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最牛宝宝为何没能消除公众疑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48:27
刘畅:最牛宝宝为何没能消除公众疑虑2009年09月16日 08:25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刘畅

针对北京市廉租房补贴公示信息中惊现“四岁宝宝”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表示,这名“四岁宝宝”申请人并没有违规,在一些情况下,允许未成年人申请廉租房。同时,这位负责人说欢迎社会公众和媒体继续监督。

其实,这并不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公示信息第一次引起舆论哗然。就在不久前,在该市经济适用房的公示名单中,名叫高明显的市民显示了18个“1”字的身份证号,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身份证”,并不断发生不解的追问:“高明显是谁?”当时,北京市有关部门就回应说,高明显是服刑人员,为了尊重其隐私,不便透露具体情况,所以才出现了替代身份证号码。

这次,北京市有关部门回应被网友称为“最牛宝宝”的廉租房公示事件时,也用了相似的语言,以孤儿和服刑人员或者父母是农村户籍等等理由,说明“四岁宝宝”领取廉租房补助符合规定。

这样的说法,确实颠覆了很多人印象中的常识。比如,廉租房相关规定,要求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低收入者才能申领廉租房补贴。公众质疑的依据正是来自对这些规定和常识的认知,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说法,因为有的孩子父亲病故,母亲是农村户口,所以才在未成年的时候,就领取了廉租房补贴。似乎是“户籍怪胎”造就了“最牛宝宝”的现象。

其实,高明显和“最牛宝宝”是互联网时代网民监督的典型案例,有关部门及时回应,不管这种解释是否令人信服,都具有进步意义。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形成的一个常识是,只有信息的公开透明,才有政府的廉洁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上,尤其是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这些与民生疾苦密切相关的事务上,要学会在公众的注视下,积极回应公众和媒体的质疑,有时甚至是在挑剔的目光下工作。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这种质疑——回应,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不习惯不善于回应网民质疑和舆论批评的官员,将很难适应这个时代,也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公共事务管理者。同时,各级政府官员要学会用信息的全面、开放和透明提高舆论应对水平。相对而言,在“高明显事件”和“最牛宝宝”事件中,北京市有关部门以隐私为由,没有进一步披露相关情况,就会让一些公众充满疑虑,怀疑语焉不详背后的猫儿腻。面对质疑,如何快速应对,及时进一步公开相关信息,就是对相关部门工作能力的检验。

像类似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直接涉及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公平、公正、公开是其必须坚守的准则,这牵涉广大公众的利益,来不得半点马虎。而尊重当事人隐私与这种公开原则发生矛盾的时候,就需要衡量其中的利害关系。申请了经济适用房,就意味着要在公众面前公开一定的信息,否则,所谓的“尊重隐私”就可能成为暗箱操作和幕后交易的“遮羞布”。从情感角度讲,一向庄严不苟的政府部门和冰冷不改的相关规定,突然具有了如此浓烈的“人文关怀”,难免引人关注。相关部门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是其应尽之责。

当然,针对有关部门的解释,如果公众感到难以信服,或者媒体发现有继续遮蔽信息的可能,可以持续追踪和质疑。这是媒体和公民的权利,政府部门要习惯这种刨根问底和穷追不舍。