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溪余姚胡氏专帖 - 胡氏宗亲网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8:49
浙江慈溪余姚胡氏专帖南山整理 2007.08.05修改  (请读者注意此帖的修改日期)

        浙江慈溪余姚地区在历史地理上关系密切。现在的慈溪横河镇一带历史上隶属余姚,著名的余姚柏山胡氏族居地就在这里。1979年横河地区划归慈溪管辖。为方便起见,南山将该两地胡氏资料合并在一起,按源流不同分别叙述之。

余姚柏山胡氏简述:(资料来源:《中华胡姓卷》--王庭洽著)

柏山胡氏是华林胡氏的一个分支。

......胡清献子胡城于唐哀宗天祜乙丑年登进士第,担任吏部尚书,文华殿太子太保大学士。胡城生有5子:胡珰、胡琼、胡瑜、胡王告、胡球。胡珰担任膳部员外郎,世居华林。胡琼在南唐天赞年间登进士第,为官常州(今江苏常州、无锡一带)刺史。胡琼子胡持迁居常州,子孙逐渐繁盛。当地的乡人称其居处为胡家桥。

(此资料中“胡持”疑为“胡令持”之误。因为在许多资料上都是记载胡琼子令持,同辈序有令严、令赟等。南山注)(又:胡琼,字可尚,号青云道人,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间,官常州刺史,遂家于武进县安上乡,里名胡桥,今毗陵,亦曰晋陵,是晋陵胡氏始祖。原配王氏,生令持,封歧国公。令持生修、微、徽、从(徙宗城)、循。摘自:华林山的胡氏渊源----樊明芳)

    据《余姚柏山胡氏重修宗谱》卷首《柏山始祖辅成公传》所载,胡持生逢五代之乱。当时兵戈相寻,四海鼎沸,百姓居无宁日。身处乱世的胡持处变不惊,审时度势,认为常州位于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难于作为久留之地。胡持生有5子:胡修、胡微、胡徵、胡从、胡循。于是胡持召集诸子召开家族会议,商议此事,准备远走他乡。四子胡从字辅成,奉父亲之命出外打探消息。当时原唐镇海节度使钱缪在东南十三州建立吴越国。吴越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势单力薄,无法与大国抗衡。为了力求自保,钱缪向北方小朝廷称臣纳贡。因此吴越国与其接壤的国家虽然称不上相安无事,但是在钱缪与吴国徐温修好之后,此地的战事却也是寥寥无几。因此在战乱纷纷的五代十国,位于东南一隅的吴越国境内,还有一片远离战火的幸存地。于是在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胡辅成挈妇将雏,跋山涉水来到吴越国境内的余姚。当时的余姚地处偏僻,濒临海滨,但是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正是胡辅成心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于是他就选择了余姚境内的柏山作为迁居之地。据《余姚南门清风里胡氏宗谱》卷首《柏山记》所载,当地一马平川,唯有柏山崛然突起。柏山虽然没有高耸人云,形似半珠,但右接大海,左附大山气象非凡。远观柏山和大海,酷似“蛇吞龟象、龙抢珠形”,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当地有高人曾经预言:居住此地的人子孙必有位至三公的。

    胡辅成落业柏山之后,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他劈荆斩棘,陂山刊木,在柏山脚下建立了自己的家院。他仰慕柏树经冬不凋、凌霜傲骨的气节,同时也寄意子孙能如柏树一样以高超的品质立行于世。于是他围绕柏山遍植柏树,几载春秋之后,此地柏树成林,郁郁葱葱,使人不禁想起成都武侯祠前的森森柏树。柏山的得名也来源于此。

    柏山位于余姚县治以北30里外的云柯乡。石堰盐场下辖六仓,其中间两仓名为柏上仓和柏下仓,均和柏山有关,前者为柏山周围地带,后者在其北(两仓地域相当今天慈溪中西部和余姚一部分)。柏山胡氏之后裔分支众多,遍布于余姚南城外、临山兰塘,和慈溪横河、浒山、桥头潭河沿等地。

余姚烛溪胡氏简述:

