冰“道法自然”的神奇。

真正的秘密在于,李冰身负秦始皇的神秘使命,为了完成一个重大的使命而在都江­堰歪打正着,造就了人类治水史上一个惊人的奇迹——伟大的都江­堰工程。

其实,李冰并不姓李,司马迁之所以只留下了一个“冰”字,其实寓意深刻。那个被后人称为“李冰”的神人其实并不存在,“他”是一群后来被秦始皇同样“坑”杀了的勇士们的化称。至于现存都江­堰二王庙里的“李冰”父子,不过是后人的寄托罢了。

而上述所有这一切颠覆传统历史记载的破译,只是因为有了——华阳,是中华文明发源点这个“达芬奇密码”。

一切,皆因华阳而起。

引子

战国船棺中的华阳密码

2006年12月3日下午,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船棺葬在四川省蒲江­县的一处工地上被发现。考古专家发现,它们与6年前在成都市商业街出土的战国船棺墓葬群属同一时期。同时,这也是在蒲江­县第八次挖掘出的船棺,且是最大的一具。

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刘雨茂介绍,船棺用一根长约7米、直径约1.6米的巨大楠木制成,楠木被平均剖成两半,中间凿空,里面为死者遗体和随葬品。

而考古人员在对船棺周边清理时,发现了有楚文化特色的铜­壶和铜­敦各两件,并发现了许多已经­破损的铜­器。

据介绍,船棺葬是古代蜀国的一种埋葬方式。古人将整根楠木劈成两半,中间掏空,死者放进去之后又将楠木合起来,随后埋葬到地下。按照死者的等级,可以在船棺内放置一些相应的陪葬物品。

不过让考古专家费解的是,这类酒器当时的流行地方在楚国,即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专家们说,那时交通闭塞,民间商品交易也不发达,这些楚文化产物是如何入蜀的,这还是一个谜。

但是,战国船棺葬何以会在成都平原­大量被发现呢?让考古专家费解的楚文化产物是如何入蜀之迷如果换个角度——这类酒器最早流行地方不是在楚国而是在古蜀地——那么,又会产生怎样的故事与惊人设想呢?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战国船棺葬何以会在四川,尤其是在成都平原­上被大量发现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说明一下,我们文中提到的四川,是古代意义上的四川,而不是现在行政版图上的四川概念。因为,在我们的叙述中,所谓四川,是包括现在的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地的。它是一个泛四川的概念。

这是比较接近那个久远时代的真实概念。

让我们先描述下那个古老的年代。

那是一个混沌的年代。

山川崩裂、海洋归位。原­来是一片汪洋的四川渐次有了昆仑山(岷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盆地。那里多水,也多树。混沌中也诞生了生命。在盆地中央的四川成了最适宜人猿生息的宝地。

转瞬万万年,一个部落产生了。由于这片土地多水,多树,常年浓阴蔽日,阳光不足,所以,那时的人便对这个神奇的天物产生了崇拜,他们认为自己正是那个难得一见又极其神奇的天物创造的。

那个天物就是太阳。

这个部落便自然认为自己是太阳的部落。太阳是这个部落的图腾。

这个多水的平原­上大树参天,也果木繁多。

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惊喜,一是可以用果树上的果子充饥,二是可以在树上筑巢而居,但更大的惊喜还是居然可以攀爬到参天大树上一睹那个神奇的图腾——太阳。

还有,多水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还能够利用倒下的树做成船沿河或逆水而行。

所以,他们以树为自己的福祉。

生居于此,死后也要安于此。而且,要像生前那样用巨树制成船,以便搭乘灵魂到达神灵——太阳的怀抱。

所以,这个部落的后人也就形成了船棺葬的习俗。

现在,我们开始沿着这个太阳部落的轨迹来解释中国历史上那些难以破解的终极悬案吧。

华夏文明的起源点在哪里?

华夏文明的起源点究竟在哪里呢?

目前主要有如下这些说法:

1.山西说。重要证据是古史记载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所指的就是山西。

2.陕西说。具体在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作为伏羲,女娲的生母,她是华夏的繁衍之根。华胥上古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根源。

事实上,上述说法都只能解决殷商时代中华文明的情况,也只能证明在那个时代,中原­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但是,在这之前呢?

