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公开选拔如何根除公众疑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7:20
2010年11月18日 09:18:12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人。如果用了好人、能人,他们用手中的权为民谋利,经济建设会突飞猛进;如果用了腐败之人,他们满脑子以权谋私,经济建设不仅不能大发展,反而会遭受大破坏、大停滞,甚至大倒退。

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是中央的一贯要求,公开选拔由此应运而生。但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公选干部不断遭网友质疑。那么,干部公开选拔如何消除公众疑虑?什么样的官才不被质疑?
“80后”拟任副处引质疑
11月10日,海南省儋州市对3名面向全国竞争性选拔出来的拟任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为期一周上网公示。次日,就有网民对其中一名“80后”拟任副处级干部任职资格提出质疑。
引起网友关注的罗炜阳,今年28岁,现任三亚市财政局预算科主任科员,拟推荐担任儋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副处级)。11日,某网站出现《儋州现28岁财政局副局长》帖文。一瞬间,对罗炜阳身世的猜测和对组织部门的质疑扑面而来。13日,儋州市委组织部干部管理科科长邹秀灵在当地媒体作出回应。他说,这次干部选拔严格按照中央有关干部选拔的程序进行,海南省委组织部派人全程参与。罗炜阳在此次公开选拔中表现优秀,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由于罗炜阳是浙江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符合三亚市人才引进的政策,此前在三亚市财政局一年试用期满后便直接获得正科待遇。
本报记者今日电话采访了邹秀灵,他进一步补充说,此次公选人岗相宜,充分体现了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儋州市现有的干部队伍中,拥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干部比较紧缺,优秀的年轻干部能够有效地改善干部队伍结构,为干部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人民网)
“逢官常疑”是谁尴尬
“不拘一格降人才”方是用人之正道,按照这样的用人理念,年轻官员获得擢升的确没什么不可以。但现实却是,每当青春逼人的官员上位,往往便招来猜疑的目光——从湖北宜城29岁的市长,到山东新泰23岁的女副局长,再到海南临高29岁的美女副县长……概莫能外,这无疑值得深刻反思。
儋州市这次用人是通过公开选拔产生的,即便如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仍然是“背景猜疑”。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条件反射,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公开选拔未成常态的情况下,人们还不习惯于将脱颖而出者视为公开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开选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必要通过必要的程序来取信于民。
年轻官员升迁遭猜疑并非孤立现象,其实背后是人们“逢官常疑”的心态:他升官了,靠的是真才实学吗,他是不是有个爸爸叫李刚?他在台上说得很是严厉正大,但真的清正廉洁吗?他到国外去考察了,这是货真价实的考察还是变相的旅游?……对于官员们的言行,人们常常以不信任的眼光加以审视。
当然不能怪人们猜疑成癖。这样的反应实在很正常,因为对于看不清楚的东西,怀疑以及进行一些“有罪推定”,都是合理的。事实上,在用人、施政等问题上,人们确有不少看不真切之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但毋庸讳言,某些地方用人距这样的要求相去甚远,根本没有做到阳光普照。虽然县处级副职以上干部应当报告收入、房产、投资等事项也有了规定,但报告内容仍仅限于由相应的组织部门掌握,官员财产还远远谈不上真正的公开。虽然财政预算也年年提交人大审议,但过于笼统粗疏的审议并不能保证每一笔钱都用得合理,财政支出时有浪费奢靡、跑冒滴漏……面对这种种“雾里看花”的景象,人们怎么不“逢官常疑”呢?
“逢官常疑”不仅仅是官员们的尴尬,也不仅仅是公众的无奈,它不可避免地导致官民间的隔膜,加大非直接利益冲突的风险,让社会的运转成本变得更高。而要化解“逢官常疑”,只能靠更彻底的公开和透明,以强有力的措施来获取公众的信任。当然,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须在一系列制度上做出变革。(中国青年报/孙立忠)
搜索更多干部 选拔 的新闻
公众对年轻干部"逢官常疑"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后备干部高调跃入公众视线
干部为何“苦干要比苦熬好,累死要比撑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