    烛溪胡氏是柏山胡氏的一个分支。烛溪即现在的横河镇伍梅村,位于横河镇西南,紧靠伍梅山麓,东与孙家境村相邻,南接梅湖村,西同秦堰村接壤,北紧靠横河集镇,与龙泉村隔江相望。伍梅历史上曾称湖塘下,意即地处烛溪湖塘堤之下。1958年烛溪湖废垦,湖塘废弃,因村在伍梅山麓,故改名伍梅村。湖塘下胡氏起源于明朝中叶,由竹山胡氏迁徙而居,逐渐发展形成村落。至今已扩大到东湖塘顶,向北延伸到龙泉南央,全都连成一片的自然大村。全村569户,1747人,辖1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在村中心祠堂里,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念祖堂是龙泉烛溪胡氏宗祠,属清代建筑,分前后二进,今后进保存完好,堂内有“四进士”“流芳登科”“文魁”、“乐善好施”等匾,足以佐证胡氏先祖登科为官,好义善举。全村姓氏以胡姓为最,占全村90%。

《浙东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续)》

二零零七年五月,南山专程前往这里采访烛溪伍梅胡氏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238&fpage=2




烛溪胡氏宗祠

“......柏山胡氏分布于周边地区乌山、烛溪、埋马、童家桥、东山等地,形成了当地相当庞大的胡氏一支。伍梅村胡姓分支最初是从附近的竹山迁过来的。伍梅历史上曾称湖塘下,意即地处烛溪湖塘堤之下。1958年烛溪湖废垦,湖塘废弃,因村在伍梅山麓,故改名伍梅村。过去的埋马现改为天香桥村,都是胡姓占绝大多数的村庄。另有一支辅成公兄弟的后代同时也辗转迁来烛溪,所以烛溪一地有两支同祖不同支派的胡氏家族千余年来和睦相处。伍梅村私营经济发达,以模具,塑料加工为主。村委会就设在村中心的胡氏宗祠内。所有村民都对我报以友善的微笑,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他们村里任何一个人。我是通过电话打到村委会里说明了调查来意,五一期间值班的村妇女主任胡利平大姐马上帮我找到伍梅村负责族务的胡绍基宗亲。又联系了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王孙荣,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家在伍梅村,他虽不姓胡,但是他“奶奶姓胡,外婆的妈妈也姓胡”。谈起柏山胡氏的历史变迁和当地风土人情,如数家珍,令人惊叹不已。村干部胡国康宗亲向我介绍了本支胡氏目前的现状。柏山烛溪胡氏最后一次修谱是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续修。其他分支的情况与伍梅村差不多,由于地处平原地区,祖坟早已不复存在,但清乾隆年间修建的祠堂现还保存完好。和我原来的想象不一样,整个柏山胡氏(估计有数万宗亲)并没有成立一个类似宗亲联谊会这样的组织机构,各分支自己的族谱续修都没有做,更无从谈起整个柏山胡氏的联谱工作了。而且,作为华林胡氏五宗之一常州胡琼的后代,有数万之众的浙江柏山胡氏,竟然不知道去年在九江召开的全国胡姓大通谱修撰工作会议,也没有任何华林胡氏组织前来调查了解他们的存在。当天晚上我就在电脑上联系了华林方面的有关宗亲人士,请他们注意我调查到的这个情况。柏山烛溪胡氏是我目前所见族源最为清晰的一支,他们的族谱世系记载看不出任何断代和含糊的地方。这一支系在第三世时开始与胡宗伋胡沂那一支分流,自成一派独立成谱,一直延续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据说在横河镇天香桥村还有另外一支。类似这样的柏山胡氏支系,在余姚、慈溪比比皆是......”。




伍梅村胡氏宗亲

关于余姚竹山胡氏的资料:

我发现慈溪余姚胡氏中的许多支系都是发源于现在的梅园村竹山自然村。梅园村位于横河镇东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越竹山岭与匡堰镇游源村交界,南翻鸦雀岗同大山村相邻,西与龙南村接壤,北依渔山脉峰为界,过剡岙岭即东畈村寺下。2001年2月将原沙河、笋岙、竹山3个村合并。全村山林资源丰富又盛产杨梅,故取名梅园村。辖8个自然村,分别是沙河、四面山、里家岙、竹山、上段、下段、官房里、笋岙。有3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沙河。烛溪胡氏宗谱里面是这样记载的:辅成公后第六世涌(南宋)入赘竹山,成为竹山胡氏始祖。涌后第十二世(柏山派第十八世)达迁烛溪湖塘下为念祖堂祖。竹山古祠堂始建清代,有屋18间,祠产80亩,拆毁于1976年。


奕世流芳 烛溪胡氏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7-24 19:37:58 ]
[上一篇] [下一篇]

奕世流芳 烛溪胡氏

王孙荣  (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

原载《慈溪史志》二零零六年第一期
感谢作者赐稿,在胡氏宗亲网转发。

        素有“世家渊薮”之称的横河,自宋室南渡以来,衣冠望族接踵而起,绵延不止。尤其是有明一代,横河文献甲于姚江,孙、胡、徐三大姓蔚成鼎立之势,名扬海内。烛溪胡氏即是其中一支。