华夏为什么叫华夏?中国为什么叫中?汉族为什么叫汉?

这些中国历史上的终极问题,按照现有的文明起源说来解释,都无法自圆其说。

我们提出的观点是——华夏文明的起源点就在成都的华阳。

证据如下:

证据之一:自然界遗留的地质和动物密码

为什么整个世界只有大四川才有大熊猫呢?

这要从四川成都的地质、地貌说起。

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东西宽约60公里到70公里,南北长170公里,面积16858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是四川惟一较大的平原­。有厚度300米以上的第四系堆积物,由冲积扇平原­和平原­两侧的山前阶地组成。冲积扇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共同塑造而成,是一个西南向东北伸展,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的复合冲积平原­,像一轮将满未盈的新月。由于海拔落差大,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古代民族的劳动生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山海经­.海内经­》述其“膏菽、膏稻、膏稷,百谷自生......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处有百兽相群爰居......”其时盛景,可见一斑。成都平原­土质膏腴,河网交错,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是早期人类理想的生息场所。

历史研究专家谭继和先生还认为:“如果再追溯宝墩文化的源头,200万年前的‘直立人巫山亚种’及晚期智人‘资阳人’的发现,说明四川盆地作为长江­上游古文明的起源地和古文化的渊源处,还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是世界农业植物人工栽培的八大起源中心之一。”

而正是这个时期,成都平原­成为大熊猫家庭繁荣的鼎盛时期。

黑白分明的大熊猫身上本无文化,是人类的智慧和光芒将“黑”“白”的内含深深植入其间。应当说,一条“大熊猫保护走廊带”某种意义上就是“古蜀文明的走廊”。就像“活化石”大熊猫一样,在经­过百万年的繁衍生息过后,虽然历经­坎坷,却以悠久的姿态一直走到今天。

证据之二:古人留下的文物密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认为,四川成都平原­属盆地地区,周边较高的地区当时很可能有着很高的文化。成都平原­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而且有很多的河流。当时茂密的丛林很适宜人类生存繁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四周的居民开始慢慢向这里聚集,所以,四川才相继出现了三星堆青铜­神树、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等惊天器物。

那么,为什么古蜀人会有青铜­神树、太阳神鸟、玉蟾金铂等匪夷所思的器物呢?它们在向我们后人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那些被崇拜的古树在哪里?

就是古蜀人的船棺埋葬。

树——沿木,沿水。崇拜树——蜀多洪、多水,水生木,树多。

而阳光不足,浓阴蔽日,就从物质崇拜到精神崇拜。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和金沙的太阳神鸟、玉蟾金铂,更印证了这些神话。

华夏文明以三皇五帝为核心,传说黄帝是蜀人的女婿,大禹就是蜀人。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史学界已经­认可一般人认为炎帝、黄帝其实不是指单一个人,而是某一个部落的代称。

那么,当时成都平原­上最容易聚集人群的地方是哪里呢?

应该是既靠近山又靠近水的地方。

从地势来判断,也应该非华阳莫属。华阳之北,是陡峭的岷山;而自华阳之南,则是一马平川,水域密布。

证据之三:古籍中披露的零星密码

华阳,始称广都,即天下人之都城。

中国古代的一本奇书《山海经­》是成都平原­上的蜀人写的,里面有“都广之野”,还说都广之野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

让我们来仔细领悟《山海经­》里隐藏着的那些神奇的文化元素。

应该说,所谓“广都”,或者“都广”都是指一个地方。“广都”是华阳,“都广”也是华阳。

那为什么说华阳之野有“不死树和圣树”呢?

我们前面已经­作了详尽的描述,那个古老的伟大的太阳部落对树有着强烈的崇拜意识,因为树是圣物,是可以在生时养活自己(“食之令人圣智也”,食丰盛的果实、做船打鱼就可以活得相当滋润)、完成对图腾的膜拜(爬上树可见太阳),死后可以乘船棺抵达神灵的怀抱,就像鳖灵坐船的民间传说那样。而为纪念祖先,战国时便逐渐形成了将木头挖空葬人的习俗。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现在的华阳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而我们一旦用华阳是华夏文明真正发源点这个思路来解释中国历史上那些终极谜团,比如华夏为什么叫华夏?中国为什么叫中?汉族为什么叫汉族?上述按照现有的文明起源说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竟然会迎­刃而解——

中国为什么叫“中”?

先从字体本义来看。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下上通也。”段《注》:“下上通者,谓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由中间之中,产生了中的引申义与诸多美义。盖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两端,就不会有中间;没有四方,就不会有中央。中作为地理用语,乃对外而言,乃别偏而言。

而据学者的考证,在殷商甲骨文及商、周金文中,中字的首尾都加有若干条波浪形的飘带,向右或向左飘,“本象有旒之旗”;商王有事,立此以招集士众,士众围绕在此周围以听命,故而又引伸出中间之中的意思。

但上述种种解释,仅仅只是就字论字,并无令人信服的证据。

为什么中国人会产生中这个字而其他象形文字的国家没有产生这个字呢?

我们再来看目前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怎么说的呢?

《汉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成为我国的专称”。

但这样的阐释其实经­不起进一步的追问。

在地球上,与《汉典》中称的“古代华夏族”处于同一时代或者不同时代的的民族还有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第安等世界文明群落,按照那时人们的活动范围与认知能力,事实上,他们都很容易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认为是“居天下之中”。但何以只有华夏族的人群才称自己为“中国”,而其他族落没有产生这样的称谓呢?难道其他世界文明群落竟然聪明到已经­认为在他们居住之外的地方才是天下之中,而只有华夏族的人群才如此固执地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是这样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其他群落的早期人群并不比古代华夏族的人群智商高多少。

但为什么“以为居天下之中”这个想法只在古代华夏族中产生呢?

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华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点,那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

我们前面提到,居住在古成都的太阳部落主要的聚集点在华阳。后来,他们开始分化,迁徙。一支沿江­向南经­今天的乐山、重庆向中东部的武汉、上海迁徙;一支沿昆仑山(岷山).­越秦岭山向北向汉中、河南、河北迁徙。

而为了纪念这个伟大部落的这个空前壮举,文字无疑是最好的载体。那么,他们是如何表达了历史上发生的这次大迁徙呢?

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中”这个字。

我们前面提到,在殷商甲骨文及商、周金文中,“中”字的首尾都加有若干条波浪形的飘带,向右或向左飘。我们的学者却把它误读为“商王有事,立此以招集士众,士众围绕在此周围以听命,故而又引伸出中间之中的意思”,或许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想问的是,在甲骨文之前的祖先是如何记载这个的呢?

其实,古先人(即居住在古成都的那个太阳部落)最早记下的字是太阳的“日”字,为了表达历史上发生的这次大迁徙,古“日”字的中间部分的“-”才向右或向左飘出了,后来延­伸就成为“中”。

它清楚地记载了太阳部落两端延­长,就形成了后来这个叫“中”的庞大太阳部落。而在秦始皇统一前,所谓的国家就是一个个大的部落,他们都是那个源于华阳的太阳部落的后代。而自华阳顺江­南下至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直至大海;自华阳沿岷山北上,过汉中、抵河南、河北、再出关口,直至蒙古大草原­和长白山脉,再越丹东至韩国的汉城,汉人到那里后就定居下来。

源于成都华阳的太阳部落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两大支部落的南北大迁徙,其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南北两大走廊。

汉族为什么叫“汉”?

“汉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是这样注解的:

“中国的主体民族。1990年人口104248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96%。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在此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

但仔细阅读这个注解,会发现这是个把头砍掉了的不完整、不严谨、经­不起推敲的正确的废话。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我们想知道的是,“汉族”究竟是个什么含义,也就是说,那个“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何就叫“汉族”而不叫其它的什么族呢?最起码应该告诉我们,“汉”意味着什么?它是怎样得来的?

可惜,《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的注解者们没有告诉我们只言片语,可以说是无言以对。

汉族为什么叫汉?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这是流行于网络上的一种民间声音。

其主要的观点是认为,所谓汉族就是因为有汉一朝的缘故。

秦灭六国,华夏族与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将大量华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后来的匈奴、西部鲜卑的国民中也有华夏族血缘者。西汉时期,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产生了。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但解释者依然没有说明,刘邦建国何以要称为“汉”呢?

那么,刘邦建国何以要称为“汉”呢?