        胡氏先世居住在豫章奉新县的华林,唐朝末年有胡琼为常州刺史,于是就在常州定居下来。五代周世宗显德二年(955),琼孙从为避战乱而由常州安上乡南迁至余姚云柯乡,绕山植柏,世称“柏山胡氏”。北宋末年,从七世孙涌入赘龙泉乡竹山闻人氏,后代繁衍成族,这就是“竹山胡氏”。迄至明朝中叶,涌十一世孙达居烛溪湖塘下,肇“烛溪胡氏”之基,是为“小八府君”。胡达的父亲文观曾以吏能入官,任四川成都府广丰仓副使,后裔尊称他为“仓官太公”。但胡达却没有任何官职,据说早年以养鸭为业,为了便于在湖滩放养,才在烛溪湖畔搭建草舍,定居下来。想必胡达是个勤劳节俭之人,很快就积聚了一定的资产,并置办了家业,发家致富的速度之快.连他的后代子孙都无法相信,因此就有了“鸭舍里头捡天鹅蛋(一说金蛋)”的传说。

        胡达先后配娶了洪、沈、钱三房妻室,生有七个儿子.分为七大房。七房之中,长房、二房科名尤盛。

        长房世居桑园里,明朝曾有四代人联捷进士,所以其地被称为“府基地”,也就是可以建造府第的地方,以显示与”大夫地”的高低差别。这一称呼,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是一种极高的家族荣誉。

        长房次孙谅,字惟贞,弘治八年(1495)举人,授安宿县教谕,升府学教授,为江西省考官。谅侄轩,字仕荣,号辱斋,又号南湖,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次年联捷进士,除山西潞州知州,历擢两淮盐运使,终河南参政。轩子安,字仁夫,号乐山,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嘉靖十三年(1544)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广西按察使、陕西苑马寺正卿.终陕西左参政。安子维新字文化,号云屏,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联捷次年进士,授行人,历御史、提学副使、大名道兵备副使,陕西行太仆寺少卿,终陕西左参政。维新子敬辰,字直卿。号青莲,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吏部员外郎,至江西左参政,敬辰子鹤翥,字翀之,清顺治五年(1648)举人,授广东揭阳知县,历工部主事,终两淮盐运使。

        再来看二房。

        二房五世孙邦彦,字子美,号竹埠,隆庆四年(1570)举人,授徽州府通判,历河南汝州知州。邦彦三子一鹗,字叔徵,号澹存。与从侄敬辰同为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任武昌咸宁县教谕。邦彦四子一鸿,字季渐,号逵羽,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联捷次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湖广兵备使,终陕西按察使。

        除了科举入仕这条“正途”之外,烛溪胡氏家族的成员还有大量的人通过荫袭、捐纳、征辟、荐举等途径进入官场。如二房祖曦,以吏能入官,任福建漳浦县古雷巡检司巡检。六房四世孙毂,以吏能入官,任南京吏部知印。长房五世孙宽,以监生任常熟县丞,终两淮盐运司经历;完,以岁贡生任句容县教谕。七房六世孙维钦,以吏能入官,任衢州府常山县丞,长房七世孙拱辰,以吏能入官,任北京五城兵马指挥司指挥。二房七世孙琪枝,以父荫授北京刑部检校,历南京工部主事,终广东参议。长房八世孙应之,历任广东同知……另外,为数庞大的邑庠生、府庠生、监生、贡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通过对烛溪胡氏主要科举仕宦的列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家族的官宦世系脉络。在明清时期,像这样门祚较长,贯联明清两代的世家是并不多见的。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取得与维持,完全得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奋斗,要祖、父、子、孙若干代人世世相继地走读应考、科举入仕的道路。像烛溪胡氏这样做到科第蝉联、簪缨不绝,其难度之大,远非常人所能想及。尤其是在—百二十年内,后先接踵,连续四代人中有五人考取进士,更是世所罕见,也只有邻村的孙境孙氏堪与伯仲。

        科举仕宦的显赫固然体现了烛溪胡氏不凡的家势,但其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涌现的不少名宦循吏、文人名土也是这一世家,乃至当地历史文化星空的耀眼星体。

        胡安自幼凝隽,天性聪明过人,深为其父钟爱。他继承了勤学苦读的家风,加上良好的天赋,读书速度极快,往往一目数行,日读数卷。所以年纪轻轻就积累了广博的学识,令长辈们刮目相待,无不称赞他“腹笥甚富”。胡安少年时即拜泗门谢丕为师,颇受老师的赏识,连太老师谢迁也对他赞誉有加,甚至将他选为谢氏之婿。