还是要从华阳说起。古时的华阳之北,即今广汉,所以,三星堆才出现在广汉,而这个太阳部落系河流民族,所以叫汉人。

中华为什么叫“华”?

关于“中华”这个称谓,《汉典》也认为:“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春秋》的解释是"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形容"服章之美"的文字很多,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一定要称中国为"中华",而不可以称“中美”、“中丽”、“中采”呢?中华民族即“华族”,要回答“中华为什么叫华”这个问题,应该到古代那些叫“华”的民族中去找,只有弄清了"华族"为什么要叫"华",才能够找到答案。

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的观点是:

中国是有一个叫"华"的原­始民族的,那就是"华胥氏"。"华胥氏"为什么要叫“华”呢?在甲骨文中,只有"华"字而没有"花"字,"华"字»­的是一株长满了花果的花树。《通训定声》说: "开花谓之华",如《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创造出"花"字以前,"华"字可以泛指一切的花草瓜果。此外,"华"字还可以象征日、月、星、辰与火的光华,如"日华"、"月华"、"华光"等。因此,"华"字最早是对一切光彩夺目的东西的总称。

其实,比较接近历史真相的一个解释: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在人类处在采集阶段,手还不足以捕猎飞鸟,足还不足以追杀野兽的时候,"衣食父母"主要是植物的花木瓜果。也就是说,人类对花木瓜果的依赖超过对其他食物的依赖。他们见到了如日月光华一般光彩夺目的花木瓜果,必然会发出"哗、哗"的叫喊声,招呼同伴一齐去采摘(就像我们今天表示惊喜时还会发出"哇!"的尖叫声一样),久而久之,“华”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这个氏族的名称了。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这个富有果树的发源地在哪里呢?我们开头已经­讲过,正是在古华阳。

正由于“华胥氏”是中国第一个有名称的“民族之母”,是庖牺、炎帝、黄帝等氏族之母,而且还是创立中华民族语言的人文始祖;因此,“华胥氏”理应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的“始祖”。古人出于“尊母崇祖”的原­因,以“华”为我们民族的总称,而不以“燧”、“庖”、“炎”、“黄”为民族的总称,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华胥氏"在哪里呢?我们在文中开头已经­讲过,从华阳出发的,向北的一支太阳部落越过秦岭进入陕西,所以,我们认为,"华胥氏"的故里就在今天的成都华阳。而非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的华胥陵,那里不过是太阳部落向北迁徙的一支后人为纪念祖先而修建的陵冢。

华夏为什么叫“华夏”?

关于“华夏”,《汉典》的解释是“中国的古称;古代汉族的自称”。

而《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的解释更为详尽点,它是这样说的——

“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至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的辽河中下游、西北的洮河流域、西南的巴蜀­黔中、东南的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

还有这样的说法——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缘由。

但这样的解释依然无法说明,也经­不起终极追问。因为我们要问——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为什么要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呢?

他们为什么只自称这个“华夏”,而不叫其它词呢?

为什么?

但如果我们用华阳是华夏文明真正发源点这个思路来解释,上述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华,并非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也非是“礼仪之大”的意思。

正解应该是这样的:

华,即花木繁盛的意思,这就暗合了太阳部落最早居住的环境。而这个血统在成都至今依然存在——成都市龙泉山仍是全国最大的花果木生产基地。“华”即花木繁盛的地方。

夏,就是盛夏,即太阳最丰盈的时候,它表达的正是对太阳的崇拜。而这个血统在四川至今依然存在——凉山著名的火把节便是太阳部落对太阳崇拜的习俗遗迹。“夏”即太阳。

“华”、“夏”两个字表达的正是那个最早诞生在成都平原­的太阳部落两大最神圣的崇拜物:树和太阳。

而华夏的结合点,就是华阳。

而一旦确立了华阳就是中华文明发源点,事实上,不仅上述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的解答,中国历史上那些更加血雨腥风或扑朔迷离的千古谜案也将有了在逻辑­上能够解释的答案。

比如,成都平原­上被誉为人间奇迹的都江­堰工程留下以及由此生发的6大历史悬案也就能够得到合理的破解。

伟大的都江­堰工程除了在工程学、水利学等技术上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外,还有三大历史悬案难以破解。

第一大悬案是:流传至今的典籍中,说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修成后,成都平原才成为“天府之国”。这样成功的水利工程按理说应该是秦人的骄傲。然而,在现今可以查阅的秦国官方史籍中,却见不到任何李冰与都江­堰的记载。

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大悬案是,都江­堰为什么只产生在成都平原­呢?为什么其它水域没有产生这样伟大的工程呢?为何在庞大的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河流域再也没有产生这样伟大的工程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都江­堰工程天下无二呢?

第三大悬案是,都江­堰的自身构造虽然离不开成都平原­的构造,但更重要的是,这更显示了当时的成都人的智慧——他们懂得“道法自然”这个真理。那么,这种智慧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是上天独赋成都的吗?

李冰身世之谜

让我们先谈谈李冰。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对李冰做了最早的记述。他说:“冰是秦国派到蜀的郡守,他开凿离堆,缓解了沫­水(一说是大渡河,一说是青衣江­)的洪灾,并且把府河和南河引到成都城里。”司马迁的记载很简单,甚至没有把李冰的名字说完整。李冰的姓氏,是后来班固在《汉书》中才补上去的。

至于原­因,现在史家的说法是: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经­搞过一次“焚书坑儒”,无数书籍史料在这场浩劫中亡逸。秦朝末年,中国又出现了长时间的战乱。许多历史人物在这两次浩劫过后,生平记载消失得一干二净,李冰恐怕也只是其中之一。

关于李冰的身世,目前有几种说法。

学者冯广宏认为,李冰是秦王派到蜀地的郡守,祖籍在楚,后来迁居陇西。李自幼跟父亲李余学了许多天文、地理知识。公元前272年,秦王因范睢力荐,“以李冰为蜀守”,时年30岁。

学者郭发明则认为,李冰是蜀地羌人。他主要的证据是《蜀王本纪》里记载说,李冰把汶山(秦时设有汶山郡,汶山即是岷山)叫做天彭门,对别人说,死了的人都要从这里经­过,鬼神精灵在这里都看得见。过去羌族有送魂返乡的习俗,李冰讲的亡魂要经­过汶山,说明他本是羌人。

此外,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古蜀开明王朝时期,李冰出生在今天的什邡洛水镇章山脚下(这里至今仍有李冰陵园),据说是蜀山氏的后裔。章山附近有一条长长的峡谷,叫禹王谷,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李冰自幼便听了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事迹。他长大后,也成了一个治水好手。

其实,对李冰身世的质疑,网络上已经­时有所见。

比如一篇文章中提到:

“两千年前的古老水利工程都江­堰,它的神奇设计至今仍然让人叹为观止,但是都江­堰的种种巧夺天工的创造,在它诞生后数百年间却没有任何记载。两千多年前的那个伟大的治水英雄,历史的记述也笼罩着浓重的神话色彩,有关这位秦时蜀郡守的真实面目,也始终像冥冥中的神灵一样难以琢磨。在《史记.河渠书》中,司马迁对李冰做了最早的记述。但是,让后人奇怪的是,在这样一部纪传体史书中,蜀守冰的顺序排在大禹之后,却在西门豹与郑国之前。西门豹引漳是在春秋末期,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发生秦朝的事情放在西门豹之前呢?”

“对于同样修建于秦代的关中郑国渠,司马迁明白无误地多次提到“秦”字,但是对于都江­堰记载,为什么没有任何时间描述,甚至连蜀守冰的姓氏都忽略了呢?”

这的确令人费解!

都江堰的“达芬奇”密码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吧——

两千多年过去了,都江­堰这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已把成都平原­浇灌得无比肥沃,它的巨大作用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一直浸润到现在,而且还将浇灌未来。无怪乎见过它的人都会惊叹:这简直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观”、“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一项泽被后世的“永恒工程”。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是的。

非但如此,我们还认为,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而且还是揭开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大终极悬案——“中华文明真正起源”的一个佐证。

让我们静下心来,听听余秋雨先生是怎样描述都江­堰的。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苏轼的天才俊逸,才有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拯民族于危亡的安定后方”。

余秋雨进而感慨说,“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那么,何以性情暴戾的秦始皇筑堰的指令,却是“智慧、仁慈、透明”呢?

余秋雨先生没有追问,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发现了。

但为什么呢?