        胡安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南京刑部主事之职,历兵部郎中,后出为湖广衡州府知府,升广西提刑副使、陕西苑马寺正卿,终陕西左参政。他居官以儒术饰吏治,施政尚宽,关心民众疾苦.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深得民心。在衡州知府任内,他兴起当地斯文,选取优秀士子入石鼓书院,让他们辨论经义,按月课考,衡州学风为之大振。士子们纷纷为歌,曰:“前有白石,后有乐山。”白石是指蔡汝枘,乐山则是胡安的号。在西安的大雁塔上,至今还留有四百四十一年前“右参政余姚胡安”的署名。麦积山石窟东门口的崖壁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所立的胡安《游麦积山次泰奚甘公韵》诗碑依然完好无损。

        胡安居里常与吕本、邹绚、徐九皋等东山同门—起研讨学问,诗酒唱和,儒雅风流。他的诗淡泊清新,尚情自然,有一首五绝《秋日即事》被收录《明诗纪事》。诗曰:”流萤飞复下,照我独坐时。秋风不解意,吹汝到前池。”淡墨点染,含婉情深,内蕴风神之美。《趋庭集》卷四有一首七律《忆烛溪旧业》:“梦想湖山似有缘,好风曾送看春船。云间屏嶂参差见,涧底笙篁仿佛传。即欲归来三径里,几能行乐百年前。含杯且听商山曲,驷盖翻为隐者怜”。神韵清摇,以淡语描述了深重的乡愁,胡安所著有《说约编》、《钩玄编》、《趋庭集》、《乐山集》。

        胡安子维新,从小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聪慧异常。考中进士后被授予行人的职位,曾经管理过皇家图书,见到了大量珍藏版本。他好学不倦,手不释卷,凡是秘本、善本,借抄无虚日,积累了大量的手抄珍本。这一经历不但使他拓展了学识范围,开阔了学术视野和立意境界,也为他日后编辑《两京遗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该编刻于万历十年(1582)。为《四库全书)所著录,民国间收入商务印书馆辑《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是后世学者经常征引的—部丛书。

        胡维新的业余爱好,便是抄书、校书、藏书、刻书,甘心做一个勤勉的书虫。早在隆庆元年(1567)任福建巡按的时候,他就曾经与戚继光一起召募福州、泉州两府刻工,花了两年时间刻成了《文苑英华》一千卷。万历年间又刻印过《春秋繁露》十七卷,还编刻了《皇明制书》二十卷等。

        胡维新子敬辰,诗赋俱佳,有《檀雪斋集》四十卷传世,《四库提要》称:“是集以所著诗赋杂文及官县令时谳牍共为一编”,刊刻至精。此外,对于研治园林,敬辰也有独到的见识、不凡的创制,是这方面的高手。绍兴城内的“有清园”便是他匠心结构的成果,传达了自然的神韵和人文的内涵:“自趾及顶,皆以雕栏曲楹层折以上,望之若仙居楼阁。”晚明著名藏书家祁彪佳称赞它:“亭可受月,阁可藏山,为楼为堂,规制新异,皆匪夷所思。”

        胡安从侄一鸿是位悉心为民办实事的循吏。他在南京任工部主事时,曾为南京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定的贡献。他主持修治了石城、武定诸桥,使南京的景象为之一新。出知湖广荆州府时,他积极为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加固江堤,使滨江之田得到保障,民众受益匪浅,莫不称颂。当时刘延在该府屯军,士兵经常恣意骚扰百姓起居,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一鸿便以气摄之,从此再无兵痞扰民的现象发生。后来一鸿起补武昌知府,适逢水西叛乱,就被推荐为辰沅路兵备副使,主督粮饷。他创设“连珠营”,每营距十里,迭为运防,轮日番休,使官兵的军需得到保障,为平叛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韶光易逝,岁月无痕。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恩怨情仇,多少显赫堂皇,都被风吹雨打去。现在的湖塘下连高高的旗杆石,深深的大宅院和高耸入云的石牌轩也被消磨得不见踪影了。

        如此一个名门世家,除了那些老年人口中流传的记忆碎片外,现在只剩下一座乾隆年间重修的宗祠“念祖堂”供后人凭吊了。所幸近年来,族中的热心人又修复了祠宇,增设了神像。特别是胡绍基先生,还从光绪版的《宗谱》内摘抄了若干篇章悬于四壁,使后人思古念祖尚有一点凭籍。




念祖堂
收稿日期:200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