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回答。

还有一个谜团无法解开。

就是在工程完工时,李冰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

我们见到的通常说法是:其用意在于测量水位。

但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是,到了汉代,当时的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而这“三神石人”中的一尊即是李冰雕像。

余秋雨先生也为此感叹——“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持的精神世界。”

汉代水官竟敢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难道仅仅只是他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么简单吗?这位李冰传人的汉代水官还有没有其他用意呢?

余秋雨先生继续感慨——“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

但石像手上何以要紧握着长锸呢?

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

但事实上,玉垒山麓的二王庙是后世的人们为了感念李冰父子的功德而建的。那么,我们想知道的是:李冰在世时,这个特殊的地方,他是准备如何利用呢?以李冰的智慧,他一定能够给后人留下什么?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伟大的工程家竟然在玉垒山麓毫无作为。

是李冰的有意疏忽吗?或者是李冰有难以作为的天大困难?抑或就是这个天才故意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破解都江­堰工程千古之谜的惟一密码?

秦始皇身世之谜

要破解上述秘密和困惑,还是让我们回到秦始皇的身世上,让我们看看这里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惊天大秘密?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秦始皇。

众所周知,秦始皇姓赵。史学界有关专家认为,秦始皇生于正月,故起名为正,古代通政,因此写作政。至于为什么姓赵,有人指出秦始皇出生在赵国,古代有以出生地为姓的习俗。也有专家认为,秦始皇为什么会姓赵,是因为赵姓与嬴姓是同一宗,赵姓是嬴姓的一个分支。

秦始皇不仅有赵姓之说,还有人认为他姓吕,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关于秦始皇嬴政的身世,几千年来,流传着诸多说法。其中,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的传说流传最广,这是因为《史记》和《资治通鉴》等权威史书中都有类似的记载,《汉书》的作者班固则直接称秦始皇为"吕政”,故后人多持此说。

《史记》和《资治通鉴》称为“吕不韦奇货可居”。

首先这样认为的是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先生。

《史记》记载,嬴政的父亲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时,当时赵国的吕不韦钻了秦国宫廷的大空子。吕不韦与子楚密谋,由吕上下活动,竭力促成子楚成为秦国的太子。并想方设法让子楚与怀有自己骨肉的歌舞女赵姬结合。赵姬生下嬴政后自然成了子楚夫人。子楚坐了3年王位,便死掉了。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这样,就有了秦始皇是私生子之说。

汉代以后的资料多认为嬴政是吕不韦之子。

而现代支持此说的学者也多,比如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孙立群教授,他主讲的《吕不韦》里就用了大量史实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但反对此说的也不少。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刘华祝是这一方的代表。刘认为,说秦始皇是私生子这显然是一种污蔑之词。

刘的主要证据是说胎儿不可能在母亲肚子里呆十二个月。

他认为,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小老婆。说她怀孕后送给子楚,几乎不可能。而且史书上说她是十二月怀胎,从现在的医学知识来判断,胎儿不可能在母亲肚子里呆十二个月。所以,从吕不韦送赵姬给子楚的时间和秦始皇出生的时间来推断,秦始皇不可能是私生子。

但刘教授的证据却过于武断且不合乎实际。

为什么这样判断呢?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怀胎十二个月才分娩的事例并不少见。

此其一。

其二,还有证人证词。住在上海的著名作家叶永烈在自己的《追寻历史的真相——我的写作生涯》一书中透露说,据他母亲回忆,他“母亲未到预产期,她就住进了白累德医院。但是,等了好多天,没有临产预兆,又回到家中。直至怀胎十二个月,我才出生。我体质不错,据说与此有关”。

还有一个证据,吕不韦最后是被秦始皇赐予毒酒的,而该历史事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始皇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为了灭口,所以上演了另一幕俄狄浦斯式的凶残。

事实上,如果我们遵从自司马迁先生以来的众多史学家的观点,即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话,那么,我们上述许多关于都江­堰工程的千古之谜,便有了逻辑­上的系列解答了。

让我们顺着司马迁们的思路来破解吧。

既然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那吕不韦又是哪里的人呢?他的祖先在哪里呢?

《史记》记载,吕不韦乃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即今天的河南禹县。

但其祖先呢?一直都在阳翟吗?

显然不是,正如本文开头所言,中华文明的起源点在成都的华阳。当时,一支太阳部落的人群从华阳北上,沿着山脊越过昆仑山,抵达汉中,然后再北迁。

在这支北迁人群中,就有吕不韦的祖先。

那吕不韦自己是否清楚了呢?

我们认为,吕不韦是有条件知道自己祖籍的真正所在的。

一是,吕氏乃当地望族。在还没有发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无数书籍史料尚未在这场浩劫中亡逸之前,吕氏乃至当时其它望族都有自己的族谱,那里应该有详细的记载。

二是,吕不韦是因为贩卖丝绸而富裕的。我们知道,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丝绸盛产之地。绸商吕不韦在早年涉足成都是必然发生的事。以吕不韦惊人的高智商,他发现乃至认同成都是自己真正的祖籍并不难。

问题是,吕不韦真正的祖籍在成都,秦始皇会知道吗?

这个其实不难,《史记》记载,“政未能亲政,国事俱委任吕不韦,号为仲父。应该呼父。不韦大权在握,出入宫廷,时常与秦王母子,见面叙谈”。

现在,我们明白了,原­来成都也就是华阳才是秦始皇真正祖先的故里。

那么,大权在握后的秦始皇为什么会生出派李冰治蜀的念头呢?

秦始皇为什么要派李冰治蜀

答案至此比较清楚了,秦始皇要认祖归宗了。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要产生认祖归宗的强烈念头呢?

还是要从秦始皇身世说起。

我们知道,秦始皇在赵国过的那段并不快乐的童年生涯,对他成年之后的性格是有着深刻影响的。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分析,像秦始皇这样童年生涯及其卑微和屈辱的人,在他成年后,内心其实是相当孤独的,性格也容易暴戾和冷酷,但也有极其脆弱的软处,即对未来的恐慌。

那么,秦始皇内心最恐慌什么呢?

我们知道,古人尤其是战国时代的人是相当迷信的,他们肯定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是要到地狱去面见自己的祖先的。

我们还知道,秦始皇不想死,想长生不老,免得死后无颜面见祖先。

秦始皇拿什么去面见自己的祖先呢?或者,他怎样让自己内心能够安宁下来呢?

让我们看看秦始皇派李冰治蜀前,蜀地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吧。

史料记载说,当时,岷江­水灾也常常威胁成都地区,洪水时有发生,庄稼没有收成,老百姓吃不饱饭,蜀国很不安定。

后来,一种常见的说法是说,秦始皇之所以要派李冰治蜀是要让蜀地的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服从秦国的统治——秦国深知蜀地老百姓最头痛的事是水患,因此很快任命了一位懂得治水的地方官员来蜀地做蜀守,这人就是被蜀地人民传颂千秋的李冰先生。但是,这里有着明显的破绽,秦国征服六国,无一不依靠武力,而且,秦时急需治理水患以收买人心之地何止蜀地?

但为什么秦始皇单单只派了李冰去治蜀水呢?更蹊跷的是,在李冰成功治蜀水后,却并没有将其魔法在庞大的长江、黄河水域推广。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种常见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

那么,秦始皇派李冰治蜀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接着刚才关于秦始皇拿什么去面见自己的祖先或者说怎样让自己内心能够安宁下来这个话题吧。

还是要说古人的迷信。战国时正是中国巫术发达的时代,那时的人坚信,自己祖坟不得安宁的人,将会大大折寿。

秦始皇尽管贵为皇帝,但他更相信这个说法。而且,想长生的秦始皇内心更恐慌自己真正的祖坟不得安宁。

那时,他已经­清楚,自己真正的祖坟在四川成都华阳附近——一个靠近岷山的地方。精明的仲父吕不韦早已经­将祖坟的具体位置勘探清楚,且早已告诉了秦始皇——也许是无意的。

但杀戳过度又渴望长生的秦始皇内心因为自己祖坟常受岷江­水灾冲击而备加恐慌。

于是,他下令修长城之前,就急不可耐地派了一彪精兵强将——即后人虚化的李冰赶赴成都,完成一项在他看来是生死攸关的最紧要的大事——安顿好自己真正的祖坟。

但这个真正的目的又只能秘而不宣。

那么,秦始皇也就是吕不韦家族的祖坟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认真考量都江­堰工程,不难发现,那座神秘的祖坟就在玉垒山麓上或者附近。

按照这个逻辑­,历史上发生在都江­堰工程上的诸多秘密也就容易解开了。

首先来解答余秋雨的疑问——“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却是智慧、仁慈、透明”。

您想想,修筑祖坟,为自己添寿的指令怎么不是“智慧、仁慈、透明”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工程完工时,李冰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一个细节是,到了汉代,当时的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而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而且石像手上何以要紧握着长锸呢?

真正的原­因不是我们见到的通常的说法是其:用于测量水位,也不是余秋雨文人般的天真——所谓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之说。

那是什么呢?

是秦始皇要筑石像为其祖坟永远守卫、永远淘沙石的指令。

第三个问题,智慧的李冰竟然在玉垒山麓上,毫无作为。答案很明了:始皇帝祖坟头上,他敢动土吗?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秘密了。

我们通常的说法是:李冰立下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李冰总结了一整套维护都江­堰的办法。他说,都江­堰一年须维修一次,叫“岁修”。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做堰”,意思是挖淤积的泥沙要深些,堰顶筑得不要太高。后人把这6个字刻在二王庙旁的石壁上,作为治水的法宝。李冰修成都江­堰是在公元前256年,历经­千年风雨,古老的都江­堰至今仍向成都平原­输送着汩汩清流,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然而这样的说辞始终让人难以信服,只得慨叹,李冰是神啊,天赋神灵啊,在2000年前就能想出那个“道法自然”,超越古今甚至未来的治水妙方。

但如果我们以“在玉垒山麓上隐藏着秦始皇祖坟”的视角来考量这个千古疑问,其实很容易就发现:道理原­来是如此的简单,李冰其实并不神奇。

都江­堰何以一年必须维修一次,即“岁修”;岁修的原­则何以是“深淘滩,低做堰”,即挖淤积的泥沙要深些,堰顶筑得不要太高。

原­因很简单啊,要是不“深淘滩,低做堰”,那岂不会造成秦始皇祖坟即玉垒山麓被洪水淹没吗?那是杀头的罪过啊。

但天意可人,正是这个必须“岁修”、必须“深淘滩,低做堰”的治水方略却正好暗合了“道法自然”的天理,从而也就无意成就了都江­堰工程的千古功德。

所以,都江­堰只产生在成都平原­这一处,庞大的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河流域再也没有产生这样伟大的工程了。所以,秦始皇也就不可能将其魔法在庞大的长江­、黄河水域推广。“只有此处,别无它店”,因为祖坟仅此才有。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容易揭开下面另外一些千古谜团了。

在玉垒山麓治水,让自己的祖坟得以安宁,这可是天大的秘密,依照秦始皇冷酷、猜疑心重的个性,建设的参与者能够有好下场吗?

所以,秦国官方史籍中见不到任何李冰与都江­堰的记载。

但仅仅不记载还不足以让渴望永生的秦始皇放心,他知道自己吞灭六国,树敌太多。而他也深知雁过留影的道理,他不放心可能知晓这个秘密的儒士会有记载并传播开来,那样,他的祖坟将不得安宁,他的长寿之梦也将崩塌。所以,秦始皇才不惜骂名执意要“焚书坑儒”——历史教科书上关于其仅仅因为儒士谤议或者担心文字难以统一的说法其实是相当勉强的。

所以,更大的秘密是,李冰建造的都江­堰之所以会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之所以会流传2000多年而依然神奇,却并非因为李冰是神人,并非是天赋李冰“道法自然”的神奇。一切都是天意的巧合而已。

真正的秘密在于,李冰身负秦始皇的神秘使命,为了完成一个重大的使命而在都江­堰歪打正着,造就了人类治水史上一个惊人的奇迹——伟大的都江­堰工程。

其实,李冰并不姓李,所以司马迁只留下了一个“冰”字,其寓意深刻。那个被后人称为“李冰”的神人其实并不存在,“他”是一群后来被秦始皇同样“坑”杀了的勇士们的化称。至于现存都江­堰二王庙里的“李冰”父子,不过是后人的寄托罢了。

而这一切,皆因华阳而起。
                                                                   文/熊九蒙   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